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681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7769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拟声词教学策略

王安琪,潘世松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8日

摘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古诗84首,其中含有拟声词的古诗6首。通过对六首古诗的考察,从古诗拟声词的分布情况入手,分析出古诗拟声词的功用,从而探讨古诗拟声词的教学策略,总结出教学古诗拟声词的价值。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部编版,古诗拟声词,语言生态伦理,教学策略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Onomatopoeia in Ancient Poems in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qi Wang, Shisong P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18th, 2023; accepted: Jul. 21st, 2023; published: Jul. 28th, 2023

ABSTRACT

There are 84 ancient poem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including 6 ancient poems with onomatopoei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six ancient poems, starting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poetry onomatopoe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ancient poetry onomatopoeia, discuss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poetry onomatopoeia, and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onomatopoeia.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from two aspects, hoping to have some reference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Departmental Edition, Ancient Poetry Onomatopoeia, Language Ecological Ethics, Teaching Strateg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中讨论的古诗指人教社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应达400万字以上。”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了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尝和审美乐趣 [1] 。初中阶段是语用主体的第二成长高峰期,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开始不断增强,是最具备塑造性的,应该对古诗形成自己的感悟和审美。古诗拟声词是富有音乐美感和古典文化气韵味道,新课标下的语文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在对古诗拟声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调动五觉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感情,还原出当时的场面,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化,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耿二岭在《汉语拟声词》一书中说:“描摹的精确与否,却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拟声词既是语言的一部分,那它们就毕竟具有人为的和非本能的符号系统的特性,只要人们认可某种语言代表某种自然声音就行了” [2] 。李树红也认为,“拟声词是某个民族根据他们的语言所固有的语音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进行一番改造加工的结果” [3] 。因此,拟声词并不重视与原型的发音还原度,在遵循语体伦理理念下,只要言语主体认可就行。

话语的构成要素知识——拟声词属于语体学范畴,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有着鲜明的语体色彩,而十几年来,理论界不断以中小学生的语体习得为切入点对语体进行思考 [4] ,这就说明考察古诗拟声词有利于汉语的母语传承和外语传播。认识了拟声词的语言生态基础,古诗拟声词的教学生态主要从古诗拟声词分布情况、功用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2. 古诗拟声词的分布情况

通过查找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书,其中古诗有84首。七年级上册12首;七年级下册14首;八年级上册18首;八年级下册12首;九年级上册11首;九年级下册17首。古诗中带有拟声词的是七年级上册一首《观沧海》,七年级下册一首《木兰诗》,八年级上册一首《赠从弟》(其二),八年级下册两首《关雎》《送友人》,九年级上册一首《长沙过贾谊》,九年级下册两首《渔家傲·秋思》《十五从军征》。课外古诗词诵读占在7~9年级优秀诗文背诵举荐篇目50篇中,带有拟声词的古诗占4%,不包含在背诵里的占8%。在7~9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汇总84首中,带有拟声词的古诗占7.14%,而有一半是属于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把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书中的古诗,按三个年级统计,其中在七年级阶段带有拟声词的古诗占2.38%;在八年级阶段带有拟声词的古诗各占3.57%;在九年级阶段仅占1.19%。

上述调查表明目前教学过程中,古诗拟声词的运用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多数以课外诵读的方式放在七八年级来教,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关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分的强调考试大纲中的内容,教师更注重要求学生机械式地背诵新课标列出的篇目,没有过多的对其进行讲解。当拟声词作为语文教学语言时,它就变成了模仿声音的表象,在古诗教学中传递声音信息,让学生在听觉上获得自然的反应。拟声也是一种修辞,它的修辞意义旨在描绘一个一种有声有色的世界, 揭露出或展示出某事物藏匿于声音表象后的审美内涵,如:氛围、境界、善恶等。在古诗教学中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的体验,这是拟声词的深层教学功能。那么,何谓拟声词?古诗拟声词有哪些?古诗拟声词的功用有什么内容?

3. 古诗拟声词的功用

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找到对拟声词的解释是: 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叮、砰、咚、扑哧”,也叫象声词 [5] 。拟声词的种类也有很多,例如:单音节、双音节、AB式、AAB式、AABB式等。在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找到这样的概念“是吸收了声音的要素在语辞中的一种辞格。”从理论层面证实了拟声词的知识前提和基础。下面,我们将从实践角度讨论在初中阶段,中学生对古诗拟声词的习得与应用,进一步探讨古诗拟声词的功用问题。

考察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84首古诗1,从中我们筛选出来以下六个文本,分析得出:

1)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拟声词,风吹树木的声音。该句可以翻译为秋风吹动树木发出声音,海中波涛汹涌。在秋风萧瑟中,看到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由听觉到视觉,诗人没有丝毫伤感悲凉的情绪,反倒展现出一种辽阔气势和雄心壮志。能够给读者营造一种壮阔的意境。

2)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拟织布声。交代了木兰是一个普通平凡的纺织女身份,也反映出木兰勤劳的形象特点。与下文木兰代父从军成为巾帼女英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使木兰这一人物更加立体、生动、完整。通过运用“唧唧”这一拟声词,把人物形象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溅溅”,水流声。这里木兰已经不辞而别,前往战场,在休息时只能听得见流水的声音,可以看出环境的幽静以及木兰心中对父母的不舍和思念,明明想听见父母的声音,却只能听流水声来慰藉自己。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环境在声音交错中,让木兰充满想象,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啾啾”,马叫的声音。休息过后,继续赶路,“啾啾”、“啾啾”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说明离战场也越来越近了。烘托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反映和衬托出木兰对“爷娘”的思念之情。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霍霍”,磨刀的声音。“霍霍”的声音,可以看出家人对木兰归乡的喜悦和高兴之情,一般在亲人回家时,家里人都会做一桌可口的饭菜,而通过声音,我们也会想到家中的欢乐气氛,从而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上述这些双音节结构的拟声词可以凸显语音节奏特征,体现出古诗语言的节奏感,还能使读者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八年级上册《赠其弟》(其二)中“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瑟瑟”,拟声词,秋风声。形容寒风的声音,谷中寒风呼啸,高山上松树却挺拔耸立。听觉与视觉巧妙结合,简洁生动,突出松树的不屈挺拔的品质。

4) 八年级下册《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拟声词。《关睢》我们好像可以听到一只雌鸟在鸣“关关”紧接着又一雄鸟和鸣“关关”,雌雄和鸣,水间嬉戏,创造出一种快乐幸福的意境。

5) 八年级下册《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萧萧”,马嘶叫声。这里诗人运用了《诗经·车攻》“萧萧马鸣”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惜别之情。

6)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只看诗句没有一点声音的感觉,但是“萧瑟”二字属于拟声词,稍加讲解,学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只说它是描写风雨吹打着树木发出声音,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管在政治上还是人生道路上无所谓风雨还是放晴的超然态度。

考察发现,“萧瑟”出现两次,双音节结构的拟声词运用频率最多。拟声词的双音节组合,结构简单,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而且还兼具音乐美。换言之,如果在原有音节上删掉一个音节,都会破坏古诗的韵律、感情色彩等。对古诗拟声词的运用有动物飞禽之声,如:《关雎》中的“关关”、《送友人》中的“萧萧”;自然山水之声,如:《观沧海》《定风波》《赠其弟》(其二);器物碰撞、摩擦之声《木兰诗》。郭绍虞在《中国语词的声音美》中有这样的描述:“语音之出,本于拟声与感声。拟声是摹写外界客观的声音,感声是表达内心主观的声音。所以只须巧为运用这些拟声或感声的语词,就足以增加行文之美” [6] 。拟声词可以联动通感,把听觉、视觉巧妙结合;拟声词可以凸显人物形象,烘托氛围,创造意境,表达作者的态度、观点及思想感情。既然拟声词让文学作品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生命力。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它的功用特点来教学生,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拟声词语言,又能增强课堂趣味性。

马清华指出:“拟声特征的损耗、隐晦乃至消隐跟语言系统化同步进行。”目前,初中生对学习古诗拟声词缺乏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缺少积累,语感薄弱。教师在教学当中太急于求成,把考试重点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考试用不到的,选择性忽略,只讲求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文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模式单一,资源局限,缺少自己的创新,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和古诗拟声词语言的魅力。

4. 古诗中拟声词的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那么语感的来源是什么?古诗词就是一个很好培养语感的资源库和教材。由古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初中生不易理解,对古诗中的拟声词研究教学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拟声词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所内涵的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这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究竟如何展开教学,会让学生们学好这部分内容呢?

4.1. 教法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而又规范的要求。

1) 教师自身学识意识

根据每个教师的学习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同程度,会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识观念。我们尊重教师间的不同,但是教师自身一定是有很高的学识素养的,只有自身的学识意识提升,才会使学生有更多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审美想象能力的水平高低。例如,我们如果不讲解“萧瑟”是拟声词,风吹树木的声音。同学们是不会在头脑里产生想象的。而教师如果没有关于“萧瑟”的经验,那么也不会引导学生去感知由听觉到视觉的转移,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记忆。教学时,如对《木兰诗》中的“唧唧”、“啾啾”、“溅溅”对应的织布声、马叫声、流水声对适当强化、点评、分析,势必能借拟声表象传递 出木兰出征前的愁虑、征途中的眷念及豪迈等深层教学信息,同时诱发学生对诗意、木兰的情感把握。

2) 教师课堂教学意识

由于拟声词的分类和形态多样,古诗文体也很多样,需要老师讲解的知识也会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程度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以静态的文本知识为基础,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下,教学互动,师生互动,转静为动,树立创新意识。例如,依据多媒体教学、在讲述《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7] 。运用幻灯片播放拟声词的音频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可以添加相对应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相较于单调的口语,运用配乐、图片的方式介绍能够使学生在“听到”的同时“看到”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古诗拟声词记忆加深。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改善课堂氛围的同时,帮助学生积极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植入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乐于学,勤于学,最后对拟声词熟练把握,加以运用,从而使古诗教学效果“1 + 1 > 2”。不光能理解古诗中的音乐美,同时还能体会古诗的艺术表现力。

4.2. 学法上

在古诗拟声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毕竟对古文的认识是有限的,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因此在大语文观念下,给学生思维拓展和审美想象留一些空间,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拟声词一般是叠词或是有韵律的,学生在吟诵是要有韵味,有感染力,有强弱高低错落有致的语调,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的音韵之美。

学生应该主动亲近拟声词,分析拟声词的语音规律,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透过文字来理解诗句,并加以运用。具体做法有:

1) 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拟声词,感知不同拟声词的形象、感情、情态不同的地方。

2) 体会相同的拟声词在不同的情景下表现的不同感情,进行个性化诵读。

3) 尝试运用拟声词 [8] 。

古诗是诗人与读者心灵的对话,而透过古诗,学生又能与诗人进行沟通。学生要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要能辨析出拟声词以及它在诗中的意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

5. 结论

综上所述,古诗拟声词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好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文化价值。探讨它的功用及提出恰当的教学建议,必然有助于提升教学古诗语言的水准,增强古诗拟声教学的质量。

5.1. 理论价值

由于汉语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拟声词完全可以,也应该能够对丰富的生活中的音响,“随声附和”,直接、具体、真切地再现大自然及人化自然中的诸多音响,曲尽人意 [9]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拟声词,摹声拟音,聆听拟声词的音乐美,享受拟声词的艺术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想象。拟声词的教育价值在于它能够借声写动,借助拟声的效果增强画面的动态美;能够用声造景,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也能够以声衬景,突出诗歌中的人物心情。在生活实际中如何将拟声词相联系加以运用,是作为教师的一大难点,教不难,难的是学生能不能应用。对于自然界的声音,器物的声音,学生们已经关注的越来越少了,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网络如此便捷,可是缺少教育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听、真感受,才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情趣。

5.2. 实践价值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发现,涉及拟声词的古诗占比较小,甚至有的没被选入。初中生的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开始外扩,所学的学科也慢慢变多,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可能会有历史、地理、音乐等其他课程的交叉,我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对于古诗教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视的,在宏观上我们可以看到例如古诗编排、古诗选编、教学设计、对于某一篇古诗的教学探讨等这种大结构的论文,而在教学中,平仄、押韵的知识会在诗词中讲到双声、叠韵的知识会在单纯词里讲到,并且常常体现在拼音、朗读中,而拟声词却往往被人们忽略。它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学生谈到拟声词都知道,通俗的来说就是模拟声音的词语。当它放到具体的古诗当中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不能只告诉学生这个拟声词的意思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透过拟声词来了解作者所内涵的感情,帮助学生突破一些形式障碍,从而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5.3. 文化价值

艺术来源生活,生活发出声音,声音传播文化,文化影响艺术。现在这个时代下,拟声词是一种语言,属于语言生态伦理范畴,学生学习古诗拟声词,不仅仅是在学习古诗中的语言,体会作者感情,更是在还原语言背景,还原故事原貌,从而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在经过千年岁月的沉淀下,跨越时间的长河,我们至今仍能与当时的世界产生共鸣。

拟声词的创造与应用,为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声音提供了更多表达方式 [10] 。对拟声词的教学是有必要的,拟声词的教学能辅助教师讲解古诗,塑造意境,烘托氛围,突出形象,抒发作者感情。因此,以初中语文教材为考察依据,对古诗拟声词运用进行分析,阐述它的功用,并提出教学建议,为语文教学、文化传播提供路径,具有理论意义、实践必要和文化价值。尤其在提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和研究古诗拟声词教学应该被提上日程。

文章引用

王安琪,潘世松.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拟声词教学策略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Onomatopoeia in Ancient Poems in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23, 13(07): 4901-49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69

参考文献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2. 吴松, 鲍周. 古代汉语拟声词的形象化教学[J]. 煤炭高等教育, 2021, 39(2): 122-126.

  3. 3. 潘世松. 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实践必要与知识前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42(6): 8-14.

  4. 4. 潘世松.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J]. 修辞学习, 2007(5): 65-68.

  5. 5. 赵绒绒.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拟声词[J]. 陇东学院学报, 2020, 31(1): 1-5.

  6. 6. 肖莉莉. 拟声词的通感修辞与成因[J]. 文学教育(下), 2020(8): 32-33.

  7. 7. 张秀敏. 乐画古诗相通, 电教手段相辅——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学习[J]. 中国新通信, 2022, 24(2): 177-178

  8. 8. 周丹. 浅说阅读知识性教学的目标走向——以“拟声词”群文阅读教学为例[J]. 四川教育, 2015(11): 43-44.

  9. 9. 李仁湘. “摹声”修辞的艺术美——漫谈初中“摹声”教学[J]. 宜宾师专学报, 1995(1): 109-111.

  10. 10. 欧阳王娴. 《诗经》拟声词浅析[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 35(1): 81-83.

  11. NOTES

    1《观沧海》《次北固上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哥》《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木兰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其弟》(其二)、《梁甫行》《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关雎》《蒹葭》《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咏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厨房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咸阳城东楼》《无题》《竹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定风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