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历史学研究, 2013, 1, 25-28 http://dx.doi.org/10.12677/ojhs.2013.12004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hs.html) Study of Sinosphere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Shaodong Liu, Xin J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Email: 419604403@qq.com Recei ved: Au g. 2nd, 2013; revised: Aug. 19th, 2013; accepted: Aug. 27th, 2013 Copyright © 2013 Shaodong Liu, Xin Jin.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During nearly 2000 years’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Japanese shows a very complex men- tality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where Japanese culture is gestated, from imitation and worship at the beginning to the later resistance and even breakaway, till today’s gradual return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 l- ture. This process shows the historical puls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hich definitely gives us some enlightenments. This paper seek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Sinosphere to find out the role that it plays i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inosphere. Keywords: Sino-Japan Exchange History; Sinospher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Departure from Asia for Europe; Asian Integration 汉字文化圈与中日关系研究 刘少东,金 鑫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Email: 419604403@qq.com 收稿日期:2013 年8月2日;修回日期:2013 年8月19 日;录用日期:2013 年8月27 日 摘 要:近2000 年的中日文化交往,使日本对于孕育自身文化的汉字文化持有一种异常复杂的心理, 从始初的崇拜模仿到后期的抵制挣脱又至现在回归这一过程如同中日关系的历史脉动,无不具有一定 的启示。本文力求通过分析汉字文化圈演变的历史过程,就汉字文化圈如何在中日关系上所起的作用 作一研究。 关键词:中日交流史;汉字文化圈;中日关系;脱亚入欧;亚洲–体论 1. 引言 1995 年起,日本每年的 12 月12 日前后均会在日 本京都的清水寺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活动,来展现年度 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2012 年,日本汉字能力 检定协会公布的年度汉字“金”字,在 25 万9000 张 选票中高居榜首,获得 9156 张选票,占到总选票的 3.54%。这与日本当年伦敦奥运会奖牌数创历史新高、 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获诺贝尔医学奖、日本全境观 看到日环食引发天文热潮等有直接关系。无独有偶, 也是当年 12 月,中国“汉语盘点 2012”选出的“梦” 字,一路领跑,成为国内字的代表。这与中国在 2012 年奥运之“梦”、飞天之“梦”、航母之“梦”、诺贝 尔奖之“梦”等的逐一实现也不无关联。 中日两国年度汉字所展示出的魅力,再次鉴证两 国人民对于孕育自身文化的汉字文化所持有一种特 殊心理,这无疑对于我们借助对汉字文化圈的研究来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5 汉字文化圈与中日关系研究 审视中日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 2. 汉字文化圈及自身作用 “文化圈理论”由西方学者格雷布(1887~1934) 和施密特(1868~1954)于20 世纪初提出:“世界上存有 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由‘核心’和‘边缘’组成, ‘核心’影响‘边缘’而‘边缘’又反作用于‘核心’。 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亦可能 置换。[1]”而中国学者林龙飞认为:“汉字文化圈是指 汉字文化由内向外扩展而形成的共同的汉字文化因 素覆盖的地区和人群组成的系统。[2]”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阶段里一直处在东亚地区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国与邻近的地域政权构 成一种从属不对等的封贡关系。由于当时的周边各国 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文化也相对落后,中国的生 活方式、宗教、伦理精神于是不断向周边传播,其媒 介就是汉字。从中国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 中国汉字时至今日,仍起着连结中国与周边世界文化 的作用。 汉字文化圈一般被认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 日本(包括古琉球国)和越南,其先后经过输入朝鲜半 岛,在日本登陆,扩展到今天的越南、柬埔寨、老挝、 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等东南亚各国,后随着近代中国人扩展到欧美各国及 由华人群体形成“华文文学”的五次向外扩展而形成。 尤其是中日两国,虽然语言不同,但仍可用汉字进行 笔谈以沟通,从而打破了异域语言的界限。以中国汉 字为媒介的笔谈交往也主导着中国与周边地域的相 互关系,汉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其还可成为一 种以汉字为媒介的生活方式、宗教、伦理精神所代表 的乡愁。 3. 汉字文化圈在日本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对汉字文化圈的依附可谓 至深至极,其较早地被纳入了汉字文化圈而接受中华 文化,本文将汉字文化圈在日本的演变分为了三个时 期。 3.1. 融入期(公元 3世纪~894 年) 日本建国之初,就开始了与汉字文化圈中心国中 国的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据《三国志·魏书· 东夷传》记载:魏明帝景初 2年(238 年),日本邪马台 国曾四次派使节到魏国管辖的带方郡(朝鲜乐浪郡之 南),献牲口、倭锦、珠子、弓矢等。魏国也两次遣使 至邪马台国,封卑弥呼女王为亲魏倭王,授以金印等 各种珍贵器物。 从国家建立之初到大化改新之前,日本没有自己 的文字,使用的全是中国的汉字文言。另据《日本书 纪》证:中国的汉字文言 4世纪传入日本,是在中国 的晋朝时候,归化日本的百济学者阿直岐,邀请住在 百济的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和《千字文》前去日 本做皇了太子的老师,这是日本贵族学习中国文化开 始[3]。 圣德太子摄政,模仿中国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 革,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制定了 不能世袭的“冠位十二阶”制度,又于 604 年颁布了 用汉文书写的《十七条宪法》。圣德太子热心于佛教 研究,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撰写了《三经义疏》, 并下令推广“佛法”,在日本各地修建寺院,甚至影 响至日本贵族仿造“氏寺”。这一时期,在政治理念 里面贯穿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强化天皇的权威,还 在加强儒学教育,对以儒学思想为内涵的汉字文化不 断学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耻、节”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影响日本社会,成为了 日本文化最基础最本源的部分之一。 645 年的“大化改新”,完全将隋唐的封建统治制 度和思想文化视为蓝本,全面仿效唐朝中央集权制度 进行政治、经济和司法体制改革。变革中更是无不通 过儒家化的政治法律制度,使汉字和儒学在日本得到 全面推广与普及,此时的日本已完全融入汉字文化 圈。 3.2. 背离期(894 年~1945 年) 日本因唐朝的衰落,逐渐停止了对中国的学习和 效仿。894 年,日本终止派遣遣唐使。为此,10 世纪 后,中日之间的外交也已因此而中断。在这段时期, 日本汉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假名。菅原道真提出 “国风文化”,则是用假名写字,官员考试也要写“和 歌”,形成了日本民族特色文化。这一时期,中日两 国可谓各行发展。 明末清初,日本虽然在外交处于游离状态,但仍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6 汉字文化圈与中日关系研究 身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结构”之中。西方的势力 渗透还无法触动东亚固有的秩序根基,而此时的兰学 却成为了日本学习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唯一渠道。兰 学家开始否定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由中国导入的、 支撑封建社会的思想受到了批判。特别是兰学所主张 的废除锁国政策,建立与外国平等交往,从平等为日 本寻找出路等,使得日本得以学习欧洲当时科学革命 的成果,为日本早期的科学奠下根基。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思想 标志可以是日本 脱离亚洲的标志。1885 年,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 上发表《脱亚论》一文,表现出其日本的亚洲观。其 认为,中国和朝鲜虽为日本邻国,但由于其落后不振, 日本应该脱离落后行列,放弃对邻国的期待,展示了 其对亚洲的虎视端端之心。 到了甲午战后,日本思想家冈仓天心提出了“亚 洲一体论”。冈仓认为:“亚洲是一体的。虽然,喜马 拉雅山脉把两个强大的文明,即具有孔子的集体主义 的中国文明与具有佛陀的个人主义的印度文明相隔 开,但是,那道雪山的屏障,却一刻也没能阻隔亚洲 民族那种追求‘终极普遍性’的爱的扩展。正是这种 爱,是所有亚洲民族共通的思想遗产,使他们创造出 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宗教。[4]” 虽然冈仓将亚洲文明视为一体,但是他认为日本 应当承担“兴亚”的使命,甚至以战争实现。他的思 想是后来以“兴亚”为名、以侵略为实的政策的重要 源流。“为了恢复和复兴亚洲价值观,亚洲人必须合 力而行”,他认为必须克服西方近代解放欲望的弊病, 代之以佛教的东方宗教价值观,例如慈悲、宽容、相 互尊重、道义为重。冈仓天心对被西方人支配下虚弱 的亚洲感到气愤,并为了构筑这种价值体系而拼命奔 走。 冈仓与福泽对立的观点,折射出了明治维新之 后,日本在面对古老中国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日本的 血管中流淌着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尊崇中国为文 明礼仪的伟大古国;而另一方面日本对西洋的物质文 明无限崇拜,鄙视中国为落后懦弱的半殖民地。而日 本的选择,无疑体现了日本对汉字文化圈的背离。 3.3. 游离期(1945 年至今) 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日本被迫施行美国式的 民主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在语言上,也为了提高日 本语的使用效率而开始简化汉字,减少常用字数。法 律和公文也由文言改成了白话文。日本甚至一度打算 完全放弃汉字,但因为日文假名只能表音,废除汉字 后同音字骤然增多,使用很不方便,汉字才得以留存, 但日本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限制汉字在出版 物中的使用。后因此举造成诸多表达上的不便,日本 政府又公布出《常用汉字表》度过难关。 日本大量减少汉字,但是汉字仍旧是日文的重要 组成部分,日本还没有离开汉字文化圈。但是日本的 国计民生几乎全盘西化,虽然儒家学说和佛教理念在 民间生活中还有留存,但是日本文化的主体是以汉字 文化圈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已经成了一 个值得争论的话题。到了 2009 年,日本文化审议会 国语组审议通过了《新常用汉字表》试行方案,又新 增了 191 个常用汉字。 4. 汉字文化圈与中日的关系 汉字文化圈在中日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积累了 处理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智慧与经验,从中我们可以 获得处理当前中日关系的一些启示。2005 年4月韩国 《明日新闻》舆论调查表明,在韩国年轻人中,对中 国的好感度已超过美国,20 至29岁、30 至39 岁年 龄层中,分别有 43.4%、38.3 %的人最感亲近的国家是 中国,而对美国,这个数字只有 31.9%、33.0%[5]。在 中国不断崛起的今天,中国周边地区受中国巨大引力 吸引,东亚“新秩序”正在形成,中国在周边国家的 影响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擅长学习和实用主义的民族。在 这种趋势下,日本是否会回归汉字文化圈,值得我们 期待。这是因为,在中日交流史上,中华文明强盛的 时候,日本就会主动臣服于中国,以请求的姿态来中 国学习他们所不具有的优势文化。优势文化向相对文 化落后周边地区的传播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其文化负 载者的主动传播和接收者的自主寻求是主要动力[6]。 而当中国文化失去了主导的力量,我们无法责备日本 对汉字文化圈的背离。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作为曾经 的汉字文化圈的主导者,如何复兴汉字文化圈,共同 构成一种不可撼动的力量。汉字文化圈的漫长历史 中,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向,而是双向且具有互动性。 当今我国不仅有处于优势地位的汉文化对周边文化 的感召和凝聚力,还同时存有周边诸文化的回流。尤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7 汉字文化圈与中日关系研究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28 其日本,其从中国学习了汉字,同时也为汉字的进一 步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近 现代史中的汉字“逆输入”。 汉字文化圈里的中日两国人民,因为有了汉字这 个共同的文化载体,以及汉字上所承载的共同的儒家 伦理根基,必会产生出对汉字文化圈的向心之力。中 日两国的关系应该借助汉字文化圈文化的传播,而不 是靠战争的征服,是应该以汉字和汉文典籍来充当文 化传播的载体,传承“和”之思想,来化解中日文化 上的隔膜。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冯天瑜. 汉字文化圈论略[J]. 中华文化论坛, 2003, 2: 50-54. [2] 林龙飞. 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 东南亚纵横, 2006, 8: 58-62. [3] 周有光. 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之三 [J]. 群言, 2000, 3: 32-36. [4] 魏娟. 浅析冈仓天心“兴亚论”的形成[J]. 群文天地, 2011, 21: 225-226. [5] 刘迪. 东京与北京结盟?[J]. 天涯, 2007, 2: 190-191. [6] 王雨. 试论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经验[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 12: 148-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