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Vol. 08  No. 03 ( 2019 ), Article ID: 31870 , 4 pages
10.12677/IJE.2019.83032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on Problems of Regional Fruit Industry and Its Efficient Solution in Kashgar

Aizhi Hu, Zhongtang Liu, Huanhuan Gao, Zancheng Feng

Kashga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enter, Kashgar Xinjiang

Received: Jul. 30th, 2019; accepted: Aug. 16th, 2019; published: Aug. 26th, 2019

ABSTRACT

Taking Kalaputa village, Bagaawati township, Shache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iming at breaking through the maze of low yield and low efficiency,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increasing yield and getting rid of poverty. Taking the fruit industry of Kalaputa Village in Bagaawati Town of Shache County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 solution to deal with the low yield and low efficiency fruit production to realize the goal of increasing yield and quality, and relieving farmers’ poverty and better off.

Keywords:Kashgar, Regional Fruit Industry, Question, Investigation, Solution

喀什地区特色林果业问题及高效对策的调研、探讨

胡爱芝,刘忠堂,高欢欢,冯赞成

喀什地区农技中心,新疆 喀什

收稿日期:2019年7月30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16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26日

摘 要

以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喀拉普塔村的特色林果为案例,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旨在突破困扰特色林果低产低效的迷津,实现农民增产丰收、脱贫致富的目标。

关键词 :喀什,特色林果,问题,调研,探讨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特色林果业作为喀什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民的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不仅丰富了喀什人民的日常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拓宽了脱贫致富的渠道。但部分面积的特色林果非但没有助力脱贫致富,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削弱了脱贫致富的速度,如何通过合理布局、改良品种、补齐亩株数等措施,突破喀什地区特色林果效益瓶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

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喀拉普塔村(位于新疆喀什地区,下同)的特色林果业就是典型的案例。

2. 基本情况

2.1. 喀拉普塔村基本情况

该村现有农户356户,1522人。其中贫困户197户,占村总户数的55.3%,贫困人口645人,占总人口的42.4%;是巴格阿瓦提乡四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6、2017、2018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060.31、8574.28、8477元。

该村耕地面积10,300亩,其中农民30年承包地7900亩,人均土地5.2亩。主要种植冬小麦、棉花,复播玉米。

2.2. 喀拉普塔村特色林果业基本情况

2.2.1. 面积

喀拉普塔村现有3375亩的特色林果面积,以巴旦木为主,其次是核桃、杏树,全部与农作物间作套种。其中巴旦木2295亩,核桃870亩,杏树210亩;分别占特色林果总面积的67.9%、25.8%、6.3%,间作面积占农民30年承包地的42.7%。

2.2.2. 效益

特色林果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并影响农作物种植造成减收。

1) 3375亩林果占地平均按30%计算达到1013亩,其中巴旦木和杏树2500亩,折净面积750亩,此项基本没有收入,经济效益为零;

2) 3375亩特色林果,每亩增加1~2个管理人工,亩增成本100~200元;

3) 减少种植棉花750亩,按每亩200公斤籽棉折算,减少收入105万元,减去一半的开支,少收入52.5万元,人均减收345元以上;

4) 由于林果与棉花、小麦争肥、水、光、人工等,棉花、小麦至少减产百分10%以上,亩减收100~200元以上,人均减164元,仅此三项人均减收600元以上。

3. 喀拉普塔村特色林果业无效或低效的原因(以巴达木为例)

8村巴旦木结果量极少,基本谈不上经济效益。全村2295亩巴旦木中,与村民座谈中得知,2016年很少有结果的面积,极少面积结果亩产量也不及5~10 kg,基本是自家消耗,没有效益;2017年实际调查结果与2016年走访结果完全一致,在受访的50户农户300亩的间作巴旦木中,只有不足2亩地的巴旦木结果,亩产量也只有5~10 kg;其中一户农民5亩8年的70颗巴旦木树中,64颗硬壳巴旦木树没有结果,只有6棵薄壳巴旦木品种结果,每颗树1.5~2 kg,共收获11公斤,其他品种未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

3.1. 巴旦木的品种混杂,优质巴旦木品种不足10%

从8村3片林、棉间作区调查结果看,薄皮巴旦木品种占比仅在15%~30%,而70%~85%均为硬壳品种;甚至有一个轮作区内,只有2%~5%是薄皮巴旦木,绝大多数都是硬壳、厚皮品种,硬壳厚皮巴旦木结果率极低、且不便食用。

3.2. 巴旦木成树率低,直接影响其结果率和效益

调查8村全部巴旦木面积,其嫁接成树率均不理想,半数以上面积的巴旦木占比不足70%,毛桃率多达14%~46%;这不仅直接影响巴旦木的产量,间接由此造成授粉树数量和位置的不合理而降低其座果率;而田中14%~45%的毛桃树,虽然结果率很高,但和杏子一样,甚至还不及杏树,没有任何商品性。

3.3. 缺苗断垄,亩株数不足

理论亩株数23~25株,实际只有10~20棵不等,甚至更少,但果沟是统一预留的,土地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用,造成产出率低下。

3.4. 村民普遍不掌握或不落实科学的整枝、施肥、灌水技术

因此8村林果现状是:大面积巴旦木结果寥寥无几,甚至颗粒无收。加之不便食用,商品价值不高,根本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座果率明显好的薄皮巴旦木品种数量极少,故而调优种植结构的初衷没有实现。

核桃低产低效的原因基本同上;而杏树除上述原因以外,还因无地缘优势(喀拉普塔村离莎车县城和麦盖提县城均为40公里以上,离喀什200公里以上,真正意义上的喀什偏僻村)、无储运条件(喀拉普塔村没有一个保鲜库,杏子又极不耐储运,基本上无法外运销售)、无劳动力收获(鲜杏成熟期正是三夏最忙季节,收麦子、种玉米、管棉花已经是不亦乐乎,根本没有时间收获集中成熟的杏子,加上杏子全部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此时地里全部进水,落在地上的杏子常常无人拾捡而沤烂一地),因此每年地处偏远的喀拉普塔村丰产的、优质的杏子,除部分农户晒点杏干自食以外,全部烂在地里,无一外销。

4. 特色林果造成农民减收的原因

1) 特色林果业本身没有效益亦或是低效,主要是低产或无产。

2) 特色林果占地30%~50%,间作套种的小麦、棉花面积不足;且随着特色林果树冠的膨大,林、农间作套种模式下,农作物处于弱势,水、肥、光矛盾日益激化,造成棉花、小麦产量急剧下降;特别是喜光、不耐荫的棉花、复播玉米,不但面积受限,而且成熟期延长,造成粮食、棉花减产,粮食种植的恶性循环。

3) 林、农间作套种模式,无疑是将土地化整为零,大型农业机械无法进地作业,给地多人少的8村带来了管理上的极大不便,不仅增加了大量投劳,还往往因为整地质量差、种植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病、虫交叉危害而使林、农矛盾激化从而造成减产而减收。

4) 同一块农田中,均匀分布有林、农,其需水、需肥规律完全是两个概念,特别是对极度缺水的8村而言,顾此必将失彼,间作套种模式下加剧了水土不平衡的同时,矛盾激化的林果和农作物,农作物往往是雪上加霜,减产是自然结果。

5. 对策讨论

类似8村特色林果情况的建议:

1) 深入调研民声、民情,彻查特色林果面积、品种,在客观、科学评价特色林果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布局,多元化增加收入、助力脱贫致富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求同存异、因市场调整种植结构。

2) 根据国际、国内特色林果销售前景,制定合理的特色林果发展规划,冲破“五统一”中形成的无论什么条件都一刀切的平均主义种植的思维模式,因地制宜将林果业布局到有种植经验和积极性,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乡、村,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 没有效益的特色林果间作田,可否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或将林果清出农田,或加强特色林果管理,或保留渠边埂上长势好的特色林果等方法,强化特色林果及农作物的布局、管理,确保农、林增产丰收。

4) 核桃做干果消费前景较好,在充分征得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对盛果期的核桃,应以核桃的管理为主,农业为辅或退耕还林。而对于缺苗的幼树补齐苗,嫁接好品种,农、林兼顾,适时转换林、农角色。

5) 从特色林果中退出的农田一律按农民意愿,根据水土平衡条件,科学布局农作物,引导村民种植经济效益好、农民普遍掌握技术的大田作物。

文章引用

胡爱芝,刘忠堂,高欢欢,冯赞成. 喀什地区特色林果业问题及高效对策的调研、探讨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on Problems of Regional Fruit Industry and Its Efficient Solution in Kashgar[J]. 世界生态学, 2019, 08(03): 240-243. https://doi.org/10.12677/IJE.2019.83032

参考文献

  1. 1. 阿曼尼沙•阿吾顿, 尼合迈提•霍嘉. 新疆喀什地区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 2013(33): 182-18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