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015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7228

《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新时代意蕴

闫瑾1,侯士明2,孙孝科1

1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2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0日

摘要

《管子》宏大的思想体系富含在今人看来堪称丰裕、睿智且前卫的生态哲学思想。《管子》生态哲学思想以“天有其常”为思想基石、“人君天地”为实践动力、“禁发有时”为践行原则,“人与天调”为目标归宿。历经两千多年的赓续与阐扬,《管子》生态哲学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依旧弥足珍贵且熠熠生辉,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与确当的行动路向。其融合时代特征,衍化全新内涵,昭示着新时代的中国务必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创新治理技术、节约有限资源,赋能与推进新征程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

《管子》,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新时代,自然

The New Era Im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ought of Guan Zi

Jin Yan1, Shiming Hou2, Xiaoke Sun1

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n. 17th, 2023; accepted: Jul. 8th, 2023; published: Jul. 20th, 2023

ABSTRACT

The grand ideological system of Guan Zi is rich, wise and avant-garde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ought of Guan Zi takes “heaven has its constant” a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Man dominates heaven and earth” as the practical driving force, “forbidden to produce sometimes” as the practice principle, and “man and heaven tone” as the target destination. Afte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continuous and elucidation, Guan Zi’s ecological philosophy is still precious and shining in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hich gives us profound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and appropriate direction of action. It integ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develops a new connotation, indicating that China in the new era must respect the laws of nature,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novate governance technologies, save limited resources, and empower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with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 a new journey.

Keywords:Guan Zi,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New Era, Na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管子》一书,雏形诞生于春秋时代,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是齐国稷下学派学者托春秋时期齐国哲学家、思想家、“华夏第一相”之管仲之名所作 [1] 。全书总计八十六篇,内容庞杂,涉猎广泛。在记录管仲遗说的基础上,兼融儒、道、法、名等诸家所长,主涉政治、经济、外交等宏观思想,旁及天文、水利、农业等学科知识 [2] 。该书不仅阐述治国经商及处世谋略、关注世间百态与社会生活,而且放眼自然万物与天地宇宙,可用思虑宏阔深透概而括之。《管子》包含了丰富翔实的生态哲学思想,包含了对自然本身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独特思考,而所有这些却又无不体现于其哲学基石、实践动力、践行原则与目标归宿之中 [3] 。

2. 《管子》生态哲学思想

2.1. 哲学基石:“天有其常”

“天有其常”取自“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管子·形势》) [4] 。”“天有其常”的原初含义是为天有自身发展的客观、永恒规律。此处“天”指的是天空,也即如白天黑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天气或天象;所言“地”指的是土地,人们居住与生产的大地——农田以及所有的山水湖田林草沙。此处之“常”,意指常规,亦即天气、天象等有其自身永恒不变的发展规律。而“地不易其则”之“则”,系指法则,意为大地也同样有不因外物或人而改变的自身发展规律。此句从上到下,从春到冬,充分论证了从古至今天地四时都是自我存在与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或努力为转移 [5] 。

在阐述“天有其常”前,需要先明确“天道”。《管子·君臣上》曰:“道也者,万物之要也 [4] 。”“道”是人和自然万物的存在根据,天地万物均来源于“道”。由此可知,“道”是《管子》最根本所在,是《管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本源。“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管子·形势解》) [4] ,天覆育着万物生灭,控制着寒暑往来,运行着日月轮转,安排着星辰的闪动与暗淡,这就是天的常规。“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故曰:古今一也”(《管子·形势解》) [4] ,天、地、四时都是自然的独立的,它们与万物相连并作用于万物,“古今一也”是对这样的规律亘古不变的高度凝练。

2.2. 实践动力:“人君天地”

“人君天地”取自“故五害之属,伤杀之类,祸福同矣。知备此五者,人君天地矣”(《管子·度地》) [4] 。“人君天地”的意思是人可以主宰天地。“五害”即前文所指水、旱、风雾雹霜、瘟疫与虫。“君”有掌握权力、主宰控制、发号施令之意,此句意为若懂得应对与防备五害,人就能够主宰天地。

《管子》中多处提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及人的主体地位。“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管子·心术下》) [4] ,点出君子能统率万物,包括日月与天地。“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内业》) [4] 更明显地表达了人的主观性,即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可以利用自然万物获取生产资料,维系生命与生活。另外,“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管子·五辅》) [4] ,上天之祥,下地之宜,前两者都强调天地作用,而处于中间的人也应有所作为,将人与天地作为同等重要的要素提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论”思想。此外,《管子》还从天气、水利等具体内容上提出“君”天地之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百姓、鸟兽、草木之生,物虽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4] 。”人类通过实践可以通晓和把控自然规律以服务自身发展,应用和改良自然事物以配合农业生产,《管子》意在提醒人类这些自然法则的规律是可以认识与利用的,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加强“君”天地的实践动力。

2.3. 践行原则:“禁发有时”

“禁发有时”取自“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管子·八观》) [4] 。“禁发有时”的意思是要封禁与开发自然必须有时间的限制。山川树林虽然广阔无垠,花草树木虽然美丽茂盛,但仍必须根据时间、节令对其进行管理,时而封禁以保证生态恢复,时而开放以供应人民的需求,不能一味地、无限制地采伐。《管子》中多篇提及“禁发有时”、“以时禁发”的概念,如“山林梁泽,以时禁发,而不正也(《管子·戒》) [4] 。”

《管子》中《七臣七主》中强调了要制定“四禁”以保护自然,“故明主有六务四禁……四禁者何也 [4] ?”后立即详细阐述了“春禁”、“夏禁”、“秋禁”、“冬禁”的具体含义,如春天的时候不要进行杀伐活动,不宜开发丘陵土堆,不应焚烧沼泽湿地,不砍树,不开山,不放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粮税,夏天不应阻遏水流入河海,不填山塞谷,不动土移木,不射鸟虫兽禽。不实施“四禁”的严重后果将是:“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管子·七臣七主》) [4] 。其他篇章对“禁发有时”也进行了详细论述,反复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索取不能没有限制,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禁藏》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蓄蕃息,国富兵强 [4] 。”秉承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便可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草木皆美,国富兵强。

2.4. 目标归宿:“人与天调”

“人与天调”取自“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 [4] 。“人与天调”意为人要与天相合相调,遵循天地的发展规律,与天地相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因顺自然,获得自然万物生态之美。

《管子》天人观具有明确的辩证态度,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确认并肯定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又凸显并尊重自然在人面前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追求人与道法相生相养,与天地协调统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管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且它们全都基于“道”而生,据于“德”而存,都是有价值、有意义。自然界中,天地万物间、人与万物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4]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以元气而聚成的,是由天赋予了精气,由地培养成形体,精形结合,人天相和,才得生存。这句非常直白地阐述天与人在“道”的基础上是合而为一体的,人是天地自然塑造的人,自然天地是人汇聚成的自然天地,人与自然之间相融构成和谐整体 [6] 。

3. 《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新时代意蕴

3.1. 尊重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规律是《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前提,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始终秉承的理念。书中关于“道”的论述提醒着我们,从古至今,自然都有自身发展之“道”。“天有其常”,自然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人类同样作为世间一员,与自然共生共荣,一损俱损,若要利用或改造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 [7]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恰恰沿袭了《管子》“人与天调”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原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将这一论断正式确立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不再是远古时期的极度敬畏,抑或是西方近代的过度凌扰,而是在尊重自然发展、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在心怀自然孕育万物、万物成就人类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二者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存续、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实践,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容,更是社会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经之路 [9] 。

3.2.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是《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着重把握的关键。书中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农业种植的基本常识,提出了有益于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并通过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与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生态环境早已不再仅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千秋万代得以存续的坚实依靠,我们必须要保护系统环境、维系生态平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整体观正是承继了《管子》重视环境保护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了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的终极愿景,且被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两山论”不仅充分体现了对管子等古代思想家可持续生态观念的继承,而且丰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思想的内涵,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辩证法的当代价值,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建设领域焕发新的生机。此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意为生态保护并非独立割裂,而是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各生态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的保护并非只聚焦某一个或几个生态要素,也并非只关注某一区域,而是挖掘内在协同联系,兼顾所有生态要素个体,统筹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环境,保证物质和能量恒定平衡,生物循环与进化的有序进行,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性及人类社会的绿色长久发展。

3.3. 创新治理技术

创新治理技术是《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特色内容,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不断突破的举措。书中虽以大量内容阐述对自然规律的依顺与遵从,但已摆脱远古时期的敬畏与恐惧,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天地的特征属性,可以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加以改造和利用。“人君天地”的思想恰是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改变自然。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领域依然还存在治理难题,我们必须发挥构建创新科技体系,开发新的治理技术。

“构建新时代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科技治理观便是延续了《管子》发挥人类能动改造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治理一环的突破性战略路径。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就要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得到明显重视。创新环保技术的开发、创新治理体系的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基础性支持和战略性支撑作用。创新环保技术开发应培育并激发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创新主体科研创造活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手段,研发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以创新基地、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高新区等平台为载体,进行成果的开发与转化。

3.4. 节约有限资源

节约有限资源是《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书中极具创新性与代表性的一个特色生态思想为“以时禁发”的资源观,此思想与孔子“过犹不及”的观点不谋而合,均表达出适度与节约的观念。从军事政治、人才外交到民生财政、环境保护,书中多次提及适度原则,并强调节约资源、务实笃行的必要性,出台一系列封禁的严格律法,我们也必须节约有限资源,谋求永续发展。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观即是接续了《管子》以严格措施保护现有资源以保证永久发展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与实现途径。如今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匮乏。人类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节约资源要求我们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完善严密的法治,可以警醒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理念,不要因为一时贪念,就置人类的未来、子孙的后代于不顾。新时代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必定要尊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观念,将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寻求保护与发展共同促进、相互前行的和谐关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谋划更为持续的发展。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党的二十大生态文明专章又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且提出了“绿环生碳”四大举措,部署了当前和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10] 。《管子》繁杂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囊括了朴素的环境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学、现代生态文明思想有诸多契合之处,并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当今许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思想都可从《管子》中寻根觅源,从而凸显其悠久的历史借鉴与深厚的哲学底蕴。发掘探索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新时代意蕴,不仅为《管子》的融汇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还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

文章引用

闫 瑾,侯士明,孙孝科. 《管子》生态哲学思想的新时代意蕴
The New Era Im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ought of Guan Zi[J]. 哲学进展, 2023, 12(07): 1350-135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7228

参考文献

  1. 1. 王洪明. 管子生态环境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 2013: 37-40.

  2. 2. 张岭. 管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 2013: 34-36.

  3. 3. 王辉. “人与天调”——《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 天府新论, 2010(2): 30-34.

  4. 4. 黎翔风. 管子校注[M]. 梁运华, 整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 5. 陈晓雯. 《管子》生态观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 2013: 115-117.

  6. 6. 魏冉, 黄志斌. “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意蕴及致思理路[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1(2): 50-54.

  7. 7. 梁家贵. 《管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C]//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 2013: 102-106.

  8. 8. 王元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考察、内涵阐释与现实指向[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6(2): 92-97.

  9. 9. 李铁英, 张豪永.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意蕴研究[J]. 大连大学学报, 2023, 44(2): 93-99.

  10. 10. 蒋佃勤. 论管子生态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当代价值[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5(7): 16-2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