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7 No.04(2017), Article ID:21490,10 pages
10.12677/AE.2017.74033

Design of “PST” Curriculum Structure for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to Trainee Teachers

Guomin Xu, Li Sun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Received: Jul. 7th, 2017; accepted: Jul. 21st, 2017; published: Jul. 26th, 2017

ABSTRACT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trainee teachers is the skelet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an also reflect curriculum philosophy and value orientation. Design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trainee teachers plays a crucial supporting role of inducing related units in each district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and turn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to educational outcomes. The design of “PST”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trainee teachers includes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the elements to confirm the curriculum, the code of curriculum and allocation of credit hours. The design of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focuses on three dimensions of stratification, segmen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s well as two aspects of compulsory and elective curriculum. T (time), P (phase) and S (substance) should be mainly considered during the design of basic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so that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could be defined. Besides, the design should start from two points, both required and elective curriculum.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code makes the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flattened and embodied. The course code comes out in tabular form. And distribution of credit hours means to determine the study time of various curriculums in different training levels in proportion.

Keywords: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Trainee Teachers, “PST” Curriculum Structure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PST”课程结构设计

徐国民,孙立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7年7月7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21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26日

摘 要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结构是其课程体系的骨架,是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设计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的结构,对于推进区内相关单位顺利开展课程活动并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PST”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从课程的基本框架、确定课程的元素、课程的代码列表和学时分配等角度来展开。课程基本框架的设计重点考虑分层、分段和分类三个维度以及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的因素,确定课程的元素包括时间Tk (Time)、学段Pi (Phase)和核心内容Sj (Substance)三个维度,课程的代码列表是将课程结构平面化和具体化,并将课程代码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学时分配是把不同培训层级的各类课程的学习时间按比例确定下来。

关键词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PST”课程结构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是2009年上海开始研究和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简称,是针对师范院校或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在中小学(幼儿园)首次任教的新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见习培训制度 [1]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见习规培”)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之间的重要衔接环节,是教师管理的制度创新 [2] 。

见习教师在刚入职阶段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惑,比如与老教师的交流问题、师生相处方法、学生的教学指导问题、熟悉教材方面的问题、与家长等社会关系问题等 [3] 。见习教师的培训需求具有多样性,碎片化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见习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正如费斯勒所说:“除非我们为新教师提供了恰当的支持和帮助,否则职初期往往是纠正不良习惯的时期,而不是专业成长的时期,最终阻碍他们成为有效的教师” [4] 。新教师培训的核心任务是帮助新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促其自觉发展专业能力,自主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新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有效推进“经验知识”的建构 [5] 。

自2012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意见(试行)》以来,杨浦区开展了“见习规培”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其中,构建符合见习教师一般性认知基础、基于见习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区域特点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见习规培”支持体系的核心,而课程结构则是其课程体系的骨架,是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

2. “见习规培”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础

2.1. 部分国家初任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

1、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的课程 [6]

在第1~6个月,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的见习教师主要在指导教师陪同下听课并递交详细的听课报告,分析执教教师专业教学法的使用和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见习教师要完成2~3节课的教学任务。指导教师要求见习教师针对问题听课观察,可到教师进修机构选修个性化的培训课程。

在第7~18个月,见习教师每月独立授课10~12节,独立测评教师能力的机构派出人员每3个月到见习学校听见习教师上3节课,指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除此之外,见习教师要到州教师进修学院完成105个课时专业教学法和教育学知识的必修课程学习,重点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借助相关理论模型与实践案例提升教学能力。州教师进修学院设置各类补充课程,提供全方位培训,见习教师可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自主选择。

在第13~18个月,除独立授课外,见习教师还要接受第二次国家考试,包括对整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法撰写毕业论文的测评和两门专业教学法、一项教育学、一项学校法的口试等。

2、美国初任教师的课程 [7]

美国为初任教师开设定向课程,帮助新教师熟悉学生需求及就职学校各方面的政策、程序和课程安排;为初任教师开展支持和辅助,遴选辅导教师给予新教师教学辅导、培养其专业教学行为并提供情感支持;根据新教师特定的需要设定多种形式的训练课程,如安排教师听课、开展研讨会、学校间的观摩和教学工作反思等;采用“新教师共同体” [8] 的培训形式,由来自不同中小学的15名新教师定期共同参与2个小时(连续15周)的不同主题研讨,研讨主题涉及班级经营、寻找教学资源和激发学习动机等方面。

3、英国初任教师的课程 [9]

英国规定初任教师必须完成3个学期的入职培训,初任教师的学校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整体培训计划,参与培训的人员包括学校董事会成员和地方教育部门官员等,每学期召开2次专业考察会议。培训组织部门要先分析新教师的基本需要,包括初任教师胜任当前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圆满完成入职培训工作的要求、新教师长期专业发展的个人目标。指导教师要整理和研究新教师完成发展目标和培训标准的进展情况,并根据新教师的进步情况和反思的有效性制定下一步培训目标。

4、加拿大西北行政区初任教师的课程 [10]

加拿大西北行政区初任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的前三年要参加50个小时以上的专业发展培训,涉及多层教学、教案设计、全纳教育、文化意识、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社区融入等课程内容。采用的形式有地区指导,让初任教师明白任务和策略,了解地区课程、资源和教学中心,熟悉地区政策、文化观念和行政区信息,由地区教育主管组织的社区指导,如向初任教师介绍社区历史,组织社区旅游,开展狩猎、垂钓、野营等传统活动等。还有学校指导,包括了解学校政策、教学资源,接受资深指导教师的专业建议和信息支持,参与执行相同年级或课程领域的学校教师团队计划,共同分担收集资源和准备学习材料的责任并观摩优质课等。

2.2. 部分国家初任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启示

从部分国家初任教师的课程设计中可获得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计应突出实践性

正如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分析,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在经历“观念层次”和“社会层次”之后最终走向“学校层次”、“教学层次”和“经验层次”。基于实践取向来设置见习教师教育课程,突出表现在不只是输出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显性知识,更在于通过实践来揭示和发展其在知识、技能、态度或信念等方面的默会知识,这样有利于见习教师将“观念层次”中的“教什么”转化为“教学层次”和“经验层次”中的“怎么教”和“如何教好”,由基层学校提供的实践课程将为见习教师教育教学行动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11] 。

2、课程设计应体现针对性

要想让见习教师群体的基础能力获得有效的整体提升,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师发展的基本标准、见习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区域、学校发展的特殊需求等方面来展开,这样就能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大部分见习教师的困惑,满足见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性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见习教师通常在课堂经历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育德体验方面普遍比较欠缺,而这恰好是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专业提升的核心内容,因此可针对这些方面来重点规划和设计必修课程。

3、课程设计应彰显选择性

见习教师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其专业发展的目标,还表现在学习方式、思想意识、个人情感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因此,见习教师教育课程设计除了要关注共性问题,还要关注个体差异,要突破课堂教学和集中训练的课程教学范式的局限,添加更加开放、多元和可选择的课程,促使见习教师获得充分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区教师进修学院和基层学校应分工合作,根据见习教师任教的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以及特别的需求来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进修学院,应着力为存在个体差异的见习教师补充丰富、有益、可选的学习资源。

2.3. “见习规培”课程结构设计的实践基础

1、政策支持

国家、市、区层面均在政策上对“见习规培”予以支持,区教育局设立“见习规培”专项资金,培训经费基数为平均每年每位见习教师1.2万元,按2:6:2的分配比例分别下拨至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基地)学校和聘任单位,并在区域整体教育综合改革中设立核心研究项目。

2、组织管理

区教育局成立“见习规培”工作领导小组,区教师进修学院设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培训(基地)学校和聘任单位设立校“见习规培”领导小组,安排指导教师开展组团式带教,形成了局、院、校的联通互动机制,并依托市、区专业发展学校的校本研修平台,整合市区优秀教师力量,合力推进课程体系构建。

3、培训师队伍

“见习规培”的培训师包括区域和基层学校两个层面。区域层面主要由高校专家、区教育局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影响力的名师、教研员、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等有成熟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师;基层学校的培训师主要由学校领导、校内的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区域层面还通过组建基层学校培训师研修团队,提升培训师在诊断、分析、设计、开发和组织等方面的培训能力。

4、课程资源

依托高校和市区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名师资源,重点设计和开发集中面授培训的师德素养课程;依托培训(基地)学校和聘任单位个性化的校本研修成果,创建可供分享的“见习培训”和“跟岗培训”的实践体验课程;依托市区远程教育平台和高校远程教育网优化见习教师自主学习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络学习交流活动,促使见习教师分享教育教学成功经验,提升信息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

3. “见习规培”的课程目标

在设计“见习规培”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杨浦区能基于区域整体教育综合改革的理想和现实、见习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和特点,以“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层分类”为原则,统整市区层面、培训(基地)学校和聘任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构建基于见习教师发展需求且符合见习期教师实际发展情况的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1、通过听讲座、互动交流等集中培训,突出师德素养培育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

2、通过在培训学校(基地)的见习期培训,强化在优秀团队中浸润式的实践体验,了解教师常规工作内容,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3、通过在聘任单位的跟岗培训,逐步融入学校文化,熟悉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书育人的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岗位。

4. “PST”课程结构的设计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PST”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从课程的基本框架、确定课程的元素、课程的代码列表和学时分配等角度来展开的。

4.1. 课程的基本框架

“见习规培”课程学习的期限将近一学年,一般从每年的8月底至次年的6月底。课程框架的设计重点考虑分层、分段和分类三个维度以及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的因素,围绕课程目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基本框架。

分层是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见习规培”分成由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岗前集中培训、其它时

Figure 1.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trainee teachers of Yangpu district

图1.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框架

间的集中培训、由培训(基地)学校组织的见习培训和由聘任学校组织的跟岗培训四大层级组成,具体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分段是指按照见习教师受聘单位所在的学段,分为中学(包括高中和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三大部分。

分类是指按照课程的类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每位见习教师必选的课程,按照内容可分为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保教经历与实践能力)、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班级工作与育儿指导)以及教育科研与信息素养(保教研究与信息素养)。选修课程是指基于见习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可选择性学习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围绕课程目标,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补充的课程,主要包括自主阅读、网络学习和考察体验。

4.2. 确定课程的元素

图1可知,每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小长方体,小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对应三个维度的元素,它们分别是:“见习规培”的时间Tk(Time)、见习教师受聘单位所在的学段Pi(Phase)、“见习规培”的核心内容Sj(Substance),其中,k、i、j的值分别可取1、2、3、4,具体的含义可以用图2来表示。例如P1的含义为i = 1时对应的学段,即幼儿园;而高中学段则用P4来表示。再如S2的含义为j = 2时对应的“见习规培”核心内容,即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保教经历与实践能力),而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则用S3来表示。

确定“见习规培”的课程元素,分别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两类情况来说明。对于必修课程,从学段P、“见习规培”的核心内容S和“见习规培”的时间T三个维度来刻画;对于选修课程,则不用考虑学段的因素,只从“见习规培”的核心内容S和“见习规培”的时间T两个维度来描述。

1、必修课程

Table 1. Time distribution of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trainee teachers of Yangpu district

表1.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时间分布

Figure 2. The meaning of “PST” curriculum dimension

图2.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PST”课程维度含义

若把确定每门课程的三个维度分别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轴P、S、T轴(具体含义见图3)来表示的话,则每门必修课程(Curriculum)可以抽象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点,其坐标为Cijk(Pi, Sj, Tk),由这三个维度确定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简称为“PST”课程。

例如在图3所示的课程解析示意图中的C444(P4, S4, T4)即表示高中阶段在其它集中培训时的教育科研与信息课程。再比如,C231(P2, S3, T1)则表示小学阶段在岗前培训时的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课程,等等。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则不考虑学段的因素,只考虑分层和分类两个维度,“PST”课程即自然缩减为“ST”课程,其解析图如图4所示:若用平面坐标系中的S轴(核心内容)和T轴(培训时间)来表示的话,则每一门

Figure 3. Analysis of the “PST” compulsory curriculum

图3.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PST”必修课程解析图

Figure 4. Analysis of “ST” elective curriculum

图4.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ST”选修课程解析图

选修课程(Curriculum)可以抽象为平面上的一个点,其坐标为Cjk(Sj,Tk)。比如,图4中的点C23(S2,T3)表示在聘任学校跟岗培训阶段的网络学习课程,点C12(S1,T2)表示在培训(基地)学校见习培训阶段的自主阅读课程。

4.3. 课程的代码列表

前文重点对“见习规培训”课程的空间结构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将所有的“见习规培”课程平面化和具体化,并将代码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课程代码的确定,可使课程管理者利用网络平台整体把控课程开发的重点和节奏;可使培训(基地)学校和聘任学校较好地结合校本特色,聚焦课程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有针对性、选择性地作出课程设计和规划;可使课程学习者根据个人需求选择课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促进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和评价学习效果。

1、必修课程

根据确定必修课程的三个元素,可以列举出64门(4 ×4 ×4 = 64)必修课程,每个学段各16门(4 × 4 = 16)。其中,8门为区域层面负责的岗前和其它时间集中培训课程,4门为培训(基地)学校负责的见习培训课程,还有4门为聘任学校负责的跟岗培训课程,于是可以用表2列举出所有的必修课程代码Cijk

2、选修课程

根据确定必修课程的两个元素,可以列举出9门(3 ×3 = 9)必修课程。其中,岗前培训层级的课程、见习培训层级的课程、跟岗培训层级的课程各有3门,可用表3来列举出所有选修课程的代码Cjk

4.4. 学时分配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对所有新任教师

Table 2. Code list of the “PST” compulsory curriculum

表2.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PST”必修课程代码列表

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为了有序推进“见习规培”,有必要把不同培训层级的各类课程的学习时间按比例确定下来。从前文的课程结构分析可知,对每一个学段而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总量为25门(16 + 9 = 25),其中必修课程占比约为64%,选修课程占比约为36%,而“见习规培”的学时总量为120学时,按此比例,可将必修课程的总学时设定为约80学时,选修课程的总学时设定为约40学时(实际提供的选修课程课时数大于40课时)。对于每个学段而言,平均每门课程所占学时为4~5学时,具体分配情况见表4

参考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课程类型,岗前培训层级一般适合安排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师德素养类课程,其它集中培训层级则适合安排必修的知识技能类课程,见习和跟岗培训层级则适合安排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实践体验类课程。

对于师德素养类课程或知识技能类课程,通常规定45分钟为1学时,半天为4学时,则每门师德素养类课程或知识技能类课程学习时间约为180~225分钟;对于实践体验类课程,则规定1学时的师德素养类课程相当于2小时的实践体验类课程。按照这样的法则,可计算出每个学段见习教师在不同培训层级学习课程的学时数和折算后的培训学习时间,如表5所示。

Table 3. Code list of the “ST” elective curriculum

表3.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ST”选修课程代码列表

Table 4. Allocation of “PST” curriculum credit hours

表4.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PST”课程学时分配

Table 5. Allocation detail of training hours

表5. 杨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时间分配细目表

表5中的说明1:其它集中培训是由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知识技能类课程培训,约2~2.5天,即每学年共安排4~5个半天(12~15小时)。而每学期一般有20周,除去开学、长假、期中和期末等不适合安排集中培训的时间外,一般可以安排的有效集中培训时间约每学期14周,两个学期共28周(7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一般是每个月安排1次集中培训,每次培训时间为2小时左右。

表5中的说明2:在培训(基地)学校的见习培训主要是指在带教导师指导下的教学、德育和科研等实践体验类课程学习,以每天指导学习45分钟来计算,一周5天共225分钟(3.75小时),若以一学期16~18周为有效培训时间来计算,则总共培训时间为60~67.5小时,在表5所述区间内。

表5中的说明3:在聘任学校的跟岗培训主要是指在结对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德育和科研实践体验类课程学习,以每天指导学习45分钟来计算,一周5天共225分钟(3.75小时),若以一学期16~18周为有效培训时间来计算,则总共培训时间为60~67.5小时,在表5所述区间内。

5. 结论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PST”课程结构设计是在尊重见习教师的学习基础和专业发展需求、尊重区域发展的理想和现状的前提下,由课程管理者、课程专家、骨干教师、见习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课程团队在充分的研讨、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见习规培”课程体系所开展的顶层规划和架构。

“PST”课程结构设计根据分层、分段和分类的原则,从见习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时间T(Time)、见习教师受聘单位所在的学段P(Phase)和“见习规培”的核心内容S(Substance)等维度,对“见习规培”课程进行科学的解构和分析,有效促成了具有规范、有序、普适、实践、可选、浸润等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它便于课程管理者统整和分配课程资源,便于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把握课程内涵,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落实培训,便于见习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和课程评价活动,引领区域内见习教师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升。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PST”课程,对于提高“见习规培”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推进区域、培训(基地)学校和聘任学校等相关单位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以及课程实施活动的顺利开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支持体系建构研究”(DHA140338)的成果之一。

文章引用

徐国民,孙 立.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PST”课程结构设计
Design of “PST” Curriculum Structure for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to Trainee Teachers[J]. 教育进展, 2017, 07(04): 216-225.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7.7403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上海市规范化培训项目组. 重规范 强实践 求创新[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2. 2. 李骏修.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一种制度创新[J]. 上海教育, 2012(13): 1-2.

  3. 3. 蒋攀. 小学初任教师角色意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4. 4. RalphFessler, JudithC.Christensen, 费斯勒, 等.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 董丽敏, 高耀明, 等,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5. 5. 吴欣歆. 新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有效推进“经验知识”的建构[J]. 中小学管理, 2016(2): 45-47.

  6. 6. 吴欣歆. 德国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及其特点[J]. 中国教师, 2015(8): 65-70.

  7. 7. 许明, 黄雪娜. 从入职培训看美国新教师的专业成长[J]. 教育科学, 2002, 18(1): 51-56

  8. 8. 杜绍义. 美国中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政策与实践的新动向[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4): 76-78.

  9. 9. 姜娜, 许明. 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英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概述[J]. 教育科学, 2002, 18(4): 54-58.

  10. 10. 姚琳, 彭泽平. 加拿大中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11): 15-18.

  11. 11. 冉源懋, 陈时见. 国外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 西南大学学报, 2011, 37(6): 60-6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