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779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6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构建新时代文明新形态的 内涵和意义

吴嘉城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9日

摘要

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了关于时代发展的理论,而21世纪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创新。具有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鲜明旨向,包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本文以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为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影响,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进行探索和深化,进一步阐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内涵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Theory of Marxism

Jiacheng Wu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Nov. 28th, 2022; accepted: Dec. 18th, 2022; published: Dec. 29th, 2022

ABSTRACT

Marx put forward the theo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 contemporary innovation of Marx’s theory. It has a clear purpose of connecting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nd cont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s civilization form,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s and deepen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ism, and furth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words:Marx’s Theory,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唯物史观揭示了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而创造的文明形态可以多样,但应根据自身实际作出自主选择。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世界文明体系的变革与发展总是与国家的兴衰相伴随行。马克思一生的使命都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探寻一种适合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站在民族伟大复兴门槛上的中华民族毅然扛起社会主义的旗帜,为文明形态的创造贡献中国的智慧。

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坚持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自己的本质思想,反对不合理、非正义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探索人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9世纪以后,科学的理论带来技术的进步,种种发现与发明,一方面带来人口爆炸式的增长,一方面使得生产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进行。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形态,造成了人与物关系的异化。资本的形成与积累与资本主义形态形成是互相成就的,内含其价值意蕴。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造成了人与物相分离而片面发展的结果。这是一种过度以“人类中心”价值观引领的社会形态,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后果。在过去的三百年中,人类在物质生产和商业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原则上,今天的人类已经不再受物质匮乏的威胁,因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在物资层面上,在无限制追求物质生活和感性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过分追求额外利润而将工业废物肆意地排放到自然生态中,无疑会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从精神层面来说,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释放自身过强的物质生产力,长此以往,将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引发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

资本形态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以及本国的供求无法满足销量的情况使得不得不对外寻求出路,资产阶级在将本国的商品向外输出的过程中,推动了普遍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

2. 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唯物论上实现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由于物质生产、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3],如果人类的物质生产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那么生产方式就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文明的实质就是进行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是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 [4]。从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出发,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视角,从整体上把握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不断完善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自由实现状况,并以此为评判标准,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三阶段的划分,形成其经典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指出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 [5] 由此形成基于人依赖关系的最初的社会形式 [5],在这种社会形态里,人能够像动物一样把土地作为实体来维持自己的生产。区别于动物的是,人非但隶属于这个共同体就无法生存。“人的独立性”则是第二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里,体现的是对物的依赖关系,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 [5]。“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6]。”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资本主义所带来时代贡献超过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一切旧的生产方式,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但他不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就是人类最高的文明形态。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一方面产生了商品生产和独立化或孤立化的个人,另一方面,人不得不表现为对物的商品和货币的依赖。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大多数人仍未能摆脱动物性质的生产状态,即人还不能称其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工人不是人,甚至连资本家也不算是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是对“人的依赖性”的历史形态的否定,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摆脱了对人和人、人和自然的依附关系,从而表现为独立的人,但是独立的个人又深陷于物的依赖性,人与自己劳动的对象是一种异化关系,第三种文明形态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是否定之否定的肯定阶段。

3. 新时代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唯物史观已经证明: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扬弃旧传统的历史过程。在时代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文明形态才能作为历史中一个阶段文明进步展现出来的标志性成果,才能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3.1.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起点是人

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以人为本的文明形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思想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人的本质,从人与劳动、社会的联系中得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人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将“人”放在本体位置上,从实践层面坚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本质。实践是人的根本特性,人的社会性和共同体本质,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生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诞生之日起表现出的新模样,为现实中的人的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原则,坚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坚持用市场经济激活生产要素,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原则的深刻社会实践,追求人类长远共同利益,坚持平等互利,正确认识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从实践和理论上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宗旨是实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人与自身的统一实际上蕴含了这种旨趣。只有坚持以人为中心,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本逻辑。人只有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与人本质的统一,才能使地域性、民族性、局限性的个人向世界性的个人转变成为可能,人才能成为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3.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

从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不难看出,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就是以“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再到人的“自由个性”的确立的发展过程,从而实现更高形式的文明,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确立只是给人的类本质实现创造了条件,给人摆脱对物的依赖性创造了前提,人、自然、社会是本质性统一的,人来自自然,虽然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但无法超脱自然,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获得自身的独立性,因此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价值观势必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从而造成生态破坏。从国内现代化进程来看,在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下,虽然给生态造成过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都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引导而逐渐改善。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与自然的本质性统一”理论出发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新形态,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第一个层面,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本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根本意义就在于创建一种人的新的存在方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创造人的新生活结合在一起” [7]。

3.3. 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建设的第二个层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8]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不是普遍的人民富足,而是严重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和极端化的贫富差距。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文明形态的创造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9] ”。因此提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是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

4. 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

马克思理论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导向,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实践出发,从人自身来认知客体,实现人和自身、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对立的统一,既包含差别、对立、矛盾,又超越了差别、对立、矛盾,完成人与认识对象本质一体性的统一。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存在过共同体思想,由于单个力量薄弱无法对付自然界的强大力量,需要汇聚力量才能得到生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个体之间彼此依存,一旦离开共同体就毫无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将人类文明形态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置于人类发展史与其他文明平等对话的层面,充分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以少数人核心利益为行事准则,崇拜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推崇以金钱、资本至上的价值观。而创新性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将自己的地位置于与其他文明对等的层面,始终寻求世界人民诉求的共同价值。它始终尊重人民的选择和发展自由,认可自身和历史语境不同而形成的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它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彼此命运相连的客观实际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现实生活维度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发展,证实了马克思“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理念,引领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它以世界历史性、人类性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步入新的文明阶段,即世界性、人类性的新型文明。

文明形态的创造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自身国情,结合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文明形态,是区别于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态;是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形态;是一种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形态创造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

文章引用

吴嘉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构建新时代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和意义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Building a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Theory of Marxism[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2125-212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66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第3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5.

  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6.

  3. 3. (意)马塞罗∙默斯托, 主编. 《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 闫月梅,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7.

  4. 4. 韩震. 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J]. 人民论坛, 2021(34): 14-21.

  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5, 107-108.

  6. 6.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198.

  7. 7. 陈学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8-17.

  8.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6.

  9.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7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