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5(2017), Article ID:20643,-294 pages
10.12677/ASS.2017.65082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Yanling Chen, Konglai Zhu

School of Business, Jinan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May 4th, 2017; accepted: May 18th, 2017; published: May 25th, 2017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represents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our government to promot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 complexity, risk and uncertain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ake the diversity and dynamic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tool in different periods forms the evolution stage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which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and building the innovation count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of our country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deas of the leader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and explores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Key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Policy Evolution

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及未来发展趋势

陈燕玲,朱孔来

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收稿日期:2017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5日

摘 要

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代表了我国政府推进自主创新的改革过程。自主创新的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自主创新政策多样性、动态性。不同时期的自主创新政策工具形成了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阶段,反映了我国建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的自主创新政策以及各领导人自主创新思想的分析整理,总结我国自主创新政策发展的现状,探寻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未来取向。

关键词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政策,政策演进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自主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实施和制定了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发展演进,演绎了中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改革过程。理顺自主创新政策的发展脉络,进而探寻自主创新政策演进的动力及障碍因素,有利于我们掌握当下国家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政策推动提供支持和引导。

2. 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

本文从自主创新政策颁布实施的背景出发,依据在一定时期内政策目标及创新主体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为标准,并结合四个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

2.1. 重构科技体制阶段(1978-1985)

历经十年的文革动乱,我国经济、科技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众多科研机构、技术设备、实验基地以及资料等被破坏。以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为标志,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为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战略制定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促使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活动重新起步,进一步振兴国民经济,党中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并相继实施了国家重点技术发展项目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等一批重大的科技计划。1982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该阶段,人们的思想经过科学技术的洗礼和解放,社会中开始出现创新企业,如北大方正、联想等,这些企业的出现,加快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脚步,不断加深研发与产业间的相互联系。

2.2. 建立研发投入机制阶段(1986-1995)

国家科技体制重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人才、创新的高效率经济增长转变,进入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在本时期,政府主要从四方面来推进产权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为配合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国家制度软环境的建设,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从宏观环境上推动体制的改革,促进科技发展。

二是国家先后制定了3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了未来8年、10年以及15年的规划纲要,将前期目标宏大、脱离现实的缺陷进行整改,并实施了第七个和第八个五年计划。

三是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先后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科技推广计划等一系列专项科技计划,对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引入了市场和竞争机制,自主创新政策的经济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投入不再是创新主体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层面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的导向作用开始凸显。

2.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阶段(1996-2006)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科技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199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以上政策及策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进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期。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法》、《专利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了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自1996年至2005年间,国家还推出了973计划、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国家大学科技园、知识创新工程等十几项重大专项计划。

2.4. 全面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2006-至今)

进入新世纪,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但该目标的实现,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未来15年目标》一文中显示,截止到2004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仅排24位,我国发明专利总量仅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中国近30年的实践表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是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这种形式下,以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总结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开启了中国创新政策的新纪元。2012年7月以及201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不断强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 。

2.5. 不同阶段创新政策总结与对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政策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尽管每个时期创新工具和创新目标有所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基于中国发展现实,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自2006年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后,政策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协同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多部门联合颁布并实施自主创新政策已成为发展趋势。

3. 我国历届领导人的自主创新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发展建设的指导方针,取得了众多伟大成就。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的努力,对我国发展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然性作了深入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技术事业的迅速崛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1.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

1963年,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只有搞好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生产力。20世纪60年代初,为加快我国科技的发展,以当代世界的新兴学科和技术为目标,制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本时期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二是向先进国家和民族学习。

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方面,毛泽东提出既要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又在此基础上学习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技成果,并进行消化吸收。在科技文化方针上,毛泽东强调科研人才应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思想,并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政策。在优秀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毛泽东认为科技工作者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必须要有正确的科技立场,在实践中学习。在此时期,毛泽东已经认识到,要想摘掉落后的帽子,摆脱贫困的名声,不能寄希望于模仿、引进他人的技术,而是要以自主研发、积极创新为手段,在引进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创新。

3.2. 邓小平的创新思想

在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中指出,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必然会给技术和生产带来巨大的进步。同时,邓小平指出教育和科技一个都不能放松,要想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必须培养具有高科学文化水平人员。

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邓小平依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他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指出我国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际情况,主要靠自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面对新形势下的改变,邓小平迅速做出决策,提出“集中力量干大事”的观点,于1986年3月组织全国200多个专家,研究制定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11月推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纲要》,863计划是我国自主创新发展历程中一面标志性旗帜,使得我国在航天、信息等众多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江泽民的创新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针对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的“自力更生”思想为基础,把自主创新作为实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明确指出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新进技术相结合,并长期坚持下去。

早在1994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3] 。

2000年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没有自主创新,在国际上便没有我们的位置。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优秀的人才,年轻化、有创新精神和有拼搏精神的人才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中之重。

3.4. 胡锦涛的创新思想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吸收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人的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对“自主创新”理念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指导思想,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看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同时,明确提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国家整体和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谈到,“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4] 胡锦涛的创新思想总结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提高自主创新思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二是创新与开放并举。

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和巩固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要达成这些目标,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的道路。为此胡锦涛强调,一定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5] 。

3.5. 总结

从自力更生理论到自主创新思想,是各界领导人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新发展思路,其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和习近平都十分注重自主创新的发展,他们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建设乃至民族未来的重要作用,唯有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是维持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正是在他们的自主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取得了诸多伟大的胜利,自主创新理论也成为新时代下推动中国各项事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 自主创新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4.1.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协调的协同发展

自主创新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征,既需要政府的推动,也需要市场的调节导向,缺少其中一方,都会造成失灵现象,唯有二者协调互补,才能实现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政策的颁布占据自主创新政策的半壁江山,主要通过政府的推动来促进政策的实施以及自主创新的实现。新世纪下,越来越的政策从不同的角度搭建起自主创新体系,通过不同的市场手段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将各种创新要素组合整理,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进入市场。市场与政府在自主创新的推动中得到完美融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协同导向模式,并不断扩展到市场的各个领域中。

4.2. 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双管齐下

创新人才与创新投入构成了自主创新的两大基石,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源泉,创新投入是自主创新的支撑依靠。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就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投入提出了相关措施。目前,我国创新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也进一步完善,但如何保证创新投入真正被创新人才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率,尚未建立其完善的政策体系。

建议国家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投入使用的若干政策措施》,构建从创新投入、资金使用、人才引进和人才奖励的完善政策体系,保证创新投入的资金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其次,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的内外部环境,建立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坚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育相结合;营造自主创新的人才发展环境,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建立高效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投入协调匹配机制,提高资金和人才的使用效率。

4.3. 加强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及应用

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方向前进,促进技术的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促进科学成果产业化,使社会更加节能,更加进步。目前,我国自主创新仍停留在理论发展阶段,对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及推广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国家在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人才与投入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当下我们应不断努力的目标。

对此,建议国家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不仅要大力推广自主创新技术,更要利用市场创造科技需求,刺激科技消费,将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自主创新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这样,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文章引用

陈燕玲,朱孔来. 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及未来发展趋势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5): 592-297.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508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N]. 郴州日报, 2012-9-24(3).

  2. 2.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63.

  3. 3.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55-56: 70-71.

  4. 4. 胡锦涛.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 新华月报, 2006(1): 26.

  5. 5. 胡锦涛.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 新华月报, 2006(1): 1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