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7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9101 , 12 pages
10.12677/Design.2022.74020

基于衢州市地域文化特征民宿改造项目的 设计研究

——以衢州市彤弓山村民宿为例

江锦云,兰菁馨,吕淼虹*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 绍兴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5日

摘要

民宿作为新时代的旅游乐趣,不仅是能为游客提供符合当地文化特征、自然生态的小型住宿设施,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让旅客在其中寻觅归属感,也是摆脱生活压力的束缚,让一颗乏力的心灵得到宝贵的放松机会。体验生活的慢节奏,找到久违的舒适感。本文从对乡村民宿特点与自然环境分析入手,对民宿设计主题确立以及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元素提炼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以衢州市彤弓山村民宿设计为例,为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乡村民宿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

农耕文化,乡村振兴,民宿改造设计,文化特色

Design and Research of Homesta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Based on Quzhou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Homestay in Tonggong Mountain Village, Quzhou City

Jinyun Jiang, Jingxin Lan, Miaohong Lyu*

Jiyang College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Received: Oct. 12th, 2022; accepted: Dec. 5th, 2022; published: Dec. 15th, 2022

ABSTRACT

As tourism pleasure in the new era, homestay is not only a small accommodation facility that conforms to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ecology,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It can let passengers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it,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life pressure, and let a weak mind get a precious chance to relax. Experience the slow pace of life and find comfort that you haven’t felt in a long time.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rural homesta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me of homestay design and the extraction of the elements of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design of homestays in Tonggong Mountain Village of Q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omestays in rural areas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Farming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Homestay Reconstruction Desig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人民代表大会中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方针做出了概括,特别强调要秉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当今的社会民俗设计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手段之一。

民宿是民俗设计的一部分,而乡村民宿是民宿中的大分类,甚至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而本次的设计就是以乡村民宿为主,不仅仅单纯地设计一个民宿,而是要科学地把握各地文化的差异性,结合当地特色,突显出当地的文化渊源,从农耕文化、自然资源、人文风俗等方面来进行设计,让各地来旅游观光的旅客们能够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同时我们的设计主打“享受自然,放松心境”的特点,可以让旅客更好地放松身心体验不一样的乡村风情。

2. 前期分析

2.1. 民宿的起源

民宿通常指借助于该地村民居所等不常用的资源,融合该地环境文化、资源优势和各式各样的生产轰动,为在外旅游观光的旅客们提供的住宿场所。除了可以为旅客们提供住宿服务以外,还提供包括餐馆、娱乐中心等服务。

民宿的由来有许多,不仅有说来自日本,而且还有的说来自法国,但要回溯到民宿一词,更多是与英国相关。

它盛行于欧洲小城镇区域的一类旅游业态,最开始提供旅客需求的住宿和餐饮,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从小城镇迈向大城市,由农场到旅游区,甚至于正式转变成一个地区的旅游特色和核心部分。

2.2. 乡村民宿的现状分析

乡村民宿是民宿的核心部分,也是大部分旅客旅游的首选。不仅能让游客感觉到当地的文化魅力,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对于乡村产品的销售,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但由于民众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民宿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了。而很多的乡村民宿的产业观念太过于落后,跟不上旅客的需求和观念,这也间接导致了整体的销量下降,对于大多数靠旅游业生存的农村可谓是很大的打击。

随着过度饱和的产业增加,乡村民宿也越来越多,这导致于乡村民宿呈现同质化严重、开始落后于其他的住宿业产业的态势 [1]。

2.3. 彤弓山村民宿的现状分析

据携程网累计到2019年11月1日的数据资料统计,浙江省民宿旅店类共计76,513家,其中杭州 28,407家,宁波5908家,湖州11,144家,台州3630家,舟山1844家,温州3884家,绍兴1460家,嘉兴11,941家,金华3138家,丽水4509家,衢州648家。衢州的乡村民宿可谓在浙江省76,513家民宿中占据最少。

浙江省衢州市地处于浙江省西部(图1所示),位于钱塘江源头,更是在浙闽赣皖四省交界之地,区域面积8844 km2,人口总数达258万。衢州具有极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资源和优异的商业价值,自然景观维护良好,自然资源优质丰沃,园林景观雅致秀美,群山肥水别具特色。衢州人文资源底蕴绵长,是圣人孔子后裔的原居地,是开国主席毛泽东的祖居地。衢州具备的生态资源、历史渊源、产业根基为壮大乡村民宿给予了极佳的前提条件 [2]。

而衢州市常山县彤弓山村有着800余年的历史,位于常山县同弓乡的最西端。村落布局群集,群山环绕,河水清澈,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别具一格。可以说彤弓山村是很适合建民宿的地点,不仅位置环境独特,而且自然资源优渥,加上历史悠久,还有政府的支持,很适合开发旅游业的地点,而作为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为前提下,在彤弓山村建立民宿的发展前途可谓是十分宏大,也会是各路投资商的眼中宝。而这也是我们以彤弓山村为基础,作为设计民宿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我们经过各种调研和考察而决定的最佳地点。

Figure 1. Geolocation map

图1. 地理位置图

2.4. 彤弓山村自然资源的分布

彤弓山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就好似由古树组成,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多达三百多棵,种类繁多,这些古朴苍劲的树木,树冠巨大,如同天然华盖,蔽日遮阳。彤弓山村的古树尽管历经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却依旧长势丰沛,枝繁叶茂。有的是枝干错综复杂,藤蔓交叠;有的是树杆雄壮,直冲云霄;有的是几株生于一起,牢牢依偎于此;还有一树三胞,同根相连。阳光从树缝间穿入,满目五彩缤纷。古樟树的绿是那样地深沉,苦槠的枝是那样地热烈,而那金黄的、火红的枫叶,在空中随风舞动,像跃动的蝴蝶,这里的秋天处处被点缀得诗意盎然。

彤弓山村的布局极佳:东南是一片开阔的田畈,龙绕溪在村前静静流淌,西北后山岗翠竹掩映,绿树成荫。村内还有条供村民生活洗涤的小渠,沿石板路由西向东穿流而过。村里至今还留有古老的氏宗祠和八幢古民居,整个村形成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后有靠山的“弓”字形格局(图2所示)。

村民很注重树木保护,前几年烧柴火的时候,落叶也不能往家里扒。村干部虽然换过好几届,村规民约也随时代更新,但保护树木的村规却从未改变。近年,村里又栽植各类乔木、灌木两千三百多株,草坪一千余平方米,成片风景林达八十多亩,村周围宜林山地绿化率达到100%。

我们调研了当地的古树以及农作物,更加充分了解彤弓山村的地理环境和农村特色。其古树方面多为樟树、槐树、枫树、椿树、银杏树等常见种类(图3所示),而农作物方面也是秋葵、马铃薯、洋葱、菜苔等,所以在我们综合考量确保乡村的原始景观和生态环境不被打破的情况下,凸出当地的民宿的人文特色。在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会结合当地农产品进行加工和产品销售,让旅客们体验农耕文化,将乡野、乡土、乡俗、乡情、乡风文化等要素融入其中 [3]。所以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我们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合理设计,针对不同年龄设置不同的娱乐项目,比如将自然资源融合可以设计一个田园小院或者农业体验园,这些项目的设计适合小朋友们。因为在大城市长大的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接触过农耕文化让来到这里的朋友们,来体会属于我们彤弓山村的独特农耕文化,了解更多农耕文化的知识,让孩子们理解粮食的珍贵,也是为他们的童年创造宝贵的回忆。同时我们还打算结合彤弓山村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包装风格,在当地取材拍摄宣传片,扩大对外的宣传,提升彤弓山村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适宜的民宿环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在此期间,不仅可以从五感之中体会,还可以从舒适度、愉悦度等方面来提升游客的体验。

Figure 2. Analysis map of village landscape pattern

图2. 村落山水格局分析图

Figure 3. Ma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features

图3. 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

2.5. 彤弓山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村名谓之『彤弓』,取义为红色的弓箭,最初出现在三千年前的《诗经·小雅·彤弓》中,记述了周天子以彤弓奖赏给立功的诸侯们,并设宴招待朝臣的鲜活画面。据说村内徐氏祖先徐偃王辅佐西周周穆王立下赫赫战功,曾受赐朱弓赤矢。徐氏后代为缅怀祖先功德,便在大厅摆放『彤弓山舍』匾额,村名由此而名 [4]。

彤弓山村以徐姓居多,皆属于西周徐偃王后代,由始迁祖徐国镇于南宋咸淳年间迁到此地,迄今已有800多年。在这里曾诞生了许多一生为官廉洁勤政的进士,如徐海、徐金陵等明贤仕宦,留下了兄弟进士牌坊、旌义坊、徐氏宗祠、文昌阁等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古遗迹。

彤弓山村还有着关于一对苦命鸳鸯《琼奴与笤郎》的爱情故事,村民们称其为常山版的“梁祝”,明代小说瑰宝《三言二拍》中“三言”的作者、文学大家冯梦龙所著的《情史类略》,完整收录了这个故事。现如今早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编排成戏剧并进行了演出,为了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村里还建立了一个以此为主题的爱情文化广场 [4]。

2.6. 政府的策略支持

这些年以来,“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政策为村子的经济发展增加了许多的色彩,以“保护、开发、建设”为原则的打造工作正在扎实的推进中,努力做到全面落实,坚定的按着党的领导方向前进。而彤弓山村作为具有八百余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5]。

得利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彤弓山村在近些年发展的蒸蒸日上,彤弓山村按照“保护、开发、建设”的原则,着眼于“特、古、快、精”的核心观念,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古村落维护利用的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古街修缮、古树林维护、故民居仿古翻修等大小不等的20多个建设项目。其中的民居如胡桂发户民居、徐氏宗祠、徐氏民居等数个民居都是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图4所示),更是主要维护建筑。

Figure 4. Register the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map

图4.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图

2.7. 彤弓山村民宿消费人群分析

彤弓山村作为浙西地区有名的千年古镇,地理优渥,资源丰富,空气质量比城市好等等条件吸引很多游客来此地游玩、放松。尤其是对在城市里生活的那些白领和已婚家庭来说,更是具有很高的游玩兴趣。

来此地游玩的旅客全国各地的都有,比如北京、上海、海南等,大部分也是通过网上app进行下单和预约。尤其是周末或者是假期期间,预约人数都会暴涨。而主要游玩人群占比最大的还是浙江地区,由于彤弓山村本就是浙西地区的旅游风景区,加上浙江人大多家里富裕,经常在假期闲暇之余出去游乐,而彤弓山村作为就近的旅游区,可谓十分受光临了。周末带着孩子,对象来此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其中占比最高的多为大学生,在还未发生疫情的时候,大学情侣最喜欢到民宿一起玩耍,度过周末;其次则是城市中工作的白领,或是于朋友约好的,或是公司团建来此;最后一类则是以已婚家庭为主,尤其是育有孩子的中产家庭,他们多在暑假或是节假日出来游玩;再是以退休老人为主的群体,在退休后尤其是喜欢往清净、空气新鲜的山里玩。

2.8. 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导致现在很多城市里面的工作者都十分压抑,而这样的一种现象,也导致了很多的人喜欢往农村或者节奏慢的地方放松一直紧绷的压力。风景优美的乡下就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休闲之所,而作为乡村的特点,民宿也是应其而生。近些年乡村民宿也是一个热门设计。

民宿带有很浓的本土风,能把当地的一些特色,人文,自然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如果去农村放松,民宿是首选的住所。民宿周围的风景,室内的特色设计都是让人新奇而又具有代表性的风俗。可以帮助游客更好的体验当地的人文风俗,带来一种不同于城市的舒适感。

本项目的设计理念也是主打“享受自然,放松心境”,为那些在城市忙碌的旅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可以更好的体验彤弓山村的自然之美和那种轻松自在的心境。这也是我们将名字取为“深溪幽居”的原因。在我们看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远离尘世,能享受片刻安谧生活的感觉,就是我们设计的初衷。

3. 案例研究:衢州市彤弓山村庭院设计

3.1. 项目概况

彤弓山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同弓乡(图5所示)。2018年12月,彤弓山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走进彤弓山村,让人第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树林立,用钟灵毓秀来形容绝不为过。从树种类上看,有樟树、枫树、苦槠树、椿树、槐树、松树……达数十种之多;从树龄上看,有刚栽种,有近800年树龄的,具统计树龄过百的就有1000多棵,更有树龄近800岁的“浙西第一苦楮树”也被称为“爱情树”。村子被这些古树环抱,旁边还有一条江流过,所以是一处非常适于徜徉流连的绿色长廊和休闲胜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树山庄”。调查显示(图6所示),现有民宿接待的客源74.81%是大陆居民。民宿作为本地及周边游的重要方式,已经显现出其优势,尤其是民宿中的旅游民宿。具有能够欣赏自然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安静休闲度假等特点的民宿将成为疫情常态化下人们心所向往的出游选择。

Figure 5. 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图5. 研究区所在位置

Figure 6. Guest source histogram

图6. 客源直方图

3.2. 改造前庭院和街巷肌理现状分析

整体的房屋结构已经损坏、道路十分不平整。包括其木材也已经老化严重(图7所示)。从街巷肌理分析图来看彤弓山村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入村的道路两旁,交通便利,周边的景色环境良好(图8所示)。通过实地考察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拟打造一所高质量高标准的民宿设计。

3.3. 庭院平面图设计

平面图的布置先采取功能气泡图进行大概的分析,首先明确围绕那几个方面进行,在方案中我们划分了植被区、休闲区、水景、泳池、景观欣赏等方面进行设计。考虑结合当地的山川地域、地形、气候、街道等关系,在设计中,结合当地特色凸显文化精神。在结构和建筑景观设计做出调整与改变。

Figure 7.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urtyard

图7. 庭院现状分析图

Figure 8.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reet texture

图8. 街巷肌理现状分析图

3.4. 功能分区

功能具有入口、前院、泳池、饮茶等各个区域,功能的分区不仅仅只是划分区域,更要明白的是每一块地方要充分的利用和发开。全力打造最具有特色的民宿。做到每一个区域要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比如说年纪大一点的老人,我们对此可以设计一个景观露台方便其谈天和赏景。还有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设立了游泳池,在游玩时又可以锻炼身体。对于亲子游玩时,设立的农耕播种,让孩子们体验父辈祖辈的耕种意义,明白粮食的可贵,同时民宿的功能分区就更加明确,真正落实了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适宜娱乐场所。当然在旅游地区最少不了的就是赏景,对此我们在顶层设立了专门的观景阳台,在这里是与天空繁星最近的一次接触。

3.5. 设计目标

将一座破旧的老房子改造成为一座符合普通民宿要求、满足人类需求有特色的客栈 [6]。

3.6. 色彩分析

在彤弓山这种自然生长的环境中,整体以原木色为主。原木色作为原木风的暖色调(图9所示),整体设计简洁但具有充足的机能,不采用科技过分的加工,简单的自然素材,是内心深处的一片宁静,也是

Figure 9. Color analysis map

图9. 色彩分析图

在现代科技之下,久违未见到的原生态。通过建筑色彩的搭配与山间树木形成若隐若现的美感,在室内软装上多采用简洁典雅的家具,多为棕色和深灰色,更好的与改造后的室内空间色彩相融合。改造后的室内空间呈现出来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感,为了让居住者拉近与周围环境更加融合搭配,用简单的白墙进行装饰,采用的挂画也是山水景色,是一种画与景、山与水交融情感的流露。这也更好的贴切主题优雅之风,处在这种环境空间中的居住者在心理层面也会达到一种愉快之喜。

3.7. 空间动线分析

活动路线(图10所示)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是活动整个区域的必经之路,也是消费者欣赏区域的重要位置。在整体的空间设计中,分为两层。一层与二层的交流空间通畅。老年人在爬楼梯的过程中考虑到安全和身体,一层的位置空间主要适用于老年人,在一层不仅是观赏的最佳地也是舒适的最佳地。其次,在二层的比较适合年轻人,有欣赏远景的高度,有拍摄近景的深度。整体的空间动线规划顺畅,功能明确、最大化的实现欣赏风景。

Figure 10. Spatial flow analysis diagram

图10. 空间动线分析图

3.8. 文化特征元素运用

中国文化元素的结合,让设计更加有魅力。那么我首先想到的是今年冬奥会上冰墩墩的设计,整体的形象设计是由一只熊猫和冰晶外壳相结合。形象可爱生动、头部装饰彩色光环,整体的设计中结合了我国的文化艺术特征,才使得艺术的发展熠熠生辉。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设计中衢州的小桥流水人家特色,设计了原木小院,里面有书香桌椅、屏风隔断等等。最大的亮点是设计了古树文化,此树是衢州的名树——椿树,椿树的特点是木质坚韧,纤维长,是造纸,板材的上好原料,让来到这里旅行的游客了解这里的文化特色,拓展知识。衢州人的喜好是品茶,那么我们针对他们的喜好设置了功能区“茶讲坛”,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图11所示),旅客可以自己配置爱喝的特色茶种,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妙。对于7~14岁的小朋友来说可以亲自背上小竹篓下山来采茶,随后呢再学习炒茶的工艺,闻一闻茶的芳香。通过这样的课余实践,相信不仅仅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其次再庭院的设计中青石板路的具有古朴素雅的特点,表面是深灰色,比较符合古色古香的味道,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Figure 11. Design renderings

图11. 设计图

3.9. 建筑设计分析

根据之前的调研结果,我们将主题确定为自然风格,整体空间布局设计是庭院设计结合室内设计,空间布局自然流畅,室内外统一风格。庭院保留原有的房屋格局,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分区,并对原地形进行适当的整改。由于我们的设计为自然主题,所以我们设计是加入了很多木质元素和大量的景观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彤弓山村的自然风光,让旅客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图12所示)。

通过对地形的整改,我们对庭院规划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形成了不同的观景空间。作为乡村民宿设计,我们在设计上,除了考虑到现代化设计的方便,也在设计上参考了大量的本土风,即在保留原有

Figure 12. Aerial view of the effect

图12. 效果鸟瞰图

的乡土气息的情况下,我们还会进行现代化改造,为了贴合自然的设计理念,我们更多地是追求原生态的设计,不参杂太多的现代风格,这样反而影响了那种独特的风情。

4. 结语

现在民宿的发展非常迅速,想要打造一座别具一格同时又让游客体验感不错的民宿还是需要不断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善。现阶段在我国各地其实都有民宿体验,那么为什么要让游客单独选择你设计的民宿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融合当地文化特征,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不断提升建筑造型的艺术特征。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的发展中或许科技有新的理念注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将新型的技术与开发不断创新从而给予游客最享受的一次旅行。

基金项目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衢州市彤弓山村民宿改造设计”(JYKC2247);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晨晓色彩研究院项目“新农村景观设计的晨晓色彩创新应用研究”(CX-Y20211109)。

文章引用

江锦云,兰菁馨,吕淼虹. 基于衢州市地域文化特征民宿改造项目的设计研究——以衢州市彤弓山村民宿为例
Design and Research of Homesta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Based on Quzhou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 Case Study of Homestay in Tonggong Mountain Village, Quzhou City[J]. 设计, 2022, 07(04): 138-14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2.74020

参考文献

  1. 1. 田钧伊. 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与设计研究[J]. 设计, 2017(19): 152-153.

  2. 2. 刘沛. 浙西民居改造为民宿的设计方法研究——以“伴屋”为例[J]. 设计, 2019, 32(5): 48-49.

  3. 3. 王斯, 柳大力, 仝绪站, 等. 乡村民宿综合治理策略与设计赋予乡村新价值——以衢州特色民宿为例[J]. 价值工程, 2022(2): 182-185.

  4. 4. Wikipedia (2013) Quantum Entanglem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entanglement

  5. 5. 刘潵潵. 基于地域特色的民宿艺术设计研究[J]. 城市住宅, 2021, 28(8): 187-188.

  6. 6. 金晓伟. 大花园建设背景下乡村民宿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浙江省衢州市乡村民宿发展的实证分析[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3): 46-5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