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284
,
9
pages
10.12677/AE.2023.13101238
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曾海涛1,申细花2
1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新疆 阿克苏
2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新疆 阿克苏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形成正确“三观”的保障,正确的“三观”是个体光明的人生之旅的开端。甚至可以说,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正确“三观”之于个体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灌输。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结合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集中探讨了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和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期望对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职院校学生,五个认同

A Study on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Ak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itao Zeng1, Xihua Shen2
1The Party School of the Loc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Aksu, Aksu Xinjiang
2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ksu Polytechnic, Aksu Xinjiang
Received: Sep. 16th, 2023; accepted: Oct. 13th, 2023; published: Oct. 25th, 2023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s the guarantee of forming the correct “Three Views”, which is the beginning of an individual’s bright life journey. It can even be said that a strong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a correct “Three Views” are of far greater significance to an individual than the mere study and incul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focu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and National Community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pecially those in Aksu Polytechnic,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and anchoring the Chinese consciousness among studen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Ak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ve Identit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地深入人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不断地提升,不仅严重动摇了美西方所主导的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基础,而且中国的持续发展,也向世界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与美西方的竞争不仅是综合国力、世界影响力、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的竞争,而最终的结果,更将影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发展的根本走向。可以想见,美西方会想尽一切办法,阻碍和遏止中国的发展。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如今有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但遭遇的风险与挑战同样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命运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全体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的戮力同心、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56个民族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大家庭,各民族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上的钢铁长城,就可以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可以维护好民族和衷共济和社会稳定和谐,可以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和实践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因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某一具体的民族,才是对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顺应。
1.1. 个人层面
就个人而言,培育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立足社会、实现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是社会动物,个体的顺利成长与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与社会相脱节,个体的一切发展与成长是无从谈起的。个体总是生活于某一群体之中,这一群体小到个体周边,大到小群体所属的民族、国家。个体要立足于社会之中,必然要有对群体的归属感,且这种归属感要不断地从对周边小群体向民族、国家大群体扩展。
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归属感,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生来没有选择成为某国公民的权利,但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却是我们能够且必需做到的。并且,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不是牺牲个人的利益与追求,相反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个人的一切”,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与民族、国家利益追求背道而驰,不仅直接损害个人的利益,更可能因此造成对民族、国家利益的危害。
1.2. 家庭层面
个体–家庭(家族)–社会–国家,是个体作为社会人的生命轨迹,个体与家庭关联最为紧密,对于中国人来说,国家看似与个体相距甚远,其实关系密切。“家国同构”是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由家及国,在家孝亲,在国才能事君忠,国好家才能得以保存、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爱家即爱国,爱国即爱家”,爱国主义情怀是融入中华民族骨血中对家、国的最深层的情感。我们自古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无论身处何处、身居何位,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情感、对自己祖国的爱是别的任何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会影响个体一生的成长发展。家庭也是构成社会、国家的细胞,维护好社会的良好秩序、实现好国家的有序发展,家庭的建设至关重要。因而,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途径上看,必然始于家庭的建设、始于个体对家庭的热爱、归属和认同。而这种热爱、归属和认同,也必然会影响到个体对社会大群体的热爱、归属与认同。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好家庭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相比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才更能引人热爱,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做好家庭建设的基础工作,由家而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为牢固。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而也为个体的发展、家庭(家族)利益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社会层面
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稳定发展的前提。唯有以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理想追求为纽带,才能实现社会的长久稳定;唯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个体的发展才能有根本的保障。这一有机联系全体民众的纽带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才能最大限度团结推动社会发展的各方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外部敌对势力无法直接阻碍中国的发展,转而挑动和激化社会矛盾、人为制造争端、分化中国社会以延缓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环境。顽强的斗争精神、爱好和平、追求统一、平等互助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品质,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更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没有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巩固,这种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品质的传承与延续是不可想象的。更加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战胜前进道路的各种艰难险阻的意义重大。同样,对于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内部矛盾、冲突,如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高速的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矛盾的积聚,与发展伴生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两极分化、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等等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是不可或缺的。
1.4. 国家层面
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五个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文明蒙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使我们重新走上了文明复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让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重新走上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轨。“五个认同”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文明绵延存续、再创辉煌的必然要求,但是“五个认同”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逝,曾经的苦难已经远离、民族的创伤被不断淡化,人们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泰然处之,仿佛得之理所当然,甚至稍有不如意,就对国家、社会、党和政府产生严重不满的情绪,再加上国际敌对势力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挑拨与鼓动,少数人不仅缺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甚至丧失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数典忘祖的思想和行为,对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顺利推进,必需引起高度重视。
2. 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学生,应对“三股势力”的巨大挑战,尤其要在青年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2.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通常在16~20周岁,是人生的关键时期,逆反心理强。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也渴望学习新的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并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但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则不会过多关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很多是初次离开父母,因此渴望掌控外部事物,管理自己的生活,希望有自己的自由空间。但是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面临很多困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往往会感到迷茫、失落,甚至会因为挫败而自我封闭。
作为“零零”后的年轻人,高职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愿意参与班级和学校的事务,但也会因为挫败而消沉和失落,直至走向反面。高职学生多数是中考或者高考失败的学生,相对而言,学习的基础较差,很多人存在厌学心理,因此高职学习的最初阶段关系到其后学习的顺利与否。要在入学之初,培养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职阶段的学习对于个人发展成长的重要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上并不成熟,正确的“三观”尚未固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周边人员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2.2.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阿职院)的学生除了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特点,还有自身的独特特点。首先,国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但部分国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学习的挫败感严重,进而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并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成绩差,不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强,而是由于人生目标不明确,因而对学习有拒斥心理。本身基础差,又拒斥学习,必然会增加之后学习与教学的困难。最后,家庭教育欠缺。学生大多数来自南疆农村,家中普遍子女多,经济状况不佳,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子女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学生受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普遍纪律性差、习惯自由散漫、自卑感强、心理敏感、遇事不够冷静等,这些都为学生的教育引导增添了难度。尤其是农村的宗教氛围相对浓厚,部分学生受家庭以及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三观”出现了偏差。
2.3. 阿职院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现状
总体而言,阿职院学生中汉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程度要高于民族学生。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还有待提高。尽管国语教育、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得到普及,但学生多来自农村,与本民族之外的群体接触较少,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且或多或少受到周边错误思想的影响,对其他文化有一定的排斥。通过教育引导,多数学生的思想得到转化,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并不牢固,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言论的影响和蛊惑。尤其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困难时,会产生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如果再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思想极易偏激甚至走向极端,将对自身遭遇的不愤转为对其他民族的敌视甚至仇视。
阿职院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尤其对于生活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特别关注,通过多种方式,经常性地在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付出。不仅如此,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联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待加强。
2.4.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阿职院中,存在部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强,“五个认同”不够巩固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学生多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却不认同中华民族的身份。这些学生从小受家庭和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思维的局限性很大,小农思想、宗教观念、小群体意识强烈,但对社会、国家大群体观念不强,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自身、从眼前利益出发,当个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会错误归因,视之为社会、国家对本人、本民族利益的漠视甚至掠夺,而很难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学生心智不成熟。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小群体与社会、大群体的关系,在个人利益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不是检讨诉求的合理性,而自认为遭到人为或者刻意的不公正对待,甚至将之上升到民族矛盾、民族压迫的高度。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只考虑个人得失,将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不是努力使自己融入到社会中,而是要求社会适应、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不成熟的心智,使得部分学生难以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从而显得与周边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心态,很难形成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学生的家庭原因。近些年来,“三股势力”在新疆尤其是新疆农村地区的渗透严重,农民限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受错误思想的鼓动,很多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些人很多是家中的经济支柱,在他们身陷囹圄的同时,也造成了家庭生活的困难,不仅如此,他们的错误行为,也对家人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的家人会因此成为村里重点关注的对象。很多学生来自这样的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差、又常常被另眼相待,这些学生往往会以强烈的自尊掩饰内心的自卑,待人处事极为敏感,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可能走向自我封闭与隔离,这样的学生也很难培育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培育和铸牢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
3.1. 在思政教育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的问题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尽管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但思政课的作用依然明显。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全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的教学是基础,是“大思政”教育方针落实的保障,有了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大思政”教育理念才能得到更好地贯彻,因此要特别重视思政课的教学。针对阿职院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因此,要加强对中国的历史、新疆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教育。
首先,要加强中国历史的教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五千年,而不曾中断的文明,通过对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教育,使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力,自觉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其次,要加强新疆历史的教育。教育学生,新疆是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的,在新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新疆辉煌的文明成果、悠久的历史文化;新疆从来都不是某个民族的专属,中央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由来已久,新疆从来就是中国固有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构成的,各族人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通过对新疆历史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抵御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和自觉。
第三,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拥有的一切来自于我们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疆的发展进步从来都离不开祖国的支持。要使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认识:新疆的过去、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祖国,未来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与祖国有须臾的分离。
最后,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艰辛创业史,也是中华民族在迷茫中追寻真理、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并最终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苦奋斗史。通过党史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尝试,但却始终寻找不到解决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大历史难题的正确途径和方式。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改变始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史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感受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历程中砥砺奋斗,在解读中国共产党理论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2] 。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促动自己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 [2] 。
历史映照现实,顺应历史就是对自己、对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尽责与尊重。了解和熟知历史,能使我们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历史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教训也是对当下的我们的警醒,“团结是福,分裂是祸;稳定是福,动乱是祸”,接受历史教训,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祖国的未来、新疆的未来发展前景才会愈加光明。对于阿职院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五个认同”的巩固情况,加强学生的历史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历史教育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的基础性工作,必需持之以恒的做好这项工作。
3.2. 在对学生的关爱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归属感是认同的前提,要使学生有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就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尤其要给予潜在的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要经常性地与学生谈心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问题学生的出现,背后常常有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互动中,在教师与学生不断加深的相互了解中,学生对教师信任感不断提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生通常心里敏感脆弱,他们其实有与别人交往的强烈意愿,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完全敞开心扉,生怕受到伤害,一旦感觉受到伤害,会对人产生极度的不信任感,甚至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是很难融入到群体之中去的,归属感更无从谈起。很多时候,一些问题和困惑学生不愿与教师交流,但能与同学、同龄人交流,教师要利用好、发挥好潜在问题学生的周边同学的积极作用。周边同学能及时将潜在问题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向教师汇报,并帮助教师发挥心理排解、疏导的作用。对于周边同学不当的思想与言论的影响,教师要及时发现,予以正确的引导,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班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尤其要注重班级同学主动性的发挥,为同学参与班级活动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做,班级事务人人有责,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良好的班级氛围、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是归属感产生的基础条件。
最后,从学校的角度看。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是学生归属感形成的根本保障。作为学校,要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校园整体的管理水平,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活泼严肃团结有序的班级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其中学有所获、行有所规、心有所属。学校要健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机制,比如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要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的帮助;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要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创业意愿且有创业能力的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有效的对学生诉求、意见的回应机制,做到学生有诉求,学校必有回应,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学生事务;健全学生管理机制,明确班主任、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清单与基本职责,切实发挥好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使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落在实处。
总之,做好学生的关心关爱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全体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归属感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包容与关爱、同学之间的互助与团结以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三者有机融合,才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巩固。
3.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个体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感性认识。
首先,要发挥好各类基地、博物展馆的教育引导作用。中华民族不是停留于纸面上或者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他是在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地区各类教育基地、博物展馆的展陈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新疆历史明证,有了思政教学的基础,再通过参观场馆的直观体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将会更加巩固。
其次,要发挥好先进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推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地区加大了社区“五个嵌入”的建设力度,涌现了大批民族团结示范小区,这些小区就是现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族人民团结共荣的生动案例。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现状,可以得出结论:尽管民族不同,人们在语言、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幸福安康的生活,是各族人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并且离开任何一个人的努力这一目标都不可能实现。通过对民族团结共建模范社区的考察,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于新疆大地上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新疆各族人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最后,要发挥好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的作用。学校要对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有意识的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假期参与社区活动、主动利用假期承担村里的工作、积极做义工服务社会等,学生通过实际参与社会工作,一方面,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实际参与社会工作,更好地理解基层在贯彻政府决策的难处。通过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学生能够更加清醒、理智的认识世界、面对挫折与可能的不公正对待。社会大学会教导学生,要努力顺应社会、融入社会,而不是奢望社会适应个人。参与社会实践,也有利于个体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培养起对错误思想、观念的辨别能力,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加巩固。
3.4. 在自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中,不断铸牢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觉维护和推进民族团结事关新疆乃至全国的稳定与发展,是新疆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新疆每一个干部群众的责任与义务。作为青年学生,作为新疆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栋梁之材,更应该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并在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认识,铸牢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个人顺利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难有社会的稳定与有序,而这是无论个人也好、群体也好发展的前提。因此,青年学生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引领者,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教育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普通群众的心中。尤其要使普通群众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是政治创造的产物;巩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基于某种政治利益的考量。
其次,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事关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每个人所属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群体中的小群体,其前途与命运其实是与国家、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回顾中国的历史,中央政权强大时,地方的发展也有可靠的保障,比如强盛的汉王朝,就能够有效的团结起西域各国驱逐匈奴,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完整也为地方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央政权衰弱时,地方的发展不仅难以实现,甚至可能因此遭受奴役和压迫,比如孱弱的晋王朝,甚至只能勉强维持中央政权,无力对抗少数民族政权对王权的冲击,致使民族矛盾、民族争端不断激化,终酿成五胡乱华、生灵涂炭的悲剧,人民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系。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破坏民族团结刻意制造民族争端引起民族分裂的,最终损害的本民族的利益,剥夺的是自身的发展机会。
最后,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事关国家的兴盛繁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人和”是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人和意味着,构成国家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各自的作用与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作为构成国家整体的部分之间,也实现了充分的配合与补充。中华民族是整体,各个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各个民族的兴盛发展,更要求各民族之间精诚团结、紧密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大限度地激发起社会发展的潜力,汇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要达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维护和构建民族团结的同时,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要求我们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神纽带,将各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大学生群体,他们在能力素质上与一般的大学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就心智的发展程度而言,他们虽然已经步入大学,但心智的成熟程度甚至可能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高职学习对高职学生而言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启,顺利渡过这一阶段,他们的未来必将是光明可期的,因为他们不仅掌握了一门谋生的技术,且比一般的大学生更早、更快地步入了社会,踏上了人生的正轨。
帮助高职学生走好这人生的关键一步,高职院校教师责无旁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与否,决定了高职学生“三观”的正确与否,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未来的人生之旅,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三观”使人行于正轨,并催人奋进;淡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难催生出正确的“三观”,只能使人踏上歧途,堕入泥潭,并终将自食其果。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但我们更需要德才兼备且胸怀国之大者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必应以此为目标,因此,我们建议高职院校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铸牢和巩固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我们必须要踏实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心设计和打磨思政课程的内容,尤其针对民族学生,要特别重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其二,要加强日常管理与教育帮扶,充分发挥好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的教育引导以及学生间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中,展现社会大家庭、生活共同体的温暖,不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参观各类展馆、参加社区工作等,通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有形有感的观览活动及社会实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中华民族是生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维系和确保共同体持续长久发展的根本基础,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对个人、对自身民族以及对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自觉做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先锋,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意识。
就个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发展轨迹,从社会、国家层面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的关键阶段,机遇千载难逢,挑战前所未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意识形态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对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放松 [3] 。同样,树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确保个体的顺利成长与发展。总之,铸牢和巩固高职院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三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章引用
曾海涛,申细花. 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A Study on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Ak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7970-797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238
参考文献
- 1. 金炳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专题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3, 44(254): 40.
- 2. 吴春娟.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8): 75-77.
- 3. 王景新, 刘会柏.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J]. 文山学院学报, 2022, 35(1): 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