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8  No. 02 ( 2020 ), Article ID: 35006 , 6 pages
10.12677/ML.2020.82023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pecial Redundant Negation Phenomenon

—A Case Study of “Zongshi” and “Zongbushi”

Dongyi 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Feb. 28th, 2020; accepted: Apr. 7th, 2020; published: Apr. 14th, 2020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using language, the situation of adverbs in meaning and usage is complex. In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Zongbushi”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Redundant Negation, that is, X1 + the composition of redundant negation + X2 (X → X1 + X2). This pair of structure has not been taken as an example in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help for Chines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Zongshi” and “Zongbushi” from three aspects of forming background, seman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this paper compares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cause of “Zongbushi” redundancy is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the modality of “Bushi” and the focus semantic of “Zong”, and “Zongbushi” has more positive degrees than “Zongshi” in affirmation and emphasis.

Keywords:Zongshi, Zongbushi, Grammaticalization, Lexicalization, Redundant Negation

特殊羡余否定的比较研究

——以“总是”、“总不是”为例

李冬怡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2月28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4日

摘 要

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副词在语义语用上的情况复杂难辨,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总不是”出现了羡余否定的情况,即X1+羡余否定成分+X2 (X → X1 + X2),这一对结构在研究中尚未为例,为了对汉语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帮助,本文试从形成背景、语义特征和语用阐释三个方面探究“总是”、“总不是”语法化的来源和过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比此类异形同义现象,得出“总不是”羡余的成因与连用、“不是”的情态化、“总”的语义重点相关,“总不是”在肯定和突出强调对象的程度上比“总是”要高。

关键词 :总是,总不是,语法化,词汇化,羡余否定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羡余否定是指某些含有否定成分的结构形式,其真实条件和语义内容并不具有真正的否定性质 [1]。最早提出“羡余”这一术语的赵元任先生(1981),认为语言形式超过语言所表示的意义本身,最先研究羡余现象的是朱德熙先生,他分析了“差一点没”总结出“企望说”。另外石毓智、张谊生等学者也深入研究了羡余否定现象。“总是”和“总不是”这一对结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羡余否定,与其他研究成果如“差一点”和“差一点没”、“怕是”和“怕不是”相比,“总是”已成词,“总不是”已倾向语法化使用,这一结构在语言中使用频次已经较高,语义多样复杂。本文以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 [2] 为基础,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从历时、共时的角度说明“总是”和“总不是”语法化的过程,比较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总结这一特殊羡余否定的成因和功用。

2. 羡余否定“总不是”和“总是”的比较

对于羡余否定现象具体分析由朱德熙(1959)对“差一点”和“差一点没”表意特征的对比,总结了企愿说。石毓智(1992)针对此现象首次使用了“羡余否定”的名称 [3]。在现代汉语中,羡余否定的表达作用主要包括表时量与表度量、表回顾与表推测、表劝诫与表责备、表先时与表后接 [1]。纯粹的羡余否定词是没有的,有时表达真正的否定意义,有时表示羡余否定,是特殊的羡余否定 [4]。“总不是”的羡余否定语义属于表推测类的羡余否定,即X1+羡余否定成分+X2 (X → X1 + X2),通常用于对未然的推测。

以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中检索到的多个领域包括文学、报刊、微博等途径的695条语料为统计样本,有表示否定意义的“总不是”和羡余否定“总不是”和“总是”替换基本意义不变的两种情况。

在语料中,出现部分“总不是”的羡余否定情况,源自网络和口头用语,或出自通俗的文学作品,也可归为口语类型。

现代汉语语料中择选两条示例,分析如下:

1a) 生活照就算了,还要横向的800 * 600,我哪里有,[总不是]要交钱的时候统一照相的。

1b) 生活照就算了,还要横向的800 * 600,我哪里有,[总是]要交钱的时候统一照相的。

例1a)以1b)为对照,“总不是”在概念义上是可以替换的,“不”是羡余成分,在生活口语中的使用情境,表达主观推测的意义,带有反问的语气,加强主观认为的猜测即交钱要统一拍照,而没有必要多交生活照,增加了语言的情感色彩。

2a) 时间[总不是]自己的。

2b) 时间[总是]自己的。

例2a)以2b)为对照,a句和b句都是表达人对时间的自我把控,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a句明显比b句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评注的色彩,劝告意义更强。

除去表示否定意义的“总不是”,羡余否定的“总不是”一般分布在口语之中。看上面几个例子,“总不是”的羡余否定情况在相同语境下,“总是”和“总不是”在概念语义上并没有差异,但是能初步判断色彩意义和文体意义上有略微差异,“总不是”在句子中比“总是”的肯定程度更高,这是在揣测语气和反问语气中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3. “总是”和“总不是”的语法化

3.1. 词汇化:“总+是”到“总是”

董秀芳认为,汉语中的从功能词到词内成分的变化叫做“词汇化 [5] ”。“总是”是由“是”参与组成的双音节的副词,诸如此类还有“只是、准是、真是、别是”等等,这些双音结构相比“双音节词+是”如“首先是”、“好像是”更容易分辨,两个音组成一个音步,没有停顿,不少如“总是”已经被确认为词,收录在《现汉》(第7版) [6] 之中,第一个词义表示“一直如此”,第二个词义表示“全是,都是”,而“总不是”的形成是由“不是”到“总不是”的过程,“总不是”的使用大量出现在语料中,有凝固倾向,但未成词。

“总+是”一用最早在唐代文献中出现,多见佛经、诗词,其中“总”为副词,“是”为判断词,“总是”的意思为“一直是、都是、总归是”。

3) 诸洲之中,美花富焉。复更游西湖,去东湖十五许里。又览北湖,去南湖三十许里。并虽尽美,[总]不如南。《唐文拾遗•清•陆心源》

4)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

例3)中“总”为副词,表达“总归”的含义,景色都很美,但总归是不如南湖的。例4)表达“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却依然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总”为副词,此处意为“总归”。

“总”作为副词的使用自唐代后,“总是”的连用在“总”为副词的基础上衍生。“是”的源头可能是判断词和焦点标记(董秀芳185),而焦点标记也是由判断词发展而来,所以当主语省略的时候,“是”在“副词”后经常使用会产生贴附,会倾向词尾化。“总是”再成为一个副词,意为“一直如此”、“都是”。

5) 虔婆也慌了,叫了老乌龟上来,再三劝解,[总是]不肯依,闹的要死要活。《儒林外史》

例5)意为“多次劝解,一直不肯依从”。“总是”连用的情形自唐代以后,在明清语料中大量出现,集中在戏剧、小说的文本之中,与作品的口语化密切相关。

从“副词+判断词”到“副词”的过程和“是”的语法化的过程紧密相连,是“是”由虚词逐渐变为词内成分的过程,因而导致了“总是”的词汇化。

3.2. “总不是”的语法化

“总不是”不同于前文说到的“双音节词+是”的成分,是“总”和“不是”演化而来,“总”表示总归、都或者一直,这时的“总”是有概括范围的副词,“不是”是副词加判断词,“总不是”意为总归不是、一直不是或都不是。

6) 史文斌、史文林弟兄两个总不是好人,先生叫他们哼文章,他们烘篮能大格字识不到半盘篮。《靖江宝卷》

7) 据卑职看起来总不是正路,须得想个法儿将他擒住,好为民除害。《施公案(三)》

例6)中“总不是好人”意为都不是好人,是对事实进行陈述判断,有主观依据。例7)中“总不是正路”是对性质判断,此处“不是”的判断义有推测之意,是“据卑职看起来”,后文行动展示心理活动,但凝固形式尚不稳定。“总”和“不是”在此处连用表达和字面意思一样,指的是否定的,表达的是“不是”强调,即“总归不是、都不是、一直不是”。

清代后,“总不是”出现在口语的反问句中,语义上表示推测,肯定程度较深,出现相反情况的几率小、可能性小,同时出现了羡余否定,从统计的语料数量来看,这种情况与前两种情况并存。即语法化的过程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示否定意义,一种是“羡余否定”,即“总是”和“总不是”在概念义上能够替换,“总不是”的羡余否定是由表猜测义的“总不是”发展而来。

8a) 累了就好好休息,困了就好好睡觉,人[总不是]这样,到了无路可退得地步才寻求后路。

8b) 累了就好好休息,困了就好好睡觉,人[总是]这样,到了无路可退得地步才寻求后路。

例8a)即较为明显的“不”羡余的情况,“人总是”“累了休息,困了睡觉”等这样一种主观情态的判断,8a)比8b)情感色彩更“无奈”,增强对情况判断的推测语气,“不是”语义虚化为情态成分。

张谊生(2004)总结羡余否定的形成原因,其中语气情态类指有一部分羡余否定词“不”转向反问的语气情态 [1]。据上文分析“总不是”语法化的原因如下:①与“总”和“不是”的连用。②“不是”语义虚化成为情态成分③“总”为语义重点。

所以“总不是”本身不是纯粹的羡余否定词,与“总是”相比,在同一条道路上(总|是–总是;总|不是–总不是)分化出了不同的使用语境,又在分化的途中出现“不”的羡余。

4. “总不是”的语义比较分析

《现汉》(第七版)标注“总是”的两个词义,根据“总是”和“总不是”的对照和语料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羡余否定“总不是1”,“总不是2”表示否定意义。

4.1. “总不是1

9a) 只要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日图三餐,夜图一宿,[总不是]有着落。《戏情江湖》

9b) 只要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日图三餐,夜图一宿,[总是]有着落。

例9a)中“总不是1”表达“总是”的语义,意为和以前一样,出现的情况一样,频次较高,表达肯定的语气,肯定程度较高。这里的语气已经呈现表示肯定的揣测的语气,属于羡余否定的情况。例9)b将“总不是”替换为“总是”,语气为陈述语气,情感强度不如a。

4.2. “总不是2

10) 大凡这样的事情,总不是一天做成的,所以也不能一天就把它解决。

11) 在卖票人心上,在这样时节来到这地方的,总不是一对正式夫妇,就用一个惯用的姿势,在脸上漾着“我全知道”意思的微笑。《或人的太太》

例10)当中,“总不是2”和“总是”的词义相对,此处表达为“总归不是”,例11)语义重点在“不是”,这种情况应与羡余否定“总不是1”相区别。

“总不是”语法化的过程还未完成,出现否定意义的“总不是”也大量存在,同时也存在“副词+不是”的未完成状态,羡余否定的“总不是”能够替换“总是”的羡余情况在语义上有表示推测、主观评价、反问语气的语义色彩。

5. “总不是”和“总是”的语用比较分析

“总是”和“总不是”广泛运用于文学语体和日常口语中,语用场景丰富。二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呈现出略微的差异。

5.1. 表达倾向:肯定程度高

“总是”和“总不是”会用来表示主观程度上对于事情揣测的肯定程度,但语气上略有不同,“总不是”会增加主观的肯定程度。

12a) 你别折腾了,有iPhone用就行了,手机这玩意儿总不是要扔了再换新的?

12b) 你别折腾了,有iPhone用就行了,手机这玩意儿总是要扔了再换新的。

13a) 总不是要习惯的,习惯习惯就好啊,等你们回来呢,她说。

13b) 总是要习惯的,习惯习惯就好啊,等你们回来呢,她说。

例12)“你别折腾了,有iPhone用就行了”是前置语境,是说话人对接受者行为性质的判断,表明说话人认为对方有多余的其他行为是无必要的,“总不是”增加了反问的语气,肯定程度比b中要高,推测的肯定程度更强。例13)说话人的倾向是习惯,保留对当下现状的默认、接受,表达主观态度,对于“习惯习惯”这件事保留肯定的主观评价,13b)倾向于陈述语气,肯定程度稍低。

5.2. 表达对象:强调突出内容

“总是”和“总不是”都强调突出作用,突出强调的具体内容,“总不是”程度较高。

14a) 种辞书之前就有了太阳和月亮。书是人写的,男人和女人都写过书,总不是那么个意思。《玫的流浪》

14b) 种辞书之前就有了太阳和月亮。书是人写的,男人和女人都写过书,总是那么个意思。

例14)表达的的观点在前文中已经显现,即“书是人写的,男人和女人都写过书”。隐含的意义在前文已经能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被感知,“总不是那么个意思”再次强调了书的写作者。“总不是”和“总是”相比是反问情态的增强,表明相反情况的可能性极低。

根据以上举例,可以发现强调的对象在“总是”和“总不是”的前面,在“总不是”的句子中,强调的事情在“总不是”的后面,较为灵活出现“然而”“无论如何”等篇章转折词语,和上下文语境形成条件关系,表达反问的语气。

6. 结语

“总是”和“总不是”是在明清以后小说话本中出现的口语性质较强的副词和短语形式,“总是”收录入《现代汉语词典》中,而“总不是”还处在语法化阶段中,本文探究“总是”和“总不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对比分析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的特点和差异,发现“总不是”因演变复杂,处于语法化中,除去作动词的情况之后,在结构固化的过程中,先是“总”作副词再与判断结构粘合,后因语义分化使用语境,再在语义“一直、都”中出现羡余否定的情形,“总不是”在表达主观意愿的肯定程度和强调程度上均比“总是”要高,突出主观情绪。

文章引用

李冬怡. 特殊羡余否定的比较研究——以“总是”、“总不是”为例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pecial Redundant Negation Phenomenon—A Case Study of “Zongshi” and “Zongbushi”[J]. 现代语言学, 2020, 08(02): 156-1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2023

参考文献

  1. 1.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213-242.

  2. 2. 荀恩东, 饶高琦, 肖晓悦, 臧娇娇. 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语料库语言学, 2016, 3(1): 93-109+118.

  3. 3. 石毓智.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4. 4. 张弛. 特殊羡余否定结构“好不A”中形容词特性研究[C]//2018年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一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18: 199-206.

  5. 5. 董秀芳.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6. 6. 吕叔湘, 丁声树. 现代汉语词典[M]. 第七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