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8  No. 02 ( 2019 ), Article ID: 29015 , 6 pages
10.12677/ASS.2019.82038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of Modern People’s Survival

—Talking from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of the Enlightenment Dialectics

Yue Liu

Marxism Divis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Feb. 5th, 2019; accepted: Feb. 19th, 2019; published: Feb. 26th, 2019

ABSTRACT

As a modern society and the human beings of the “enlightenment” modernization, while the modern soci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 rapidly, people’s survival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The modern development lies behind people and things, people and people themselves, and people. The survival dilemma of the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 alienation of other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 is a new manifestation of “enlightenment as a myth” in modern society. Horkheimer and Adorno are based on the most common predica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make sharp criticisms of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enlightenment of people and obtain the real “human” liber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theory has a certain pessimistic tone and “metaphysical” nature, but the so-called: “the stone of other mountains can attack jade”, the critical spirit of its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related theory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survival dilemma faced by moder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search for ways to guide people to escape from the “difficultie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Horkheimer, Adorno, 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Critical Spirit, Survival Dilemma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探析

——从《启蒙辩证法》的“文化工业理论”谈起

刘月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19年2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26日

摘 要

作为“启蒙”现代化产物的现代社会以及人类,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存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发展的背后隐匿着人与物、人与人自身、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日益全面异化的生存困境,是“启蒙倒退为神话”在现代社会的崭新表现形式。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立足于人的最一般的生存困境,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提出尖锐的批判,以求激发人们启蒙精神的觉解、获得真正的“人”的解放。从一定程度上讲,其理论具有一定的悲观论调和“形而上”性,但是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批判理论内蕴的批判精神以及文化工业的相关理论对反思我国现代社会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并探寻指引人们逃离“困境”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精神,生存困境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社会就是经济科技飞速发展而催生的新时代,新时代催生我们思考新的时代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思想,深刻分析并鲜明指出文化工业的启蒙倒退,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样,生活在信息数字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也面临着新的时代问题即日益陷入“全面异化”的生存困境之中。

2.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思想

《启蒙辩证法》一书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作,面对法西斯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致力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批判来深刻揭示法西斯主义罪恶的根源,提出自己独特的分析路径——神话逐渐上升为启蒙,启蒙却逐渐倒退成神话。他们用单独的一篇即“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来阐述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即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取得了双重胜利:它从外部祛除了真理,同时又在内部用谎言把真理重建起来。”( [1] : p. 151)进而深刻揭示文化工业背后人们的生存困境,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化批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化的批判是其对文化工业批判的总论,书中关于他们对文化工业批判的论述深刻体现出其对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化的批判。书中他们认为:“在垄断下,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过人为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真理被转化为意识形态”( [1] : p. 135)文化工业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的“批量化生产”,并结合电影、广播等新兴的大众传媒手段的宣传作用于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自己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2] : p. 178)也就是说社会的一切思想理论均要为了统治阶级所服务,符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性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工业进入文化领域之后的发展路径,揭开遮蔽在文化工业背后的面纱,即资本主义名为为民服务实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第二,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批判。他们明确指出:“文化是一种充满悖论的商品。它完全遵循交换规律,以至于它不再可以交换;文化被盲目地使用,以至于它再也不能使用了。”( [1] : p. 180)在他们看来艺术本身已经丧失了自身的高雅本质,艺术创作家的作品贴上了商品的标签,日益显现出商品化的性质。由此可见,文化工业已经丧失了本身应具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转而被交换价值所替代,“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 [1] : p. 153)。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使文化工业丧失了其为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内在价值,文化工业本应该帮助人们精神上获得解放和自由,却日益显现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化的性质,令人们陷入更深层次的奴役,文化成为商品并且消费者则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忠实教徒。

第三,文化工业的虚假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通过体系架构将各个行业部门主体紧密联系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总体进行机械的量化生产,文化工业的总体性生产致使艺术作品个性风格和人的个性风格的丧失,文化工业的生产隐含着虚假性的特征 [3] 。

首先,个性的虚假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明确指出:由于文化工业的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以及强制的普遍性“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 [1] : p. 172),他们认为在文化工业的强制力下每个人仅仅是可以代替其他人的类成员,仅仅是文化工业工厂中的仿制其他人的单一复制品。在文化工业日益模式化的艺术作品、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的充斥下,殊不知人们在追求个性化的过程中却丧失了自身的个性化风格,社会中的单独个体逐渐丧失对事物思考的创新性批判精神、丧失了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们的个性化风格从未真正实现,人们表面上的自由实际却是资产阶级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统治的现代化产品。

其次,快乐的虚假性。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产生的娱乐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虚假性的快乐,而非真正的快乐,就如同他们所言:“快乐本该帮助人们忘记屈从,然而它却使人们变得更加服服帖帖了”( [1] : p. 158),人们体会到的这层面的快乐不过是人们对周遭事物的点头称是。他们批判:“文化工业不断在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在欺骗消费者。它许诺说要用情节和表演使人们快乐,而这个承诺却从没有兑现;实际上,所有的诺言都不过是一种幻觉”( [1] : p. 156)也就是说这种“快乐工业”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人们所享受的只是一种瞬时快乐,之后人们所感受的将是无尽的空虚、焦虑和孤独。

最后,平等的虚假性。文化工业给人们制造了这样一种幻象即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每个普通人也有机会享受像电影荧幕上的男女主人公一样的生活,就算再普通的人也有概率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这种意识形态熏染下的人们日益丧失了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妄想通过等待“幸运”的降临而获得成功,书中指出:“这种平等却意味着人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区别。极端的相似却有绝对的区别,范畴的同一性不能排除个别情形。”( [1] : pp. 162-163)人们的思想被腐蚀,人们的行为丧失了理性,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4] : p. 49)。

3. “文化工业理论”视域下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1] : p. 1)被高度启蒙的现代社会在完成祛昧化、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又被引入新的“神话”中无法自拔。他们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对我们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现代人们正处于全面异化的生存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日益被消费所异化。

人们在挣脱了原始神话的神秘性枷锁之后,又戴上了“商品消费”的锁链,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人们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诱惑面前缺乏抵抗力,日益步入消费异化的时代( [5] : p. 9)。现代人的消费异化主要体现在人自身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异化,一方面,人们购买东西进行消费本应该着眼于自身的客观实际需要,综合评价购买商品,但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广告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即所谓的“品牌”效应,攀比心理的作祟促使人们购买更多与自己实际需要并不符合的商品,更多看重的是商品背后隐含的社会地位的“价值符号”;另一方面,新兴购物软件的出现,赋予消费符号以崭新的面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购物行为、领取大额的购物优惠券更优惠的购买商品。人们热衷于双十一等节日的购物狂欢,毫无节制的购买商品,享受着购物带给自己的那种快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源的浪费以及生产者为满足人们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而产生的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因为人们购买了太多超出自己实际需要的产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只会增加社会没有必要的负担。

第二,现代文化工业背景下人与人自身相异化。

现代文化工业作为现代社会创造的生产形式,其制造的文化产品等逐渐使人们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及批判精神,呈现出人与人自身相异化的状态。首先,引发现代人的审美危机。“文化工业的所有要素,却都是在同样的机制下,在贴着同样标签的行话中生产出来的。”( [1] : p. 144)证明电影、广播、文艺作品日益呈现模式化的风格,日常生活日益“图式化”,风格大致同一的流行歌曲、模式僵化的肥皂剧、休闲娱乐的单一化等等,普遍大众的生活被简单复制着,人们丧失了对美的个性化评价、丧失了自己独特的鉴赏风格,人们的个性化审美遭遇危机。“人们仅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一切事物:有用的观念可以衡量一切,而不管它是不是模糊的。”( [1] : p. 177)日益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其次,新兴文化娱乐方式下人们的虚假自由。人们娱乐本来是想寻求主体的自由、个性的解放,“纯粹的娱乐会使那些自甘屈就的人在各种各样的联想和毫无意义的快乐中得到放松”( [1] : p. 159),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了逃避生活、工作带给自己的焦虑以及恐惧,转而选择更为轻松愉快的途径来摆脱痛苦。伴随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手段层出不穷,如惊险刺激的游戏以及样式繁多的APP软件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快手、火山小视频、抖音等等,这些软件在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的同时却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人们的生活、情感受到控制,人们醉心于打游戏、刷视频带来的快感中寻求心灵寄托,这种表面上虚假的自由却给人们精神套上厚重的奴役锁链,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事物现象的否定批判的精神,陷入现代文化工业带来的新的“神话”之中,单纯把“取乐”视为寻求精神痛苦和压抑得到解放的一剂良药,最终只会导致自身主体性的丧失、人与人本身相异化。

第三,科技进步引发的人的生存危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6]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技术演化成为“启蒙”在现代化新的表现形式,其成果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但是,事物发展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科学技术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生存危机。

一方面,人自身精神的异化。新型的网络工具则演变成新的“神话”奴役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人们,足不出户点一点鼠标便可知天下事,但是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投映在电脑或是手机等网络平台上,人们难辨信息的真假,逐渐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取舍 [7] 。信息网络化时代下的人们点一点鼠标就可以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新闻,点一点手机就可以知道自己要走的路线等等,一切事情都可以交给信息化工具去处理,人们的思想逐渐变得慵懒,人们的主体批判精神逐渐被腐蚀;另一方面,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网络化的世界,人们可以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只要双方愿意,人们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建立联系。但是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虚拟化进行的,网络世界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人们却深陷网络世界的囹圄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逐渐被异化,过去人与人之间那种现实的温情逐渐被冷冰冰的机器所淡化和分离,转变为冷冰冰的“符号”交流。

4. 探寻逃离“困境”之路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仅仅把人们带向通往光明的洞口,仅仅用理论层面的思想理论观点敲醒沉睡的人们,却没有将理论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给人们提供现实路径指导。他们的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给我们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按照他们的论断在人类征求“自我持存”的过程中却陷入“自我毁灭”“自我放弃”的深渊,于我们而言,结合我们现实情况并探索出适合我们逃离困境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我们应坚持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是有所偏颇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 : p. 405)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所无法抹灭的。我们应端正思想,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应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第二,积极引导人们科学理性消费。我们应直面现代社会人逐渐被“消费异化”的问题,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行为,科学理性消费。一方面,纠正人们消费心理的偏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逃离消费异化的生存困境,积极转变人们侧重追求物质消费的观念,积极引导人们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实现物质和精神兼备。另一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曾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 : p. 138)环境和人的关系辩证统一于实践。人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自身对于形形色色的广告等的甄别抵抗能力,在消费过程中坚持理性消费,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和购买商品,避免盲从、攀比型消费,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觉悟。文化创业产业在我国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则是这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拥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人则是这个产业所需要的“因子”,但是在现代化娱乐工业的影响下的人们逐渐成为娱乐工具下忠实的“仆人”,成为他人简单“复制品”的“单子”。一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加强先进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积极落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用优秀的思想文化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对于低俗文化的自省能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觉悟,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另一方面,积极加强文化产业整治,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如霍克海默、阿多诺强调“文化工业的发展使效果、修饰以及技术细节获得凌驾于作品本身的优势地位,尽管它们曾经表达过某种观念,但是后来却与观念一起消融了。”( [1] : p. 140)传播大众文化的产业如电影、电视、音乐等等日益陷入僵化的模式,电影、电视情节发展的可预测性、音乐艺术的单一化等等极大地限制了人们想象力的空间维度,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被腐蚀。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产业的整治,作为承载先进文化传播功能的大众媒体手段应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念,真正发挥文化产业的内在价值,达到鼓舞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第四,加强引导,正确处理和调试网络与现实的关系。事实证明,人是社会中的人,虚拟的网络交往无法完全替代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网络超越时空的限制,看似将每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关系网”中,却铸就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就是我在你面前,而我却感受不到内心的温暖,致使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逐渐疏远。一方面,提升人们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提升自己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筛选能力,不要让工具理性取代我们认识真理的理性思维。另一方面,在积极整治网络环境的同时,宣传教育人的社会性本质需要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正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适当的网络交往可以拓宽人们的交友圈,给人们带来交友快乐,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是现实生活的存在物,切记不可过分依赖网络而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正确处理和调试好网络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文章引用

刘 月.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探析——从《启蒙辩证法》的“文化工业理论”谈起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of Modern People’s Survival—Talking from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of the Enlightenment Dialectic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08(02): 257-2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2038

参考文献

  1. 1. 霍克海默, 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 渠敬东, 曹卫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 135, 140, 144, 151, 153, 156, 158, 159, 162-163, 172, 177, 180.

  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8, 178, 405.

  3. 3. 包桂芹.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 吉林大学, 2008.

  4. 4. 陈希. 现代社会生存困境——《启蒙辩证法》的一种解读视角[J]. 学术交流, 2017(2): 46-51.

  5. 5. 刘亚男. 试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6): 8-11.

  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

  7. 7. 黄秋萍. 从“启蒙辩证法”工具理性批判论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4(4): 24-3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