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1 ( 2021 ), Article ID: 39876 , 6 pages
10.12677/ASS.2021.101012

生态管理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孙静,董亭亭,徐晓晗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4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21日

摘要

生态管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过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度强调绩效化,在管理主体和管理过程方面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造成生态管理环境恶化,阻碍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以及管理水平提升进程。生态化视角下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建构生态主体管理制度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过程,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目标。

关键词

生态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

Research 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Jing Sun, Tingting Dong, Xiaohan Xu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Jilin

Received: Dec. 18th, 2020; accepted: Jan. 14th, 2021; published: Jan. 21st, 2021

ABSTRAC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n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dheres to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emphasizes too much performance, and there are a series of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subject and management process, which results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quality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ecosystem by 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subj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Keywords:Ecological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保障因素,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1]。这确立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对教育质量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功利化思想影响,造成教育管理环境恶化,对教育质量提升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融入生态管理,引进生态管理思想完善教育管理过程,才能解决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目标。

2. 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分析

2.1. 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内涵

生态管理是近年来兴起地管理模式,其运用生态学地原理与方法,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注重整体地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协调,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生态的恶化有着很好的调整作用 [2]。

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管理主体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的过程面向全体成员,以人为中心进行教育管理,调动教育质量主体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将人作为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协调各方面意见与建议,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满足社会需要的人相结合的教育目标。二是管理过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系统稳固与发展、和谐与竞争两对矛盾关系,在维持管理环境相对稳固、适度竞争的情况下,达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2.2. 践行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的意义

2.2.1. 有助于凝聚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多方力量

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运用生态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将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视为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内部存在优化组合的结构形态、结构关系,明晰生态主客体与环境如何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资源、信息发生作用,使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平衡的良性状态。在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过程中,处在不同位置的生态主体,肩负着共同的使命,为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同作用,形成良性发展合力。

2.2.2. 有助于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有效改进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注重动态化和静态化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平衡与和谐,有助于构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有效持续的内在改进体系与制度。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系统存在生态平衡、失衡再回到系统平衡状态的客观规律,将此规律作为生态管理发展的运行基础,基于内外部生态环境,调控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各生态要素,建立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强调资源输入和人才培养输出两者之间的平衡,以形成高等教育内部系统自我调节与外部环境人为调节相协调的管理体系,及时反馈系统内部问题,构建有效质量改进机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平衡的发展目标。

2.2.3. 有助于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倡导建立共生与竞争的关系,建立高等学校自主发展、自我诊断的约束机制,引导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分类办学、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3]。一方面,由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存在差异,应运用政策导向、社会资源分配等方式对高等学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扶持,引导教育管理者依据学校客观条件准确定位,寻求特色化发展,实现自身可持续、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高等学校实施重点建设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建立高等学校发展的竞争机制,有利于高校在竞争中寻求共同发展,从而使高等学校更加主动地提高教育质量。

3.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受到过度追求绩效化的管理思想影响,导致在质量管理主体和质量管理过程方面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从根本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1. 质量管理主体偏离

3.1.1. 功利化的学生管理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管理主体之一,高等教育将培养人作为教育的目标,但存在“功利化”问题,过分追求外部利益,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第一,以就业率作为学校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高等学校将学生就业率看作导向标,这样会导致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忽略,影响高等教育输出质量效果。第二,过度关注学生的服从情况。高等学校设置教学任务、育人目标与管理的规章制度,以追求管理效率为目的,要求学生做到对其管理的服从与绝对遵守。第三,课程门类繁杂。高等学校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完整性,导致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门类日益繁多。课程多样化虽然是高校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需求的结果,但不一定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可能会削弱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难以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良性生态系统。

3.1.2. 资本化的教师管理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在没有明确区分自身和企业管理区别的前提下,在管理过程中借鉴企业管理经验。企业管理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目标,将绩效作为管理过程的重要指标。由于高校借鉴企业的经验,在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教师管理的资本化问题,对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目标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首先,高校将教师视为管理对象。负责管理任务的行政管理组织及其成员依照管理规则、制度体系对师资对象进行管理,高校教师无法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其次,管理者和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体系。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将教师的行为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教师的需求。这样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进而影响教育管理发展进程。最后,教师的晋升考核客观化。高校依据量化指标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不能兼顾教师不可量化的其他方面,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1.3. 疏远化的师生关系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功利化思想蔓延,过度追求教育质量绩效,将教师和学生看作管理对象而非管理主体,使其双方主体性难以发挥作用,师生关系变得疏远、淡漠。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程序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多为间接交往,主要的交往方式为电话交往和集体交流,内容方面大多涉及学习领域,情感交流偏少,明显可以看出师生的关系较为疏远 [4]。师生按照高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沟通,比如日常教学、作业反馈、课程答疑等,这种程序化的沟通方式使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功利化和任务化。首先,课堂存在功利化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则追求学习任务的完成,为了获得学分而选择相应课程,从而达到顺利毕业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任务化,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高校对两者实行独立的评价体系、制度,学生评教效果难以发挥作用。

3.2. 质量管理过程不完善

3.2.1. 管理资源分配不均

通过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分析发现,高校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对软实力方面的投入分配不足,将资金用于基本的办学硬件方面,比如购买仪器设备、建设现代化教室等,存在重复性的资源投入,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进而降低高等教育质量。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本科教学评估及其指标体系,这一举动遭到多方质疑,大家普遍认为基于硬件建设提出的评估标准,从根本上看,并没有从学生和教师主体角度对教育质量进行科学评估。之后,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1号文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斥资25亿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各地设置了省市级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以响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号召 [5]。截至2010年,关于“教育质量工程”方面的总结报告显示,资金支持和项目计划和建设按照规定时间、计划顺利开展,“教育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甚至存在下降现象。

3.2.2. 监督体系不到位

评价发展程度影响质量监管的成熟。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单一,仍然没有从形式主义中脱离出来,评价标准过分关注物质化层面,忽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评估,内涵式发展的评价。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还包含教学教研目标和计划、国际交流沟通项目、师资及学生交流等” [6]。所以单一的质量评价无法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管,必然导致对教育管理过程监督到位,尚未形成科学的、有效的监督体系,使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无法发挥出其功能。

4. 生态管理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路径构建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将生态与高等教育系统相联系,以生态管理新视角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构生态主体管理制度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过程,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路径。

4.1. 建构生态主体管理制度

4.1.1.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态学生管理制度

从人才培养上看,高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内涵式发展思想相一致。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质量生态管理过程的根本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策略。

第一,合理定位学生就业率,将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和宽口径输出质量的标准之一,与学生发展各方面评价相结合,强调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对学生产生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第二,培养学生自律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水平。高等教育生态管理中,将学生视为管理的主体,倾听学生意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专职的教育质量管理人员只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处理,以达到充分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7]。第三,合理设置课程。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课程,辅以专业人员指导学生按照自身兴趣与需要选择学习课程。

4.1.2. 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生态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在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要使教师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建立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生态教师管理制度,克服现有的师资管理上资本化的过度功利倾向 [8]。

首先,巩固教师作为生态管理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调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应倾听教师群体心声,将可取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到基于质量生态管理中,使教师在制度化的有效沟通中发挥其主观积极性。其次,绩效考核依照教师自身情况进行设置。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避免纯量化的,应该既能反应教师的基本能力,也能反映教师的贡献、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将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方面两者结合作为考核的最终指标。最后,注重师资质量的建设,让教师队伍保持竞争与和谐发展。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高校注重引进高质量的师资,辅以促进教师队伍良性竞争的制度,在稳定、和谐的氛围中适度竞争,提升高等教育师资管理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4.1.3. 建构良性发展的生态化师生关系

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实现质量管理的关键主体,教师和学师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9]。

一方面,引导师生课堂内外有效互动。课堂是建构和谐共生师生互动的基本场所,将其看作基于质量管理的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师生课堂有效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建构生态化的和谐共生师生关系。而在课堂之外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不足。

另一方面,合理运用多种师生沟通渠道。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型沟通方式受到师生的欢迎,如电子邮件、微信、网络课程中心等沟通方式。因此,在师生管理过程中,将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传统与现代多样化沟通方式相结合,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感。

4.2.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过程

4.2.1. 确立生态化资源管理制度

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优化评估标准,对生态管理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合理配置教育管理资源,建立生态化的资源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资源管理生态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并根据社会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把握厚基础、宽口径的发展方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放到同等位置,让教育管理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最大作用,通过多渠道完善管理过程,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4.2.2. 建立动态化的生态质量监控模式

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中确保质量管理目标达成,关键是做好过程检查监管,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及时反馈与修正,达成动态化、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具体监督管理目标达成度如何,管理主体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管理资源分配情况,监督管理工作是否从根本上提高了教育质量,提升了管理水平。通过设立相关的质量监督部门,建立动态化的生态质量管理模式,将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纳入监督体系之下,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贯穿质量管理全过程。同时,监督体系注意遏制权责不清,避免管理过于集中或分散现象发生,充分发挥监管和规范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的功能。

文章引用

孙 静,董亭亭,徐晓晗. 生态管理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1): 71-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012

参考文献

  1. 1. 顾明远. 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7): 1-6.

  2. 2. 陈宇航, 程瑞.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11): 19-22.

  3. 3. 黄志勇, 胡文博.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创新的生态思维[J]. 继续教育, 2014, 28(9): 9-11.

  4. 4. 杨志敏. 互动理论视阈下高校师生有效交往关系的建构[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 2013.

  5. 5. 周济. 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 教育部通报, 2007(3).

  6. 6. 赵叶珠, 游蠡. 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7): 60-63.

  7. 7. 金一斌.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由来、视角、趋势[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 29-32.

  8. 8. 刘魁, 贺祖斌. 生态系统管理: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J]. 教育评论, 2016(2): 13-17.

  9. 9. 吴舸. 生态管理维度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创新路径[J]. 高教探索, 2016(7): 53-5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