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1(2018), Article ID:23635,7 pages
10.12677/AP.2018.81012

The Behavior Problem of Rural Young Boarding Pupil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Chunping Yan1,2, Lujun Shen1, Lei Yang1

1College of Psychology,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2College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Jan. 8th, 2018; accepted: Jan. 23rd, 2018; published: Jan. 30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 problem of rural young boarding pupil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190 rural young boarding and 210 non-boarding Grades 2~5 pupils of a young boarding school in Henan were tested by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a basic-situation questionnair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and adolescent mental resilience scale. Results: The scores of female boarding pupils in 6 factors of splitting force, hyperactivity, sexual problem, discipline, aggressiveness, brutality and the tota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non-boarding pupils (P < 0.05),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other (P > 0.05). The detection rate (58.46%) of the female boarding pupils with behavior proble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non-boarding pupils (34.78%) (P < 0.05). The depression scores of the second grade female boarding pup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ade four or five, and the somatic complaints scores of the fifth grad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econd, three and fourth grad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 factors of behavior problems and mental resilience in male boarding pupils (r = −0.19~0.20, P < 0.0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in female boarding pupils (r = −0.41~0.30, P < 0.05). Conclusion: The boarding has more certain influence on female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and there are 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and mental resilience in boarding pupils.

Keywords:Young Boarding Pupils, Children Behavior Problem, Rural Area, Mental Resilience

农村低龄寄宿制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

闫春平1,2,申鲁军1,杨磊1

1新乡医学院心理学院,河南 新乡

2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月8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30日

摘 要

目的:探讨低龄寄宿制小学生行为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行为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河南获嘉某寄宿制小学190名和非寄宿制小学的210名2~5年级农村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寄宿的女小学生在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6个分因子和量表总分上显著高于非寄宿女小学生(P < 0.05),其它差异均不显著(P > 0.05);女寄宿的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58.46%)显著高于非女寄宿生学生(34.78%) (P < 0.05);二年级的女寄宿小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四、五年级,而五年级女寄宿小学生的体诉得分显著低于二、三和四年级;男寄宿小学生的少部分心理韧性与行为问题因子之间相关显著(r = −0.19~0.20, P < 0.05),女寄宿小学生有较多心理韧性与行为问题因子间的相关显著(r = −0.41~0.30, P < 0.05)。结论:寄宿对女小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发生有较大影响,低龄寄宿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心理韧性部分因子相关。

关键词 :低龄寄宿小学生,儿童行为问题,农村,心理韧性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十多年来,我国城市或农村由于部分小学撤并,小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比较远或父母工作忙没有足够的精力接送子女上学,所以出现了低龄寄宿制小学生。6~11岁的小学生较早的离开父母的生活,全面照顾和情感关爱,被送到学校或学校附近的居民家寄宿,由于学生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缺少及时全面的关注和引导,这将对这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和人格发展等方面造成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生活满意度低于非寄宿制儿童,他们的孤独感、同伴关系和焦虑状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王玉莲,2016;王晓丽,2015;凌如洪,2015;刘雪珍,2012;张莉莉,张小龙,2011)。王玲等(2008)对寄宿小学生的儿童行为和父母养育方式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寄宿生的行为问题和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关系。闫春平,樊荣,杜卫,陈惠惠和李艳华(2013)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低龄寄宿制小学生安全感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村低龄寄宿小学生的安全感低于非寄宿制小学生,家庭因素与心理韧性对两类学生的安全感影响不同。赵丹和于晓康(2017)对陕西省13所小学低龄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同学关系、学业成绩、课余时间满意度、学校设施服务满意度、教师关爱程度、教师与家长沟通频率等六个自变量对学校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母亲职业和经历学校合并两个变量对学校适应性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低龄寄宿制儿童行为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农村2~5年级低龄寄宿制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新乡市某寄宿制小学抽取2~5年级在校农村小学生190名,获有效问卷180份,其中二年级33人,三年级46人,四年级51人,五年级50人,其中男生115人,女生65人;从河南省新乡市非寄宿制某小学抽取210名农村小学生,获有效问卷199份,其中二年级55人,三年级49人,四年级49人,五年级46人,其中男生84人,女生115人。共发放问卷400份,在所有问卷中获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为94.75%,其中男生199人,女生180人,年龄均为6~11岁。

2.2. 材料

1) 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是否住校、年级、性别、年龄等。2)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量表,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有家长、老师和智龄10岁以上儿童自己填三种形式,这里采用家长用表,适用于4~16岁的儿童。不同年龄段(6~1l岁和12~16岁)和性别组所含因子不同,父母根据儿童最近6个月内的表现填写,按“无”、“偶尔”及“经常”,分别计为0~2分,分数越高,问题越严重。行为问题的界定按量表的中国常模评定标准,有≥1个因子分超过正常上限,即评定为有行为问题(张作记,2005)。3)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部分科研机构联合一些心理学家编制,2008年由李海垒、张文新等修订。量表共56个题目,包括7个外部保护因子和4个心理韧性特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李海垒,张文新,& 张金宝,2008;Constantine, Benard, & Diaz, 1999)。

2.3. 施测与统计处理

将自编调查表和2份量表装订成册,由经过培训的主试统一程序对寄宿与非寄宿制两组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由于2~5年级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编基本情况量表和青少年韧性量表由主试统一念着并解释着让小学生完成,而儿童行为量表由小学生带回家由其父母填写完成。

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计量数据资料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性别寄宿与非寄宿小学生行为问题得分的差异比较

由于男女小学生在儿童行为量表上的因子是不同的,因而分男女分别比较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小学生在儿童行为量表上的分因子及总量表上的得分,结果显示,寄宿的女小学生在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6个分因子和量表总分上显著高于非寄宿女小学生,其它差异均不显著,见表1

3.2. 不同性别的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小学生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结果比较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的中国常模评定标准,有≥1个因子分超过正常上限,即评定为有行为问题,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结果见表2。x2检验结果显示,男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异常检出数与是否寄宿没有关系(P > 0.05);女小学生行为问题异常检出数与是否寄宿有关系(P < 0.01),寄宿的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58.46%)显著高于非寄宿生学生的检出率(34.78%)。

3.3. 不同年级的女寄宿小学生儿童行为问题得分的差异比较

因为发现女寄宿小学生的儿童行为问题多于非寄宿制女生,因而对不同年级寄宿制女小学生的儿童行为量表分因子和总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在抑郁和体诉两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他均未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二年级的女寄宿小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四、五年级,而五年级的体诉得分显著低于二、三和四年级。具体见表3

Table 1. Difference comparison between boarding and non-boarding pupils in the behavior problem

表1. 寄宿与非寄宿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差异比较(分, x ¯ ± s)

注:**P < 0.01,*P < 0.05。

Table 2. Detection comparison between boarding and non-boarding pupils in the behavior problem

表2. 寄宿与非寄宿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结果比较

注:**P < 0.01,*P < 0.05。

3.4. 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计算心理韧性量表与儿童行为量表各因子及总分间的相关,见表4。结果显示,男寄宿生的抑郁与心理韧性的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体诉和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呈显著正相关,多动与自我觉察呈显著负相关,攻击性和家庭平等与自主、家长高期望呈显著正相关,其它相关均不显著;寄宿女生的行为问题与心理韧性有相对较多个因子间相关,具体有家长高期望、目标与志向与女寄宿生的抑郁呈显著负相

Table 3. Differenc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grade levels Boarding pupils in the behavior problem

表3. 不同年级女寄宿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差异比较(分, x ¯ ± s)

注:**P < 0.01,*P < 0.05;a与二年级比P < 0.05,b与五年级比P < 0.05。

Table 4. The 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and mental resilience in boarding pupils

表4. 寄宿小学生心理韧性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及总分间的相关

注:**P < 0.01,*P < 0.05。

关,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和社交退缩呈显著正相关,教师关怀、亲戚关怀、社会能力、学校社会积极参与、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家长高期望、目标与志向及弹性总分和体诉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会能力、同伴亲密关系与性问题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平等与自主、社会能力、目标与志向及韧性总分和违纪呈显著负相关,社会能力、同伴亲密关系和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教师关怀、社会能力、自我觉察、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同伴亲密关系、家长高期望、目标与志向、弹性总分和残忍均呈显著负相关。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2~5年级的寄宿女小学生在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6个分因子和量表得分上显著高于非寄宿女小学生,其它差异均不显著,女寄宿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寄宿生女生的检出率,这与王玲等(2008)和赵宝龙等(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2~5年级寄宿与非寄宿的男小学生在儿童行为问题上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寄宿的上学方式对女生的行为问题影响更大些,而对男生的行为问题影响小些。寄宿使小学生与父母分离进入学校学习和生活,当遇到学习、同伴关系或环境适应需要帮助时,却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支持(凌辉,张建人,易艳,周立健,洪婉妍,& 文晶,2012;海爱霞,2016;王树涛 & 毛亚庆,2015);而女孩的个性一般较依赖、胆小和情绪化,需要父母全面的呵护照顾,寄宿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所以寄宿女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些,而男生相对独立、泼辣其行为问题受寄宿生活方式的影响较小。

进一步对不同年级寄宿制女小学生的儿童行为量表分因子和总得分进行的差异比较表明,二年级的女寄宿小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四、五年级,而五年级的体诉得分显著低于二、三和四年级,说明二年级的寄宿女生的抑郁情绪最为严重,而2~4年级的体诉行为比5年级严重,这告诉我们低年级寄宿女生的行为问题更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对于严重的可以采用游戏、箱庭疗法等进行干预治疗。

儿童行为问题与心理韧性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基本呈负相关,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女寄宿生的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越少,教师、家长、亲戚、同伴和学校等外部因素给寄宿女生的关怀和支持越多,其体诉、残忍等儿童行为问题越少,寄宿女生自身的社会能力、自我觉察、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和目标与志向等心理韧性能力越高,其攻击性、体诉和残忍等、行为问题越少,因而改善寄宿女小学生的家庭、学校等外部保护性因素提高其心理弹性也是减少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一条途径。

5. 结论

综合调查本研究结果发现,寄宿对女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较大影响,低龄寄宿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心理韧性部分因子相关。

致谢

本研究得到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15A190001)和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JKGHAB-0023)的资助。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15A19000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JKGHAB-0023)。

文章引用

闫春平,申鲁军,杨 磊. 农村低龄寄宿制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
The Behavior Problem of Rural Young Boarding Pupil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1): 94-100.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8.8101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海爱霞(2016). 浅谈寄宿制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No. 23, 192-192.

  2. 2. 李海垒, 张文新, 张金宝(2008).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 心理与行为研究, 6(2), 98-102.

  3. 3. 凌辉, 张建人, 易艳, 周立健, 洪婉妍, 文晶(2012). 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5), 674-678.

  4. 4. 凌如洪(2015). 浅谈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科学: 教师, No. 2, 58-58.

  5. 5. 刘雪珍(2012). 农村寄宿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研究——基于环江县4所农村小学的调查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No. 6, 67-70.

  6. 6. 王玲, 李崇勇, 郭华贵, 杜斌, 吕绮红, 卢嬿, 等(2008). 寄宿制小学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7), 494-495.

  7. 7. 王树涛, 毛亚庆(2015). 寄宿对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西部11省区的实证研究. 教育学报, No. 5, 111-120.

  8. 8. 王晓丽(2015). 农村低龄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 教师版, No. 8, 97-97.

  9. 9. 王玉莲(2016).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西部素质教育, 2(10), 143-143.

  10. 10. 闫春平, 樊荣, 杜卫, 陈惠惠, 李艳华(2013). 农村低龄寄宿制小学生安全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2(9), 841-843.

  11. 11. 张莉莉, 张小龙(2011). 寄宿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 No. 24, 45-47.

  12. 12. 张作记(2005).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13. 13. 赵宝龙, 吉伟, 赵志民, 程文红, 李光萍, 尤美娜, 等(2011). 上海地区农民工子女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1073-1076.

  14. 14. 赵丹, 于晓康(2017). 农村小学低龄寄宿生学校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两县的实证分析. 教育科学研究, No. 5, 37-43.

  15. 15. Constantine, N. A., Benard, B., & Diaz, M. (1999). Measuring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lience Traits in Youth: The Healthy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