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6536
,
7
pages
10.12677/AE.2023.135478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徐江宇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7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31日

摘要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弊端,许多教育家和一线教师提出了多种教学改革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古诗词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在阐述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的产生背景及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板块式”教学思路有序性、优化信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等特点的分析,总结“板块式教学”运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最后再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以《探究叠词的艺术效果——以<声声慢>为例》为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Yu Yingchao’s Block Teaching Idea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High School
Jiangyu Xu
School of Humanities,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Received: Apr. 27th, 2023; accepted: May 24th, 2023; published: May 31st, 2023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is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aiming at the drawbacks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many educators and front-line teachers have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which have achieved certain effec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concept of Yu Yingchao’s “block-style” teaching idea, 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feasibility of “block-style”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orderiness, information optimization and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of the “block-style” teaching idea, and finally apply the “block-style” teaching idea. Taking Exploring the Artistic Effect of Reduplication—Taking Slow Sound as an Example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eaching design is carried out for reference.
Keywords:Yu Yingchao, “Block Type” Teaching Idea,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教学效果被教育家们大力提倡。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先整体感知全文,翻译诗词,再联系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分句分析,最后再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机械化教学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将“板块式”教学思路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是一次新的尝试,对于解决传统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自余映潮老师提出“板块式”教学思路之后,引起了一波研究该思路的热潮。但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将“板块式”教学思路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寥若晨星。笔者通过对“语文古诗词板块式教学思路”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对于板块式教学的研究十分丰富,现有研究可分为小学古诗词板块式教学研究,例如:汤周妹《板块式教学思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阐述了“板块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初中古诗词板块式教学研究,如:陈蓉蓉在《板块式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基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尝试性地将板块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相应的策略,并进行了实践分析。对于高中古诗词板块式教学思路研究的文献较为匮乏。所以,笔者在研究该教学思路时,通过该教学思路的特点和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板块式”教学思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最后再运用该教学思路,以《探究叠词的艺术效果——以<声声慢>为例》为例,设计教学。
2. “板块式”教学思路内容概述
2.1. 产生背景
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是其1993年3月在湖北大学的杂志《中学语文》上进行连载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说法。自此以后,“板块式”教学思路便成为了余映潮老师毕生研究的内容,他先后发表了很多有关“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著作,比如《“板块式思路”教学设计例谈》、《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等。在这些著作中,余老师对“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论证,并结合教材进行了大量的教学设计,且应用于实践当中。
2.2. 概念
余映潮认为,“板块式”教学思路不是教学模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设计教学理念,是文本处理的方法 [1] 。“板块式”教学思路,也称“板块式思路”,指的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2]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准备一篇课文时,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板块,这几个板块相互联系,即可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可是并列的关系。同时这几个板块也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可分别解决有关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最终都会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向目标,并一一落实。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每篇课文学习的任务,明确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每个板块的提问,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比如,他在上《记承天寺夜游》时,在朗读这个主题下分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要求学生朗读出一点味道。板块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通过讲解怎么样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要拉长一些字的读音,而为什么要拉长呢?因为这些字蕴含着某些感情,比如“念”所渗透出的“一点寂寞之感”。板块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延申出为什么氛围是宁静的这个问题?板块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让学生们思考哪些地方夜游地更开心,即哪些句子或词语要更加读出夜游的兴致。让学生明确“亦”包含了“心有灵犀”的欣喜。板块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通过让学生们寻找哪一句话应读出复杂的情感来让他们明确这篇课文复杂的情感是什么。这四个板块,从培养文言语感,到理解文本,再到理解苏轼,了解他的形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2.3. 特点
1) 有序性
“板块式”教学思路的教学设计的有序性体现在其按教学目标将教学流程分为几块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比如余映潮老师将《小橘灯》的教学安排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二步精读课文,咀嚼理解;第三步研读课文,探究评说。从“通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由粗略到精细,由浅显到深入,层层递进,适应了学生的分析文章的理解顺序。从“整体把握”到“咀嚼理解”再到“探究评说”,即从“明内容”到“赏形象”再到“探写法”,教育目的极其鲜明。
2) 优化信息
“板块式”教学思路的教学设计的是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个板块的教学内容都是文章的中心、重点或者是特色 [3] 。且每个板块对文本内容都是高度提炼的,因此“板块式”教学思路的教学设计优化信息的特点就体现在这里。
3) 体现教师教学水平
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种考验。教师首先得准确的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明确主旨大意,根据学情确立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板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高度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十分考验教师的专业技能能力。
3.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出现的问题
3.1. 从学生角度分析
1) 文言难度大,学生兴趣低
自从白话文书面语大规模地代替文言文成为新的语言系统之后,人们习惯了说话交流、写作等都用白话文 [4] ,而作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的文言文逐渐被人们忽视,这种语言和教学环境中文言文的缺失,使得文言文变得晦涩拗口,难以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文言文较为陌生的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们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去探究其的意义。
2) 学生不重视,以背诵为主
从小学起,中国古诗词的教学往往都是重视背诵,学生们学习古诗词也是从背诵开始,学生们渐渐不再重视古诗词的学习,而在高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中能背诵,便算过关,这导致学生们将学习古诗词看作是一种任务,对学习古诗词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对于古诗词的积累也甚少,学习古诗词便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3.2. 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
1) 重知识积累,轻教学方法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大部分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进行其教学时还是习惯满堂灌,留给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少,教学模式极其固化。教师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时的目的往往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因此教学流程大部分都是对古诗词的关键词进行翻译分析,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再通过重点分析考试常考的考点,比如特殊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最后再要求背诵。这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使学生对于词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足够深刻,达不到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2) 重讲解分析,轻理解解读
经过初中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由于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的单一固定,教师大多多关注翻译,而非更深层次的教学,缺少对重难点知识的合作探究,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4. “板块式”教学思路运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
1) 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
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认识感知是螺旋式上升的,是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 [5] 。高中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积累,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受青春期的影响,他们会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而“板块式”教学思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要有活跃的课堂活动,每个板块的教学过程都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古诗词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和学生对学习古诗词难以提起兴趣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多样
陈建伟教授认为“掌握过程,实际上是要掌握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丰富各种具体的学习过程体验” [6] 。语文学习实质是一个熏陶感染的过程,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掌握过程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莸得体验、学到方法 [7] 。而现目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固定单一,偏向程序化,学生难以在这样的情形下学到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也难以提高。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的方法和顺序并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篇目不同的诗词类型划分不同的教学板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枯燥乏味的认知。同时运用“板块式”教训思路进行设计的教学过程的有序性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到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5. 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以《探究叠词的艺术效果——以<声声慢>为例》为例,进行设计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孤独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5.1. 设计分析
1) 设计思路
《声声慢》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学习古代不同时期的诗词,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将其设计为修辞手法——叠词的积累课,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内容分析
《声声慢》这篇古诗的教学目标是体味词人情感,了解叠词的艺术效果,因此每个教学目标都设计到这两个方面。在进行板块设计时,基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整节课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板块一:找叠词,初步感知情感。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和宋词。在研究宋词时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词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声慢慢》,而提到《声慢慢》就不能不说词中对叠词的运用,堪称文学中的经典。在板块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词中叠词,让学生们知道这首词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叠词。再通过朗读这些叠词,浅显地感知词人情感。
板块二:析叠词,深入感知情感。
叠词在古典诗词中独具魅力,有人说:“《声声慢》这首词最大的成功就是对叠词的巧用。”在板块二的教学设计中,主要的教学活动就是探究开篇十四叠字,使用叠词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在探究使用叠词的艺术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的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总结叠词,全面感知叠词艺术效果。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擅于总结,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该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因此板块三的教学设计主要落在总结叠词独特的艺术效果上。
5.2.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① 品味语言,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探讨《声声慢》中叠词的艺术效果。
③ 总结叠词独特的艺术效果。
2) 教学重难点
① 教学重点: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含义,探讨其叠词的艺术效果。
② 教学难点:总结叠词独特的艺术效果。
3) 教学方法
① 精讲点拨法
② 合作探究法
4) 教学过程
①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我们还曾学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做标记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对叠词,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就出现了叠词,而叠词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说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学习叠词用的最好、最独特的词作——李清照的《声声慢》,看一看词人是如何把看似简单的重叠化为诗意的呈现。
② 板块一:找叠词,初步感知情感。
齐读课文,感受本词的基调和意境,体会景物特色,体会作者心境。
提问:词中有哪些叠词?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思考:这几组叠词给他们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明确:在内容上突出词人悲愁的思想感情,在形式上具有韵律感。
③ 板块二:析叠词,深入感知情感。
提问:“寻觅”和“寻寻觅觅”有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明确:“寻觅”:“寻”和“觅”均为动词寻找的意思,词人在寻找温暖、快乐、安宁的生活和温馨的爱情。“寻寻觅觅”是“寻找”义连说四边。强调了对所寻觅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对所失去事物的热切渴望和依恋。
提问:“冷清”和“冷冷清清”有什么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明确:“冷清”是形容词,形容环境和季节,“冷冷清清”是“很”“冷清”、“非常”“冷清”、“相当”“冷清”之意。使用叠词后更加突出了词人清冷至极的感受,加深了“冷清”程度,渲染出了环境的悲凉。
提问:“凄惨戚”和“凄凄惨惨戚戚”有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明确:“凄惨戚”也是形容词,形容心境的悲戚、凄惨。“凄凄惨惨戚戚”意为“非常”“凄惨戚”,突出强调了语境的凄凉悲惨,烘托了词人的愁情。
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寻寻觅觅”是描写动作,“冷冷清清”是描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是描写心境。“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也是“冷冷清清”的结果。
提问:这首词作开篇连用七组叠词,有什么独特的艺术效果?
明确:在内容上由浅入深,一层一层递进,烘托出了一种浓厚的悲凉氛围,而且在形式上这些叠词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在节奏上也是由缓到急,使用这十四叠字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④ 板块三:总结叠词,全面感知叠词艺术效果。
通过对《声声慢》首句七组叠词艺术效果的分析,同学们对叠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思考:叠词独特的艺术效果有哪些?
明确:在内容上:加重语气,强调情感,渲染氛围,增加表现力,富有抒情美。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意象鲜明生动,富有音乐美。
⑤ 板书设计
⑥ 课后拓展
运用课上所学,课后独立探究这首词作下阙的另一组叠词“点点滴滴”艺术效果。
6. 结语
学习古诗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的重要途经。而将“板块式”教学思路运用于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对于“板块式”教学思路在高中古诗词的运用当中我们还是要辩证的看待,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继承发展它有序性和优化信息等特点,注意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衔接,使每堂课都能灵活衔接,流畅自如。
文章引用
徐江宇.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Yu Yingchao’s Block Teaching Idea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High School[J]. 教育进展, 2023, 13(05): 3041-30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78
参考文献
- 1. 王梦于.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 [硕士学位论文]. 舟山: 浙江海洋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747/d.cnki.gzjhy.2022.000393
- 2. 余映潮.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余映潮. 余映潮讲语文[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 4. 韩冰冰.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新建议[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17): 100-128.
- 5. 余映潮. 致语文教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 6. 宋旭民. 试论语文教学中掌握过程的重要性[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26(1): 80-82.
- 7. 冯明月.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432/d.cnki.gxsfu.202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