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10  No. 02 ( 2020 ), Article ID: 34895 , 5 pages
10.12677/SD.2020.102027

Evolution and Impac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Dul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Balong Township

Daxilama, Shan Hai

School of Geograph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Mar. 7th, 2020; accepted: Mar. 27th, 2020; published: Apr. 3rd, 2020

ABSTRACT

Grassland, as the main material basis and production means of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basis of herdsmen’s life and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t also provides a strong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Grassland is also a very fragile biophysical ecosystem. In recent years,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the grassland area and carrying capacity have declined sharply. Beginning in the late 1980s, with the change of pasture utilization system, the improve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level and market economic stimulus, and other factors, the original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the pastoral area have been changed. There has been a substantial change in the number and structure of grassland animals in pastoral areas. However, all these have cause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rough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th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tock in Balong Township,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nomadic methods in Dulan Coun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evolution and livestock changes in Dul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pasture ut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 systems have been one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However, as th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constraints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re often difficult to surpass;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economy on th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cannot be ignored.

Keywords: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Five Livestock, Livestock Structure

青海省都兰县草原畜牧业演变及其影响——以巴隆乡为例

达西拉玛,海 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0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3日

摘 要

草原作为我国畜牧业的主要生产物质基础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保障牧民的生活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对畜牧业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了强大的劳动力和物质基础。草原自然也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草原的退化、沙化、荒漠化己日趋严重,草原承载能力出现急剧下降。80年代末开始,随着草场利用制度的变化、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刺激等因素综合作用,改变了牧区原有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特点和发展规律,使牧民游牧方式、牧区草原五畜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然而,这一切又使草原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在分析巴隆乡草原畜牧业变迁和牲畜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兰县传统游牧方式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草原畜牧业的演变和牲畜变化来看,草场利用与产业经营制度是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之一;然而,作为地处世界屋脊上的草原畜牧业,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往往难以逾越;市场经济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五畜,牲畜结构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青海省都兰县草原畜牧业的演变

巴隆乡位于都兰县中部偏南,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571'~97˚44',北纬35˚16'~36˚18'之间。总面积5687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505.14万亩,可利用草场373.33万亩,其中冬春季草场81.86万亩,夏秋季草场93.47万亩 [1]。草原分布特征:草原可以分为山地草原和滩地草原两部分。滩地草原分布于盆地最低处的盐沼边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草原所有制的演变和发展历经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对草原畜牧业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草原畜牧业随草原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

巴隆乡草原制度变迁:新中国成立以后实施了“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以及“牧工牧主两利”政策,从而结束了剥削封建阶级 [1]。巴隆乡的草场产权制度变迁按时间段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6年草蓄双承包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落实,冬春草场的承包到户,夏秋草场承包到全村 [1]。第二阶段是1997~2011年,冬春草原承包基本结束后夏秋草原承包开始。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退牧还草阶段。从夏季草场93.47万亩中禁牧了159.71万亩草场,草畜平衡15.6万亩。三个阶段的草场制度的变迁,草场产权制度缩小了牧户利用草场的面积,对草原的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草原和草原畜牧业的兴起到现如今,我国草原畜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草原渐渐被合理开发流转使用并且往高效利用发展。经过合理规范化管理,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始效率低下模式向质量效益型、生态型、现代化畜牧业方式转变,也向绿色畜牧业方向迈进。

随着草原所有制得到发展巩固,国家对于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视,并为其做出巨大努力且取得了不俗成效。由此可见,人们对草原的认识和草原的合理化发展也有了思想上的转变。由最初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思想上的飞跃 [2]。陈永泉先生对内蒙草一些列调查研究可将其归纳为三点:一、人们现在渐渐认识到草原是一个有生命的、可更新的、完整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草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长期存在和发展演变而来,其经历了繁荣兴旺、衰退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正确的认识它、适应它、利用它 [2]。二是认识到草原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始是它是一个稳定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它又是脆弱的,容易受到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是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识到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必须符合实际的客观规律。人类为使能和草原互相协调,互相依存,相互和谐,只能按照草原客观规律的发展状态,这样不仅草原能经久不衰,而且我们也能得到草原最大的回报得到长久的利益。相反,违背原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与草原形成对立、矛盾,相互制约的关系,掠夺草原资源,饥不择食,不仅得不到应有回报,而且还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3]。

2. 青海省都兰县草原牲畜结构变化分析

草原“五畜”是指蒙古马、蒙古双峰驼、蒙古牛、蒙古绵羊和蒙古山羊这五种由原始地孕育的家畜。据调查,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其中大部分从事草原畜牧业,只选择3种草食家畜作为他们主要的饲养对象。相反,蒙古民族有长久经验积累,合理运用“五畜”各自的优点,对其进行了组合利用。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与草原“五畜”的生活习性等密切相关。“五畜”是由其生态环境的长期演化,经历了不同时代洗礼,逐渐形成的最佳结构组成。对于在生产实践中,牧民多采用多个畜种共同协作,使达到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多种家畜的组合协作,比单一家畜产出效率更高。由于不同种的家畜,对不同种类的牧草的采食方式,营养传达率均不相同。利用不同品种家畜这些差异性,便可以使那些高矮不一,营养成分不同的牧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转化出更多有价值的畜产品 [3]。

都兰县属于大陆性气候类型由于其深居内陆,地处高原,全县生态呈现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干旱、降水时分布不均,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冬、春季节风大,并且时刻伴随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由于这些地理条件的影响,这使得该县草场一直属于低产草区。

巴隆乡的牲畜结构总体上是绵羊始终为巴隆乡五畜的最主要畜种,占比50%到60%左右。山羊为第二大畜种,牦牛次之,马再次之,而黄牛和骆驼相对占比较低。草蓄双承包之后每户分到的草场变少从而出现草畜矛盾的现象,所以牧民减少牲畜。草场上拉网围栏后牲畜采食营养不均导致牲畜体格变小和对自然灾害的抵抗性急剧下降。对牧民来说在自家的围栏中放牧大畜(牦牛、马、骆驼、)是极其困难,牲畜时不时越过围栏到别家的草场采食导致牧户之间产生矛盾,所以牧民为了避免这些种种问题只养一种或两种牲畜。2010年后草场严重退化,牧民的经营成本上升进一步减少牲畜;牲畜数量的减少并结构单一导致牧民收人降低,牧民只能用贷款来经营草原畜牧业。这种分割草场的畜牧方式,使得单户经营的草原畜牧业模式使规模经济彻底丧失。

草原“五畜”的比例和草原生态息息相关,影响草原“五畜”结构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草原生态的退化也会改变原有的“五畜”结构,同时草原生态因素和经济技术因素的同样制约着畜种结构的改变。相反,不合理的畜种结构同样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不同情况下,各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3. 青海省都兰县草原畜牧业演变的影响

人类生产活动直接影响草原的生态环境。

首先,对森林、草场的过度开发利用。上世纪50年代,都兰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活动,违禁开垦林地牧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并且出现了森林资源盗伐的情况,导致都兰县在1954年到1988年34年间森林总面积减少33.96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1.9%下降到1.5%。原始森林在水分涵养,气候调节,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森林资源被破坏,使大量动植物资源不断消失,加速了草地生态平衡的失调,鼠、虫病毒草对草地生态危害加大。

与此同时,实行奖励制后牧民扩大牲畜的养殖数量,没有遵循以草定畜的规律,另外由于都兰县夏秋草场利用率不足,冬春草场超载量严重,以及都兰县自身的地理问题,因海拔高和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可利用草场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其对草场季节利用的不平衡以及草场本身利用的不平衡,导致当地草场载畜力降低,都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都兰县本身气候干燥,地下水资源有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周边地区草场退化显著加快。这就导致都兰县水土流失严重,草场资源退化的最主要原因。这也使本身就已经很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雪上加霜。目前都兰县风蚀、沙化面积逐年扩大,这也成为都兰县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目前,都兰县草场退化面积占比增加,这使得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草场载畜能力也随之下降。同时由于分草场时草场资源分配不均,牧民在不同季节时只能在自己的草场上放牧,导致牧草返青期生长期和牧草结果期等特殊时期过度放牧,使牧草没有开花结果生长的机会,造成对草地植被的严重破坏,使落地植被失去正常的更新能力。这种掠夺式的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量的草地沙化、不仅使草场丧失了利用价值,而且造成水资源的干涸,导致气候的干燥化和人居环境的恶劣化。

此外,都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生产要求的条件当前生产与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如水利设备不健全、棚圈破旧,当地设施设备管理的不完善等等,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和长期超载放牧等因素这使得原本十分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使得本以十分疲惫的草场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广大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群众缺乏新的技术,经营管理粗放,人们认为畜牧业发展含量低,许多先进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这种固有思维方式,使人们不去接受新的技术,继续以科技含量低的生产方式发展畜牧业,使他们无法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

4. 总结与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分草场时分配资源不均匀加之草场过度放牧,其次是人口增长过快、经营方式变化、牲畜种类单一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都兰县畜牧业产业化健康快速的发展。为了保证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改变不合理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草场的健康生态是当地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草原生态建设有其独特的规律,必须依靠合理规划来保证其平稳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力,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草原生态系统有其特有的组织机构,它们相互依赖,共同协作,其结构不同,则机制不同,功能不同,优化结构能促使功能提高。

根据上文分析,都兰县夏秋草场载畜量潜力大,可以利用夏秋草场气候适宜以及当地农牧业区域相互交错的有利条件发展季节性畜牧业。对此,优化牧草物种组合,发挥互补作用。同时,加大对草原畜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推广。提升草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是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因此要在草原传统的合理性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草场改良和牲畜饲养配套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草能力和牲畜的承载量,使草场得到科学有效利用,为此达到畜牧业的良性循环。加强对草原畜牧业区域性制度与政策的管理,改变原有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达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伴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也成为了众多管理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所在。在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工作者应当更加关注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对畜牧业产生的影响,因地制宜,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文章引用

达西拉玛,海 山. 青海省都兰县草原畜牧业演变及其影响——以巴隆乡为例
Evolution and Impac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Dul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Balong Township[J]. 可持续发展, 2020, 10(02): 221-225. https://doi.org/10.12677/SD.2020.102027

参考文献

  1. 1. 才仁东德布. 巴隆乡旗志[M]. 内蒙古: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57-68.

  2. 2. 陈永泉. 内蒙古草原所有制的演变及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C]//中国草学会、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中国草学会、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中国草学会, 2004: 322-327.

  3. 3. 敖仁其. 草原文化的物质载体——草原“五畜” [C]//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 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2007: 537-54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