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292 , 10 pages
10.12677/ae.2024.144582

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探索

薛冰月,吴春容

四川轻化工大学外院学院,四川 自贡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8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25日

摘要

为强化基础阶段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不断增加。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对Q大学这一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方式及教学质量评价5个维度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该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尽管整体上获得学生肯定,但还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践能力培养缺乏保障和导师队伍建设缺乏引导、管理和沟通机制等问题,本文提出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联合培养体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建议,以期为改善该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供其他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借鉴。

关键词

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of Non-Norm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Bingyue Xue, Chunrong W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Received: Mar. 18th, 2024; accepted: Apr. 17th, 2024; published: Apr. 25th, 2024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basic stage, the current number of institu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Based on students’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conducted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on five dimensions of the M.Ed. in English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faculty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t Q University, a non-norm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overall cultivation model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of this university was affirmed by students, there we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ambiguous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objectives, lack of science in curriculum setting, lack of guarantee for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lack of guidance,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for supervisory team building, etc. This paper proposes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objectives,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 strengthening of faculty bui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joint training body and internship base.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M.A.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this university, and also for other non-norm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o learn from.

Keywords:Non-Norm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l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人口和教育等的发展,传统的单一地由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教师多样性和数量的要求 [1] ,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参与教育硕士培养。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的信息显示,培养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简称英语教育硕士)的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数量多,占比高,在全国分布广泛。截止到2023年,招收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大学共有128所,其中,师范类院校有61所,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共有67所,占52.3%;地域分布上,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均有分布——东部有天津外国语大学、广州大学等,中部有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西部有四川轻化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 [2] 。对这一高占比高校群体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开展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但是,相对于国外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较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已日趋成熟。我国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历史不长,因此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学习国外阶段。

第一,研究范围上,已有研究多是对师范类院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对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研究较少。第二,研究深度上,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教育硕士整体培养模式探究,涉及到具体学科领域培养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专门针对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方向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第三,研究角度上,已有研究多从管理者的视角,罕见从学生视角考察对非师范院校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拟调查Q大学的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对该培养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 问题提出

Q大学是一所有50余年办学经验的老牌非师范类本科院校,该校从2020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作为一所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Q大学在英语教育硕士的招生、培养、管理、学术评价等各项关键环节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拟了解以下三个问题:

1) 与师范类院校相比,该校作为一所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其英语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明确?

2) 该校人才培养的校本特色是否明显?

3) 该校在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学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3. 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和研究工具编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结合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培养英语教育硕士的特点,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相近研究对问卷进行编制。在问卷调查之后,随机选取七名对象,对问卷中需要详细了解以及问卷调查不能涉及的方面,编制成访谈提纲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以便真实反映该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情况与学生的满意度。

本次问卷共设计29个小题,四道大题,分别是:个人基本情况、量表题、选择题以及开放题。问卷以量表题为主,共21个小题,从五个维度(培养方案、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进行了问题的设计。访谈提纲主要是对问卷的扩展和补充,所设计的问题也是围绕上述五个维度,以半开放题为主,并在访谈的过程中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调整。

2)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Q大学英语教育硕士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全体27名学生。由于该校英语教育硕士两个年级各仅有一名男生,访谈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该校该专业一年级4名同学和二年级3名同学,包括这两名男同学。

本次问卷调查利用问卷星进行,调查组首先对问卷进行了试调查,随后将修改后的问卷发放至该校英语教育硕士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班级群。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份,收回27份,回收率为100%。访谈调查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和电话访谈两种形式,并使用纸、笔和录音设备对访谈全程进行记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问卷调查信度、效度检验

针对量表题1~21小题,从SPSS分析结果可知:克隆巴赫信度系数值为0.954,KMO取样适切性量数分别为0.601、0.625,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真实有效。

4.2. 问卷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4.2.1. 培养方案

对于该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目标,18.52%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77.78%的学生基本了解和了解。说明学生对该校的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基本认可(见表1)。

Table 1.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表1. 英语教育硕士对培养目标的了解度

4.2.2. 师资力量

对于师资力量的满意度,33.33%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33.33%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见表2)。

Table 2. Satisfaction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with the faculty

表2. 英语教育硕士对师资力量的满意程度

4.2.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方面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践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等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被调查者对于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较高,与此同时,被调查者对课程的实践性以及专业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满意度较低(见表3)。

Table 3. Satisfaction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表3. 英语教育硕士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

4.2.4. 培养方式

在27位被调查者中,对学校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和讲座数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20人。对于校内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质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26人。对于校外导师的指导,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和研究生二年级同学存在明显差异,59%的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对于校外导师的指导并不满意,90%的研究生二年级的同学对于校外导师的指导表示满意。对于双导师之间的合作,两个年级的同学都认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配合度不够理想(见表4)。

Table 4. Satisfaction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with the training method

表4. 英语教育硕士对培养方式的满意程度

4.2.5. 质量评价

对于课程考核的严格程度,25.93%的同学认为非常严格,40.74%的同学认为比较严格。70.37%的同学对于目前课程的考核方式表示满意(见表5)。

Table 5. Satisfaction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with quality evaluation

表5. 英语教育硕士对质量评价的满意程度

4.2.6.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满意度低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课程实践性、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校外导师指导(研一)以及双导师合作。

Table 6. Summary of satisfaction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with cultivation model

表6. 英语教育硕士对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总结

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得:在教学方式方面,大部分学生希望可以多采取深入教学一线的观摩教学、专题讨论以及案例教学等形式;在课程开设方面,除已开设的教学设计方面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希望多开设些其他教师技能方面的课程;在培养模式方面,大部分学生希望该校培养模式能向专业的师范院校靠拢。

4.3.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访谈调查对象共七位同学,其中四位同学为研究生一年级,三位同学为研究生二年级。四位被调查者的本科均是二本院校的英语相关专业,考研目的均以提升学历为主要目的,其访谈结果存在共性,真实回答了自己对目前学校培养模式的态度,同时对于学校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4.3.1. 满意度高的方面

七位被调查者均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内容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满意度高,认为目前课程内容设置基本能够体现前沿性、理论性、职业性等方面,同时师资水平较高;在培养方式方面,对校内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质量满意度高。

4.3.2. 满意度低的方面

1) 课程设置

七位被调查者中,四位认为目前的课程总量偏多;七位被调查者均认为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践性偏弱,不能体现专业性硕士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授课方式方面,建议采取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例如案例教学、深入一线的观摩教学和专题讨论等形式;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选择的课程不多,且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多设置能够增强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例如口语表达、板书书写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2) 培养方式

校内导师指导方面,虽对导师指导频率和指导质量满意度高,但还是希望能够加强对论文写作以及科研方法方面的指导,切实提高科研能力。校外导师指导方面,仅有两名同学相对满意,其余学生都期望校外导师能够增强指导频率且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对于双导师间的沟通合作,被调查者都表示期待他们间的沟通合作,但是操作性不强,可能需要学院多组织相应的活动。

3) 质量评价

在课程考核上,七位被调查者均认为,研究生阶段采取论文考察形式更好,不期望采用试卷的形式,且论文数量不宜过多,每周一篇论文难以保证论文质量。

4) 培养模式

对于学校英语教育硕士整体培养模式而言,五位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应该向专业师范院校靠拢,以切实提升学生今后成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两位认为可以适当增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但仅出于了解的目的。

5. Q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分析

5.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3] 。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是顶层设计,统筹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4] 。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是非师范性综合性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困境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具体,没有突出应用型特征,没有面向基础教育 [5] 。从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的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已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重点大学毕业研究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不断增加,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不明显,面临重大挑战 [6] 。Q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综合性大学,具有综合性强和学术氛围浓厚的优势,在培养英语教育硕士上,其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是师范性院校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目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中并没有体现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优势和理工科大学的学术优势,也未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

5.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水平以及课程实施的效率,但关键的第一步是课程设置 [7] 。在界定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后,选择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与采用适当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课程评价方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4] 。然而,据调查,Q大学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教师技能课程缺失。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素养,也要求教师具备教育专业技能。开设教师技能课程是培养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践课程、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板书设计课程、班级管理课程等。经调查,该校所开设的教师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教学设计方面的课程,其他方面甚少涉及。其次,在课程结构上,选修课弹性不足。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也是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时间短,学生第一年都在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没有选择的权利和机会,选修课程成了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成了核心课程,这种情况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8] 。据调查,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上处于“失语”状态;且选修课数量相对较少,缺乏跨学科、跨院校的合作。再次,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目前教师上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对于案例教学、深入教学一线的观摩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少采用。

5.3. 实践能力培养缺乏保障

教学实习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关键一环。然而,Q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实习过程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实习基地的建设缺乏制度化和常态化。基层培养单位在寻找实习基地时没有得到政府管理部门制度化的支持,常常是通过同学、朋友、校友、老乡等私人关系来求得实习单位的支持与合作,个人感情的因素往往左右了实习单位的态度,导致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常态化 [9] 。其次,实习单位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实习生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合。一些实习单位和实践导师,因为升学和竞争压力大、教学任务紧、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等因素,没有调整好教学安排,合理匀出必要课时让实习生执教,致使学生实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0] 。研二同学在个别访谈中提到,由于临近月考和学生家长反对,实践导师迟迟不愿意安排她上课。

5.4. 导师队伍建设缺乏引导、管理和沟通机制

教育部指出,要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 。然而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Q大学双导师制未能有效落实。究其原因,首先,校内导师缺乏引导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英语教育专业型硕士导师与学术型导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野。许多校内导师,其研究志趣主要放在学科学术研究上,对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动态,尤其是实践技能,缺少必要的兴趣和关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能给予教育硕士有效的指导。其次,校外导师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在甄选校外导师时,培养单位往往倾向于选择有行政职务的高级职称教师,而这些校外导师通常行政事务繁忙,不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 [10] 。此外,经济报酬低,也是影响校外导师指导热情的原因之一。最后,双导师合作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双导师由于接触机会有限,就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沟通与交流不够,“合作”更难体现。同时导师双方由于工作繁忙,不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人才培养的合作上 [11] 。

6. 优化和创新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对策

6.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完善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 。以此目标为指引,各培养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要深刻理解与把握教育硕士培养的专业性、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包括Q大学在内的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应明确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硕士学位、硕士层次与本科层次、非师范院校与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别,使其更具有独特性。同时,以教指委修订的新版培养方案为模板,适当加入体现各培养院校特点的课程,使其更有针对性,更加多元化,避免出现人才培养同质化,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 [5] 。

6.2. 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供求平衡

课程设置是具体体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依据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类课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核心 [9] 。然而,目前Q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着课程与学生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其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发展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需要。为了改变课程供求失衡的现状,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以下几点:

1) 优化课程结构

第一,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形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沟通机制,如见习—实习—研习与理论课程相结合,避免实习课程流于形式 [4] 。第二,增加选修课弹性。提高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力,扩大公共选修课范围,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第三,加强学科沟通、合并冗余课程内容,增强课程融合度。

2) 丰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集中在课程内容要反映本领域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 [6] 。第一,增强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如加强课程与中小学教材和教学实践的联系、增设教师技能课程。第二,增强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沿性,如增设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的课程。第三,提升实践课程的有效性。立足于专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教育硕士在教育实践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主要集中在采用专题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等方面 [6] 。

6.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导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队伍管理体系,把导师队伍的内在潜力发挥出来 [6] 。第一,优化教育硕士导师遴选制度。在导师遴选阶段,要在充分尊重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真正对基础教育有浓厚兴趣,承担教改或教研课题的教师进入教育硕士导师的队伍 [10] 。第二,要健全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从导师自身业务能力和思想品德、学生评价、学生论文盲审成绩、学生就业情况等维度对导师进行严格的考核。再次,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导师参加基础教育的教研活动,熟悉本学科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动态 [10] ;最后,规范校外实践导师的管理。健全校外导师激励和监督机制,激发导师指导热情的同时,也有助于学校进一步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建立双导师沟通机制,搭建双导师合作桥梁。

6.4. 加强联合培养体与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场所,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要建设有效的实习基地,首先应转变观念,以“共同体”的理念来指导实习基地的建设,努力构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体。联合培养体的核心是高校与中小学结成利益共同体,让中小学能够获得期望的利益,使之成为共同体中的利益攸关方 [9] 。由于英语教育硕士学位培养时间不长、培养教育硕士的数量不多等因素,在培养初期可能缺少政府相关政策与制度以及经费的支持。为调动中小学参与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热情,除支付中小学费用外,高校可以考虑对中小学的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提供指导,或者与中小学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12] 。也可以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融入中小学的日常工作之中,如协助班主任承担一些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批改一定量的学生作业、顶岗实习等。

7. 结语

Q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至今已有两年,招生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考生接受度日渐提高。作为一所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其培养模式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本文调查对象有限,仅基于学生视角,但缺少对学生自身的内在成就动机、职业规划和学习能力等个体因素的调查,一定程度上影响调查数据的解释力。虽有不足,但笔者仍希望通过本文为同类型培养院校优化和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参考。相信随着基础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需求和国家对专业学位的重视,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对于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前景值得期待。

基金项目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年联合项目:“非师范类院校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CWYH21-01)。

文章引用

薛冰月,吴春容. 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Master of English Education of Non-Norm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J]. 教育进展, 2024, 14(04): 746-7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582

参考文献

  1. 1. 甘莹, 周首领. 无师范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以“211工程大学”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15): 109-112, 152.

  2. 2.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院校[EB/OL]. https://www.zhijiao.cn/kaoyan/web/special/schoolrecom?specialid=2791, 2023-03-18.

  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2023-03-18.

  4. 4. 韩宇婷, 刘琦. 地方高师“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困境与出路——基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培养研讨会”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0(1): 114-120.

  5. 5. 唐卫民, 彭万英.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问题研究——基于全国61位专家和管理者的访谈调查[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1(2): 95-103.

  6. 6. 赵长林. 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什么?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11(6): 87-91.

  7. 7. 程晓堂. 《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英语教育方向课程设置参考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3): 16-23.

  8. 8. 吴迪. 地方高师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大学教育, 2019(12): 163-165.

  9. 9. 赵蒙成.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1): 23-29.

  10. 10. 钟振国, 钟守满.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其对策——以浙江省H师范大学为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8(6): 115-122.

  11. 11. 曹二磊, 张立昌.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问题研究[J]. 教育探索, 2015(8): 75-78.

  12. 12. 刘俊仁. 论无师范基础高校培养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策略[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7(5): 52-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