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426 , 8 pages
10.12677/ASS.2023.1210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程教材的 研究

陈双1*,邱韵1,陈佳贵2,李芳1#

1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2宣恩县高罗镇初级中学,湖北 恩施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7日

摘要

教育部2021年2月5日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科课程的问题,在英语课程中更是如此,对此,研究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程教材迫在眉睫,对此,此文从当前的英语教育背景入手,以其意义为引领,以原则为基石,总结了英语教材的内容,并依据《指南》的具体描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中英语教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要点,以期能为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英语课程,融入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Textbooks

Shuang Chen1*, Yun Qiu1, Jiagui Chen2, Fang Li1#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2Xuan’en County Gao Luo Junior High School, Enshi Hubei

Received: Nov. 28th, 2022; accepted: Jan. 10th, 2023; published: Jan. 17th, 2023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February 5, 2021, the release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guid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 of curren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especially in English course. In this regard, it is urgent to study how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materials. In this regard,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English education, this article leads with its meaning and takes the principles as the cornerstone,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roposes practical points for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s of the Guidelin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Keywords:Excellent Traditional of Chinese Culture, High School English Courses, Integr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背景

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年2月5日,由教育部发布了《指南》,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也是中小学课程教材设计与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彰显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视,也体现出当前中小学课程教材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课堂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导向性不强等问题。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1]。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已经是一个国家战略性的话题,并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在《高中新课标》实施之后,人教版教材就进行了新教材的设计,到2019年就出版了新教材,也在2020年有许多省份使用新编的教材。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还是出台了《指南》,并指出了中小学各科目具体实施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要求 [2]。这暴露出基础教育课程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教学的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西方任何文化都要复杂和博学,学界多将此归结为中国国境辽阔,东南西北地区文化差异明显;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有很大的包容性;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并且延续至今 [3]。而正是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继承和发扬,《高中新课标》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论述,为高中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提供了精神指引。

2.1. 筑牢文化自信,永续中华民族根与魂

《指南》指出,要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 [2]。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能够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也是青少年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导向和“再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筑牢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由于接触到的英美文化较多,容易使他们在学习中崇尚英美文化,特别是喜欢过英美的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等。这些节日都能够凸显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崇尚。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流传,就必须予以引导,让他们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客观的文化观。

2.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育人功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的导向,也是中小学生价值的正确导向,对中小学生的铸魂与涵养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李宗桂表述为,“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4]。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延续至今的秘诀,其思想是中国先民的智慧与结晶,其历史作用无法估量,迄今为止,其所创造的思想价值和物质文化价值是其它世界文明无法比拟的,延续不断的5000年文明是其内涵,这正是中小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的不竭动力。

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4]。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的积极方面,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要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石打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讲究“以德服人”、“以德为先”。在《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由此可以看出德行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德行才能够使人信服,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元曲四大家”之首的戏曲作家关汉卿,在其创作的《陈母教子》有言:“人以德行为先。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徳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他将人的德行摆在第一位,而人的才能却比不上德行的重要,这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德行的看重。这与当前党的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立德树人别无二致,立德树人就是取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以德服人”、“以德为先”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的“德”文化为基,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者相辅相成,同承一脉。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原则

3.1. 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对当代人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所宣扬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立德修身的理想人格追求、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精神对对当前国家的发展战略都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5]。对与高中生来说,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塑造文化自信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就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此时,清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权更迭之后,共产党带领无产阶级取得了伟大胜利,从此,中华民族终于“站”了起来,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中华民族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真正地“富”了起来。而中华民族最终要实现的是民族复兴。习近平2012年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6] !这个梦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人民的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迄今为止,中华民族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7]。外国学者同样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赞不绝口。汤因比指出,“‘中国’的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它们天生的智力和政治才能” [8]。亚当·弗格森也认为,“中国的政策是普通政府改良所希望达到的部署的最完美的榜样” [9]。

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无与伦比的,这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是种族中心主义的也是中华民族不能忽视的问题,清朝的为了维护统治,所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正是种族主义的表现,只相信只有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合理的,这中思想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是没有的,但是崇洋媚外的情况还是会时有发生。这正是全球性文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全球性的文化缺少文化认同,这才是中华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巨大威胁,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全球文化的侵蚀。但随着中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将逐步增强。而当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将成为世界最耀眼的明珠。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承载了中国5000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深深的烙印,是中华民族永不可磨灭的象征。而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在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中,涉及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了让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同时,学会去甄别和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观,既不贬低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不“崇洋媚外”,而是以一种客观地态度来看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并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3.3.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 [2]。高中学生乐于学习一些贴近生活和形象的历史典故,在英语文化的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正好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相符,英语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相关文化故事是很多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发掘和探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

为了弄清楚高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如何设计和规划的,此文选取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必修一、二、三册和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四册的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课标)中关于文化知识的讲解,“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与创造;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 [7]。关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的分类,就是依据课标的规定进行分类,物质文化就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发明与创造等;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并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属单元内容和两种文化在每册书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统计。

4.1. 高中英语教科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统计

在实际的统计过程中,作者发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重叠部分,如书画作品、剪纸艺术等。在课文中会同时出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会让笔者难以判断。此时,笔者依据其所传达的主题及内容的多少来确定其文化类型。

在以上每本教课书中,每册书的目录都有五个单元和一个“Workbook”部分,每个单元都有8个部分,“Workbook”是每个单元的练习题,每册教科书“Workbook”有五部分,而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说,其散布于相关的部分中,而不能以某个单元进行统计,因为虽然某个单元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每个单元的文化内容相对来说,是极小的内容,且分别散布于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和“workbook”等部分,所以此文将每册内容分为45个部分,并根据这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计,并不是根据每个单元标题的描述而确定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统计见表1,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例统计见表2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cont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表1.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propor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表2.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例统计(结果四舍五入)

4.2.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析

表1表2可知,在高中英语教科书的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建筑、创造、饮食、服饰、文化、艺术、历史、风俗习惯等都有涉及,在物质文化部分,建筑类的名胜古迹是最多的,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这些内容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在精神文化中,涉及到文学、艺术、历史和价值观念的也占大部分内容。文学、艺术和历史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的价值观念进行解读,进一步让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指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2]。

在高中英语必修部分,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多于选择性必修部分。根据《高中新课标》文化知识内容的相关要求,必修部分的内容要使学生“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要使学生“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两个部分有一定的差异,必修部分就是要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而选择性必修部分是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必修部分的内容重在培养文化意识,而选择性必修部分则重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高中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容比物质文化更加丰富。这也是符合《高中新课标》的相关描述的。“文化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并将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 [1]。由此可见文化知识的积累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意识的塑造和内化才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学生学习物质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精神文化的熏陶是很有必要的,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是符合相关要求的。

有学者科尔塔兹和金提出来,将文化分为三种,一是以学习者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母语文化”,二是以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为基础的“目的语文化”,三是以世界范围内各种英语及非英语为目的语国家的“世界文化” [10]。在整个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物质文化约占3.1%,精神文化约占6.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占9.8%。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母语文化的一部分,其在母语文化中还是占有较大比例的。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要点

5.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文化为基础,重在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根据笔者所统计的结果和《高中新课标》相关的规定来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内容涉及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但是根据统计的结果来看,物质文化的内容始终少于精神文化,这也与《高中新课标》的相关描述是一致的,也即物质文化是基础,重点在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让学生“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学生形成了文化自信,并将其“内化于行” [1]。那如何才能形成文化自信呢?那必然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精神文化为“主力”,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着眼点,重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笔者所统计的结果以及《高中新课标》相关的指导性话语来看,必修部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选择性必修部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这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也是符合Swan的“i + 1”理论的,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学生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必修阶段让学生接触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塑造文化自信,并自觉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实践教学中,特别是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中,教师一个明确教学的内容,在高中必修部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为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相关的表达方式和知识要点。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的unit 5,阅读部分的“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如:Chinese writing system, picture-based language, ancient civilization, Chinese calligraphy, Chinese culture等。还有引导学生梳理出汉字的发展历史,At the beginning, written Chinese was a picture-based language. By Shang dynasty, it becomes a well-developed writing system. By Qin dynasty, it developed at one direction. Today, it was known as Chinese calligraphy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这些基础知识和表达方式,就是学生在英语课程中能够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但实际的知识点远不止于此。这需要一线的教师去总结和归纳,为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铺垫,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3. 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

因此,在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采取文化对比教学也是可行的。如在世界观方面,中国人主张的“天人合一”语言观,而西方主张“天人相分”,由此导致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取向,而西方人则是“个人主义倾向” [11]。丰国欣教授还在语言观方面找出了中外文化之间的区别,如:“中国文化的‘性本善’,以及‘仁’为人们交际最高准则。而西方文化的‘性本恶’则体现在‘个人主义’的行为准则上” [11]。以上这些阐述都能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区别,对高中学习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能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打好基础,让他们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12]。

6. 结论

在当前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融入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教育部出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是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所提到的各科课程如何融入课程教学的细节,是中小学教师经常忽略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小学各课程实践所必须遵循的。对此,要真正地实现中小学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指导下,稳步推进,重视文化教学的迁移作用,采取中美西化对比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让学生用英语自觉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2年湖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重点项目“师范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基金:2022SZA02)和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英美文学‘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与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607)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陈 双,邱 韵,陈佳贵,李 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程教材的研究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Textbook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1): 91-9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12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021-02-05.

  3. 3. 苏全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21: 1.

  4. 4. 李宗桂.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 学术研究, 2013(11): 35-39.

  5. 5. 张志顺, 王法睿. 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6): 11-13.

  6. 6.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2.

  7. 7.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1.

  8. 8. 阿诺德∙汤因比. 文明经受考验[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59.

  9. 9. 亚当∙弗格森. 文明社会史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52.

  10. 10. Cortazzi, M. and Jin, L. (1999) 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

  11. 11. 丰国欣. 第二语言习得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2-4.

  12. 12. 吴赟, 牟宜武. 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1): 76-82.

  13.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