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9  No. 05 ( 2019 ), Article ID: 30285 , 7 pages
10.12677/AP.2019.95107

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Pierre in “The Chorus”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Xin Deng, Yan L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Apr. 25th, 2019; accepted: May 13th, 2019; published: May 20th, 2019

ABSTRACT

The film “The Chorus” was inspired by the musical film “A Cage of the Nightingales”,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Pierre, who liv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realizing the gift of music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Matthew.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nd combined with 3 changes in Pierre’s eyes,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belonging, esteem and self-actualization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ierre. It has realistic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enlighten the mind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transform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art to promot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Matthew, Pierre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皮埃尔的成长之路

邓鑫,李燕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0日

摘 要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灵感源自于音乐片《一笼夜莺》,讲述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问题少年皮埃尔,在老师马修的帮助下实现音乐天赋的故事。本文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皮埃尔3次眼神的变化,深入的分析了马修老师通过音乐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实现了皮埃尔转化。用艺术启迪劣势学生群体的心智,进行问题学生的转化,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修,皮埃尔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影片简述

《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3月17日在法国上映,曾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被提名。马修本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却苦于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他来到了一间寄宿学校当老师。这个学校中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他们在校长的高压之下成长,导致他们时常恶作剧、打架、赌博、偷盗,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皮埃尔,他虽然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一副好嗓子,却像个小恶魔一样作怪。马修用音乐的力量感化了皮埃尔,用真挚的爱打开了皮埃尔的心,并不断发掘他的特长和优点,从而改变了皮埃尔的命运,使皮埃尔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发现,除了以相对的或递进的方式外,人类从不会感到满足,并且需求似乎按某种优势等级自动排列(马斯洛,1954)。1954年,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提出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还有另外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人在不断地需求和满足中生长,只有极少数的时间会处于满足的状态。如果一个需求被满足,人就会产生另一个需求;如果这个需求也被满足了,那么人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什么,这是人无法摒弃的特性。需求的出现,导致了人的行动,而付出多少行动又决定了你将满足哪种需求。据此,马斯洛又将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当低级需要被满足后,人就会追求高级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著名的心理学家奥德费在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后,又进一步把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压缩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含义

2.2.1. 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主要包括关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这种需要并不会影响人类的精神层面。

2.2.2. 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基于生理需要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类似人常生活中所说的安全感。它可以通过保护生命安全,维护财产安全,保持工作稳定,维持身体健康等来实现。

2.2.3. 爱和归属的需要

宗教信仰、亲情、友情、爱情等属于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些细腻的情感,往往需要我们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来维持,但这种需要也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支柱。

2.2.4. 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实现这两种需要后,人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热情,能更理智的看待世界,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

2.2.5.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可以通过他人帮助或者自身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他们更能包容和体谅他人,自发的学习和感知,他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对社会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皮埃尔的成长之路

皮埃尔生活在法国乡村的一间寄宿学校中。寄宿学校能够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提供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保障学生的安全,但是这种低级的需要无法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皮埃尔来自单亲家庭,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性格孤僻。在寄宿学校教育失范,伙伴之间相互影响下,皮埃尔被贴上“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标签。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往往可以从他的眼睛观察出来。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对比皮埃尔在影片中3次眼神的变化,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皮埃尔的心路成长历程,见图1

Figure 1. The journey of Pierre

图1. 皮埃尔心路历程

3.1. 爱和归属的缺失

影片开端中,校长发现皮埃尔在课上写“校长在厕所吃屎”,便罚皮埃尔关禁闭,在小黑屋中思考自己的错误。当马修老师执行命令,关上小黑屋的大门时,透过大门的缝隙,我们观察到了皮埃尔的眼神,如图2所示:愤恨,绝望,不甘。还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无法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臂弯下长大。他充满了自卑,没有人与他做朋友,也没有人重视他,他的存在就像空气一般透明,但是他想与别人交朋友,与他人一同分享自己的快乐与不幸,他渴望被人关爱、疼爱,也渴望能融入集体,找到自己的归属。于是他便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他的被爱需求以及归属需求进一步被加大,最终成为了问题少年。此时的他冰冷而残酷,具有极大的伤害性,随时可能做出更可怕的事情。一个成长中的人,如果对其稍微懈怠,不良习惯就会对他产生影响。

影片中的另一幕也体现了皮埃尔的矛盾心理。马修老师要求皮埃尔参加合唱,但是皮埃尔说:“关我屁事”。马修老师不放弃,要求皮埃尔试唱几句,皮埃尔却做了个鬼脸。表面上皮埃尔没有参加合唱,但暗地里他却在观察大家上课时的举动,私下里偷偷练习唱歌。可以看出这是皮埃尔的第一个转变,他幼小却又脆弱的心灵,第一次,开始尝试向集体靠近,只是他内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它在不知不觉中能进入你的心灵,马修老师通过合唱,在潜移默化中将皮埃尔的心和这个小集体凝聚到了一起,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改变了皮埃尔的内心,使皮埃尔获得了爱和归属的需要。

Figure 2. The eyes of Pierre

图2. 皮埃尔的眼神

3.2. 尊重需求的获得

马修被美妙的歌声吸引,来到教室门前,他发现这美丽歌喉的主人正是那个调皮捣蛋的皮埃尔,这令他大为惊叹。马修在日记中写到:“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此后,马修便开始对皮埃尔开始了专业的辅导,皮埃尔在马修的指导下歌唱水平越发提升。

在一次合唱排练时,镜头给出了马修和皮埃尔眼神交流的特写。皮埃尔的眼神中写满了渴望和认真,见图3,对比先前那个问题少年,他拥有了为目标而不断努力的决心。他的改变是必然,是在马修老师的指导下实质性的改变。皮埃尔开始无师自通,他美丽的歌喉是这部影片中一道靓丽的色彩,同时也是改变他的契机。

尊重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和必不可少(马斯洛,1954)。皮埃尔叛逆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而日益进步的歌唱能力使他获得了同学的赞赏,赢得了自我尊重,他才更有动力来进行合唱训练,变得自信,做事从容,不盲目从众,可以很好地和周围人相处,这可以说是皮埃尔人生的第二个转变。

马修老师热爱音乐事业,却苦于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就传递给了皮埃尔。他锲而不舍的教育和指导皮埃尔,以此满足自己内心对于音乐的渴望。马修作为一名男性,更了解小男孩的秉性,有益于两人之后的交流。马修对音乐的热爱间接促成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使得皮埃尔拥有音乐信仰,获得一颗强大的内心。足以见得,哪怕之前再叛逆、再危险的人,如果他有一件足够热爱的事物,那么这种热爱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改变这个人。马修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教导,让皮埃尔从侧面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获得了他人的尊重,满足了皮埃尔对于尊重的需求,激励皮埃尔不断提升和进步。他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热情,更理智的看待世界。他由一个无恶不作的问题少年变成一个勤奋上进的少年,学会了刻苦和坚持,也学会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反观马修老师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指明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时,需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的教学。要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影片中,马修发现了皮埃尔的天赋,不断培养皮埃尔的音乐素养,但是对于唱歌不好的孩子,却选择让他们不发声,以免破坏整体的和谐。可见教育的神奇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个教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改进的过程。

Figure 3. The eyes of Pierre

图3. 皮埃尔的眼神

3.3. 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迎来春天

这一部分迎来了影片的高潮,也是皮埃尔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皮埃尔发现自己母亲和马修不寻常的关系后,将墨水倒在了马修的头上,这个误会使得马修与皮埃尔先前和谐的关系面临崩溃的局面。在一次训练中,马修取消了皮埃尔的独唱,他说:“你的嗓子不错,不过这里不是缺了谁就不行。”马修很气愤皮埃尔先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觉得他为皮埃尔付出了很多,皮埃尔还误会自己。

此时恰逢公爵夫人来观赏孩子们的合唱,皮埃尔没有加入合唱,孤独的站在边上,怅然若失。此时皮埃尔已经爱上了歌唱,当马修指挥到独唱部分时,意外地,把手伸向了皮埃尔,皮埃尔一改刚才的不屑,变得严肃正经起来。他认真的演唱完了自己的独唱部分,天使般的歌喉使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为之惊叹。

演唱结束时,皮埃尔与马修相视一笑。如图4:这时皮埃尔的眼神充满了感激与幸福,马修在日记中写到“完美地契合着我的节拍,在皮埃尔的眼神里,我突然读到了很多东西:自豪和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去感激”。马修老师并没有因为先前的不愉快就剥夺了皮埃尔展示自己的权利,相反的,他适时伸出了手,这一伸手可以说是改变了皮埃尔一生的命运。老师在宽容学生的基础上,并将爱与教育过程、教育技艺和教育情境相融合,让学生发生情感、认知以及行为上的变化,但这样的变化应是积极的、向上的,这才可以说是教育的爱(范丽萍,2017)。可想而知,如果马修因为先前的不愉快而怀恨在心,没有给予皮埃尔这次展现自己的机会,不难想象皮埃尔也许会变回先前那个问题少年,甚至更糟。

马修的举动可以看作是实现了皮埃尔自我实现的需要。皮埃尔在合唱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皮埃尔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被满足,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位于金字塔的塔顶,在生理的、安全的、情感和归属的、尊重的需求满足之后,才发展到自我实现的需求。电影中的皮埃尔的就是这个典型的例子,从一开始自己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以及尊重的发展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马修老师对于皮埃尔个性化教育的成功,也是皮埃尔认清自己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我实现需要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当马修满足了皮埃尔的自我实现需要时,也实现了皮埃尔的自我价值。对比先前那个问题少年,皮埃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皮埃尔更有成功的可能。果不其然,在实现了自我实现需求后,皮埃尔经过不懈努力,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作为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皮埃尔一直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的法国也正处于一片混乱,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更加凸显了皮埃尔的问题。母亲对他的恋母情结视而不见,用冷处理的方式恶化他们的关系;而在学校中,校长对于他的错误又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皮埃尔叛逆的性格,马修的出现恰恰拯救了叛逆的皮埃尔,同性的他们没有交流的不便,他用音乐走进皮埃尔,用艺术的力量感化皮埃尔的心灵,促进皮埃尔一点点转化,在皮埃尔已经满足了低级需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满足了皮埃尔的高级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在教学中的推广不仅可以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情景教学法,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和实际情境的创设,有趣地把学生的基本认知行为和内心情感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且还可以在课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层次进行交流和引导,最终达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姚井君,2013)。

Figure 4. The eyes of Pierre

图4. 皮埃尔的眼神

4. 总结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说过,“当儿童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他在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碍和威胁的时候,他就会更多的表现出自私,仇恨,进攻性和破坏性来” (马斯洛,1954)。在影片中,起初皮埃尔撒谎,捣乱,被罚,他具有破坏性和社会报复性,而马修老师通过自己智慧的教学和发现天赋的眼光,发掘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因材施教,使皮埃尔热爱音乐,并不断改变,甚至走向成功,实现生存的价值。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艺术来启发劣势学生群体的心智,来转化问题学生,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挖掘儿童的天赋,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运用个人所爱来影响学生所爱,因材施教,进而塑造儿童的人格,弥补他们在物质上的缺陷,满足他们对于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放牛班的春天》虽距今已有一些年头,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每个人不断深思和挖掘。针对教育中不公平的现象,可以利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满足这些弱势家庭中的儿童关于尊重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并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拥有这项天赋的学生,利用他们的优势来弥补弱势,把握住人生中的每一个机会。

只有当一个人体会到自我价值,体会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时候,他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这个社会,甚至这个世界。

致谢

感谢李燕老师对本文提出的建议和给予的帮助。

文章引用

邓 鑫,李 燕.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放牛班的春天》中皮埃尔的成长之路
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Pierre in “The Chorus”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J]. 心理学进展, 2019, 09(05): 875-881.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5107

参考文献

  1. 1. 范丽萍(2017). 自由, 平等, 博爱——透视《放牛班的春天》的人性维度. 电影评介, (4), 54.

  2. 2. 许金声(译) (1987). 动机与人格. 北京: 华夏出版社. (马斯洛, 1954)

  3. 3. 姚井君(20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学生情境教育. 教育与职业, (11), 11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