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800 , 9 pages
10.12677/AE.2023.1391086

中外传统教育“六艺”和“七艺”的比较 研究

张雪梅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0日

摘要

作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典型代表“六艺”和“七艺”是世界上最早的分科课程,对中西方的教育内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中的教育规律,有利于启示新时代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

“六艺”教育,“七艺”教育,课程建设

Comparative Study of “Six Arts” and “Seven Art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Traditional Education

Xuemei Zhang

Faculty of Educ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Aug. 15th, 2023; accepted: Sep. 13th, 2023; published: Sep. 20th, 2023

ABSTRACT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curriculum, “six arts” and “seven arts” are the earliest subject courses in the world, which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refor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law is conducive to enlighten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Six Arts” Education, “Seven Arts”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教育是一种培育和教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于传统教育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传承和发扬的作用,是对人类文明的时代化继承。但由于各种综合因素造成了中外传统教育在各方面表现出些许异同,通过对“六艺”和“七艺”进行比较,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根本差异,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中外传统教育。

2. “六艺”教育

“六艺”源自夏、成型于商周、黯淡于清末,前后三千余年,作为中国传统的古典课程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艺”是我国奴隶社会最主要教学内容的官学,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和数,其中“书和数”的学习内容类似于小学阶段的学习难度。两者称之为“小艺”和“大艺”。“六艺”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保氏……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以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诸侯,……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1] 这些记载说明“六艺”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成型于奴隶社会。“六艺”从出现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定,再到鸦片战争的“西学东渐”,清末新政后新学制的制定,一直主导着中国学科教学内容上千年,虽然在隋唐出现医学,宋朝出现画学,元明出现社学等学科,但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体系核心的依旧是以“六艺”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2.1. “六艺”教育的产生及原因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说:三物当中六艺就是其中之一。礼作为“六艺”教育的核心,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礼节、道德和政治等等,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大半,所以无礼不能生活。 [2] 由于祭祀的需要,乐又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整个社会中的礼乐紧密联系,在《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接受礼乐教育 [2] ,同时射御也发展为礼射和礼御,足以表面礼、乐、射、御在政治社会中的重要性。书指的是文字之内的学习内容,数指的是算数法则之内的学习内容,“六艺”教育内容各自的功用不同:礼和乐是帮助治理和协调好整个国家社会的纲领和策略,是教育人民形成良好风俗的好办法;射御是军事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的大事情;书数是智慧的基石,是三思而后行的指南。“六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内容,关于“六艺”教育的起源虽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2.1.1. 生产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需求是很多方面和慢慢发展的。在各个时期,与之对应的人类需求也不一样,当然满足自身需求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人类底层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也是教育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六艺”教育诞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商周,“六艺”教育中的乐教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还有抒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点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有记录:在远古时期产生早期的,由于气候原因,需要五弦瑟引来阴风,到了后面由于天气又变得潮湿人们关节发炎,为了治病又用歌曲和舞蹈来驱寒。音乐有利于生存,使身体强健这在很多古书当中都有相关的论述,名医华佗还因此创造了五禽戏。而音乐还有助于人类抒情达意,可以起到调节心理平衡和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诗经·毛诗序》中就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1.2. 生产和防卫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几乎所有的食物来源都来自自然界,这包括天然植物的采集,鸟兽鱼虫的捕获,这就要求人类必须要具备获取食物的本领才能解决温饱生存下去,而狩猎训练不仅可以获得食物还可以保护自己。所以,狩猎训练具有生产和防御的双重功能也就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原始社会,人类不仅要与自然界作斗争,各个部落之间由于各种冲突和矛盾也需要对人民进行军事训练起到保卫作用,即“操练式舞”如同今日我们的军事体操。因此“六艺”中的“射”对于当时的生产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增加,物质资料不断丰富直接就催生了是“书”和“数”,在《周易》中对于八卦的起源及其八卦和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就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3] 。八卦来自于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属于“观象制器”的人造之物,而“书数”教育的产生,则是由于这些知识出现以后需要传承“以教万民”的需要。

2.1.3. 意识形态的需要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的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不仅对教育思想有影响,而且也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宗教影响教育的效果显著。“六艺”教育的产生另外还起源于祭祀鬼神。“六艺”中的教育内容“礼”“乐”“书”“数”都起源于祭祀活动,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明确记载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都相信一切都是受神秘力量“神”的操控,所以“事以致福”,部落掌权人要求本族青年一代需要学习祭祀鬼神的仪式,于是成年人做祭祀的动作,少年儿童就跟在后面学习,即所谓的“履”,这时“礼”就萌芽了教育。到了奴隶社会,“礼”还包括政治伦理的含义。乐(舞)必须在祭祀活动进行,《礼记·乐记》中注:所有的天地神灵等祭祀活动都必须用到音乐和舞蹈,以上也看出“六艺”和祭祀活动具有关联。

2.2. “六艺”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西周时期提出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之后,孔夫子将其发展为儒家培养新儒生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由小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类教育内容被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类教育内容所取代,伴随着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儒学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提升,而“六艺”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断产生重要的影响。孔子未发展新的内容定义前“六艺”是西周国学的基础,其中“礼”指礼节,包括的是整个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及礼节;“乐”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类似于综合性的艺术科目,“射”和“御”都属于军事训练,贵族子弟到了小学阶段就要学习射箭训练,而“御”指的是驾驶马拉战场的技术,这同样也是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内容;“书”是书法,包括书写、是识字和文字,在西周,文字的教学是以“六书”分类,最后“数”的学习是指计算和算法的学习,西周的六艺之数为九数,这也为后来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后孔子对“六艺”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六艺”发展为:“诗”指的是对于《诗经》的学习,更多是培养人的文学素养;“书”和“春秋”指的是《尚书》和《春秋》的学习,更多是对历史素养的一种教育;而“易”是对《周易》的学习研究,是一本中国古代哲学内的著作,蕴含着对宇宙和天地的探索,《系辞上》说:易理准则和天地一样,所以能包括一切天地的道理,向上能看到天上的文采,下能观察到打底的准则,所以可以知道昼与夜光明与幽暗的道理。能追寻天地万物的始终,所以能知道生死循环的道理。通过学习能够锻炼到思维;“礼”指的是《周礼》的学习培养,其中包含了系统的信仰和礼节规范的内容,其中无不蕴含着伦理制度中礼对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秩序结构的塑造,正如孔子所云:礼可以评价一切社会行为,以此评判社会的各种道德和行为活动,礼的学习就要求人要懂得礼仪,要把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乐”指的就是音乐,最初演奏于祭祀和占卜等活动,之后逐渐发展为政治道德和艺能教育。可见“六艺”的培养不仅是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培养,更多是对个体达到群体共识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树立一个严格规范的标准:“六艺之道条理璀然,圣人之知行在是,天下之事理尽是,万物只聚散,一心之体用,悉具于是” [4] 。

3. “七艺”教育

“七艺”教育包括“三艺”和“四艺”,是西方古典课程的雏形,其中的和谐发展和人文教育理念对西方的教育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七艺”萌芽于古希腊,成型于古罗马,兴盛于中世纪,分化于文艺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探索分析对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1. “七艺”教育的产生及原因

“七艺”源流于古希腊,大约从公元前460年前到公元前38年古希腊的“智者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七艺”的确立奠定了西方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虽然在神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世纪,“七艺”也最终被基督教所接受并且纳入到教会的课程当中,拥有自身的一席之地,但却烙印了深深的宗教印迹。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原有的“七艺”内容被极大扩充成为此时期的主要课程,文法被分为文学、文法和历史三类教育内容,几何分成为几何和地理两类教育内容,天文则演变为天文学和力学两类教育内容,“七艺”最终演变为拥有11门科目的学科。随着13世纪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七艺”到了17、18世纪,就已经达到了融合与分化的状态,而作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精神”却一直一脉相承在西方教育的血液之中。所以我们需要去探索为何“七艺”会产生并发展至今的原因,学术界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正如今后种种的各种思想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雏形一样,西方各种教育观点也可以在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找到萌芽,因此,如果要寻找“七艺”的产生首当其冲便是对古希腊的追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希腊奴隶制前期产生了“七艺”的萌芽,政治上出现了广泛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经济上希腊海外贸易的空前发展,为“七艺”在内的古希腊教育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古希腊人热爱自由,推崇人的理性,形成渴望知识的社会风潮,为“七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基础,此时“七艺”教育的雏形也就应运而生。

3.1.2. 智者派与“三艺”

在雅典时期就出现了古希腊的智者,智者发展为智者学派则始于普罗泰戈拉,智者致力研究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方面,这为西方教育史上“三艺”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 p. 49)。从教育思想上看,智者们对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视。如安提西尼(Antisthenes)就认为:“在泥土中埋入什么种子,也就生长出来什么果实。如果对青年灌输高尚的教育,那么盛开出来的花朵就能更耐久,不被雨水和干旱摧折” [6] 。

关于文法方面,普罗泰戈拉和他的学生普罗底柯斯对其具有巨大的贡献,因此有人把普罗泰戈拉称为“西方文法学的奠基人”( [5] , p. 51)。普罗塔戈拉还撰写过关于文法方面的书籍。而普罗底柯斯写作的《论正确的语言》则强调要用字正确 [7] 。当然,除了智者以外,古希腊的学者和教育家对问发的研究同样也给予了关注其做出相应贡献。而在修辞学和辩证术 [7] 等方面,智者们也深入其中取得了与之对应的成果。总而言之,智者们研究文法规则、讨论各种词类、重视词语的辨析与修正,认真研究许多具体问题的演讲和雄辩,从而才创造出古代西方最早的课程体系。

3.1.3. 柏拉图与“四艺”

智者学派创立了“三艺”,教育内容包括:辩证法、文法、修辞学,在“三艺”的基础上柏拉图又将其扩充为“四艺”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广泛的讲授。柏拉图强调“四艺”的意义,他根据学习目的把学习阶段分为初级和高级,在初级阶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军事训练,而在高级阶段“四艺”学习的目的则是:学习算数是为了让灵魂转向“理念的世界”;学习几何是“认识永恒事物的”并“将灵魂引向真理”;学习天文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真理”的说明图;学习音乐是为了“寻求美和善” [8] 。柏拉图认为通过学习“四艺”可以开发心智,启迪理性,从而使国民拥有良好的修养。

“三艺”缘起于古希腊的现实生活;“四艺”起源于其科学和哲学价值,所以,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三艺”和“四艺”各有侧重,人们先偏重“三艺”,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四艺”因包含着语言研究和科学研究,又受到人们的重视。“三艺”组合“四艺”形成的“七艺”是西方近现代课程的萌芽,其意义的重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3.2. “七艺”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七艺”全称是指七种自由的技艺,包括“三艺”和“四艺”,“三艺”的教育内容包括辩证法、文法、修辞学,“四艺”的教育内容包括音乐、算数、几何、天文,属于高等学科。智者学派创立了“三艺”学科,对文法、辩证法、修辞进行深入研究,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艺”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而集大成者柏拉图又把“三艺”扩充和发展为“四艺”。这七门技艺当中语法、修辞和逻辑是为了提高自由民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其目的是为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柏拉图认为学习“四艺”具有重要意义,他在《理想国》指出年轻人要对高深的科学理论这包括天文、音乐、几何和算数进行深入的学习,他说:“算数能提高人的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几何能帮助管理军队;音乐能陶冶和净化心灵;而天文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整个事物的本质” [9] ,可以看到“七艺”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技巧,例如是对人运算能力、话语能力逻辑能力和音乐技巧的训练,其次就是培养人的观念,包括世界观、宇宙观、审美和真理态度的培养,所以“七艺”培养的着力点主要在于训练技巧和培养意识。

4. “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的比较

“六艺”和“七艺”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是中西方古典课程的雏形,同样对东西方文明和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但各自在内容特点、目标理念方面又各有侧重。

4.1. “六艺”与“七艺”之同

作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萌芽,“六艺”与“七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谋而同的教育规律,这值得我们去加以探索和发现。两者的教育内容看似大不相同,特别是“七艺”包含的算数、几何和天文这类技术性学科与倡导人文教育忽视科技教育的“六艺”大相庭径,但与“六艺”中的“易”相同,都注重对人的哲学意识进行培养,在音乐的培养理念方面也同样有共同之处即都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两者都是以帮助培养者建立世界观和宇宙观为基本出发点以求对其进行普遍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教育。由此可见,“六艺”和“七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1. 以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

“六艺”和“七艺”作为东西方古典课程的代表,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六艺”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并服务于社会的从政君子;“七艺”则是为了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即哲学王,都是为了服务于统治阶级和发展政治,培养目的就决定两者的出发点是从统治阶层出发,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礼乐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多种教育同时实施的作用,属于“六艺”的中心学科,“事神致福”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年轻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阶级统治,射御的学习则可以使年青一代进行军事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书数的教育则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资料的需要。而古希腊的“三艺”是为了满足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需要,从而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广博知识和高超雄辩技能的活动家和政治家,这都需要对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进行学习。至于柏拉图提出的“四艺”,他也对其提出来低级阶段的目的和高级阶段的目的,低级目的就是为了军人的实战训练,高级目的则是为了训练心智,启迪理性从而去追求真理,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总之,“六艺”和“七艺”都是具有功利主义导向的。

4.1.2. 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

“以学科为中心”指的是教学的宗旨就是传授学科知识,“六艺”和“七艺”均以具体学科的方式来直接呈现当时教育的知识,虽然各个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差异,致使每门学科的内容并列独立,但各个学科的内在知识之间是异源同流的。“六艺”的教学内容包括书、数、射、御、礼、和乐,这不仅有各自的特点彼此之间而且有密切的关联。“礼”是指道德教育,是贯穿于乐、御、书、数等学科体系当中;“乐”是指歌舞等综合性艺术科目,与礼相辅相成构成德育的主要内容;“射、御”是指体育和军事教育,和礼结合构成礼射和礼御;“书、数”则属于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是在生产劳动知识中进行思维训练,属于君子的必修课。而“七艺”分为七门具体学科,“三艺”是人文学科:文法是对文字规律和语法的学习,为了规范语言;修辞学是对言辞的训练,为了美化语言;辩证法是对思维的训练,为了理顺语言,而“四艺”是理科学科,其科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受到重视,“七艺”的各个学科体现了文理交叉的趋势。总之,“六艺”和“七艺”教育的中心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品德,发展人的身心。

4.1.3. 都是和谐发展的教育

“和谐发展”的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语中指的体格健康和道德高尚的含义演变成德智都得到协调发展。“六艺”和“七艺”的教育内容都涵盖了德育、体育、智育。“六艺”教育内容中的“礼和乐”目的是教育人养成良好品行,是德育内容的核心,“书、数”是传授基本文化知识,属于智育,与“礼、乐”共同培养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射、御”是体育教育,“六艺”对人的德智体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其理念符合人类心灵的本真,具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文化价值。“七艺”中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培养的是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思维的训练,算数、几何培养人对事物的把握程度和对真理的态度,天文培养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这些都是属于智育;而音乐能够陶冶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审美,促进个体德行的良好发展,属于德育;古希腊和雅典为了城邦的安全和发展,将各门知识融合在军事训练当中,十分注重新生一代的体格,这属于体育。“六艺”和“七艺”立足于人的本性,通过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4.1.4. 都属于“自由学科”

“自由教育”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学科”,指通过促进理性的发展将人们从当前和具体问题解放出来,致力于解决普遍问题的关心内在的价值而不是纯粹的功利教育 [10] 。不论是商周的“六艺”还是孔子的“六经”都超越了器物的实在性,其目的都并非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六艺”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价值,超越了工具理性。而“七艺”教育的自由教育理念与当代的人文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应该存在一种教育不为其他只因为它自由且高尚 [11] 。他说自由教育的高级目标就是“成人”:通过沉思和探索理论,从而使身体、智慧和道德得到和谐的发展。两者的教育内容刚开始都是与生产生活相互,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逐渐突破纯粹的具体的功利性目标,开始对人的内在价值和精神世界着重关注。“六艺”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对象是人的心灵,《礼记·学记》说:“大道不器”,就是说真正的道理都不是局限在具体当中的 [12] 。而“七艺”则更是以把追求真理为目标成为西方自由教育学科的萌芽。由此可见,无论“六艺”和“七艺”都是普遍而基础,关注内在价值而非外在价值的“自由学科”。

4.2. “六艺”与“七艺”之异

纵观“六艺”和“七艺”的历史,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和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诸多因素造成两者存在鲜明差异。

4.2.1. 理论基础不同

中国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的根本差异点在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六艺”以先贤著作《诗》《书》等为理论基础,所以进行人性启蒙贯穿整个学科教育过程始终。但“七艺”受等级思想的影响教育内容也受此影响。由此可见,“六艺”和“七艺”囊括的是不同的教育内容,反映出教育先贤不同的哲学思考,“六艺”以人为本,促进人性完善;“七艺”以促进人适应社会为主,以帮助人更好的掌握和适应不同社会等级的规则为目的进行教育。正是由于对人性认识存在根本分歧,所以两者按图索骥分道扬镳。

4.2.2. 教育内容不同

“六艺”和“七艺”由于各方面原因比如自然条件、社会制度、人文环境等的不同与之对应的教育体系的教育内容就不同。“六艺”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教育、文化启蒙、艺术启蒙、社会交往、理性思维等,每一个方面都要丰富的教育素材,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完成与否都会影响其他教育内容的实施,而相较而言,“七艺”则是以相对独立的学科形式来作为教育内容,不同的学科适应不同的社会生活,“六艺”培养人的各种能力适应社会,而“七艺”则是培养人适应西方的等级社会。值得指出的是,从具体的学科内容出发,中西方同样的学科反而是不同的教育内容,比如说“乐”在“六艺”中是传统的古乐,而在“七艺”中则是西方的古典音乐。所以,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的侧重方面是有很大差别的。

4.2.3. 教育目标不同

不同教育就存在不同的教育目标,“六艺”和“七艺”属于中西方不同的教育固然也存在不同的教育目标。“六艺”的教育目标主要注重的是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确立,“六艺”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礼、乐”是满足精神和祭祀的需要,为了培养人的伦理道德;“射、御”是为了维护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为了培养人的防卫技能;“书、数”则是为了传授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为了训练人的思维和智力,从奴隶制时期开始,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就延续了几千年,那么为了维护上层阶级的统治,就必须对人民进行教育进行思想控制,而“六艺”的教育内容就符合阶级利益的需要,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人才,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对于“七艺”在各个时期的教育目标都是略有差异的:“三艺”适应于古希腊民主政治所以就要求个体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精美规范的语法规则,拥有严格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敏锐先进的政治洞察能力,这才能培养出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家,“四艺”的直接目标是学习各个具体学科的知识,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但深层目标是为了培养个体对真理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进而成为民主社会的统治者——哲学王。由此可见,“六艺”和“七艺”不同的教育内容取决于不同的教育目标,而不同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又适应于不同的教育目标。

5. “六艺”教育和“七艺”教育对新时代课程的启示

“六艺”和“七艺”作为影响中西方几千年课程内容设计的古典课程雏形,其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规律,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应从中汲取优秀养分和先进经验,从而知古鉴今开发出与时俱进的优秀新时代课程。

5.1. 理念层面:跨界与融合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要求我们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向生命回归,培养与时俱进的综合性人才,要传承“六艺”中的道德传承,人心向善的理念,以古典课程为内容,以古典追求为理念,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进行交叉学科建设,让学生通过互补各学科知识,拓展多学科的多元立体思维,提高思维韧性和灵性,促使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仍然坚守“三艺”等古典课程教学,哈佛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古典课程融合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西方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正是“七艺”所蕴含的交叉学科理念。

5.2. 目标层面:重构与多元

“六艺”以培养服务于奴隶社会的君子为目标,“七艺”以培养民主社会治理的哲学王为目标,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高校课程应该重构适应时代发展的古典课程与时代精神双向互动的课程目标。一方面“六艺”和“七艺”关注人性的丰富与完善,注重个体的完整发展,而大学生作为智情意的统一体,所以新时代的课程应该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程的达成目标和体验目标。另一方面,“六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七艺”则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课程,适应时代发展。高校通过诠释和解读古典课程,融合在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主动践行社会价值体系的大学生,使高校课程目标更加多元。

5.3. 内容层面:传承与创新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和高深知识等任务,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和考虑未来的能力。在古典课程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古典课程对现代科技所产生的作用和现代科技对古典课程需求的耦合关系,因此,高校应该传承和创新课程内容,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新时代的高校课程应该坚持以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现代科技需求的理念为课程导向,将古典课程的精华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运用现代科技多维度解读古典课程,从而不断丰富古典课程内容促进古典课程引导现代课程的融合现代化发展。“六艺”和“七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当中,同样,新时代的高校课程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古典课程融入现代课程建设,促使大学生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寻求课程发展本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思维。

文章引用

张雪梅. 中外传统教育“六艺”和“七艺”的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Six Arts” and “Seven Art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Traditional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23, 13(09): 6970-697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86

参考文献

  1. 1. 戴胜. 明堂位[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2. 2.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3. 孙宝文. 易∙系辞下[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4. 4. 马一浮. 复性书院讲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5. 5. 曹孚, 等. 外国古代教育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6. 6. 米定斯基. 世界教育史[M]. 北京: 三联书店, 1950: 27.

  7. 7. S∙E∙佛罗斯特. 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58.

  8. 8. 柏拉图. 理想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288-299.

  9. 9. 王天一, 夏之莲, 朱美玉. 外国教育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10. 10. 涂艳国. 试论古典自由教育的含义[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3): 15-18.

  11. 11. 郭强.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与自由教育理念的形成[J]. 大学教育, 2012(9): 5-6.

  12. 12. 上官剑. “六艺”与“七艺” : 中西方“自由学科”溯源之比较[J]. 高教探索, 2010(4): 43-4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