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3, 2, 23-29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3.22005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html) The Research Report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Citing Shaoyang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Kai Huang, Qian Li College of People’s Armi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Email: 249630189@qq.com Received: Mar. 14th, 2013; revised: Mar. 24th, 2013; accepted: Apr. 25th, 2013 Copyright © 2013 Kai Huang, Qian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ur nation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for a long time. A lot of policies have been laid out to ensure the right and freedom of the masses of believers and non-believe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relig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especially Buddhism has achieved advancement. However,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ddhism, on-the-spot inves- tigation is devoid; what’s more, there is a tendency to theoretical inquiry in the investigative field, Which is harmful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Buddhists’ voices and advanced innovation with the times. They also have a bad impact o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is aimed at reflecting the current Buddhism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 reason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innovating Buddhism, bett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Buddhists,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religion. Keywords: Buddhism Development; The Mainland of China; Religion;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佛教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邵阳地区为例 黄 凯,李 谦 湖南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长沙 Email: 249630189@qq.com 收稿日期:2013 年3月14 日; 修回日期:2013 年3月24 日;录用日期:2013年4月25 日 摘 要: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宗教的健康发展,出台的很多政策保护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 的权利与自由。改革开放后,我国内地宗教事业尤其是佛教取得了蓬勃发展。然而关于佛学发展现状 的实地调查目前十分缺乏,研究领域更侧重于佛法理论的探究,这不利于佛学与佛教的长期发展,不 利于了解信众的呼声和与时俱进的变革,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论文旨在反映目前佛教发展 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对策,以期对佛教的发展变革、佛教与信众关系和构建和谐宗 教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佛教发展;中国内地;宗教;现状;对策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3 ![]() 佛教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4 1. 引言 目前,我国(内地)信教人数有一亿多,宗教教职 人员约 36 万,宗教活动场所约 13 万处,宗教团体近 5500 个,宗教院校 110 余所[1]。鉴于宗教问题在社会 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宗教发展问题的严肃性、迫 切性,而目前对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实地调研不多,社 会关注度不够,所以亟需党和国家的重视扶持与我们 的深入考察与理论探讨。佛教作为中国五大宗教中, 信众人数最多(佛教信仰者人数在人口比例中最大,大 约占 18%,也就是说认同信仰佛教的人大约有 1.85 亿[2]),对社会影响最为普及深远的宗教,对它的调研 具有全方位的代表意义。同时佛教所拥有的历史渊源 之久、理论哲理之高、社会根基之深、覆盖阶层之多、 承载社会使命之艰巨也非其他宗教可比。 作者基于对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 种“丑陋”现象的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内心信仰 日益缺失。他们既怀疑马克思主义,也完全否定宗教 思想。因此,他们的思想很茫然,他们的行为已失去 正确的信仰与道德约束,只有对个人利益的最大追 求。所以作者以实地调研的形式,以邵阳市为例,对 佛教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总结该地区佛教 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以改善社会生活秩序,提 升国民素质与精神文化水平,同时为国家制定相应的 政策提供一些参考性和建议性的信息。 2. 研究方法 1) 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用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综 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方法,并以问卷调查为 主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及资料查阅。 2)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邵阳地区数个寺庙内信众及僧 侣。 a) 寺庙信众:主要集中于入庙拜佛的香客,采取 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问。 b) 寺庙僧侣:对比丘、比丘尼们的调研采用访谈 法,记录了交流的信息并在经过对方允许的情况下进 行了录音。 3) 问卷回收 信众问卷共发放60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4 份, 有效率为90%。 4) 统计方法 此次调查数据采用了 excel 高效统计分析法、 SPSS 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及图表统计分析,从多方面、 多层次、多角度对数据进行统计。 3. 问卷分析 1) 受访者家中信奉佛教的人 如表 1所示,佛教信众中母亲信佛的人次为七次, 母亲信奉宗教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家庭成员。女性信佛 的比例远高于男性,尤其以中老年女性比例最高。因 为中老年女性的社会生活压力与无助感强,属于弱势 群体,对宗教的精神需求更强烈。 2) 信众如何了解佛教信息 如图 1所示,通过佛经书籍了解佛教的人很少, 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及教团了解佛教并信教的几乎 没有,绝大多数信众通过亲人朋友等了解到佛教信 息,共占受访者总数的61.11%。这种传播方式显示了 现代传媒暂时未对佛教的传统传播方式造成很大的 冲击,调研结果也如实反映了现状:信奉佛教乃至宗 教的习俗往往通过亲戚熟人传播,也就是要么一家人 信教人数多,或者全家都不怎么信教,家庭对本人信 Table 1. Respondents’ family members believing in Buddhism 表1. 受访者家中信奉佛教的人 家中亲人 被选次数(多选) 父亲 2 母亲 7 儿子 3 女儿 2 兄弟 3 姐妹 4 配偶 4 其他 0 无 7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电视报刊杂志 亲人亲戚 宗教教团 受访者了解信息的渠道 受访者了解信息的渠道 Figure 1. Respondents’ wa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图1. 受访者了解信息的渠道 ![]() 佛教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受访者每月参与礼佛的频率次数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平 均少于一次【有规律/随机】 一次至两次【有规律/随机】 两次至五次【有规律/随机】 五次以上【有规律/随机】 受访者每月参与礼佛的频率次数 Figure 2. Frequencies of respondents’ worshiping Buddha for every month 图2. 受访者每月参与礼佛的频率次数 教的影响非常大。 3) 信众参与佛教活动的频率 如图 2所示,一个月参与礼佛在两次及以下的占 83.33%。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多数信众参与礼佛是有 规律的,往往是农历初一、十五。所以,每月去礼佛 次数在两次或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少量非常虔诚的信 徒每月参与佛教活动五次以上,他们一般住处离宗教 场所不远,凡是初一、十五、诸位菩萨生日得道日等 等都会参加。 4) 信众的拜佛所求 如表 2所示,信众们来礼佛的目的主要为了求得 家人与自己的平安长寿;在受访者完成问卷中我们通 过交流发现多数人是来求“福禄寿”的。当然,求升 官、智慧学识等方面的人不多,为了向佛陀忏悔孽障、 求得慈悲之心的人几乎没有,这与我们后来和僧侣交 流共同得出的结论一致:目前信众层次普遍偏低,多 数为了求自身、家人的名利,而不是为了追求佛教精 神和文化思想。 5) 信众对目前佛教受商业化影响的认识 如表 3可知,高达 38.89%的受访者没有关注或考 虑过佛教商业化这方面的事情;理解、勉强接受、无 所谓与反对的人数不相伯仲,体现了信众对这些方面 缺乏系统准确的认识与思考。但是整体而言,明确支 持佛教场所上市、提升门票之类的事情的人几乎没 有。 6) 信众问卷中的专业题 Table 2. Purposes of respondents’ worshiping Buddha 表2. 受访者礼佛的目的 礼佛目的 所占比例 升官发财 5.56% 平安长寿 72.22% 忏悔慈悲 0.00% 求智明心 11.11% 其他 11.11% Table 3. Respondents’ understanding about marketization of Buddhism 表3. 受访者对佛教市场化的认识 态度 所占比例 理解 11.11% 勉强接受 16.67% 无所谓 16.66% 反对 16.67% 说不清 38.89% 在合格完成的54 份信众问卷中 6~11题中全错的 为21 份,对一道题的30 份,对两道题的为 3份,答 对三道题目以上的没有;其中 9~11 题几乎无人作出(9 位居士未作答正确)。在完成问卷中,我们与被访者进 行了交谈,真正明白 6~8 题的不多,不少人是随便碰 运气写对的。我们认为不光是普通信众,即使是经常 参与佛教活动的居士对佛经的阅读和深刻理解也极 为缺乏。多数答对一至两题的信众是对四大菩萨了解 较多,通过排除选项答对题目的。少量的居士答对了 坛经的作者或如是我闻的解释,但9~11 题这种对佛 经的理解与活用的题目居士们在讨论后仍无从下手。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内地的宗教事业尤其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5 ![]() 佛教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是佛教文化发展与建设还任重道远,提高信众的精神 文化水平与自主独立的意识亟需社会、政府、宗教团 体的关注与帮助,对广大信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思想 教育。 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们调研小组不仅进行了问卷调研、僧侣访谈, 还在东塔禅寺分别进行了两次准确的数据统计。 由于 7月19 日是阴历初一,来寺庙上香的人数 较多,所以我们选在当天对进入东塔禅寺寺门(不计重 复的)的人员进行了男女性别比和人员年龄结构的统 计。其中在9:42~9:52 十分钟内,进入寺门的女性 35 人,男性为 7人,女性约占总人数的 83.33%,男 性 占 16.67%。而在 10:10~10:40 半小时内,女性有 38 人, 其中老年16 人,中年16 人,青少年 6人,青少年中 小孩 3人。男性有14 人,其中老年 3人,中年 4人, 青少年 7人,青少年中小孩 4人。由此可见,女性约 占总数的73.08%,男性为26.92%。 综合以上信众问卷的调研、东塔禅寺的统计数据 和访谈僧侣(见后附录1)的资料,我们团队在此基础上 通过观察法、问卷分析法等方法发现了一些目前大陆 的佛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了部分结论。 1) 佛教信众对佛文化的了解、经典书籍的阅读都 极为缺乏。他们对佛文化的了解多数是通过亲戚朋友 的口耳相传,导致相互之间误差较多;不少信众虽然 信佛却只是香客,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佛教场所 主要是有事相求于菩萨。 2) 佛教信众人数居于所有信教群众之首,佛教的 传播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尤其是母亲对子女的影响。 女性信众远远多于男性,尤其以中老年女性占大多 数。各类宗教的信众中女性占大多数这一论断不仅仅 是指调研地,在亚洲乃至世界中,宗教的信众女性比 男性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3) 年轻人中间信奉佛教的较少,多数是中老年。 不少男性来到寺庙却并非佛信徒,仅仅只是陪女朋 友,妻子或被母亲带来玩的。 4) 信众对于佛教的市场化、商业化趋势的这种现 状表示无所谓、不关注,但真正支持宗教尤其是佛教 的市场化、商业化的人很少;相当一部分人在调研交 流中表示以前没有弄懂这个概念或缺乏对这些方面 进行思考。 5) 文化水平较高者即使并不真正信佛,但他们对 佛教文化的了解不亚于长期信佛的信众。在信众问卷 中,完成的最好的是一位高中刚毕业,即将入湖南大 学的女孩。不少年纪较大常年信奉佛教的信众往往来 寺庙只是来上香祈求,对佛教的知识文化并不了解。 6) 不少人虽然常年信佛,但内心尚未受佛文化感 化而友善待人,慈悲宽厚,乐于助人。在问卷调研中 我们切身感受到,少数信徒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对陌生 人排斥恐惧,对访问者极为戒备反感。在我们反复解 释并阐明研究了解佛文化的目的后,少数信众仍然十 分冷漠、拒绝合作。 7) 据我们团队成员在日常生活、新闻报道和与僧 侣交流中发现,一些人追求捐赠的数目,上香的次数 等一些外在的形式行为,以为这就是功德与信佛。然 而诸位比丘和比丘尼表示:求佛不是在自心、自性之 外,而是“即心即佛”与“佛法事在日用处”。 8) 在整个调研活动发放问卷、访谈僧侣的过程 中,我们发现佛教场所对信众的交流感化不多,一些 寺庙僧侣自身修养不够,系统的专业知识匮乏,不能 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 佛教人士的学修方面亟需提高。 5. 结论、建议及对策 我们在调研地发现佛教发展面临了六个方面的 问题,这也是目前普遍现状。为期 5天的实地访谈调 研结束后,我们又阅读了20 来份佛学资料和《金刚 经》、《心经》、《坛经》等经书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 在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与指导老师的建议,并借 鉴了目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得出如下一 些解决目前现状的建议与对策。 1) 佛教在传播中应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改变多 数信众仍依赖熟人传播、口耳相传的现状,以此纠正 各个地方寺庙存在的某些知识误解与教义偏差。我们 应当把慈悲、平等、圆通等佛教智慧,用适应现代社 会的方式传递到社会上去[3]。国家宗教机构与佛教寺 庙要积极宣传落实国家的宗教基本方针与政策,正如 王作安所说要全面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4],同时多 给予信众精神文化的引导,让他们理性看待佛教文 化,提高大众的信仰层次。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6 ![]() 佛教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7 2) 佛教僧众应多关注关怀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妇 女,了解她们的困难心声,力所能及的她们排忧解难。 发动广大信众对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这类弱势群 体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信教女性多固然有很多深 刻的社会原因,但有一条重要原因是:信奉佛教的人 不少是对现实的无奈无助而求得精神的慰藉,她们想 通过佛法净土、来世因果等逃避现实。 3) 根据调查信众上香的目的,我们可以知道,香 客中大多是来求“福禄寿”的。我们更希望佛教寺庙 能成为慈善机构的一种补充,这样既可以弘扬佛法, 更能够帮助那些贫穷百姓。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少 发现有寺庙经常性的组织慈善活动。所以我们建议寺 庙要更多的履行社会救助责任与建设慈善事业,为我 国慈善机构减轻压力,更多的普渡众生。其中厦门南 普陀寺慈善会就是佛教徒、信众行善的代表之一,它 长期持续的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做了大量实事,为舟 曲、玉树、南平等多地给予捐赠和帮助[5]。大陆佛教 界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为防治非典的捐款就超过五百 万,而 2008 年雪灾全国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 捐款也超过 500 万元[6];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与充 分发挥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为社会造 福。 4) 佛教寺庙、团体应积极号召信众多学习文化知 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为广大百姓志愿服务。山 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就发挥了佛教和谐圆通的精神,为 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助力[7]。同时提高信 众的知识文化水平、通过佛教经典书籍对善男信女进 行从善慈悲的教育应当作为佛教寺庙、团体的重要工 作任务来优质的完成。 5) 佛教团体与寺庙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 努力学修并重、研习佛学。定期与其他寺庙进行交流 探讨,并组织人员去各大佛学院学习。同时寺院内多 开展一些有关佛文化探讨、放生、坐禅等有益的人民 喜闻乐见的活动。学诚法师也认为“寺院本应更多发 挥宗教方面的作用,净化人间,促进和谐”,并 且“今 天所有寺院,都应该在适应本土化、社会化、全球化 的基础上再谈定位与发展[8]”。 6) 政府与社会要时常监督寺庙团体,对自身素质 不合格与管理混乱的寺庙给予整改甚至取缔。严禁各 宗教成为圈钱创收的场所,要将宗教建设成为社会减 压、调剂的场所,精神和谐的家园。同时各宗教场所 应积极宣传邪教的危害,教导信众区分宗教与邪教,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蒋坚永. 当代中国宗教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理论与实践[J]. 中 国宗教, 2009, 11: 12-15. [2] 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中国宗教的现状与 未来: 第七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R].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2010. [3] 杨君. 佛教在当代的存在与发展: 京郊龙泉寺对话学诚法师 [J]. 中国宗教, 2010, 11: 32-36. [4] 王作安. 谈谈宗教工作基本方[J]. 中国宗教, 2009, 2: 8-11. [5] 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 情牵灾区·播撒爱心[J]. 中国宗教, 2010, 12: 56-57. [6] 学诚法师. 中国宗教的“黄金时期”[J]. 中国宗教, 2008, 11: 37-38. [7] 董洪运. 重视和发挥佛教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 中国 宗教, 2010, 12: 58-59. ![]() 佛教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附录 1. 个案访谈笔录 在对僧侣宗教人士的个案访谈中,我们对宝寿 庵、东塔禅寺和宝祥寺进行了交流。其中整理总结出 两份较好的有效访谈问卷,分别来自宝寿庵和东塔禅 寺。 宝寿庵的释师傅于 1985 年皈依佛教,至今近 27 年,她表示因为当年家境贫困,被其师傅从小养育并 收为徒弟。她说:“目前信教群众的信仰虽然虔诚者 居多,但水平普遍偏低,对佛教知识知之甚少。”同 时认为目前众比丘,众比丘尼发展面临如下几个问 题:1) 社会上从事佛教研究的专业人士偏少,僧侣团 体青黄不接,多是年纪较大的,年轻僧侣凤毛麟角。 2) 学修并济,德高望重的佛学大师少,能直接阅览梵 语、藏语原著者不多。3) 目前普遍生活水平比以前提 高很大,社会和谐安定,即《四十二章经》中的二十 难中所谓“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4) 佛教的发 展应当结合中国国情,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同时释师傅对问卷中第五题的回答是认为佛教 两千年来生生不息,广为传播,有其自身的核心优势 与社会需要,所以对未来宗教发展保持乐观。在回答 最后一问中,释师范不假思索的回答:“佛教不应该 商业化,不应违背基本的戒律要求。”之后她还为我 们讲述当年在云居山真如寺的学习经历和佛印大师 与苏东坡之间的趣事,令我们更好的理解了佛教的精 神与深邃的哲学思想。 在访谈顺利结束后,师傅表示寺院内有不少关于 宗教的经书和杂志,平日少有人翻阅浏览,愿意赠与 我等有缘人。经一番整理后,宝寿庵师傅赠与我们《中 国宗教》、《维摩诘经》、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幸福 美满的教育》等二十余本有关宗教的重要资料,我们 团队十分兴奋并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次日,我们在东塔禅寺进行调研时,正值方丈大 师外出云游,我们有幸对一位30 来岁的比丘尼进行 访谈。这位年轻的释师傅一听我们是大学生对佛教进 行了解调研,十分乐意配合。 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她是某佛学院毕业的,从小 跟着家人信佛,经常来寺庙里做义工帮忙,逐渐的耳 濡目染。由于一次机缘,其师傅询问她出家的意愿, 她略微的思考下就答应了。 释师傅认为:“目前信众及香客总体上虔诚,来 寺庙的人普遍是求福禄寿的”。正所谓“无事不登三 宝殿”,人们整体对佛教的需求层次较低,对精神、 文化层次的自觉自性的追求者很少。对于比丘、比丘 尼发展面临的问题,师傅认为目前出家人数少,多是 中年以后出家,这些人往往是受到生活的巨大刺激或 打击后遁入空门;而本愿为了弘扬佛法,感受佛学文 化博大精深而剃度的自发自愿者很少。她觉得中国佛 教发展之路在于弘扬人间佛教,既要保持传统淳朴的 精神,又要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紧密结 合。师傅的观点师承自从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的 思想,其后无论是赵朴初居士,星云大师,还是一诚 法师,传印长老乃至济群法师,都是秉承弘扬这一思 想;这也是中国佛教现代发展中一直贯穿的主线,因 为佛法本身的性质就是人间佛教,佛教行世的目的, 便是在人间度众生,使人间和美,使众生安乐。 对于第五问“未来宗教在城市化的今天能找到自 己安身立命的东西吗”,师傅认为应当看破放下这些, 真正的僧侣不应执着追求、考虑未来宗教的安身立命 的东西,而应该凡事因缘合和,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至于最后一问对目前有些佛教寺庙的商业化、上市的 认识,师傅认为清规戒律应当为众弟子所遵循,中国 佛教呈现出与发源地印度不同的人文环境,历经千年 形成的清规戒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性,社会文 化对这些认同度也很高。目前社会虽然处于商业化与 改革的大潮中,佛教某些教义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而 修改变革,但是佛教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基本精神不应 该丢失,我们需要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和未来可寄托 的希望。 附录 2. 佛教人士(僧侣)访谈问卷 1) 您皈依佛教是受什么吸引? 2) 您对目前信众的信仰水平虔诚的看法? 3) 您对众比丘、众比丘尼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4) 您认为中国佛教未来发展路在何方?与香港、台湾 类似,或者与日本类似,还是走自己的路? 5) 您觉得未来宗教在城市化的今天能找到自己安身 立命的东西吗? 6) 您对现在佛教商业化有何看法?少林寺,法门寺及 最近四大名山争先恐后的上市,是否违背了世尊对世 间众比丘,众比丘尼的要求?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8 ![]() 佛教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附录 3. 佛教信众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湖南师范大学学生。本次调研是为了了 解您对佛教的认识,进行学术研究并向政府有关部门 提出建议,促进社会主义宗教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本 次访问不涉及个人隐私,所有资料我们都将按照《统 计法》予以保密,请您不必担心。 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 ——佛教发展与居民信仰调研组 年龄__________ 学历___________ 性别:男 女 1)您的家人中哪些人信奉佛教?( )(多选) A、父亲 B、母亲 C、儿子 D、女儿 E、兄弟 F、姐妹 G、配偶 H、其他 I、无 2)您平时主要从什么渠道了解有关佛教的信息的? ( )(2~8题是单选) A、电视 B、网络 C、报刊杂志 D、佛教书籍 E、亲人亲戚 F、朋友熟人 G、宗教教团 H、其他方式 3)您每月参与礼佛的频率、次数?( ) A、平均少于一次【有规律/随机】 B、一次至两次【有规律/随机】 C、两次至五次【有规律/随机】 D、五次以上【有规律/随机】 4)您每次礼佛参拜,主要的目的是?( ) A、升官发财 B、平安长寿 C、忏悔慈悲 D、求智明心 E、其他 5)您对目前佛教中少林寺企业化,四大名山争先上 市的现象如何认识?( ) A、理解 B、勉强接受 C、无所谓 D、反对 E、说不清 6)您对“如是我闻”的理解?( ) A、为经典之开头语,佛经五种证信之一。此句强调 的是佛祖涅槃后,由弟子阿难诵经,为说明真实可信, 在经文开头处告诉众人所诵之经是佛亲口所传。 B、为经典之开头语,佛经六种证信之一。此句强调 的是佛祖成佛后,由弟子阿难诵经,为说明真实可信, 在经文开头处告诉众人所诵之经是佛亲口所传。 C、为经典之结束语,佛经五种证信之一。此句强调 的是佛祖成佛后,由弟子阿难诵经,为说明真实可信, 在经文结束处告诉众人所诵之经是佛亲口所传 D、为经典之结束语,佛经六种证信之一。此句强调 的是佛祖涅槃后,由弟子阿难诵经,为说明真实可信, 在经文结束处告诉众人所诵之经是佛亲口所传。 7)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是?( ) A、迦叶、观音、文殊、须菩提 B、降龙、伏虎、布袋、长眉 C、普贤、文殊、迦叶、须菩提 D、文殊、观音、普贤、地藏 8)坛经是哪位大师撰述的?( ) A、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B、达摩祖师 C、六祖慧能 D、五祖弘忍大师 9)六祖慧能因作何偈而成道受老师衣钵?(以下为问 答题) 10)金刚经中最后一篇也是画龙点睛的四句偈语是? 11)请您写下一句体现出佛教思想中关于“无相无住” 的名句?(不一定含有无相二字)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