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615 , 10 pages
10.12677/ML.2023.119521

粤语民谣中拟声词拟态词的语音形态及其 语用功能考察

夏逸慧

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8日

摘要

粤语民谣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用于表现情感、描绘景物和模仿声音。然而,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字典和古代文献,对现代语料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以粤语民间歌谣为调查对象,探索拟声词和拟态词的语音形态及语用功能。数据来源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广州民间歌谣》和《老广新韵》等文本资料,共收集212个词,分为11种词形结构。结果显示,粤语民谣中广泛使用拟声词和拟态词,生动地模拟动物声音、人声特征和自然界音响,同时在情感表达方面起关键作用。其中,ABB型结构最常见,其次为BBA型,单音节A型较罕见。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不同结构常用于无主语句,句式简短且常省略成分,丰富了粤语民谣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

粤语,拟声词,拟态词,语音形态,语用功能

Exploring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and Pragmatic Applications of Onomatopoeia and Mimetic Words in Cantonese Folk Songs

Yihui 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Jul. 29th, 2023; accepted: Sep. 4th, 2023; published: Sep. 18th, 2023

ABSTRACT

In Cantonese folk songs, onomatopoeia and mimetic words serve as distinctive artistic forms that are used to convey emotions, depict scenery, and imitate sounds.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dictionaries and ancient texts. In contras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modern language data remains unclear. Accordingly, this study examines modern Cantonese folk songs to explore the phonetic struc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onomatopoeia and mimetic words. The data sets include texts such as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in Guangdong, Guangzhou Folk Songs and lǎoguǎngxīnyùn, encompassing 212 words classified into 11 structur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onomatopoeia and mimetic word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Cantonese folk songs to vividly simulate animal sounds, human voices, and natural sounds, thereby playing a pivotal role in expressing emotions. In the examined folk songs, the ABB structure emerges as the most prevalent, followed by the BBA structure, whereas the single-syllable A structure is less common. These distinct word structures are frequently utilized in simple sentences such as sentences that omit subjects and other sentence elements. These structures significantly enrich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of Cantonese folk songs.

Keywords:Cantonese, Onomatopoeia, Mimetic Words, Phonetic Structures, Pragmatic Function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民间歌谣中,拟声词和拟态词作为语言的瑰宝,承载着表现情感、描绘景物和模仿声音的独特艺术形式。粤语作为一门富有特色的方言,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拟声词(Onomatopoeia)注重模拟声音效果,通常被称为象声词或拟声词。而拟态词(Mimesis)则侧重模仿动作、状态或物体特征。在粤语中,拟态词的语音结构体系成为主要研究线索,如郭必之(2012)考察了南宁粤语与广州粤语的词形结构演变 [1] ,黎奕葆(2015)则分析了香港粤语双音节拟态后缀的音韵特点 [2] 。另外,于潇怡(2016)研究了粤语拟声词动词化现象 [3] ,万珊珊(2017)和夏逸慧(2022)则对粤语民谣中拟声词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 [4] [5] 。另外,在国外的研究中,关于粤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的考察相对较少,Bauer (1997)和Flynn (2001)等学者分析了其音形构造特征 [6] [7] 。

然而,目前关于粤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字典和古代文献的考察,对它们在现代语料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尚不清晰。同时,对粤语民谣中的语言元素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声词或拟态词的单独探讨。粤语作为一种使用表意文字的方言,兼具音、形、义等多种语言要素,将拟声和拟态两者结合起来探讨其在粤语民谣中的共同运用具有独特价值。

因此,本研究以粤语民间歌谣(以下简称为“民谣”)作为研究文本,着重考察粤语拟声词和拟态词在动物声、人声模仿和五感描写等方面的表现。旨在探索其如何在歌谣中描绘欢乐场景、表达人们在逆境中的乐观心态,以及传递愤怒和哀伤等情感。同时,通过研究该词类的词形结构,包括其在独立词汇或构词语素中的特点,以此揭示拟声词和拟态词在粤语民谣中融合声音与情感的独特魅力,展现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情。

2. 粤语拟声词拟态词研究现状

2.1. 拟声词拟态词的概念范畴

在以汉字为书写系统的语言中,如汉语(普通话)、粤语(广东话)、闽南语(台语)等方言,对于拟声词和拟态词的称谓和概念并不统一。拟声词通常被称为“象声词”或“摹声词”,通过文字发音来模仿并再现声音,如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使听者能直观感受所描绘的声音(朱德熙1982: 174) [8] 。而拟态词则通常被称为“状貌词”或“摹状词”,通过文字描写事物的动作、状态或物体特征,例如,“乌卒卒/wu1zeot7zeot7”描述黑暗、阴沉等状态,让读者产生对动作、状态或物体特征的感知和联想(张嘉星1997: 73;陈雄根2001: 16;郭必之2012: 16) [1] [9] [10] 。

汉字作为拟声词和拟态词的表达方式,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构造方法来表示词义和语音。例如,赵爱武(2014: 104-105)指出摹拟人类及其他生物叫声的象声词常用“口”旁,摹拟与金属有关的词会用“金”旁,而摹拟与人类动作有关的词则会用“手”旁 [11] 。文字的发音和字形构造方法使其成为一种听觉和视觉标记,产生了听觉上的“通感”现象,即文字的发音引发与模仿声音相关的联想和感受(耿二岭1981: 134-136) [12] 。这些词汇采用了会意字的构造元素,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会意字与表示相关声音的字形元素组合,形成了兼具拟声和拟态效果的词汇。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涵盖拟声和拟态概念的词汇,并探讨这些词汇在粤语中模仿声音、模拟动作、状态和物体特征的语言运用形式和功能。

2.2. 拟声词拟态词的语言学特征

Bauer与Benedict (1997)对粤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的音形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6] 。他们认为粤语是一种富含声音象征意义的语言,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强化(Intensives)和象声表达(Onomatopoeic Expressives)。

在“强化”类型中,有三种主要的结构模式:ABB型、AAB型和AABB型。ABB型由词根A和重复的强化形态音节BB组成,如“白雪雪”,常用于表达强烈程度。AAB型由重复的静态动词AA后面跟着名词组成,如“急急脚”(Bauer & Benedict 1997: 298) [6] 。词根包括形容词如“热离离”、名词如“眼蒙蒙”和动词如“跳扎扎”等。陈慧英(1979: 453)指出,香港粤语状貌词的词缀意义虚化,需与词根组合发挥状貌作用,并在词根基础上表达附加意义和不同的语法作用 [13] 。在广州话中,有些词根经过转换状貌后缀,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1981: 18;饶秉才1983: 61;邓少君 1994: 52) [14] [15] [16] ,高华年(1980)指出了后缀可以加深状貌词的程度作用 [17] ,黎奕葆(2015)证明了状貌词的音频高低与体积和褒贬色彩意义有关 [2] 。

在“象声表达”类型中,粤语涵盖了多种结构模式,包括A声(“口声”)、A一声(“卜一声”)、A两声(“嘭两声”)、AA声(“咕咕声”)、AB一声(“倾框一声”)、ABAB (“劈叭劈叭”)、AABB (“吱吱喳喳”)和ABCD (“时里沙拉”)等。特别是ABCD型象声词由四个不同音节组成,呈现一定规律和变化(高华年1980: 185;Bauer & Benedict 1997: 301-302) [6] [17] 。于潇怡(2016)分析了粤语A型拟声词(如“叮”、“嘟”、“嘀”)的动词化现象和拟声词通过转喻等方式明确词汇意义,增强视觉动态性等语用功能 [3] 。万珊珊(2017: 99)以粤语童谣《落雨大》为例,指出拟声词“哩哩哩”模拟雨声,增强了歌曲的听觉效果 [4] 。夏逸慧(2022: 25)研究了粤语民谣中ABB型、BBA型和ABC型的拟声词在拟声、摹状等修辞方面的作用,证实粤语通过字音模仿人的笑声,丰富了汉字的绘声效果,涉及面部器官联想、动作连续性和使用者性别等。同时,拟声词“仄平平”在使用上呈现一定倾向,这种结构模式能够增加歌词的韵律感和音乐感,使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5] 。这些研究为粤语民谣中拟声词和拟态词的语音形态和语用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以上研究强调了粤语拟声词和拟态词的音形构造特征和象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声词或拟态词的单独探讨,调查数据来源主要为字典和古代文献,对现代语料中的实际运用情况以及粤语拟声拟态双功能的探讨仍有不足。因此,有必要结合真实的粤语民间歌谣文本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在当代语言使用中的具体功能和表现形式。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2005)、《广州民间歌谣》(2007)、《老广新韵》(2016)等资料为基础 [18] [19] [20] ,选取粤语民谣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动物、人声模仿以及五感描写等拟声词和拟态词的使用。涉及的题材包括农耕生活、岭南文化、宗教信仰、民间故事和传说等,以及岭南小调、双调、南音、木鱼和潮剧等曲种。

鉴于粤语口头文学的变异性大、用字不究、注释少,本研究参考了《广州话正音字典》(詹伯慧,2002)、《广州话标准音字汇》(周无忌、饶秉才编,1988)和在线词库《粤语審音配词字库》等,以标记粤语口头文学中的语音形态 [21] [22] [23] 。同时,结合相关古代文献力求溯源有本,考古有证。

3.2. 数据统计

本研究对粤语民谣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进行了分类,采用字母A、B、C、D等来标记不同的音节种类。其中,A代表一个词根、一个音节的结构,AA代表一个词根、两个音节的结构,AB代表两个词根、两个音节的结构,以此类推。此外,还考虑了由不同音节组合而成的复合结构,如(AB) CC型、ABAB型、AABB型等,共收集212个词,并将其分成了11种不同的词形结构,具体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onomatopoeia and mimetic words in Cantonese folk songs

表1. 粤语民谣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

4. 语音形态与语用功能

4.1. 语音特征

粤语民谣广泛运用拟声词和拟态词模仿动物声音,如虫鸣、鸟叫,人的哭笑声,车马的奔驰声和劳作的喧哗声,以及自然现象的风声、雨声和水声等。表1中展示了粤语对这些声音的巧妙描绘,如老鼠声“吱吱/zi1zi1”,狗叫声“汪汪/wong1wong1”,公鸡啼声“喔喔/o1o1”等。粤语民谣使用了BBA型拟声词,如例1中鹧鸪的叫声“咕咕/gu1gu1”,以及例2的黄狗叫声“呱呱/waa1waa1”。同时还有例3和例4使用以“声”结尾的拟声词,形容动物的叫声,包括牛的叫声等,以及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声音。

例1:独行千里不怕路迢迢,总系旧情难别我侯娇,

妹呀待等明年九月九,鹧鸪声声咕咕叫。 (拆蔗寮(节选))

例2:又哭又笑,乌蝇打醮,螭蟧赖尿,

老鼠行桥,黄狗呱呱叫,细纹你唔好俾人笑。 (乌蝇打醮)

例3:紫苏甘和炒田螺,啤酒芥蓝伴牛河。

长堤一片卒卒声,差啲饮醉跌落河。 (长堤边)

例4:一条板凳四五人,头顶风扇轮号等。

师傅推剪嚓嚓声,飞错发型眼甘甘。 (飞发铺)

例4生动地模仿了牛在长堤旁发出的“卒卒声”。《广州话正音字典》(2007)中,“卒卒”有多重含义,包括士兵、差役、完毕、死亡、终于等 [21] 。在此处,它用来描绘牛发出的声音。作为拟态词使用时,常用“乌卒卒/wu1zeot7zeot7”或“烏黢黢”,描述黑暗、阴沉等情况。例5描绘了广式理发店的场景,“师傅推剪嚓嚓声”形容理发师使用电推剪时发出的声音。“嚓/caat3”指物体相擦而过时发出的声音。另外,拟态词“眼甘甘/ngaan5gam1gam1”形容了理发师剪错发型时,客人可怜的眼神。在汉语中,对应的是“眼巴巴”,意为“眼看着不如意的事发生而无可奈何”。

粤语民谣通过拟态词展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褒贬等感情色彩。其中,拟声词和拟态词常用于描述快乐的场景,如“乐骑骑”、“乐呵呵”、“喜洋洋”、“喜盈盈”等。这些词语以“乐”和“喜”为词首,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快乐心情。

例5:绿树倒影海珠湖,爷孙一早练功夫。

伸拳踢脚耍太极,街坊亚运乐乎乎。 (海珠湖)

例6:人穷也觉乐淘淘,买两猪肉两人煲。

快快猪肉让妹食,哥愿唔食用茶淘。 (哥教妹来妹教哥)

例5的“街坊亚运乐乎乎”,描述了亚运会期间街坊邻居们兴高采烈地庆祝的情景。拟态词“乐乎乎/lok4fu4fu4”可能源自《论语·学而》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乎”,通过叠音形式进行了变化。类似地,在例6中的“乐淘淘/lok6tou4tou4”则用于表示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寓意着阿妹阿哥真挚、淳朴的爱情。

在粤语中存在表达愤怒情绪的拟态词,比如“气尺尺/hei3cek3cek3”。例7使用了“气尺尺”这个词来描述了小孩发怒的情景。此外,表示哀伤的拟态词常以“泪”为词首,如“泪涟涟”、“泪霏霏”、“泪纷纷”、“泪腮腮”、“泪汪汪”等。

例7:气尺尺,担棍趯,趯到牛屎沥,执到对红皮屐。

屐无牙,执张耙;耙冇齿,执个李,李冇核,执个神仙大肚佛。 (气尺尺)

例8:无衣无食瞩目是,想来不觉泪霏霏。

屋宇楼房被炸毁,父母兄弟各分飞。 (抗日救亡歌)

例9:送郎远行出家门,话未出口泪纷纷。

烟花巷院哥莫到,记念家中旧钗裙。 (十送郎君十别妻)

例8的“泪霏霏/leoi6fei1fei1”生动地描绘了战争时期人们的悲伤情感。“霏/fei1”字表现了泪水飘洒、飞扬的动作,类似于《秋声赋》中“其色惨淡,烟霏云敛”的描写。通过重复音节“霏霏”,创造了拟声效果,模拟了泪水不断落下的声音,丰富了语言表达,准确传达了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哀伤。例9使用“泪纷纷/leoi6fan1fan1”描绘了妻子送别丈夫时的悲伤和不舍心情。“纷/fan1”字生动地展现了众多泪水的状态,强调了泪水的数量和连续性,深刻传达了人们内心的伤痛和哀愁。类似的表达手法还有“雨纷纷”,用以形容雨水细密纷飞的样子。

粤语拟声词和拟态词展现了粤文字的形象化特点和多样性,同时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和文化风情,具体例子如下。

例10: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娶二娘,二娘头发未曾长,迟得两年梳大髻,啲啲咑咑娶返归。辫帯又长脚又细,咁好花鞋踩落泥。咁好白饭喂猫仔,咁好姑娘嫁个烂赌仔。十日赌钱冇日归。

(月光光照地堂)

例11:ABCD,大头绿衣,追人唔到,吹BB (大头绿衣)

例10通过“啲啲咑咑娶返归”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婚嫁景象,描写佛山早期的童养媳、一夫多妻和盲婚哑嫁等习俗,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盲婚哑嫁的不满。例11形容了英国殖民时代警察追捕贼盗的景象,并反映了盗窃活动猖獗的情况。整首童谣运用了英文字母,例如ABCD代表不同国籍的警察,BB表示警笛声,表示对印度巡捕无能的讽刺。使用外来语(英语)的“BB”与动词“吹”组合成了拟声词的用法。此外,民谣中还出现了其他的拟声词,如“啤啤卜”(抽鸦片的声音)和“炸到堡垒烙烙脆”(形容董存瑞炸碉堡的声音),用以丰富语言的表达。

4.2. 结构形式

粤语民谣中,拟声词的单音节形式使用较少,仅有一个例子是“卜”。而较多采用AA型的单音节重叠式,用于模仿动物叫声和自然界的声音。另外,三音节结构常见的有偏正式(AA + 名词/形容词/动词),用来描绘事物状态和人的行为动作,以及述补式(形容词 + BB)、动宾式(动词 + BB)、主谓式(名词语素 + BB)和联合式(AA + BB)。以下将详细解释ABB型、BBA型、ABC型、(AB)CC型、AABB型等词形结构。

1) ABB型

例12:包锤剪布𢱕剪刀,世界杯赛热滔滔。

爷孙反目争电视,一指乾坤费唠嘈。 (包剪𢱕)

例13:饭后天台数星星,唔知点解亮晶晶。

可能星星关照我,夜夜点灯送光明。 (数星星)

例12的“热滔滔/jit6tou1tou1”用来形容世界杯赛的热闹场面,其中“滔/tou1”有弥漫、充满的意思,如“滔滔”,也有倨慢的含义,如“士不滥,官不滔”。汉字“滔”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水漫漫的样子”,形容范围广泛或时间长久。另外,《淮南子•本经训》中有句“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指共工振荡洪水,使空桑浅浅。因此,“滔”可理解为激荡、振荡。在粤语民谣中,用“热滔滔”来描绘热闹的喧嚣场面。类似汉语有“热嘈嘈”(形容热闹嘈杂)等。

例12使用“唠嘈/lou4cou4”描写说话声音大。在粤语中,常用的拟声词用法有“嘈嘈闭/cou4cou4bai3”(指吵闹不停)等。描述天上的星星明亮闪烁,使用了拟声词“亮晶晶/loeng6zing1zing1”。汉字“晶”为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三日,表示光亮之意。这个词形容星星闪闪发光。

例14:上班全靠骑单车,落班人比单车骑。

七楼八楼顶硬上,有车一族乐骑骑。 (有车族)

例15:拉橡筋,射弹叉,子弹就系细石沙。

自制弹叉做射手,一击就中顶呱呱。 (射弹夹)

例16:摇罌罌,赶水去马迳。又好撑船,又好煮晏。

煮得晏嚟,冇水过迳。摇嘟到,赶水去沙埔。

三人摇两橹,摇得亚嫲气嘈嘈。 (摇罂罂)

例14描述人们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场景,巧妙使用了“乐骑骑/le5kei4kei4”一词,既呼应了拟声词“笑骑骑/siu3kei4kei4”,表达笑声,又利用“骑/kei4”动词,描述骑自行车的行为。例15描写了孩子们用皮筋自制弹弓并精准命中目标的场景,巧妙运用“顶呱呱/ding2gwaa1gwaa1”一词,形容卓越或极好的状态。其中,“呱/gwaa1”模仿了鸭子或青蛙的叫声,与形容词“顶”(表示程度强烈)相结合,强调事物的出色程度。例16描写了奶奶摇动船桨,摇得上气不接下气,使用“气嘈嘈/hei3cou4cou4”一词,形容气喘吁吁的状态。其中,“嘈/hei3”形容急促的呼吸声,与名词“气”(指呼吸)相结合,使情景更加生动,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奶奶摇动船桨带来的剧烈呼吸。

2) BBA型

例17:废纸折出麻鹰机,用力一掟半空飞。

遇到大风氹氹转,跌入邻舍吓走鸡。 (纸飞机)

例18:阿妹生来得可爱,讲声唔出笑声来。

恰似罗浮仙迹水,解哥心头哗哗开。 (灯草串钱中哥心)

例19:鸡公仔,叽叽啼,啼乜嘢,啼兄弟。 (鸡公仔)

例17描写了纸飞机在遇到大风时不断转弯的情景,使用了“氹氹转/tam4tam2zyun3”或“凼凼转”来描述。其中,“凼/tam4”一词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水坑”,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欺骗、哄骗并团团转动。此外,还可用作副词,例如“忙到凼凼转”,用以形容忙得不可开交、手忙脚乱的状态。

例18描写阿哥对阿妹的爱意如同罗浮山的水一样快速涌动,使用了“哗/waa1”来形容流水声。例19的“叽叽啼/gei1gei1tai4”形容公鸡的啼叫声。其中,“叽/gei1”用于描写禽类的叫声,“啼”是形容鸟兽叫的动词。这些BBA型拟声词和拟态词中词尾的动词“转”、“开”、“啼”等,生动地展现了动物声、事物声在发声过程中的动态特点。

此外,粤语民谣中也使用叠音形式的拟态词,如例20中的“喷喷/pan3pan3”加上形容词“香”来形容米饭热气腾腾的样子。

例20:白米饭,喷喷香,有田唔耕冇得尝。

赶早一朝当三日,地里唔耕就荒。 (白米饭)

“喷/pan3”原义是呼气、吹气等,而刚煮熟的米饭热气四溢,类似于大量的气体喷出,而“香”则是通过人们嗅到米饭的热气,感受到米饭的香味。词语中的“喷喷”通过重复的音节和辅音的连续发声,形成了拟声效果,模拟了食物散发出的香气飘散的声音。这种使用方式不仅是对视觉的描述,也展示了嗅觉感官的描写。

3) ABC型

例21:门外叮当响马铃,运货板车到羊城。

周街细路追马跑,咿咿呀呀学扬鞭。 (追马车)

例21的马铃声被形容为“叮当响/ding1dong1 hoeng2”。这个粤语拟声词与汉语的“叮当响/dinɡ1danɡ1xianɡ3”有相同的意思,但发音略有差异。在汉语中,“叮当响”除了形容声音响亮清脆,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贫穷。其中,汉字“叮”是形声字,表示金属撞击的声音,而“当”也是形声字,表示声音大、高。此外,粤语中的“咿咿呀呀/ji1ji1aa1aa1”指小孩子学语发出的声音,虽然与汉语“咿咿呀呀/yi1yiya1ya1”发音有所不同,但含义相同。

粤语中还有其他与声音有关的拟声词,如“吱吱喳喳/zi1zi1zaa1zaa1”、“吱吱斟斟/zi1zi1zam1zam1”、“吱吱浸浸/zi4zi4zam4zam4”、“整整浸浸/zing2zing2zam4zam4”,用来形容小声说话、窃窃私语等情境。粤语的童谣中较少使用由三音节组成的ABC型结构,目前只有“叮当响/ding1dong1hoeng2”一种。

4) AABB型

例22:槟榔香,娶二娘,二娘头发唔曾长。

过得两年梳大髻,铃铃啷啷娶番返归。 (月光光)

例23:尝几多,尝两个,比过大哥当马骑。

铃铃噹噹过塘基,塘基有槟榔聚叩枝。 (噻噻仔)

例24:听哥教导一番番,决心就能搬大山。

一团和气家兴旺,嘈嘈吵吵做食难。 (唔使媒人也能成)

例25:海珠桥,单车潮,密密麻麻腰碰腰。

当年上班全靠佢,边有地铁咁逍遥。 (单车潮)

AABB型拟声词用来描述节奏快的声音,例22的“铃铃啷啷/ling1ling1long1long1”表达了婚嫁时敲锣打鼓的热闹声音。除了可以使用“铃啷/ling1long1”这样的AB型结构,还可以用“唥唥/laang1 laang1”等其他形式。类似的,例23的“铃铃噹噹/ling1ling1dong1dong1”也是这种形式。例24表达了家庭和睦才能兴旺的意思,故吵吵闹闹做吃的都难,而“嘈嘈吵吵/cou4cou4caau2caau2”中的“嘈/cou4”形容声音喧闹、杂乱,“吵/caau2”既有声音嘈杂扰人的形容词用法,也有吵嘴、吵仗等形容词用法。

AABB型拟态词的用法可参考例25的“密密麻麻”,用来形容“单车堆放得密密麻麻”。另外,“密/mat6”可以与其他文字构成“密质质/mat6zat1zat1”、“密厔厔/mat6zat1zat1”等ABB型结构。“麻麻/maa1maa1”的常见拟态词用法是“夜麻麻/je6maa1maa1”,表示非常晚、非常黑暗的状态。

5) (AB) CC型

例26:白云山溪水淙淙,一泻泻出东濠涌。

越秀五桥曾映月,揾极只见小桥东。 (东濠涌)

例27:寿星公宴摆几围,喜酌陶陶九大簋。

席上金猪石斑鱼,好味再上白斩鸡。 (九大簋)

(AB) CC型具有拟声和拟态的双重意义,其中(AB)指具有含义的实词。例26描写了白云山的溪水的“淙淙/cung4 cung4”与汉语中的“泠泠淙淙/ling2ling2 cong2cong2”在字形上相同,但发音不同。汉字“淙/cong2”属于形声字,从字形上表现了水的形象,而“淙/cung4”则模仿了水的流动声音。冯田猎(1996)的《粤语同音字典(增订本)》指出,“淙/cung4”用于模仿水的声音和流水的样貌( [24] , p. 53)。

例27描绘了寿星公摆设盛宴的场景,其中使用了拟态词“喜酌陶陶”来形容宾客欢聚一堂、愉悦融洽的氛围。这与《诗经·小雅》中“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陶陶”的意境相类似。《广州话正音字典》(2007)中指出,“陶/tou4”表示“优悠快乐”的含义( [21] , p.83),而《部身字典》(1967)也提到,“陶陶”表示喜乐之情( [25] , p. 269)。这种使用方式既展现了拟声词的多义性和形象化特点,也展示了拟声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丰富性。

例28:月亮光光照广州,斗整灯笼过中秋。

阿爸随手扎花灯,阿嬷拜月揾碌柚。 (过中秋)

例29:公鸡骟鸡毛艳艳,年尾劏鸡毛扎毽。

新手埋堆比高低,失脚踢落池塘边。 (踢毛毽)

例30:默默无闻几多年,一披盛装惊破天。

亚运圣火点燃日,海心沙沙珠闪闪。 (海心沙)

例28的汉字“光”是会意字,原意为光芒、光亮,甲骨文字形象地描绘了火焰在人体上的形态。“光光”这一叠音形式形象地描写月亮明亮、广阔的状态,表示月亮发光、照耀在地面上的动作。例29描写人们用鸡毛制作毽子,新手踢毽子踢到池塘边的场景。其中,“艳/jim6”是会意字,由丰和色组成,表示公鸡羽毛色彩艳丽。例30描绘了亚运圣火照耀下沙粒闪闪发光的情景。动词“闪”表示事物的状态突然显现或时现时无的情况。例如,“闪闪呤/sim2sim2ling3”等词语被用来描绘事物闪闪发光,展示了(AB) CC型的形象化和拟态表达的特点。

5. 结论

本研究针对粤语民谣中的拟声词与拟态词进行深入分析,着重考察其在动物声、人声模仿和五感描写等方面的表现。研究发现,拟声词和拟态词在粤语民谣中得到广泛应用,生动模仿着动物的鸣叫、人们的哭笑声、车马奔驰与劳作的喧哗声,以及大自然的风声、雨声和水声等。同时,这些语言元素在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色彩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以描绘欢乐之景,展现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态度,传达愤怒与哀伤之情。

在粤语童谣中,最常见的拟声词和拟态词结构为ABB型,其次为BBA型,而单音节A型相对较少。此外,叠音结构AA型和AAA型在拟声词与拟态词中也频繁出现。ABB型结构常与形容词、动词如“乐”、“喜”、“笑”、“气”、“泪”等相结合,而BBA型结构则常与动词如“转”、“开”、“啼”等相关联,以生动地表现动物声和事物声在发声过程中的动态特性。这些拟声词与拟态词在不同结构中呈现出不同的句式效果,多用于无主语句,句式简短且常省略成分,共同丰富了粤语民谣的语言表达,使得歌曲更具生动形象,描绘了动物声音、自然界声响和各种生活场景,同时折射出岭南地区的文化风情与时代演变。

文章引用

夏逸慧. 粤语民谣中拟声词拟态词的语音形态及其语用功能考察
Exploring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and Pragmatic Applications of Onomatopoeia and Mimetic Words in Cantonese Folk Song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9): 3879-38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9521

参考文献

  1. 1. 郭必之. 从南宁粤语的状貌词看汉语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接触[J]. 民族语文, 2012(3): 16-24.

  2. 2. 黎奕葆. 香港粤语双音节状态后缀的音韵特色[J]. 语言暨语言学, 2015, 16(5): 691-729.

  3. 3. 于潇怡. 粤方言区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37(2): 68-72.

  4. 4. 万珊珊. 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落雨大》为例[J]. 艺苑, 2017(4): 96-101.

  5. 5. 夏逸慧. 粤语民谣中“笑”的拟声词的修辞色彩[J]. 汉字文化, 2022(23): 25-27.

  6. 6. Bauer, R.S. and Benedict, P.K. (1997)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7. 7. Flynn, C.Y.C. (2001) Intonation in Cantones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8. 8.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9. 9. 张嘉星. 象声词的命名及其归属[J]. 漳州师院学报, 1997(1): 73-78. https://doi.org/10.16007/j.cnki.issn2095-7114.1997.01.014

  10. 10. 陈雄根. 《离骚》、《九歌》貌词研究[J]. 人文中国学报, 2001(8): 85-107.

  11. 11. 赵爱武. 汉语象声词的语义与标写形式[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 67(2): 104-108.

  12. 12. 耿二岭. 汉语拟声词[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

  13. 13. 陈慧英. 谈谈广州话的形容词[J]. 中国语文, 1979(6): 451-454.

  14. 14. 饶秉才, 欧阳觉亚, 周无忌. 广州话词汇特点研究(上) [J]. 暨南大学学报, 1981(1): 9-20.

  15. 15. 饶秉才. 广州话造词法研究(之一): 词法学造词法[J]. 语文杂志, 1983(11): 55-64.

  16. 16. 邓少君. 广州话形容词表示程度差异的方式[J]. 语文研究, 1994(3): 51-57.

  17. 17. 高华年. 广州方言研究[M].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80.

  18. 18.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M]. 北京: 中国ISBN中心,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2005.

  19. 19. 萧卓光. 广州民间歌谣[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20. 20. 梁树庭, 马洁群. 老广新韵: 漫画粤语新歌谣[M]. 广州: 花城出版社, 2016.

  21. 21. 詹伯慧. 广州话正音字典[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2. 22. 周无忌, 饶秉才. 广州话标准音字汇[M].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88.

  23. 23. 粤语審音配词字库[DB/OL]. 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24. 24. 冯田猎. 粤语同音字典(增订本) [M]. 香港: 东联学供社, 1996.

  25. 25. 冯思禹. 部身字典[M]. 香港: 右文书屋, 196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