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4118 , 15 pages
10.12677/ap.2024.144199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 影响因素研究

丁可琦1,杨中华1,2,3*,何荧楹1,庄芳丽4

1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省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3武汉科技大学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武汉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4年2月10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9日

摘要

探究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价值。本研究基于收集的30个大学生心理干预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识别并提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因素,构建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原因识别、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个体态度与意愿是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效果;其中,原因识别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个体态度与意愿是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内在影响因素;外界的各类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力量。另外,社会支持在原因识别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中和个体态度与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中都起到了调节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干预,扎根理论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Keqi Ding1, Zhonghua Yang1,2,3*, Yingying He1, Fangli Zhuang4

1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Hubei Province Center for Industrial Polic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Wuhan Hubei

3Center for Service Science &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College of Marxism, Wuhan City College, Wuhan Hubei

Received: Feb. 10th, 2024; accepted: Apr. 1st, 2024; published: Apr. 9th, 2024

ABSTRACT

Explor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social valu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Based on the 30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ses, the grounded theory is adopted to identify and refin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construct a model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cause identification, emotional support, tangible support, information support, appraisal support, and individual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a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Among them, cause iden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are the intrins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external social support (emotional support, tangible support, information support, appraisal support) is a key force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social support plays a moderating role in both the influence of cause identification on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on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nded Theory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强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报告了《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大约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在2023年4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应当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该计划指导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可见,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谢莹,2020),其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和心理危机干预等。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关于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思路:一种是综合研究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刘爱楼等研究了创伤类型、干预内容、干预特征(时间、频率和周期)等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刘爱楼,荆玉梅,2021);付梅等研究了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环境支持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影响(付梅,马利暖,2016)。另一种是侧重研究某一类影响因素,例如研究人格、抗压能力、不同干预方式、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力量、朋辈心理互助等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表1)。

Table 1. Information on literature focusing on a particular type of influencing factor

表1. 侧重研究某一类影响因素的文献信息

可以发现关于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定量研究,而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较少。大学生心理干预是一个多维度、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传统的量化研究方法往往依据现有理论模型去发现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难以捕捉影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扎根理论能够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关键概念和范畴,进而构建出理论框架,而非事先设定假设进行验证,适合于探索这种未知且复杂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尝试利用扎根理论分析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丰富大学生心理干预理论研究,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选择

本研究以接受过心理干预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案例数据的可获得性、真实性与全面性,本研究主要采用三种案例获取方法。① 文献检索。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等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寻找与大学生心理干预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心理干预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和实证数据。② 网站搜索。利用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s://dxs.moe.gov.cn/zx/)、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 (http://www.ausc.edu.cn/)等网站进行搜索,寻找与大学生心理干预相关的实际案例。提取案例中关于心理干预措施、干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关键信息。③ 深度访谈。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案例。

通过对访谈记录和二手资料的整理,确定了30个大学生心理干预案例,形成大学生心理干预案例数据库,案例具体信息如表2所示。

Table 2. Case information

表2. 案例信息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2.1.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目前在国内外被应用于护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众多研究领域。这种方法强调系统地搜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并最终完成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陈向明,1999),适用于分析定性数据,能够从复杂的样本数据中构建有价值的理论模型(邓文,杨莹,2023)。扎根理论源于社会学,最早在1967年由格拉斯与施特劳斯(Glaser & Strauss)共同提出,之后发展为以格拉斯(Glaser)为代表的经典扎根理论、施特劳斯与科宾(Strauss & Corbin)的程序化扎根理论以及卡曼兹(Charma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三大主流范式(贾旭东,衡量,2020)。

本研究选择经典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大致过程为明确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整理,通过对资料的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饱和度检验形成初步的理论模型(邓文,杨莹,2023)。因此,研究基于收集的30个大学生心理干预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资料的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提炼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构建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2.2.2. NVivo

本研究运用NVivo14软件,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案例资料进行编码。NVivo软件是质性分析软件,可以对非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杨宁欣,柴红玲,吴铭,2023),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研究内容编码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孙方烁,2024)。本研究将案例文本保存于Word文档,导入NVivo14软件,反复进行深度文本分析,提取关于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信息点,根据信息点进行自由节点编码,逐级归纳分类。

3. 研究过程

本研究严格依据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编码规则进行。具体的编码过程如下:首先,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并逐层概括和提炼,形成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初始范畴;然后,通过主轴编码梳理初始范畴间的关系,并概括形成主范畴;最后,结合案例内容,通过选择性编码进一步梳理初始范畴、主范畴以及各范畴间的关系,得到核心范畴并构建出理论框架。3名研究人员组成编码小组,小组成员首先同时进行独立编码,为了保证编码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每完成三分之一的编码任务,小组成员会对各成员的编码结果进行对比,遇见分歧或逻辑不清晰的编码,3位成员共同将资料揉碎、重组、探讨,达成共识后可确定编码。当编码结果相似程度达到90%以上,编码分析才算完成,否则将重复上述编码步骤,以确保编码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又被称为一级编码,是对初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并对相同或相似事件进行归类形成初始范畴的过程(陈向明,2015)。本研究选择了26个案例文本进行开放性编码,随机选择了4个案例(Case 5,Case 13,Case 18和Case 28)以备后续理论饱和度检验的需要。借鉴先前学者的研究经验,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比较和归纳,从若干语句中提炼出了“家长带学生及时就医”等初始概念,进一步精炼为“医院机构诊断治疗”等23个初始范畴(表3),完整数据见附录。

Table 3. Open coding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artial)

表3. 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开放性编码(部分)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又被称为二级编码,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陈向明,1999)。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对23个初始范畴反复比较和归纳,根据不同初始范畴的逻辑关系得到了6个主范畴:原因识别、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个体态度与意愿,详见表4

Table 4. Axial coding results

表4. 主轴编码结果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是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编码,其目的是对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所有范畴中找出核心范畴。通过核心范畴对其他范畴的融合和统领,形成“故事线”,将各理论要素整合起来(陈向明,2015)。再次结合案例内容,通过进一步梳理初始范畴、主范畴以及各范畴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将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作为核心范畴能够统领其他范畴并解释研究问题。

根据扎根理论的分析结果,研究形成以下故事线: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原因识别是重要前提,个体态度与意愿是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内在影响因素,外界的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力量。原因识别、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个体态度与意愿共同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同样地,对其余的4个案例(Case 5,Case 13,Case 18和Case 28)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编码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分析可知,编码结果仍可反映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核心范畴,并且尚未发现新的主范畴。因此,可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筛选已达到理论饱和状态,由此构建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见图1

4. 模型阐释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编码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的模型,详见图1。以下结合原始案例资料和相关研究对模型主要概念的含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作用进行阐释。

Table 5. Theoretical saturation test coding results

表5. 理论饱和度检验编码结果

Figure 1. A theoretical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图1. 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1) 原因识别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

原因识别是心理干预的起始点,是在为后续选择干预措施、制定干预方案奠定基础,为整个干预过程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准确地识别出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干预者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一方面有助于个体认知和理解自身心理问题。一旦识别的原因有误,即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也可能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这可能浪费宝贵的资源和时间,给个体带来额外的负担和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源自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或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通常干预者需要对个体的心理需求、生活环境、人格特质、人际关系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准确识别出原因。

因此,原因识别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

(2) 个体态度与意愿是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内在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个人态度、价值观和改变的意愿对心理干预的效果至关重要,影响着大学生接受干预的程度和行动的积极性,是心理干预效果的个人内在影响因素。主动配合心理干预、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改变意愿可以促进个体与干预者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而消极的态度和意愿可能会导致个体排斥和拒绝干预措施,削弱干预的效果,即使在准确地识别原因并提供充足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干预效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

因此,个体态度与意愿是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内在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

(3) 外界的各类社会支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力量。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等社会支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力量。情感支持是指给予个体关心、理解、鼓励和慰藉等,使其感到温暖与信任。情感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焦虑和压力,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案例中大学生所受到的情感支持主要来自老师、家庭、朋辈、心理咨询师等方面,涉及的有给予个体的关心陪伴、肯定鼓励等。工具性支持指个体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受到的有形的实际帮助,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比如医院或机构的诊断治疗、学校或社会给予的奖助学金、心理咨询师实施的治疗等。工具性支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提升其应对能力。信息支持指个体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建议或指导,如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老师指导参加比赛活动的信息等。信息支持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归属性支持指个体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感受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即感觉自己被接纳、被理解。例如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融入集体建立自信等。归属性支持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和稳定性,帮助个体正确理解和评估自身问题,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困境时,来自朋辈、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支持可以给予他们巨大的力量,增强个体的信任感、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干预效果。多种支持不仅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还有助于他们在长期内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力量,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

此外,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等社会支持在原因识别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一方面社会支持使得个体更加深入探索和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另一方面使得原因识别更加准确有效,进而提高了心理干预的整体效果。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等社会支持在个体态度与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中同样起到了调节作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他们对心理干预的信任感和接受度,从而形成更加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进而促进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探究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对于丰富心理干预的研究、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价值。本文以接受过心理干预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探索了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经由三级编码发现:

(1) 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影响因素可以归为原因识别、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个体态度与意愿。

(2) 以上因素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效果。原因识别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个体态度与意愿是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内在影响因素。外界的各类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归属性支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力量。另外,社会支持在原因识别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和个体态度与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中都起到了调节作用。

在实际干预过程中,应当根据每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最佳的干预效果。

5.2. 管理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措施的建议:

(1) 原因识别精准化。在心理干预的初期,干预者应与个体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准确地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这是确定后续心理干预方向和措施的关键,同时,这有利于干预者对个体提供针对性的社会支持。

(2) 社会支持多元化。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应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如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和归属性支持等,以满足个体不同的心理需求。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家长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多陪伴多交流,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学校积极开展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等,提供关于心理健康、压力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强化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奖助学金评选发放机制,提供有效的工具性支持;学校多开展集体活动,促进同学、室友之间的交流与支持,增强归属性支持。

(3) 多方主体协同化。促进干预者、辅导员、家长、学校、心理咨询师、医院等多方主体的合作,整合各方面的有效干预力量,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些主体之间并不是独立地或以简单相加的方式产生影响,而是交互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协作。在干预过程中,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救助效果的影响因素组态研究——基于访谈资料的QCA分析(22G159);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与QCA的组态分析。

文章引用

丁可琦,杨中华,何荧楹,庄芳丽.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4): 101-11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4199

参考文献

  1. 1. 安宏玉(2021). 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31(6), 129-131.

  2. 2. 陈向明(1999).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研究与实验, (4), 58-63,73.

  3. 3. 陈向明(2015).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3(1), 2-15, 188.

  4. 4. 邓文, 杨莹(2023). 复合治理视域下地方公务员能力提升趋向与路径探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中国人事科学, (12), 20-28.

  5. 5. 付梅, 马利暖(2016). 基于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3(1), 109-110.

  6. 6. 顾源, 陈坚, 张筌钧, 等(2019). 抗压能力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11), 1621-1627.

  7. 7. 何浩宇, 崔寒尽, 唐海波(2012). 团体心理咨询干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的Meta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7), 1036-1039.

  8. 8. 贾旭东, 衡量(2020). 扎根理论的“丛林”、过往与进路. 科研管理, 41(5), 151-163.

  9. 9. 刘爱楼, 荆玉梅(2021). 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 元分析与Cochrane证据质量.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4), 116-124.

  10. 10. 刘欣彤, 周颖清, 谢莉玲(2011). 人格对卵巢癌患者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研究. 激光杂志, 32(2), 94-95.

  11. 11. 孙方烁(2024).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与中职学生培育融合路径探析——基于Nvivo的质性研究. 西部学刊, (2), 133-138.

  12. 12. 谢青(2023). 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力量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 (2), 94-95.

  13. 13. 谢莹(2020).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 南京大学出版社.

  14. 14. 杨宁欣, 柴红玲, 吴铭(2023).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科研经费“包干制”——基于国内40所高校的Nvivo分析. 教育财会研究, 34(6), 45-52.

  15. 15. 张晓瑜(2021). 不同干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影响研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6), 124-127.

  16. 16. 附 录

  17. 17. 续表

  18. 18. 续表

  19. 19. 续表

  20. 20. 续表

  21. 21. 续表

附录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