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842 , 9 pages
10.12677/AE.2022.1212883

融合信息学科特色和 课程思政的工程伦理 课程建设

黄霁崴1,2,王莹1,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2石油数据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6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30日

摘要

工程伦理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工程伦理列入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必修课程。信息学科作为新兴的工程类学科,其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面向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开展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一些探索和经验,分析了信息学科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特点,明确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目标,介绍了课程内容设置和评价机制。课程建设将工程伦理与信息学科前沿充分结合,且具备鲜明的课程思政特色,有望对信息类新兴专业的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经验。

关键词

工程伦理,信息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Constructio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Jiwei Huang1,2, Ying Wang1,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Data Mining, Beijing

Received: Nov. 26th, 2022; accepted: Dec. 23rd, 2022; published: Dec. 30th, 2022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is a system of moral principles applied to engineering. It is the application of ethics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In 2018,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China listed engineering ethics a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postgraduates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As an emerging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formation science has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thics. How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for master students whose major is in the area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experience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master students majored in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analyzed, the goals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construction are clarified, and course content settings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re introduced.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fully combines engineering ethics with the frontier of information discipline, and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for emerging major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Keywords:Engineering Ethics, Information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8年,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同时要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制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将工程伦理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翌年,各大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开展了广泛的工程伦理教育,各工程类专业均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如何针对学科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工程伦理课程设置面临的巨大挑战。

信息类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是新兴学科。近些年来,信息类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是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类学科。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为人才、技术的竞争 [2],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开展工程伦理建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祖国建设者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信息学科的技术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特点,开展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信息学科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工程伦理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实现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支撑作用。

本文介绍了近年在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一些教学改革探索和经验。具体地,本文分析了信息学科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特点,明确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目标,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设置,探讨了课程评价机制和效果。本文期待对信息类新兴专业的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经验。

2. 信息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特点

与传统工程学科不同,信息学科作为新兴工程学科,其伦理表现具有鲜明特色,具体特点如下:

1)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信息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其中,“事物”和“运动”都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事物”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实在客体,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既可以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也可以是一切意义上的变化;“运动的状态”是指事物在特定时空中的性状和态势,“运动的方式”是指事物运动状态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的式样和规律。由此可见,信息学科与唯物辩证法具有密切联系,中西方哲学在信息学科新背景下的新思潮和碰撞是思政教育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2)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型应用,同时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网络的发展构建了高速的信息检索通道,同时大大降低了抄袭和剽窃的成本,滋生了一系列学术不端新问题;又如,大数据的发展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各方信息的互联互通,但也对个人隐私产生了较大冲击;再如,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若应用于不当领域(如战争)则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由此可见,信息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工程伦理和价值导向是思政教育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二。

3) 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与欧美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核心技术把控不足,受制于人。2018年,美国宣布对中兴通讯实施一系列制裁手段,开展了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战争”。次年,美国进一步扩大制裁范围,将华为及其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一再修改其对华为的禁令进行森严的技术封锁。移动通信、芯片制造等“卡脖子”技术难题需要解决。由此可见,爱国主义和强国教育是信息学科思政教育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三。

3. 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新的伦理问题,如学术规范、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等。为此,本课程针对信息类专业的研究生,结合专业背景知识,将工程伦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与实践案例结合,对现实中复杂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及其涉及的伦理冲突,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新型伦理问题及需遵循的伦理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及行为规范,培养学生高度的工程伦理敏感性、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深入理解工程伦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培养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具备伦理敏感性,能从事价值敏感设计,将价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设计之中。

2) 使学生系统把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掌握信息工程领域的伦理规范要求。依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握中国和国外相关工程社团和工程界对相关职业行为的规范和要求,能够对现有的规范与要求进行价值选择与排序,从而形成能够有效应对跨文化工程规范下,从事跨文化工程的能力。

3) 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复杂伦理问题。面对困境,能做出伦理判断并进行道德推理。伦理判断并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能够从社会责任以及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做出负责的工程创新。

4)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把握新兴信息技术和学术规范、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等新型伦理问题的关系,了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及其涉及的伦理冲突,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新型伦理问题及需遵循的伦理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及行为规范,使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创新时能够主动进行伦理思考,进而对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脉络和走向形成深入而正确的认识。

4. 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工程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为基础,针对信息学科的学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信息学科的专业特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在探讨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学科的工程实践,有针对性地分析其在工程领域面对的特殊问题,以及共性的伦理问题在该领域的特殊表现,分析该工程领域的工程伦理规范。同时以具有信息特色的工程伦理案例为研究题材,发现信息学科专业领域的主要伦理问题,梳理这些伦理问题所涉及的伦理原则,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思维模型,探究某个案例在具体情境之中,工程师应当采取的合理行为。具体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绪论:绪论部分教学内容设置如图1所示,该部分主要从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信息科学的伦理问题两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Figure 1.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图1. 绪论部分教学内容

为学先为人,在课程之初首先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信息学科的教学中,如图2所示,介绍了《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引导和道德教育,为培育得才兼备的信息专业人才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3]。

在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这部分内容中,介绍了信息技术五次革命的内容和特点,从第一次革命的语言的产生和应用、第二次革命的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第三次革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第四次革命的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应用,到第五次革命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并由此引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模式、产业格局、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带来的改变。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体现在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这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Figure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图2. 工程伦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还会带来一些新的伦理问题,因此,需要为学生介绍信息科学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为学生介绍了信息伦理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计算机伦理十戒,如图3所示,旨在让学生了解到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伦理教育,让信息学科的学生能在发挥行业自律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的同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制定自律规范和自律公约,履行好科技创新人员的社会责任。

Figure 3. Ten Commandments of Computer Ethics

图3. 计算机伦理十戒

在大数据时代下,产生了身份困境、隐私边界、数据权利、数据治理等伦理问题,而数据伦理会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学生要学会鉴别数据的获取、处理、发布过程中涉及哪些不同利益的主体;发现大数据实践中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平等、正义等伦理原则造成威胁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大小。在此基础上,为信息学科的学生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信息技术人员要自觉的遵从隐私伦理道德、强化技术保护、严格操作规程、承担社会责任。

2) 知识产权问题:该部分教学内容设置如图4所示,主要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著作权、工业产权、数据权利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Figure 4.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apter

图4. 知识产权问题章节教学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4],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等固有的知识产权概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5],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在持续加强和完善。因此,需要使学生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坚持实事求是的美好品德。

在著作权这部分内容中,着重为学生介绍了论文、专著等版权问题,以及学术不端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网络越来越发达,很多学生想要投机取巧,试图通过网络抄袭别人的论文或者花钱去购买论文,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因此,需要为学生介绍著作权的内容及含义,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刻意识到学术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对个人以及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杜绝学术论文抄袭等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此部分内容采用分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数据权利这部分内容中,为学生介绍了数据的资产属性与数据权属问题,以及数据权属价值判断的尊重原则、诚信原则和公平交易原则。此部分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着重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的“弱者”会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例如个人一方会存在个人隐私被侵害、数据收益无保障的现象,小微创业者会出现数据资产被垄断等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防止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滥用与垄断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信息学科的学生充分意识到,当作为数据的使用者时,应尊重各类数据提供者的付出;作为数据的提供者时,应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防止劣质数据,规范数据的使用方法和标准流程。

(3) 隐私问题:该部分教学内容设置如图5所示,主要从隐私基本概念与背景、大数据与隐私保护的关系、隐私保护的技术手段、隐私保护的法律实践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在信息时代,社交网络的用户数量在逐年增加,社交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6]。信息学科的学生不仅是社交网络的用户,同时也是将来的信息技术人员,因此,需要为信息学科的学生介绍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来使学生意识到隐私泄露的严重后果。

在大数据与隐私保护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中,为学生介绍了采集用户信息的方法、案例,以及这些方法应用的主要技术,并通过对美国Target百货公司产品推荐的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为学生讲解分析工具是如何对顾客的购买记录进行分析,并向顾客进行个性化产品推荐的,使学生对个性化推荐和大数据预测等技术更加了解。

Figure 5.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privacy chapter

图5. 隐私问题章节教学内容

在隐私保护的技术手段这部分内容中,为学生介绍了数据脱敏、匿名化、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隐私保护的技术手段。课堂上开展隐私保护技术手段的讨论,鼓励信息专业的学生从使用者和开发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

在隐私保护的法律实践这部分内容中,从客体范围、权利性质、权利内容三个方面介绍了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区别,同时为学生介绍了我国针对隐私保护出台的相关法律,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六条基础性原则,旨在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注意自己的隐私保护,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遵从隐私伦理道德,加强行业自律。

5. 工程伦理课程评价机制和效果

工程伦理课程采用“235”课程评价机制,如图6所示,该评价机制由平时成绩(20%)、案例讨论(30%)和结业论文(50%)三部分构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Figure 6.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图6. 工程伦理课程评价机制

平时成绩根据考勤、听课和讨论发言等课堂表现综合确定成绩,其设置目的在于充分提高学生在课程研讨的参与度;案例讨论部分由学生进行分组PPT汇报,根据汇报质量确定成绩,其设置目的在于群策群力丰富案例库,扩大讨论范围,伦理判断往往并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需要从社会责任以及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研讨环节,并将研讨环节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深度结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课堂研讨,促进新思想的碰撞。

课程结业论文由学生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信息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伦理与法规相关的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确定成绩;该论文评阅引入信息化手段进行内容查重,对于涉嫌抄袭的论文将责令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检讨,撰写题目为《工程伦理课程论文撰写中的伦理问题分析》的检查,若未提交或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则成绩以0分计;其设置目的在于充分开展学术规范教育,避免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中铸成大错。

自2019年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在结课论文中涉嫌学术不端的情况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术不端人数和严重抄袭人数逐年减少,尤其严重抄袭(抄袭比例不少于50%)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图8进一步分析了涉嫌学术不端和严重抄袭学生数占总人数的比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术不端和严重抄袭的比率逐年下降,严重抄袭比率更是从2019年的21.4%稳步下降到2021年的1.3%,这充分说明工程伦理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显著,学生深刻意识到抄袭对个人以及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论文规范性不断加强,学术规范意识逐渐提高。

Figure 7. Number of students involving plagiarism in final report

图7. 结课论文涉嫌抄袭的学生人数

Figure 8. Precentage of students involving plagiarism in final report

图8. 结课论文涉嫌抄袭的学生百分比

6. 总结与展望

工程伦理课程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学科工程伦理课程的特点,探索将信息学科背景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授课方式;以案例教学为特点,以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综合运用伦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对现实中复杂伦理问题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信息类专业人才进行伦理和思政教育的目的;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结课论文等评价机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结课论文中强调伦理规范,教育效果近年持续改善。本课程将信息学科的特色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旨在培养信息人才高度的工程伦理敏感性、责任感、道德感和学术规范,有望为实现全方位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信息类专业人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1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js2021012)阶段成果。

文章引用

黄霁崴,王 莹. 融合信息学科特色和课程思政的工程伦理课程建设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Constructio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805-581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83

参考文献

  1. 1. 高建华. 工程伦理维度下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0(17): 154-156+161.

  2. 2. 王芬芳, 冯江源. 信息产业发展与主要国家人才需求的前景预测[J]. 理论建设, 2000(6): 52-57. https://doi.org/10.19810/j.issn.1007-4767.2000.06.012

  3. 3. 栾岚.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J]. 理论观察, 2022(8): 37-40.

  4. 4. 刘云, 尹锋林. 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J/OL]. 国家治理: 1-7, 2022-11-12. https://doi.org/10.16619/j.cnki.cn10-1264/d.20221104.001

  5. 5. 向鹏. 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1, 27(5): 50-53.

  6. 6. 刘金辉. 基于社交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的隐私泄露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东华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012/d.cnki.gdhuu.2022.0017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