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3, 3, 167-174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3.3402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A Review of Swinging Research Jianzheng D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Email: dujzh@126.com Received: Mar. 29th, 2013; revised: Apr. 18th, 2013; accepted: Apr. 29th, 2013 Copyright © 2013 Jianzheng Du.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certain aspects of swinging research: the demogr aphic an d personality ch ar- acteristics of swingers, reasons for swinging, methods of meeting swingers, types of swingers, effects on marriage, and dropping out of swinging. Numerous theories explaining this behavior have been presented, along with the current state of swinging and problems on swinging research. This article atte mpts to pull to- gether some of the fragments of research findings that relate to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involv ed in swing ing activities. Although many people in our society disapprove of this behavior and believe that swingers have unsatisfactory marriages,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such a clai m. Keywords: Swinging; Alternative Lifestyles; Sex 换偶研究述评 杜建政 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Email: dujzh@126.com 收稿日期:2013 年3月29 日;修回日期:2013 年4月18 日;录用日期:2013 年4月29 日 摘 要:换偶通常是指已婚夫妻基于性目的而交换配偶。在20 世纪 60 年代,伴随女权运动、性解放 运动,换偶作为一种另类生活方式,在欧美国家已开始流行。在我国,近几年屡有换偶的新闻见诸媒 体,并引发伦理和法律上的争论。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界对换偶群体的研究:换偶者的人口学特征 和个性特征、参与换偶的原因、换偶的形式、换偶对婚姻的影响、以及换偶者的心理困扰等。 关键词:换偶;另类生活方式;性 1. 引言 2006 年10 月,陕西省礼泉县女民警苏某,网名 “一枝独秀”,在凤凰网的访谈节目《性情解码》中, 讲述了自己的换偶经历及其创办的“夫妻交友”网站。 之后,苏某被工作单位辞退。2009 年9月,南京某大 学副教授马某因组织换偶活动被收审,后以聚众淫乱 罪被提起公诉,获刑三年六个月。这两则新闻,使换 偶现象浮出水面,给民众的性观念以极大的冲击。 2010年4月10 日,凤凰卫视播出《一虎一席谈—— 南京副教授该被定罪吗?》,表明换偶事件已然成为 民众关注的焦点。2012年8月,庐江艳照事件,因疑 似当地官员参与换偶活动,更是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 波。 事实上,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伴随女权运动、 性解放运动,换偶就已在欧美国家开始流行。据 Bartell 在1971 年的调查,美国已婚夫妻中有 1%参与过换偶; 而据 Hunt 在1974 年进行的全国范围的调查,2%的美 国男性和低于 2%的美国女性承认曾参与过换偶,其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67 换偶研究述评 中绝大部分仅参与过一次(引自 Jenks,1998);Cole 和Spaniard(1974)在中西部大学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 表明,1.7%的被调查者至少参与过一次换偶。 进入 90 年代,换偶人数迅速增加。据北美换偶 俱乐部协会(North American Swing Club Association, 简称 NASCA,为北美最大的换偶组织)的会长 McGinley 透露,该协会在 1987 年拥有会员 1.2 万, 而到 1997 年,已拥有会员 3万左右;在1987 年,北 美有换偶俱乐部 200 家左右,到 1997 年,则已发展 到约 400 家(Jenks, 1998)。到 21 世纪,换偶在西方国 家更为风行。网络与媒体上,有关换偶的广告和报道 层出不穷。据意大利国家媒体《新闻报》报道,在意 大利,有 1/4 的夫妻参与换偶活动,而且,总理贝卢 斯科尼也牵涉其中。 西方学界对换偶的研究,或者将范围再扩大些, 对另类生活方式的研究,在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已达 高峰,之后渐趋衰落(Rubin, 2001)。而在中国,虽然 近几年换偶事件也曾一度造成轰动,但学界对此现象 的关注,仅体现在伦理和法律方面的争议。在心理学 学刊中,有关换偶的调查及研究,近乎空白。当然, 这并不是说,国人对换偶毫无心理学角度的研究。实 际上,仅在幸福村网站,与换偶有关的调查有数百之 多。这些调查的程序规范,严格限定每个注册名和IP 地址的选答次数。虽然说,调查的样本可能无法达到 随机化,但这是同类研究无法避免的通病。国外的有 关研究,大都是在换偶俱乐部中发放问卷。他们选取 的样本,往往只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州的。至少,幸 福村网站的调查样本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大陆的。近 期,方刚出版专著《换偶者:亲密关系研究》,对我 国的换偶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2. 对“换偶”一词的辨析 换偶,我国民众一般称之为“换妻”。在英文中, 这个词与 swinging 相对应,同类的词还有comarital sex,mate swapping,mate sharing,partner exchange 等(Wheeler & Kilmann, 1983)。 在国外有关文献中,swinging 通常被界定为已婚 夫妻仅仅基于性目的而交换配偶(如:Fang,1976; Jenks,1998)。方 刚 (2011)对swinging 一词进行了深入 的辨析。方刚认为,在英文中,swinging 一词的含义 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两对或多对夫妻或情侣的“互 换”,还包括有单男、单女参加的 3P 或群 P,甚至包 括在配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一方单独出去同他人发 生性行为。Swinging 强调的是伴侣间开放的性,而不 是强调对哪类人开放。 方刚(2011)认为,“换妻”一词,是从男权视角观 照这一活动的,过于彰显男性权力和利益,显然不妥; 而现在中国学者和公众普遍使用的“换偶”一词,也 经不起推敲。即便“偶”可以扩展到所有稳定、亲密 的伴侣关系,如情人,但“换”在中文语意中须是各 方均可拿出所有为对方所用。具体说来,单男(或单女) 参与到一对夫妻或情侣中的性活动,由于单男(或单女) 没有提供伴侣,便不存在“换”,也就不是“换偶”, 但这也属于英文 swinging 所包含的内容。“换偶”的 含义只同mate sw apping比较接近。“聚众淫乱”或“群 交”,一个是鲜明的贬义词,一个是中性词,与 swinging 的本意较为接近,但它们并不要求参与者必须是配偶 或情侣,或配偶或情侣一方知情同意情况下的单独参 与者(即swinging single)。 因此,方刚(2011)主张,将swinging 译为 “共偶”, 也许更贴切。“共偶”强调的是与人“共享”,而 非“ 交 换”,既适用于两对或多对夫妻或情侣的“换偶”,也 适用于单男、单女参与其他夫妻或情侣的性活动,另 外,也可将swinging single的含义涵盖于内。而且, 方刚(2011)的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现状是,共偶中 的其它组合,远多于两对或多对夫妻或情侣“交换” 性爱的组合。 方刚(2011)主张使用“共偶”,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本文之所以仍采用“换偶”,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约定俗成,国内大多数有关文献都使用了“换偶” 一词,实际上,方刚的前期文章和近期专著,也是以 “换偶”为题;二是因为,许多词语,从日常用语进 入专业词汇后,内涵外延就有了新的变化和界定,我 们不应再过多纠缠于日常用语的含义。许多国外有关 文献也将swinging 界定于已婚夫妻之内,这时,译为 “换偶”,还是更准确的。至于在方刚(2011)的研究中, 共偶的其它组合远多于两对或多对配偶的交换,这只 能说明方刚的研究所关注的范围更广,或者说,用“共 偶”概括方刚的研究领域比用“换偶”准确些。但这 似乎不足以否定其他研究采用“换偶”一词更妥帖。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68 换偶研究述评 囿于“聚众淫乱”入罪的社会现实,囿于参与者观念 契合、相貌中意、时间便利等实际要求,其他组合的 实现可能性应远大于两对或多对配偶的交换。相当一 部分旨在换偶的夫妻或情侣,在诸多限制之下,也只 得退而求其次,采用其他组合作为替代。如同在性管 制严酷、性伴侣缺乏的情境下,自慰及边缘性行为可 能多于实质性行为,这不足为怪,也无需因此而对性 行为的有关概念重新界定。 对术语用词的斟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严谨的界定。就现有的相关研 究来看,换偶除要求配偶知情同意外,还应当具备这 样一些特征:1) 在换偶活动中,参与者至少应有一对 男女存在婚姻或情感纽带,即夫妻或情侣,但又不存 在多角关系。前者将换偶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交区分开 来,并将单男、单女加入的情形涵在其中,后者将换 偶与群婚、一夫(妻)多妻(夫)、包养、拉帮套区分开来; 2) 换偶活动以单纯的性目的为指向。在这里,性目的 既指生理的,也指心理的,后者包括使配偶得到性满 足,或者满足自己的窥淫欲望等。这一界定,将换偶 与夫妻默许或协同卖淫区分开来。 3. 换偶者的特征 为了解人们如何看待换偶者,Jenks(1985a)进行过 这样一项研究:他向 342名换偶者和134 名非换偶者 发放问卷,调查他们对换偶者的看法,并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非换偶者倾向于认为,换偶者酗酒、吸食 大麻等毒品;换偶者多不是白人;换偶者政治倾向自 由,认同民主党;换偶者半数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而 换偶者的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另外,Gilmartin(1975) 调查发现,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换偶者迁入他 们的小区,他们会对此介意。 这说明,即便在文化多元的美国,换偶也是被污 名,换偶者也被认为是变态的。有关调查表明,在美 国,大多数换偶者居于社会的中上阶层,他们的受教 育程度及收入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大多从事专业和 管理工作。绝大多数(90%以上)的换偶者是白人。约 有2/3 的换偶者年龄在 28~45 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 39 岁。在政治倾向上,换偶者更偏于保守,认同共和 党。换偶者中 41%认为自己在政治倾向上居于“中 间”,32%自认为“保守”,27%自认为“自由”。在1980 年的总统大选中,被调查的换偶者,50%投票给里根, 而24%投票给卡特(Jenks,1998)。 虽然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在性方面,诸如对离 婚、婚前性行为、色情书刊音像、同性恋、流产的态 度上,换偶者则比非换偶 者更为自由 和宽容(Jenks, 1998)。另外,换偶者较少表现出宗教上的认同。 Gilmartin(1975)调查发现,换偶者中 63%不信教,而 这些被调查者超过 68%是在宗教家庭背景中长大的。 与之对照,在美国总人口中,92%美国人称自己有宗 教偏好,只有4%的美国人完全不信教(Jenks, 1998)。 在中国大陆,也有人在网络上对换偶者的状况进 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年龄构成上,520 人参与的 调查中,20 岁以下 4人(0.77%) ,20~30 岁140 人 (26.92%),30~40 岁257 人(49.42%),40~50 岁112 人 (21.54%),50 岁以上 7人(1. 35 % ) (LIHAOT,2011a); 而在受教育程度上,526人参与的调查中,博士后 10 人(1.90%),博士 18 人(3.42%),硕士99 人(18.82%), 本科 240 人(45.63%),专科 99 人(18.82%),高中 31 人(5.89%),初中 11 人(2.09%) ,小学 18 人(3.42%) (fengyehongyu, 2011);在职业构成上,参与调查的换 偶者中,政府公务员 40 人(20.73%),个体经营(小老 板)26 人(13.47%),学生 2人(1.04%),农民5人(2 .59% ), 军人 2人(1.04%),教师 15 人(7.77%),科研人员 9人 (4.66%),服务行业 6人(3.11%),企业白领 74 人 (38.34%),医生 5人(2.59%),在家赋闲 9人(4.66%) (teachpp, 2011);在信仰方面,94 名参与者中,有信 仰者 37 人(39.36%),无信仰者 57 人(60.64%) (fzggmm, 2010)。 对于换偶者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 度的说法,方刚(2 011)有不同的观点。方刚(2011)认为, 处于为主流社会贬损、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往往会更 多地表现出自我提升。方刚之前研究同性恋、裸体主 义者时,这些群体成员都曾声称自己是更具有智慧的 人,是社会地位更高的人。或许,换偶者概莫能外。 以南京马某的换偶案为例,涉案的22 人中,小学文 化者 8人,大学文化者 2人(包括马某),很少有人可 称为有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士。因此,换偶者应存在于 各个社会阶层。 除人口学特征及政治、宗教态度之外,学者还对 换偶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Wheeler和Kil-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69 换偶研究述评 mann(1983)发现,换偶者与非换偶者在感觉寻求量表 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换偶者与非换偶者在社会赞许 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换偶者对社会赞许的需要 更高。Jenks 以权威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性观、 内外控、疏离感等方面的量表进行施测,发现换偶者 与非换偶者在量表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还有 学者以 MMPI对换偶者进行调查,就整体而言,没有 发现换偶者有更为严重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困扰(Jenks, 1998)。 方刚(2011)在对换偶者的访谈 中,发现换偶 者大 都是热衷于性、对性持娱乐态度、性的专属观念不强、 认为性与爱可以分离的人。Gilmartin(1975)调查发现, 换偶者往往比非换偶者在更早的年龄开始与异性约 会、性交,约会的频率更频繁。Jenks(1998)发现换偶 者有 2个特征非常明显:性观念开放,嫉妒心不强。 “幸福村”网站一项 482 人参与的调查表明,69.50% 的参与者认为“性是个人自己的事,和道德无关”, 30.50%的参与者认为“性自由会造成社会问题,和道 德有关”(寂寞听雪吟,2012)。 总之,就现有研究结果来看,换偶者除了在换偶 这件事上似乎“偏常”之外,其他方面均不能称为“异 常”。 4. 换偶的动机 Jenks 对换偶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体验性伴和性经历的多样性,是最主要的动机,26% 的被调查者选择此项;快乐与刺激,偷食“禁果”, 抗拒主流社会的性规范,体验另类生活方式,是第二 位的动机,19%的被调查者做此选择;13%的被调查 者是为了结识新人,拓宽社会生活面;另外,窥淫也 是一个重要动机,窥淫除了能得到性刺激,增强性兴 奋外,还能观摩性技巧,解决自己与配偶之间存在的 性问题;其他的动机还有重获青春体验、看到配偶之 外的人被自己吸引而飘飘然、增加对自己配偶的兴趣 等(Jenks, 1998)。 “幸福村”也有人对注册者的交友动机进行调 查,在448 名参与调查者中,332 人选择“为了刺激” (74.11%),26人是“为了好奇”(5.80%),29人是“为 了好玩”(6.47%),选择“其他”者61 人(13.62%) (zqasyok, 20 11)。 方刚(2011)认为,虽然在其研 究中,受访者 自述 参与换偶的动机有多种多样,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 维持夫妻间的性激情,是最核心的、最本源的动机。 方刚(2011)以斯滕伯格的爱情 三元理论对换 偶的 动机进行了阐释。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含 3种成分: 一是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与分享等; 二是激情,以身体的欲望唤起为特征,其表现形式往 往是对性的渴望,从伴侣身上得到满足的任何强烈情 感需要均属此类;三是承诺,包括将自身投入于一份 感情的决定及维持这一感情的努力。亲密、激情和承 诺的不同组合,可产生 8种类型的爱。比如,只存在 亲密和激情,会呈现浪漫的爱;只存在亲密和承诺, 会呈现友伴的爱;而当亲密、激情和承诺都同时存在 时,则表现为圆满的爱。圆满的爱是完整的爱,为许 多人所寻求。在短时期内得到圆满的爱,或许相当容 易,但若想长久,则很困难。其中,激情的消退和易 变是最主要的原因。当夫妻通过协商,达成性不专属, 以不影响相互感情的换偶实践来寻求激情的时候,亲 密和承诺也能同时建立起来,从而实现圆满的爱。 5. 换偶的实现途径 三人或三人以上同时在一起进行性行为,为我国 现行法律所不容,在大多数国家,也为主流的社会道 德和习俗所贬斥。那么,夫妻或情侣间是如何就他人 介入自己的性行为达成共识,并最终得以实施呢? 方刚(2011)认为,换偶者达成 共识的过程, 包括 动员与讨论,并且两者往往是交织进行的。动员是指 一方劝说另一方接受换偶;讨论是指双方就换偶基本 达成共识后,对各种担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各类 风险及其规避方式。 Henshel (1973)对25 例换偶夫妻的调查发现,首 先提议换偶的,68%是丈夫,12%是妻子,另外 20% 是共同提议。方刚(2011)的研究更为深入,他发现: 男性提出换偶建议的方式往往比较直接,而女性较含 蓄;在建议被伴侣拒绝后,多数女性会选择放弃,而 多数男性则开始进入漫长的劝说过程。 换偶共识的达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自的性 脚本,以往的性经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些顺 利接受换偶建议的伴侣,其个人性脚本都能接受开 放、多元的性。换偶动议能否被接受,与伴侣是夫妻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70 换偶研究述评 还是情人,以及伴侣间感情深浅,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方刚,2011)。 在伴侣内部达成换偶的共识后,下一步就是在外 面寻找和选择合作者了。在国外,虽然换偶也被污名, 但未被法律禁止。换偶者可以通过加入换偶俱乐部、 参加换偶联谊会、以及在换偶杂志上刊发和查阅广告 等方式寻找和选择同好。而在国内,则缺少这些途径。 方刚(2011)的受访者中,除极个别是在身边熟人中发 展换偶对象,绝大多数受访者是通过互联网寻找到换 偶对象并建立起换偶关系的。幸福村网站的一项调查 也显示,18%的换偶者希望与熟人交友,而 82%的换 偶者希望与陌生人交友(jqzy2010, 2011)。 通常,实现换偶要经过以下步骤:1) 发现目标; 2) 通过网上聊天进一步了解;3) 视频鉴定,或远程 性爱;4) 见面交流;5) 实现换偶。每个环节都会淘 汰许多对象,能够从第 1步走到第 5步的,比例极低 (方刚,2011)。 幸福村的一项调查似乎证实绝大多数换偶者是 通过互联网实现换偶的。在对“你觉得哪种途径交朋 友效果明显”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01名参与者总计 有73%的参与者选择了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其中,55% 会选择有关网站慢慢寻找,11%会在网站里以文会友, 以图择友,3%会在网站里守株待兔,2%会狂加好友, 大海捞针,2%会有选择地发表交友信息。另外,24% 的参与者选择期待有各种现实聚会,在实际接触中寻 找;3%的参与者选择其他方式(引自方刚,2011)。虽 然,后 2项选择也没有排除对互联网的使用。但若以 网络调查结果为依据,证实绝大多数换偶者是通过互 联网来实现换偶,存在很明显的样本偏差问题。 Jenks(1985b)认为,实现换偶的过程通常是这样一 个模式:1) 热衷于性,并(或)早年就参与性活动;2) 个 人性格有助于换偶:性取向开放,嫉妒心不强;3) 被 动阶段:了解和讨论换偶,考虑参与;4) 主动阶段: 联系换偶者,当然也可能退出换偶游戏;5) 实施阶段 (commitment phase):实际参与换偶,逐步与换偶者同 化,将换偶行为合理化。 方刚、Jenks 对换偶实现过程的描述,虽然强调 的内容稍有不同,但在整体上是一致的。 虽然同为换偶,但感情投入、互动频率、活动方 式也可能大相径庭。Varni 将换偶分为 5种类型:单纯 型(hardcore)、自我型(egotistical)、娱乐型(recreational)、 人际型(interpersonal)、共享型(communal)。单纯型换 偶不期望丝毫感情投入,频繁交换伴侣;自我型换偶 也不期望感情投入,但对其他伴侣的挑选要精心一 些;娱乐型换偶将换偶视同社交活动,往往会有一个 相对稳定的群体,但不提倡感情投入;人际型换偶则 不仅维持一个相当稳定的群体,还提倡感情投入;共 享型换偶则指近乎群婚的换偶形式(Wheeler & Kil- mann, 1983)。 换偶还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开放换偶(open swinging),在同一个房间里发生性关系,通常 2或3 对夫妻,也可能有单身者加入;封闭换偶(closed swinging),交换配偶,在不同的房间里发生性关系; 群体换偶(group swinging),3对或以上的配偶一起发 生性关系,通常在一个或二个房间里;软换偶(soft swinging),参与者喜欢看别的夫妻性爱,或者让别人 看到自己和配偶性爱,而不一定要和在场的其他配偶 性交;单独换偶(swinging single),配偶一方和别人发 生性关系,另一方不参与但知情同意(方刚,2011)。 不同类型的换偶方式,实现的难易程度应当大有不 同。 6. 换偶的心理困扰与后果 Jenks(1998)总结了西方国家换偶者存在的心理困 扰,主要有担忧性传播疾病、难于寻找同好、嫉妒、 焦虑、担忧行为曝光等。 Murstein、Case 和Gunn(1985)研究表明,换偶人 群中,33%的丈夫和10%的妻子担心感染性病。爱滋 病出现后,Jenks(1992)研究了爱滋病对换偶者的影响, 结果发现,换偶者对感染 HIV 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担忧 (5 点量表平均得分 2.6),大约 58%的换偶者表示出对 感染 HIV 的担忧,与之对比,在 1988年有学者调查, 13%的美国民众“相当担忧”感染艾滋病。 大约 22%的换偶者表示他们有熟人感染了艾滋 病毒,这些换偶者对艾滋病表现出更大的担忧。超过 62%的换偶者由于恐惧艾滋病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 这些改变主要体现在更为精心选择换偶对象,选择安 全的性行为(如使用安全套等);约7%的换偶者因艾滋 病流行而放弃了换偶;另外,大约 1/3 的换偶者没有 因艾滋病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Jenks, 1998)。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71 换偶研究述评 换偶群体是否性传播疾病的高发人群呢?近期, Dukers-Muijrers、Niekamp、Brouwers 和Hoebe (2010) 以奈瑟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和(或)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 trachomatis)阳性为指标,调查高危人群性 传播疾病的感染率。Dukers-Muijrers 等(2010)将被调 查者分为低龄组(45 岁以下)和高龄组(45 岁以上),并 且男性在男异性恋、男同性恋(更准确地说,是有同性 性行为的男性,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即MSM)、 男换偶者之间比较;女性在女异性恋、卖淫女性、女 换偶者之间比较。结果发现,高龄组的换偶者性传播 疾病的感染率均较高。Dukers-Muijrers 等(2010)认为, 应将换偶者视为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但需要说明 的是,在 Dukers-Muijrers 等(2010)的调查样本中,把 群交者也归入了换偶群体。 嫉妒是与情爱密切关联的情绪体验。爱情与嫉 妒,是诸多文学名著(如《奥赛罗》等)的主题之一。 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卡尔德隆说过,没有醋意的爱情等 于没有灵魂的躯壳。有些人甚至把嫉妒与否视为爱情 是否存在的标志,这是爱情的排他性所在。而换偶的 特点之一,就是性的非专属。虽然换偶者嫉妒心相对 不强,但也绝非丝毫没有。那么,如何排解自己的嫉 妒,就成为换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de Visser & McDonald, 20 07 ) 。 通常,换偶者会建立一些规则来避免嫉妒对夫妻 感情的伤害,如不允许在与他人的性行为中投入过多 的感情、对伴侣诚实和公开,禁止与他人私下约会等 等。在换偶者看来,性与情是分离的,虽然性不专属 于伴侣,但亲密感情和爱专属于伴侣。这些规则将与 他人的性和与他人的情区分开来,因此也减少了伴侣 间的嫉妒(de Visser & McDonald, 2007)。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换偶者对嫉妒的规避 和处理。McGinley 认为,换偶非独占的性行为,配偶 双方同时介入,虽然与其它配偶有亲密接触,但克制 了对非配偶的感情卷入。夫妻可以一起找寻他们的快 乐,而没有秘密和罪恶感。换偶通过把欺骗(私下的偷 情和外遇)从婚姻关系中排除,新的信任与开放使得夫 妻能够战胜嫉妒。Thomas 认为,如果一对夫妻彼此 真诚,相信他们的爱和承诺,彼此都真正享受到快乐, 嫉妒就不会造成什么恶果。对于换偶的夫妻来说,沟 通是非常重要的:心平气和,抱着开放的心态倾听, 试图去理解配偶的感受。虽然嫉妒在所难免,但想到 配偶不是找人来替代你,只是相互享受刺激与激情, 这种嫉妒就会消失(引自方刚,2011)。 在换偶聚会中,换偶者可能会体验到激情,但也 往往伴随着焦虑,担心自己缺乏魅力,担心自己表现 欠佳,担心行为被曝光,等等。Bartell(1970)调查显示, 只有 25%的男性在大型换偶聚会中正常勃起。 国内幸福村网站也调查了换偶者所担心的问题。 结果显示,换偶者最担心的问题依次为:1) 103人 (44.02%)担心安全问题(包括人生安全、财产安全等); 2) 100人(42.74%)担心健康问题(包括传染病、器官损 伤等);3) 17人(7.26%)担心隐私问题(包括私密相片、 资料外泄等);4) 6人(2.56%)担心情感问题(包括夫妻 感情、婚外情等);5) 4人(1.71%)担心社会压力(包括 传统观念带来的压力等);6) 4人(1.71%)担心其它问题 (包括兴趣、意愿、环境等) (LIHAOT, 2011b)。与国外 的有关研究相比,国内换偶者最担心安全问题,而且 对换偶行为曝光的后果也更为担心(担心隐私问题和 担心社会压力者合计 8.97%)。前者可反映出国内社会 治安和人际诚信状况对换偶者的心理影响,后者可反 映出社会控制和公众舆论对换偶者造成的心理压力。 换偶对婚姻的影响,或许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夫妻由于彼此感情冷漠,才 会想到通过换偶寻找刺激,挽救婚姻,其结果多是感 情破碎,婚姻解体。而事实却与此相反。 首先,换偶者并非夫妻感情冷 漠。方刚(2011)的 受访者都表示:因为彼此深刻相爱,才可能实践换偶。 幸福村网站曾做过一项网上调查:“喜欢一个人睡觉 还是喜欢夫妻互相搂着睡”。结果显示:60%的参与者 认为互相拥抱睡很舒服,29%的参与者觉得一个人睡 觉很舒服,11 %的参与者则觉得怎么样睡都很舒服。 由于幸福村注册者大都是已经换偶,或有换偶意向的 夫妻,这一调查结果也能侧面反映出换偶者夫妻关系 之亲密(方刚,2011)。另有一项更直接的调查: “你们 夫妻关系好吗”,78名参与者中,53人选择“非常好”, 19 人选择“还可以”,选择“一般”和“不好”的, 各有 3人(gygy123456, 2009)。 其次,换偶也未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婚姻解体。 方刚(2011)的受访者同样都表示:实践换偶,进一步 促进了他们夫妻的感情,提升了婚姻质量。幸福村网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72 换偶研究述评 站对交友后夫妻感情或关系变化的调查显示:62.83% 的被调查者夫妻感情与关系明显提升;19.47%有小小 波澜(夫人或老公醋意),之后关系提升;7.08%跟以前 一样;4.42%有小小隔阂,不影响正常生活;1.77%有 点不爽,不愿意再参加这类活动;4.42%感情不如以 前好了(春风化雨ing,2011)。国外的有关研究也证实 了这一点。Butler 在1996年的调查表明:62.6% 换偶 者认为换偶促进了他们的婚姻和关系,35.6%认为换 偶后婚姻质量没有变化,1.7%认为换偶后婚姻质量不 如从前了,对此,女性和男性的评价是一致的(引自方 刚,2011)。Va rni(1972)所访谈的 16 对主动参与换偶 的夫妻,有半数说换偶之后他们更感受到夫妻间的温 暖、亲密和爱。G ilmartin(1975)的调查表明,85%的换 偶者说参与换偶对他们的婚姻没有威胁,绝大多数人 说对他们的婚姻有促进。Levitt(1988)的研究表明,3/4 的被调查者认为换偶对他们的婚姻有正面影响,6.2% 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负面影响。Jenks 在1986 年的调查 显示:没有理由相信换偶会伤害婚姻关系。91%的男 性和 82%的女性对参与换偶感到很愉快,只有 1%的 女性对参与换偶感到不愉快,男性无人表示不愉快 (Jenks, 1998)。 方刚(2011)认为:性出轨是婚姻最大的禁忌之一, 会给传统的夫妻关系带来致命的打击。而在换偶实践 中,夫妻双方一起挑战和逾越了这个最大的禁忌,破 除了影响夫妻感情的最大障碍,在共同破禁过程中建 立起的同盟关系,会使双方感情升华。 如果有人据此认为,在夫妻关系紧张,婚姻出现 裂痕时,可采用换偶的方式化解这种危机,则可能谬 之千里。方刚(2011)的被访者指出,换偶配偶间通常 是深深相爱的,他们有非常好和诚实的沟通技术、健 康的性态度、相互满足彼此包括性在内的生活中所有 需求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开始换偶。 通过换偶,配偶们发现他们找到了一个把彼此更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配偶知道你是他生 命中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换偶者认为,为了性快 乐的生理活动是一回事,和你生活中的伴侣性爱是另 一回事。换偶后的夫妻比原来更相爱,因为他们不仅 分享了他们最深层的欲望,还分享了最亲密的性经验 (2011,方刚)。可以说,换偶,对适合换偶者来说, 可能是促进夫妻感情的良药,而对不适合换偶者来 说,或许是加速婚姻解体的毒剂。方刚(2011)认为: 换偶如果是在未经过认真协商、全面考虑、充分达成 共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可能对伴侣的亲密关系造成 负面影响;而在双方充分准备、自愿参与的情况下, 换偶对亲密关系的促进具有诸多好处,比如增加性的 吸引力,彼此更加了解对方,更加爱与忠诚对方。方 刚的一位受访者建议心理学工作者编制一种问卷,可 对有换偶意向的夫妻施测,以预期其换偶行为对婚姻 的可能后果。如果不考虑这种问卷效度指标获得之 难,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建议。 另外,退出换偶游戏,也是一些换偶夫妻要面对 的问题。Denfeld(1974)向婚姻与家庭方面的咨询师发 放2000 多份问卷,问卷回收率约45%,而回收问卷 中有 49%报告说至少见过 1例换偶游戏的退出者。他 们退出换偶的原因依次为:嫉妒24%、罪恶感 15%、 威胁婚姻15%、兴趣转移 12%、厌倦换偶 11 % 、对换 偶失望 7%、离婚或分居 6%、妻子不能参与 6%、担 心行为曝光 3%。而 依 据Murstein 等(1985)的调查,换 偶者退出游戏的主要原因是妻子不能参与,其他原因 还有担心感染性病、罪恶感、担心曝光、厌倦和嫉妒。 7. 换偶研究的困境与意义 换偶研究最大的困难,或许就是研究样本的选取 (Biblarz & Biblarz, 1980; Jenks, 1998)。首先,换偶研 究难以取得随机样本,这也是所有有关性心理、性行 为研究的共性;其次,换偶作为有悖主流社会规范的 另类生活方式,不仅在道德上被污名,甚至为法律所 不容,换偶者暴露身份,会承受一定的社会压力和法 律风险,因而,本来就是极小众的换偶群体,自愿参 与有关调查研究者的比例也会极小,换偶研究难以获 得大样本。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有关换偶的研究 结论,都是在有偏差的小样本的基础上得出的。如果 将这些结论推广到换偶者总体,则需要更多的同类研 究的结果来印证。或许,也正是由于换偶研究存在这 样的局限性,质性研究就显现出独特的优势。近期, de Visser和McDonald(2007)、方刚(2011)均在此方面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人类社会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种性爱形式都不 会完全从社会生活中消失。无论一个时代的主流婚姻 制度和性爱形式是什么,其他曾经存在过、甚至从未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73 换偶研究述评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74 存在过的性爱形式,也一定会以某种边缘或隐秘的方 式存在于世,成为主流制度的补充。换偶可以视为人 类社会长期的群婚制和对偶婚制在现实社会中的遗 存。换偶研究再深入下去,可能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 比如,换偶者挑战了主流社会的性脚本,他们个人的 性脚本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性别权力关系如何在换 偶者间发生作用的?社会控制对换偶者行为的影 响?等等(方刚,2011)。无疑,换偶研究有一定的学 术价值,甚至,其学术价值不仅局限在心理学领域, 还会对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的研究产生一 定的影响。 然而,换偶研究的更大价值,可能会体现在对我 国现实社会的影响上。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在 多大程度上包容不同声音、倡导多元文化和尊重个人 权利。换偶研究,将性少数人群的真实生活现状公诸 于世,并加以理性的分析研究,一定会消除公众对性 少数群体的误解,引发民众思考,推动社会观念进步。 就在 30 年前,非婚同居、同性恋等被视为洪水猛兽, 而今已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在 30 年前,换偶者以“流 氓罪”被处以极刑,整个社会噤若寒蝉;而在 2009 年,南京马某因“聚众淫乱”被提起公诉时,舆情汹 涌,李银河、方刚等许多学者为其呼吁,最终虽未能 使马某免刑,但他们所倡导的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反 对以公权力干涉私权利的主张,已为更多国民理解和 认同。这些学者的工作,对我们未来建立一个真正包 容与和谐的文明社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春风化雨(2011). 交友后夫妻感情或关系的变化调查. 2012-01-16. http://bbs.xfcun.com/thread-334308-1-1.html 方刚(2011). 换偶者: 亲密关系研究. 高雄: 台湾万有出版社. 寂寞听雪吟(2012). 性自由和道德有关吗? 2012-05-30. http://bbs.xfcun.com/thread-353294-1-4.html Bartell, G. D. (1970). Group sex among the mid-Americans. The Jour- nal of Sex Research, 6, 113-130. Biblarz, A., & Biblarz, D. N. (1980). Alternative sociology for alterna- tive life styles: 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studies of swinging. So- 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8, 137-144. Denfeld, D. (1974). Dropouts from swinging. The Family Coordinator, 23, 45-49. de Visser, R., & McDonald, D. (2007). Swings and roundabouts: Man- agement of jealousy in heterosexual “swinging” coupl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6, 459-476. Dukers-Muijrers, N. H. T. M ., Niekamp, A. M., B rouwers, E. E. H. G., & Hoebe, C. J. P. A. (2010). Older and swinging: Need to identify hidden and emerging risk groups at STI clinics.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86, 315-317. Fang, B. (1976). Swinging: In retrospect.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2, 220-237. fengyehongyu(2011). 你的学历到底是多少? 2012-01-16. http://bbs.xfcun.com/thread-322197-1-4.html fzggmm(2010). 了解一下村中有多少人有信仰. 2012-01-18. http://bbs.xfcun.com/thread-221230-1-1.html Gilmartin, B. G. (1975). That swinging couple down the block. Psy- chology Today, 8, 54-58. gygy123456(2009). 你们夫妻关系好吗? 2012- 01-16. http://bbs.xfcun.com/thread-219888-1-100.html Henshel, A. M. (1973). Swinging: A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in mar- ria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 885-891. Jenks, R. (1985a). Swinging: A replication and test of a theory.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1, 199-205. Jenks, R. (1985b). Swinging: A test of two theories and a proposed new model. Arch 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4, 517-527. Jenks, R. (1992). Fear of AIDS among swingers. Sex Abuse, 5, 227- 237. Jenks, R. (1998). Swing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7, 507- 521. jqzy2010(2011). 和熟人交友好, 还是和陌生人交友好? 2012-01-16. http://bbs.xfcun.com/thread-304452-1-6.html Levitt, E. E. (1988). Alternative life styl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 brief report. Sex Abuse, 1, 455-461. LIHAOT(2011a). 调查一下大家的年龄, 看看多少年龄段的村友居 多. 2012-01-16. http://bbs.xfcun.com/thread-316627-1-5.html LIHAOT(2011b). 夫妻交友中总是带着紧张和顾虑找寻快乐你担 心的问题有. 2012-01-16. http://bbs.xfcun.com/thread-319191-1-7.html Murstein, B. I., Case, D., & Gunn, S. P. (1985).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ex-swingers. Lifestyles: A Journal of Changing Patterns, 8, 21-34. Rubin, R. H. (2001). Alternative lifestyles revisited, or whatever hap- pened to swingers, group marriages, and commun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2, 711-726. teachpp(2011). 村里的朋友都是做什么的(包括你的另一半)? 2012- 01-17. http://bbs.xfcun.com/thread-219618-1-1.html Varni, C. A. (1972).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pouse-swapping. The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15, 507-522. Wheeler, J., & Kilmann, P. R. (1983). Comarital sexual behavior: Indi- vidual and relationship variabl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2, 295-306. zqasyok(2011). 村里夫妻交友是为了什么呀? 2012-01-16. http://bbs.xfcun.com/thread-321915-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