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010 , 10 pages
10.12677/ML.2022.1012395

“同文异构”的多维、跨学科因果–动态研究

杨德生

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3日

摘要

语篇结构有不少研究,但“同文异构”,即同一篇文章有不同语篇结构共存,这一语言现象的探研鲜见。为此,以语言整体观、概念隐喻观和多元智能观为理据,设计从语篇信息组织策略或写作策略、语篇的“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实证研究论文组成成分、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和认知内化观的多维、跨学科视角,探解同文异构的分析方法(下简称语篇结构的多维、跨学科分析法)。分析英语短文表明:语篇结构的多维、跨学科分析法通过溯源结构生成的过程,使结构的隐性因果动态生成过程显性化,有助于检验分析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可更全面、客观解读同文异构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

同文异构,语篇结构,多维、跨学科视角,因果–动态研究,语篇分析方法

A Causal-Dynamic Study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Co-Existent in One Text from Multipl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Desheng Yang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Nov. 1st, 2022; accepted: Dec. 5th, 2022; published: Dec. 13th, 2022

ABSTRACT

With much research on text structures, few studies have been focused on different structures co-existent in one text. To fill up this gap, this analytic approach,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he whole language,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s designed,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co-existent structures in one text from the multipl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discourse information-organizing strategies or writing strategies,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report, the six elements of the lead in the news story,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analytic approach to text structures from the multipl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hereafter for short). Analysis of some short English essays taken from the textbooks of College English indicates that the analytic approach to text structures from the multipl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bases a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the causal relation on describing the process to produce the text structure. By uncovering and illustrating explicitly the covert causal-dynamic processes of generating discourse structures, this study makes it possible and convenient to test and improve this analytic approach from the multipl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i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hus render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co-existent in one text.

Keywords:Different Structures Co-Existent in One Text, Text Structures, Multipl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ausal-Dynamic Study,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章的结构好似建筑物的框架,总体框架质量不好,房屋很快会倒塌;总体框架设计不科学,房屋各个部分难以有效地发挥功能;框架设计不合理,建筑材料、建筑组块难以有效地整合给人美感。同理,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使文章浑然一体;是文章的本,使文章血肉有依;精妙的结构使文章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鉴于文章结构对于文章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表达至关重要,从过去到现在有不少研究文章结构的论著。就英语写作方法或文章类型而言,语篇结构的研究成果丰硕,如英语议论文的结构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两部分结构(the statement of the case and the proof of the case),之后罗马修辞学家提炼和拓展演变为当代报刊社论和演讲等体裁的基本框架,完整结构包括引言(the introduction)、议题说明(the statement or exposition of the case under discussion)、论点或论证步骤提纲(the outline of the points or steps in the argument)、论证(the proof of the case)、反驳反方观点(the refutation of opposing arguments)和结论(the conclusion)六部分结构 [1],学术论文有论点(claim)、理由(reason)、论据(evidence)、不同/反方的论点与对不同/反方观点的回应(acknowledgements and responses)、论证的逻辑性(warrant)和论证的道德基础(an ethos)六部分结构 [2],叙述模式的点题(abstraction)、定位(orientation)、叠合事件(complicating events)、评议(evaluation)、结局(ending)和回应(coda)六部分结构 [3] 等,是从语篇内容或语义组成成分的视角研究和总结语篇模式或语篇规律。从语篇的语义表征手段,即语言表达形式的角度看,语篇的结构有主位推进模式 [4] [5]、篇章策略连续体 [6] [7]、语篇修辞结构理论 [8] 等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了语篇结构的语言形式规律或模式。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一个或多个视角,探析同类或不同类文章相同或类似结构,以及其组成成分的语言规则或规律,而鲜有解读不同结构共存于一篇文章的研究。

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界定

本文提出的“同文异构”,或“一文多构”,指的是一文有多种语篇结构共存的语言现象。首先讨论如何确定一文有不同结构。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虽多,但可分为两种:是依据文章分析其组成成分,小句和小句之间的修辞关系解读语篇的结构规律,如语篇修辞结构理论 [8],还是依据文章反向追溯文章结构产生的原因,从编码、从作者的视角解读文章的结构。本文采用的多维、跨学科路径是第二种方法,是基于“因果–动态研究”理论。“因果–动态研究”是维果斯基(Vygotsky)用于探析人类认知发展的方法,他认为研究认知发展不能只研究“产品”,即不能只研究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而应关注生产产品的过程,应追根溯源描述和解释人言行举止的原因,才能发现认知的规律 [9]。

从本质上讲,认知语法学家兰盖克提出的“行动链认知模式”(an action chain) [10] 与维果斯基(Vygotsky)探析人类认知发展的“因果–动态研究”方法异曲同工,不过兰盖克用之识解句子语义结构,本项研究用之解读英语短文结构。

英语短文生成后读者阅读时,文章的段落顺序、句子和词语的先后语序已经固定,解读文章的结构是否只能按照这个语序?文章的逻辑关系是否也只能按照这个语序解读?按照这个语序是否只能分析出一种语篇结构?按照维果斯基(Vygotsky)的“因果–动态研究”理论,生成的文章和其语序是人类认知、写作思维过程产生的结果,应该探索作品产生的认知过程发现原因。为此,设计从多维、跨学科的视角或方法解析短文作品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具体指的是用“多维、跨学科方法”解读文章的结构。“多维”是指解读同一篇文章所用的不同写作策略或信息组织策略,据此析出文章的结构。“跨学科”是指一篇文章的语言所承载的学科信息和知识,不同文章的内容可能属于同一个学科或不同学科,根据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规律和体裁,据此析出短文的结构。从这个角度讲,多维、跨学科方法涉及选择维度和/或学科规律,选择过程是动态过程。同时,根据文章所含的信息组织方法或学科规律析出文章的结构,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即用多维、跨学科方法是原因,分析出的语篇结构是结果,这是研究语篇结构的一种因果动态研究路径。信息组织策略包括空间、时间、对比、例证法等语篇信息组织手段;跨学科方法选用了实证研究论文组成部分、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和认知内化观分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采用“多维、跨学科”的因果–动态研究路径分析文章的结构并发现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结构,虽然本项研究的路径与目前许多语篇结构研究一样,借鉴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等的研究成果,但本项研究还尝试用教育学、新闻文体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角分析英语短文的语篇结构。研究例释语料全部选自《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 (第3版)》 [11] 和《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第3版)》 [12],是基于大学英语教材所选的英语短文课文的经典性。选用分析语篇结构的短文时没有考虑体裁、题材等因素,因为本项研究侧重探讨一篇文章为何有多种结构的分析方法和理据,而非研究同类文章的结构规律或解读方法。下文依序从写作策略/语篇信息组织策略、语篇的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实证研究论文组成部分、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和认知内化观的多维、跨学科视角解读共存于同一篇文章中的不同语篇结构,解读共存于这类文章中不同语篇结构的来源、功能、类型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些不同的结构如何服务于全文主题的,之后论述同文异构语篇分析法的理据,最后总结这种语篇结构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启示。

3. 同文异构的解析

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篇文章的结构会析出不同的结构。下文首先用写作策略或信息组织策略分析同文异构现象。

3.1. 同文异构的多维视角

一篇文章包含很多信息,需有序地排列才能讲清楚、易于理解。写作策略是组织文章信息的手段,展示文章不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常用的写作策略包括空间、时间、过程、因果、分类、比较、例释、下定义、归纳、演绎、总分等(语篇信息的时间组织策略、语篇信息的空间组织策略等,下简称时间视角、空间视角等)。为有效地传递全文的主题思想,一篇文章通常不是只用一种,而是用多种写作策略表达不同的逻辑关系,有序多维地呈现全文信息。因此,依据不同的写作策略解读同一篇文章,会析出不同的语篇结构。

以题名为“善良之心,久久相依”短文 [11] 为例,按照其段落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有五种结构。

结构一,从父亲这方面入手,按照语篇信息安排的语序,可把全文分为(下简称分为)四部分:残疾父亲行动不变,依靠儿女帮助走到车站,然后独自乘坐地铁去工作(1~4段),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光辉形象(5~7),父亲尝试直接或间接地体验生活(8~11),父亲对儿子的影响(12~13段) [11]。

结构二,从儿子视角分为三部分:开文写“实”先“抑”(1~2段,小时候,因不理解为何残疾的父亲上班途中让自己帮扶,儿子对父亲的不当行为),成人儿子眼中的好父亲(3~11段,可细分为:3~4段例释父亲对工作的执着,5~7段点题;8~11段儿子看到父亲更多的优点),结尾写“虚”升华(12~13段,成人后感激父亲良好品德的影响,一生依靠父亲在情感、认知、价值观判断等方面指引)。首尾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的对比写法,强化父亲的“善良之心”,儿子一生“相依”的全文主题。

结构三,按照英语短文典型的引言、中间部分和结尾三部分结构分为:事例引子与点题(1~7段),更多事例(8~11段),深化主题(12~13段)。在三部分结构中,第一部分一般由入题、过渡和点题构成,本文5~7段点题,所以第一部分包括了全文一半以上的段落。

结构四,对比视角的两部分结构:年幼时的儿子对父亲的看法、言行(1~2段儿子儿时“不懂事”言行和父亲的“善良”言行形成对比)与长大后儿子对父亲全新看法和言行形成对比(3~13段)。

结构五,例证法视角的四部分结构:引入例子(1~4段),承上过渡和点题(5~7段),更多例子阐释中心主题(8~11段),例释作结(12~13段)。全文用例子激发读者兴趣和引入话题,之后点出主题,再用更多例子进一步证实中心思想,最后作结。

下文重组语篇段落顺序,用其它语篇信息组织策略分析语篇结构。

结构六,因果视角的两部分结构:父亲良好品行的事例是原因(1~4段和8~12段),父亲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是结果/结论(5~7段和12~13段)。

结构七,分类视角的四部分结构:以5~7段为总,作为全文的中心和要点把父亲优点的大话题缩小为父亲对工作、对自己的小孩、对其他人的言行举止三个方面。其余段落分述父亲如何对待工作、对自己的小孩(1~4段),如何对待公益、与他人相处和以子为荣(8~11段),对儿子的影响(12~13段)。

结构八,下定义视角的三部分结构:根据全文标题把父亲的优点定义为勇敢、执着、爱心、友善与自信、进取等(5~7段);基于这些区别性特征,分别叙述或例释父亲对小孩耐心培养,对工作执着与热爱(1~4段),父亲的其它优点(8~11段:8段对公益事热心、9~10段对群体/他人的友善与自信、11段对小孩的厚望);最后两段再以儿子为例,升华父亲的优点(对儿子一生的影响) (12~13段)。

上文以语篇的信息组织策略为“因”例释了生成一篇英语短文的8种不同结构之“果”。通过这样的语言分析方法呈现语篇结构的因果–动态生成过程,可把文章隐含或明示的、用或不用语篇标记词传递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听和阅读文章时有意识地用这样的语言分析方法和信息组织策略,始终围绕建构语篇结构为目标,理解作为语篇组成成分的词、句、段等语言单位的语义,有助于提高语篇解码效能。

接下来回答这些共存于同一文中的不同结构之间有何关系?不同的写作策略之间有何关系?不同策略和不同结构的功能有区别否?有主次之分否?下文将从语篇“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的分类视角回答这些问题。

3.2. 语篇的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

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重写规则和转换规则,同一个句子可生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13] [14] [15],有助于从新视角分析句子层面两个结构共存和转换规律。在语言应用中,表达思想或传递信息时,用不同的句子结构(包括含有修辞手段的句型)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思想或信息,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和修辞效果。同理,共存于同一文中的不同语篇结构可根据其语篇效果和功能分为“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以便解读语篇层面的结构规律。语篇的基本结构通常比语篇的修辞结构更易辨识,为语篇信息提供最基本的框架和语序,旨在说明和讲清楚语篇的字面或基本信息。语篇的修辞结构,也是以隐性或显性形式存在于篇章中,主要起到深化语篇主题的作用,或使语篇信息的表述更具有修辞效果。下文以英语短文“小偷”(Thief) [12] 为例,解读这两种结构。

3.2.1. 语篇的基本结构

如果按照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空间变化的顺序,全文可有如下两种结构:

结构一,按照故事情节的时间语序分为六个部分:Part I (Paras. 1~3) The man met the woman for the first time男人第一次见到女人,Part II (Paras. 4~9) The man thought that the wallet was lifted by the woman男人认为女人取走(偷)了自己的钱包,Part III (Paras. 10~25) The man failed to catch the woman and was suspected of lifting another woman’s wallet男人没有追上女人,却被怀疑偷了另一个女人的钱包,Part IV (Para. 26) The man’s wallet was returned. 男人被偷的钱包被送回 [12]。

结构二,按照空间视角分为六个部分:男人在机场售票处第一次见到女人(1~2段),男人在机场酒吧第二次看见女人(3段),男人在机场杂志柜台第三次遇见女人,钱包被偷(4~9段),男人在机场内一个窗口前第四次见到女人,要求她退换钱包(10~19段),男人追女人想还给后者不属于自己的钱包,在一个转角处被怀疑偷了另一个女人的钱包(20~25段),男人被偷的钱包被送回家里(26段)。

按照时空视角分的两种结构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信息,但没有回答文章的一些关键问题,如谁是小偷?谁是受害者?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为何用这个标题?甚至可能误解文义,把男人看作是受害者,而女人是问题的制造者。若如下文所示,从另一个角度——从字里行间所传递写作目的角度解读语篇的深层结构——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和消除按照以上语篇结构可能的误读误解。

3.2.2. 语篇的修辞结构

鉴于语篇的基本结构分析的局限性,下文用因果和对比策略从男人和女人方面分别例释语篇的结构,揭示全文传递的主题——性骚扰。

结构三:从女人方面,全文可分为七个部分,即女人被冒犯/被男人公开骚扰(1~2段),设局(3段),行动(4~6段),等待(7~10段),抱怨(11~14段),被逼(15~17),报复(18~26段)。据此结构,可把全文要点概括为女士当众被扰、设计反击、报复成功。

结构四:从男人方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贪恋女色、当众冒犯(1~2段),色心色行、(钱包被偷)执迷不悟(3~17段),自钻陷阱、上当丢脸(18~25段),自作自受、羞耻余生(26段)。据此,可把全文要点概括为男人色迷心窍、穷追不舍、自食其果。

还可从对比的视角分析全文,如果以细节为线,全文结构可解析如下:

结构五:男人盯着女人看,而女人低头回避、不回应男人眼光(1~2段);男人钱包被女人偷走,仍一厢情愿、算计勾引或至少是细思如何结识女人,浑然不知女人已设计等他上当(3~10段);男人主动搭讪讨好,步步紧逼,女士明示不满,警告无效(11~17段);18~26段男人自投罗网,女士惩戒成功。

前文和上文根据不同的写作策略揭示了因果–动态生成过程和解读“同文”如何“异构”,并把“异构”归类为语篇的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如上文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得出语篇的基本结构,提供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知识和语序等,具有叙述、说明语篇的功能;而依据因果、对比等视角生成的修辞结构,使故事情节产生悬念、以便更有效地表述中心思想或写作目的。以上的解读表明同一篇文章中所用不同的信息组织策略和不同语篇结构有不同的语篇功能,传递文章不同的信息。但可否据此断定文章的写作策略和其对应的结构可以绝对地分为两类,两类的语篇功能独立运行,互不相关?

根据语篇分析理论和语篇语用观,是具体的语篇语境和使用场合、目的等,决定范畴、决定语言单位、语言组成部分的具体功能 [16] [17],因此,无论是语篇的信息组织策略还是结构类型,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篇语境绝对地定义其语用功能,因为语篇的信息组织策略,如时间的倒叙和插叙,空间的蒙太奇等方法,不仅可提供背景等信息,还有增强语篇趣味性、信息性、连贯性与制造冲突等功能。语篇的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的功能是因“境”而生,在一文中是基本结构,在另一文可能是修辞结构。因此,不变的是一篇文章可能有不同的语篇结构,变化的是语篇结构的类型、数量和功能等,须具体语篇具体分析其基本结构和修辞结构,不能一概而论。

还须注意在对文章的结构分类时,不能过渡强调不同语篇信息组织策略和不同语篇结构的独立功能,认为它们有主次之分或次者可有可无,如把“小偷”一文中表达时间、空间关系结构的信息和其语言表征手段去掉后,文章将支离破碎,难以有效地表达全文主题。因此,必须明确同一文的不同语篇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各司其职的关系,是不同的信息组织策略和语篇结构的整合,才使一文浑然一体,才能有效地传递语篇主题和写作目的。

虽不可绝对定义语篇的结构和语篇信息组织策略的功能,但谋篇布局文章时,若围绕语篇的标题或主题,例如用下定义策略选择语篇所需的信息,用时间、空间等方法排序,用例证法等丰满语篇,这样的思考和构思路径有助于打开思路;在修改和润色文章时用之,可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文章的质量。

为避免重复,下文主要阐释与各个部分主题相关的语篇信息组织策略和对应的语篇结构,对“同文”的其它写作策略和结构只简单提及、不再详述。

3.3. 语篇结构解读的跨学科视角

语篇结构解读的跨学科视角也是语篇结构多维分析法,专项论述旨在区分语篇的语言结构和语篇所承载学科知识的结构或文体,以便能更好地解码或编码语篇信息。大家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娱乐等话题的文章,相对易于理解,但科技、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性较强话题或主题类文章,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写作知识等,无法理解或至少难以较全面深入地把握这类语篇所含信息 [18]。再者,用学科专业知识或专业写作知识分析文章结构——一个新角度解码或编码语篇信息——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有助于有效地获取语篇整体信息。下文依序探讨用实证研究论文的结构知识、新闻语篇的结构知识和认知发展内化建构观分析一文多构的英语短文。

3.3.1. 实证研究论文结构分析法

实证研究论文的正文一般由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设计(抽样、研究工具和研究程序)、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与结论六部分构成,其中讨论部分有时与数据分析和结果部分合并、有时与结论部分合并,构成五部分结构 [19] [20]。若根据实证研究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言,研究报告是围绕自变量如何影响因变量进行论述的。因此,在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要语料的科普类短文时,除了可用写作策略分析短文结构外,还可用实证研究论文的语篇结构分析短文的语篇结构。下文以“科学再次关注双胞胎”(Science Looks Twice at Twins) [12] 一文例释英语短文的实证研究论文结构分析法。

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短文的内容可概括为研究基因和环境(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双胞胎成长的影响。

这篇科普短文没有单独的文献详述部分,根据实证研究论文的结构,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引出研究对象或被试的类型:双胞胎(1~2段)。

第二部分,陈述研究问题领域、自变量和因变量、提及前人研究和没有研究到的具体方面,以确定本文的具体被试类型和研究问题(3~6段):先天遗传或相同的基因(nature,自变量之一) 和后天养育或后天环境影响(nurture,自变量之二)对人成长(不同人有不同的才能、爱好、学习风格等,因变量)的影响,前人研究了相同或类似成长环境对有相同遗传基因的同卵双胞胎成长的影响,本项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成长环境因素对有相同遗传基因同卵双胞胎成长的影响。

第三部分,方法设计包括本文所报道研究的研究者、被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7~9段)。在过去10年间由心理学家小托马斯J布沙尔领导的一组科学家研究了约65对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和约45对分开抚养的异卵双胞胎。研究过程和研究工具:在米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的医生和牙医给这些双胞胎被试做全面体检,收集了他们的身高、体重、眼睛颜色、耳朵形状、头围信息,给他们做了一周的智商和性格测试,每个双胞胎回答了约15,000个问题。

第四部分,数据分析/结果和讨论,细分为两个小部分(10~16段)。列举在不同环境成长的双胞胎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发现,如相似的手势、姿势和生活方式(10~11段)之后,提供了认为双胞胎这些类似之处仅是巧合和没有报告差异的反方观点(12段)。此外,报导不同环境抚养的双胞胎受基因影响更大、类似的身体特征、医疗历史记录、成人智能考试分数等显示基因对健康、智能和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发现(13~15段),同时也提出智能定义的多样性影响智力是否是遗传问题的研究以及同一研究问题可能反映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反方观点(16段)。

第五部分,所报道研究的结论和全文结论。遗传基因对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后天环境影响也同样塑造了我们(17~18段)。

还可用其它方法分析上文的语篇结构,如用问题–解决模式视角把全文分为三部分:准确衡量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对人发展影响的唯一方法是研究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抚养的双胞胎(研究问题,1~6段);米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的研究和发现(7~16段),基因不是影响我们生活的唯一因素,每天的体验也有助于塑造我们(17~18段),同样也能概括全文的信息,但这种语篇结构分析没有充分展示实证研究报告的结构,无助于总结英语科普短文所含的科研文体特点,难以有效和更全面揭示实验论文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3.3.2. 新闻导语要素分析法

新闻“六要素”是概括新闻导语写作策略的一种方法,新闻报道一般在开文以六要素中的一个要素为出发点概述全文要点 [21],下文依次提供更详细信息。六要素分别指的是what (事件),who (人物),why (原因),when (时间),how (事件过程),where (地点),通过选择一个导语要素撰写新闻,以便清晰地表明全文突显的信息是讲清楚整个事件,还是围绕事件中的人物或以其它因素为要。因此,新闻结构具有全文要点在前、细节在后特点,以便读者迅速把握新闻主旨后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获取更多细节。

下文借用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分析英语短文“暑期打工计划”(summer career planning) [12] 的结构,可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暑期打工规划是关于什么和何时做(第1段what和when),如何做(2~4段how)和为何做此事(5段why);第二部分提供两个例证,用他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前五段提出的要点,分别阐释如何找挣钱多的夏日工作和如何找与自己专业或未来职业相关的夏日工作,以及这样做的理由和好处(6~8段)。用新闻导语的结构分析短文,可一目了然地呈现前后文的逻辑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便于迅速把握全文的要点和内容。

此外,还可按照分类视角、因果视角、下定义视角、总分关系等解析该文的结构。

3.3.3. 认知发展内化建构观分析法

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把社会活动、社会互动交往等外部刺激转化为个人内部心理重构过程,这个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的过程(internalization),人的认知内化过程由外部过程和内部过程建构,只有把人际互动过程转化为个人的认知心理过程,个人的心理认知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9],这是一种辩证建构观。

以标题是“新生之旅”Transformative Travel [12] 的文章为例,按照问题–解决模式该文可分为3个部分:本文作者在23岁时意识到自己被情感和职业方面问题所困(1~2段),之后尝试解决问题并开启了到阿鲁巴岛(Aruba)的实地之旅(尝试通过外部新的社会互动事件解决自己的问题,3~6段)和与之同步解决问题的自我反思之旅(采取的具体措施从情感、认知等方面改进、转变自己,7~15段)。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内化建构观,全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呈现的,是作者通过从有形到无形、从外部社会互动行为刺激,促发内心认知情感变化过程,有意识借助外部新环境力量提高自己的认识,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体系,达到改变和提升自己,成功地解决了自己情感和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这两条一“实”一“虚”的旅程,通过作者自己践行认知发展内化建构观使“实”“虚”紧密结合,合二为一,正是文章标题 “转变之旅”的寓意。此外,还可从时间、空间、因果等其它信息组织策略的视角分解该文的语篇结构。

上文例解多维、跨学科因果–动态研究,旨在探索外语或语言教学实践中解读同文异构现象的新思路、新学习路径,既不是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分析方法,还可以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分析视角,挖掘更多研究同文异构语言现象的新路。下文回答为何可以和为何应从多维、跨学科视角解读同文异构的语言现象。

4. 多维、跨学科视角分析语篇结构的理据

语篇结构的多维、跨学科分析法,以语篇为研究的对象,因为应用中的语言是语篇,语篇不是其组成成分——语言单位——的简单相加而成。古德曼(Goodman)认为语言存在于整体,整个篇章、有关联的语篇才是真正的最小、具有功能的语言单位,是有意义的最小语言整体 [22],这是用英语短文例释文章结构的理据。语言的整体总是大于其部分的简单加和,部分的价值和意义须在整体的框架下把握 [22],因此本文解读语篇结构是从全文的视角探析产生语篇结构的原因。交际中的语言是系统性的整体,这个系统由语言符号、表征事物、情感、意义,表征事件如何和为何发生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等动态关系和联系、语序和产生语言的规则构成,掌握语言必须掌握语言的规则 [22],所以,解释语篇的结构必须解释产生全文结构的规则,如本文所述以语篇信息组织策略、实证研究论文的六部分结构等作为生产短文结构的规则或模式。

从多维视角解读语言的结构,是基于人类认知视野、认知方法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从不同视角分析语篇结构旨在弥补这种局限、单一认知视角的不足。根据概念隐喻观,概念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对事件片面性反映的局限,如某个概念隐喻、甚至某类概念隐喻只能表征事物或现象的部分属性或特征 [23],用情景、范畴、格式塔、模式和原型解读句子语义有局部、局限性特点 [23],因此,需要用不同类的概念隐喻,从不同视角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同一概念、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方面,例如,语言中有大量隐喻概念从不同角度表达争论、时间、想法、爱情、人生等话题的不同方面 [23] [24],这些正是从多维视角表征世界的例证。同理,从多维视角解读语篇多义、多结构的复杂语言现象 [25] [26] [27],才能反映语篇和其结构不同方面的语用功能。

从跨学科的视角解读语言的结构,既是培养人类智能所需,也是人依靠智能生活、工作学习所需。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天生有不同的智力潜能,是多种智能组合体,在做事时不是用一种智能,而是多种智能整合协同运作完成任务的 [28],因此,语篇生成同样是多种智能整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知识是智能的组成成分观,智能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域知识结构,个人具备的技能通过域知识结构激活运行,域知识包括各个行业知识和各种专业知识,如艺术、体育、会计、动物学等 [28],从这个角度讲,有效地培养和使用语言智能,需要语言所承载的不同学科域知识结构,需要从跨学科视角解读语篇和语篇结构。换言之,解读语篇和其结构既涉及语言本身的规律和语篇结构,也包括语言所承载专业知识的规律和结构,这是语篇具有复杂性、多维性——语形的多样性、语义的丰富性和语用的灵活性——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语篇的特点、人的认知方式和人的智能的组成和功能决定了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从多维、跨学科的视角解读同文异构的语言现象。

5. 结语

目前对语篇结构的解读方法或理论多依据语篇所用的词汇或句型等语言单位分析语篇的结构,侧重结构的共性规律,对不同结构共存于同一篇文章的语言现象研究不多。本项研究通过揭示因果–动态生成语篇的过程,探解为何存在和如何分析同文异构的语言现象,侧重一文多构的个性化规律。语篇结构的多维、跨学科分析或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因果–动态的研究,以语篇所用的写作策略和学科知识规律为“因”,解读同一语篇有不同结构之“果”,反映同一语篇所含的不同语义逻辑关系和不同语篇结构、以及不同语篇逻辑关系和对应的不同语篇结构的整合关系,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不同方面和提高多方法检验语篇结构分析的效度(validity),可减少只按照语篇内容的先后语序确定文章结构可能导致的语篇解读的随意性或模糊性。语篇结构的多维、跨学科分析法使同一篇文章为何有和如何获得不同的结构有理有据,以免听或读文章后只能得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结论,有助于检测和提高语篇结构分析的信度(reliability)。而且,依据不同视角评估同一篇文章或从相同视角解析根据同一话题或标题所写的不同文章,使评估具有可比性,避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有意识用因果–动态的语篇结构分析方法,可把隐性的信息处理过程显性化,有助于提高语篇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教和学的过程中用语篇结构的多维、跨学科文章分析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助于增强学习者语篇意识,培养他们的整体思维、多维思维、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思维和写作等能力,可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文章引用

杨德生. “同文异构”的多维、跨学科因果–动态研究
A Causal-Dynamic Study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Co-Existent in One Text from Multipl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2): 2920-29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2395

参考文献

  1. 1. Peterson, L., Brebeton, J., Bizup, J., Fernald, A. and Goldthwaite, M. (2012) The Norton Reader. W.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 xliv-xlv.

  2. 2. Booth, W.C., Colomb, G.G. and Williams, J.M. (2008)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03-170.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062648.001.0001

  3. 3. Labov, W.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359-360.

  4. 4. Bloor, T. and Bloor, M. (1995)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 Edward Arnold (Publishing) Limited, London, 86-106.

  5. 5. 刘辰诞, 赵秀凤. 什么是篇章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35-142.

  6. 6. 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31.

  7. 7. 丁维莉, 等. 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36-78.

  8. 8. Taboada, M. and Mann, W.C. (2006)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Looking Back and Moving Ahead. Discourse Studies, 8, 423-459. https://doi.org/10.1177/1461445606061881

  9. 9.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55-57, 61-65, 69-75.

  10. 10. Langacker, R.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355-356, 368. https://doi.org/10.1093/acprof:oso/9780195331967.001.0001

  11. 11. 应惠兰. 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 [M]. 第3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2-3, 8.

  12. 12. 应惠兰. 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M]. 第3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68-70, 76, 100-101, 172-174, 207-209.

  13. 13.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IT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21236/AD0616323

  14. 14. O’Grady, W., et al. (2005)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5th Edition, Bedford/St. Martin, Boston, 171-172.

  15. 15.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第四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14.

  16. 16. Wood and Kroger (2008)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8, 17, 28, 32.

  17. 17. 苗兴伟, 秦洪武. 英汉语篇语用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3, 6-7, 25-36, 52-145, 146-199.

  18. 18. 胡光伟, 刘焰华. 学科性与学术语篇[J]. 外语研究, 2020, 41(2): 29-33.

  19. 19. Zhao, J., Beckett, G.H. and Wang, L.L. (2017)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of Education Journals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Increasing Global Impact in Peripheral Countr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 583-618.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17690813

  20. 20. Bitchener, J. (2012) Writing an Applied Linguistics Thesis or Dissertation: A Guide to Presenting Empirical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 31-198.

  21. 21. 李强. 报刊英语——如何读英语报刊[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298-305.

  22. 22. Goodman, K. (2005)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20th Anniversary Ed.). RDR Books, Berkeley, 10, 16, 18, 27.

  23. 23. Lakoff, G. and Johnso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 11-15, 34-39, 51, 55, 59, 62-63, 68-72, 91-92, 112, 115-116, 119-120, 125-126.

  24. 24. 束定芳. 什么是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04-108.

  25. 25. 殷祯岑. 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与机制探析[J]. 当代修辞学, 2018, 210(6): 55-67.

  26. 26. 何伟, 郭笑甜. 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与语篇功能的体现方式[J]. 当代修辞学, 2020, 217(1): 39-49.

  27. 27. 曾容. 词义的动态范畴化在语言不同维度上的实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 52(1): 53-63.

  28. 28. Gardner, H. (2006)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 Basic Books, New York, 8, 22, 27, 65, 178, 216-2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