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Anthropology 现代人类学, 2013, 1, 5-9 http://dx.doi.org/10.12677/ma.2013.1200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a.html) Review on History of 100 Years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 China Hua Chen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 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Email: hsschh@mail.s ysu.edu.cn Received: Oct. 23rd, 2013; revised: Oct. 27th, 2013; accepted: Oct. 31st, 2013 Copyright © 2013 Hua Chen.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in China and divided it into four stages: 1) introduction and acception stage (from the turn of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to 1920’s), 2) local- ization stage (from 1930 ’s to 1949), 3) cir cuitous stage (from 19 49 to 1976) and in-d epth stag e (from 1976 to now) and described the important incid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Keywords: China; Physical Anthropology; History 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回顾 陈 华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州 Email: hsschh@mail.s ysu.edu.cn 收稿日期:2013 年10 月23 日;修回日期:2013 年10 月27 日;录用日期:2013 年10 月31 日 摘 要:本文对体质人类学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历史进行回顾,把体质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分成四 个时期:即 19、20 世纪之交至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传入和接受时期,20 世纪 30 年代至1949 年的本 土化时期,1949 年至 1976 年的曲折发展时期,20 世纪 70年代末以来的纵深发展时期,并且对各个 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回顾。 关键词:中国;体质人类学;历史 1. 引言 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的萌芽可以上溯到 2500 年前 战国时代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该书记载了 不同地域人类的体质特征,骨骼和内脏器官度量等方 面的资料。汉代以后,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中国文 献中对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群记载也日益增多,反映了 对人类体质特征的初步观察。北宋时期的王惟一(公元 1026 年)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所铸造的经 络铜人是世界上最早最精巧的人体模型。刘昉(公元 1150 年)等的《幼幼新书》最早记录了先天性畸形的 资料。南宋末年,宋慈(约1247 年)的《洗冤集录》包 含有体质人类学的萌芽。明代的王圻、王思义编写的 《三才图会》记载有对人类五官形态的分类。这些虽 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但却是对人类 体质研究的早期萌芽[1]。 现代体质人类学是在 19、20 世纪之交开始从国 外传入我国的。关于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分期,有几 种不同观点[2]。笔者认为,体质人类学在中国的百年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5 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回顾 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 19、20 世纪之 交至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传入和接受时期,20世纪 30 年代至1949 年的本土化时期,1949 年至 1976 年 的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纵深发展 时期。 2. 体质人类学的传入时期(19、20 世纪之交 至20 世纪 20 年代末) 赫胥黎(T. Hexley, 1825~1895)的《天演论》和达 尔文(C. 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的中译本 在1898 年和 1903 年先后在中国出版。这两本著作对 于进化论和体质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918 年,陈映璜的《人类学》一书出版。该书包括人 种的特征分类、分布,人类的起源、进化及生物文化 史等内容。1924 年出版了顾寿白的《人类学大意》。 该书包括人类概说、人类性质、人类由来、人种分类 法与差别、古代居民的研究等内容。蔡元培在任北京 大学校长时,曾开设人类学讲座。他在 1928 年任中 央研究院院长时,设立人类学组,添设人类学科目。 由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播下了人类学 的种子,使得许多人到国外攻读人类学,成为我国最 早期的人类学家[2]。 1920 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了中国人类学与 解剖学会,同年 7月出版了“博医会报”。在此期间, 出版了许多人类学专著,如黄新民的《世界人种问题》 (1927 年)[3],裴文中的《周口店成年猿人头盖骨发现 之经过》(1929 年)等。 在20 世纪20年代末之前,中国的古人类学和现 代中国人的体质研究主要是由外国学者做的,同时也 开始有中外合作研究。1921 年瑞典人安特生 (J.G.Anderson)在北京西南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一处 50 万年前的洞穴堆积物中发现几片石英片后,留下助 手师丹斯基(Otto Zdensky)继续发掘,当年发现了一枚 古人类牙齿化石。1926年夏,师丹斯基在瑞典的实验 室中从由周口店运去的含化石的堆积物中又找到一 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的加拿大 人步达生(D. Black)将这些古人类化石命名为北京中 国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一般称为中国猿人北京 种。1927 年起,步达生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在周口 店进行发掘[4]。1929 年12 月由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 了第一个中国猿人头盖骨[5]。 在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研究方面,最早的工作是布 鲁门巴赫(F. Blumenback, 1752~1840)对一具中国人头 骨的描述。据刘咸研究,在 1902 年以前,只有大约 174 具中国人头骨被人类学家研究过,这些工作都是 外国学者做的。在 19 世纪 20 年代,美国的人类学家 A. Hrdlicka在北京的短期访问期间测量了 700 个中国 学生。1920 年,在博医会报中报道了 300名中国人的 颅骨测量数据和 388例中国人的身高、体重、胸围等 指标。1924 年,G. M. Morant在研究了包括中国人在 内的大量东方人头骨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人构成蒙 古人种或黄种人的大部分,虽然汉族、藏族、羌族以 及中国的朝鲜族在头骨的构造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共 同形成了一个完全的种族组。1929 年,在协和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工作的 P. H. Stevenson在生物问题统计研 究杂志上发表了从长骨推测身高公式的人种差异。 在台湾,17 世纪初随荷兰的殖民占领,荷兰军医 曾对台湾原住民进行过身高测量。1895 年日本统治台 湾之后,有多位日本人类学家在台湾进行过体质人类 学研究。鸟居龙藏在 1896 年至1899 年在台湾做过四 次体质人类学调查。他认为,台湾原住民是由菲律宾 群岛、波里尼西亚群岛和马来半岛迁移而来[6]。在此 之后,日本学者津崎孝道、安达岛次等人陆续发表了 有关台湾原住民头骨、椎骨、牙齿等的人类学研究报 告。这些研究都对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发展产生了影 响。 3. 体质人类学的本土化时期(20世纪30年代 至1949 年) 在这段时期,中国第一代体质人类学家和古人类 学学家已经成长起来,吴定良、李济、刘咸等体质人 类学家开展了中国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杨钟健、 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猿的发 掘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吴定良在英国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后于 1935 年回 国,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主任兼研 究员。他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期间,终年奔走在少数民 族地区进行体质调查,并积极筹建体质人类学研究 所。他发表了 10 多篇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论文,如 1942 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人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南方坝苗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6 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回顾 的体质特征》。另外,吴定良还创刊和主编了《中国 人类学杂志》,对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性 的作用。1940 年吴定良在《中国人类学杂志》第二册 报道了《华北平原中国人之体质测量》,测量了各种 指数 190 项。1947 年9月浙江大学成立人类学系与人 类学研究所,吴定良任系主任兼所长。在 1946 年至 1948 年期间,他还兼任暨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为中 国培养了第一批体质人类学科研人员和师资。1948 年,吴定良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7]。 李济在 20 世纪20年代在美国攻读人类学专业并 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主要进行考古学研究,同时也 进行过中国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8]。1937 年,刘咸根 据体质特征将中国人分为三种类型,即华北人(主要分 布在黄河流域)、华中人(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人(分 布在珠江流域,福建,海南和台湾)。刘咸还进行过海 南岛黎族的体质研究。此外,吴金鼎进行过山东人的 体质人类学研究。 在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到 1937 年周口店由于日 本侵略战争被迫停止为止,共发现了大约 40 个猿人 个体的化石以及一大批石器、用火证据和一百多种脊 椎动物化石,其中哺乳动物接近 100 种。魏敦瑞(F. Weidenreich)对已发现的所 有北京猿人化石做了相 当 详细的研究。此外,1933 年在周口店的山顶洞还发现 了包括 3具完整头骨在内的代表 8~10 个个体的古人 类骨骼化石。根据伴生动物化石推断,北京猿人(现称 为北京直立人)和山顶洞的晚期智人的年代分别为大 约50 万年前和1万年前至 3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化 石除了在瑞典的乌普萨(Uppsala)保存的战前运去的 3 颗猿人牙齿外,都在1941年日美开战初期失踪[9]。 1936 年日本统治的台湾设立了台北帝国大学。医 学部的解剖学教室设有两个与体质人类学有关的讲 座,分别由日本学者森於菟和金关丈夫任教。前者主 要进行台湾各种族之皮肤色调及蒙古斑(儿斑)等研 究,后者则从事活体测量、骨骼测量、血型、手足纹 理、软部人类学和各种族学童身体发育等研究。 在此期间,中国的多所大学设立了人类学系,包 括上海暨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 培养了一批人类学方面的人才。同时出版了一批体质 人类学的译著和专著,如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的《化石 人类学》,古屋芳雄的《民族生物学》,长谷部言的 《自然人类学概论》,西村真次的《人类学汎论》等。 专著有王云五、蔡元培、吴敬恒主编的《世界人种志》 [10],叶为耽的《震旦人与周口店文化》,朱洗的《我 们的祖先》等。 4. 体质人类学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 年至 1976 年) 在这一阶段,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 是,由于当时中国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古人类学研 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对现代中国人的 体质人类学研究非常少。 在古人类研究方面,发现了大量化石,包括有古 猿和早期人科化石、直立人化石、早期智人化石和晚 期智人化石。 古猿和早期人科化石有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和巨 猿等。1956 年2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开远发现五枚森 林古猿牙齿。1957 年在云南开远又发现五枚拉玛古猿 牙齿,年代为中新世晚期。1976 年在云南禄丰发现了 拉玛古猿的一些上、下颌骨和 40 多枚单独的牙齿, 年代为第三纪上新世早期。1956年在广西大新县一个 山洞中发现了3枚巨猿牙齿。同年,在广西柳城的山 洞中又发现了一个巨猿下颌骨,年代为更新世早期。 另外,在广西和广东还发现了 47 枚巨猿的牙齿,但 确切地点不明。1965年在广西武鸣一个山洞中发现了 12 枚巨猿牙齿。1968 年和 1970 年在湖北建始发现了 新的巨猿化石地点和250多枚巨猿牙齿,年代可能为 早更新世晚期。1973年在广西巴马县又发现一个巨猿 牙齿,大新、武鸣和巴马发现的巨猿化石的地质年代 可能都是更新世中期。另外,在湖北建始发现的早更 新世晚期的几枚牙齿,被认为是类似南方古猿的类 型。 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包括在云南元谋发现 的“元谋猿人”,在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在周 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新材料,以及在湖北郧县和 郧西县发现的猿人牙齿。1965年5月在云南发现的“元 谋猿人”材料包括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地质年代 可能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为距今 170 万年前。 “蓝田猿人”的材料包括 1963 年在陕西蓝田陈家窝 发现的下颌骨化石和 1964 年在蓝田公王岭发现的头 盖骨和部分面骨化石。这些材料的年代可能为中更新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7 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回顾 世早期。1949 年和 1950 年在周口店发现了 5枚猿人 牙齿和 2段肢骨。1958 年,发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女 性的下颌骨。1966 年发现一个头盖骨的额骨和枕骨部 分,与 1934 年发现的 2块头骨碎片可合拼成一个非 常完整的头盖骨。另外,在周口店还发现了单独的一 枚猿人牙齿,大量旧石器,用火的证据和多种哺乳动 物化石。 早期智人包括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和许家窑 人等。马坝人是 1958 年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发现 的一个头盖骨。长阳人是 1956~1957 年在湖北长阳发 现的,是一块左侧上颌骨断片连同 2枚牙齿。丁村人 遗址是 1954 年在山西襄汾丁村附近发现的,材料包 括三枚人牙化石,大量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三枚 人牙是上内侧门齿,上外侧门齿和下第二臼齿,全是 右侧的,同属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1976 年在丁 村又发现了一块大约两岁幼儿的右顶骨的后上部。许 家窑遗址在 1976、1977 年被大规模发掘,古人类化 石包括较完整的顶骨三块,枕骨两块,左上颌骨一块 (附连部分牙齿)和一些顶骨碎片和牙齿,分别属于十 多个个体。 晚期智人包括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等。柳江 人化石是 1958 年在广西柳江县的一个岩洞发现的, 材料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缺下颌),两段股骨和一右 髋骨、骶骨、椎骨,属于一个中年男人,股骨可能属 于另一个女人。资阳人是 1951 年在四川资阳的一处 桥墩工程中发现的一个老年妇人的头骨。河套人是 1956 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发现的古人类左股骨下半段 和一块右顶骨碎片[11]。另 外 ,1972 年在台湾的台南县 左镇发现了一些晚期智人的头骨碎片和牙齿,被称为 “左镇人”。 这段时期现代中国人的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寥寥 无几。在中国大陆,只有董悌忱的《广西僮族体质的 人类学研究》。在台湾,1950 年后开始有中国学者进 行体质人类学研究。台湾大学医学院的蔡锡圭等在 1960 年进行过布农族人骨的测量研究。这段时间所出 版与体质人类学有关的专著有方宗熙的《古猿怎样变 成人》、贾兰坡的《“北京人”的故居》、《河套人》、 《中国猿人》、《骨骼人类学纲要》[12]、《中国猿人 及其文化》,郭沫若、杨钟健等的《中国人类化石的 发现与研究》,刘咸的《猴与猿》、武况甫编译的《猿 类的生活史》[13]等。 5. 体质人类学的纵深发展时期(20世纪 70年 代末以来) 从20 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体质人类学逐 渐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古人类学、现代中国人的体质 研究以及相关的应用学科取得了很大进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各省 文管会、博物馆等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人类研究的主 要力量。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又有一批古人类化 石出土。直立人阶段的化石有 1980 年在安徽和县发 现的“和县猿人”[14],1993年在南京汤山发现的“南 京人”,1994 年在辽宁营口发现的“金牛山人”等[15]。 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有 1978年在陕西大荔发现的“大 荔人”,1982 年在安徽巢县发现的“巢县人”等。这 个阶段的古人类学研究较注意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 用。在理论分析时广泛运用古生态学、埋藏学的研究 成果来分析人类的进化过程。氨基酸年龄测定法、热 释光断代法、石制品微磨痕分析法等新技术也在古人 类研究中得到应用。 在这段时期,多所大学新设或重建了人类学系, 成为体质人类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1980 年香港 中文大学设立人类学系,主要研究文化人类学,但也 介绍体质人类学的一些内容。1981年中山大学复办人 类学系,1984 年厦门大学成立人类学系,1999 年云 南大学成立人类学系。这些大学都开设有体质人类学 方面的课程并进行相关研究。另外,社会科学院考古 学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 物馆等单位也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教学或研究。1982 年 台湾大学的“考古人类学系”改名为“人类学系”。 1999 年台湾慈济大学成立了人类学研究所,从事体质 人类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另外,各医学院校人体 解剖学和公共卫生学方面的学者也成为体质人类学 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段时期,现代中国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面的 特点是研究范围扩大,注重应用性研究,研究技术向 微观和分子水平发展。1979年和1986 年分别在上海 和北京举办了两期全国人体测量训练班,1984 年和 1985 年先后出版了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16] 和邵象清的《人体测量手册》[17]。这些为中国各民族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8 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回顾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9 的人体测量和观察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全国各少 数民族的人体测量和观察研究大规模开展起来,到目 前为止,已对全国 43 个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进行过 测量和观察研究。人体测量学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各 民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和体育运动的研究 等。Heath-Carter体型法也在少数民族、运动员的体 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还涉及灵长类的解剖 和生态,人类生理特征的遗传与变异,各少数民族正 常肤纹,各种遗传病患者的肤纹,各民族包括红细胞 血型抗原、补体成分、各种酶、耵聍类型、苯硫脲尝 味、色盲、结合珠蛋白等遗传性状在内的遗传多态性 研究,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等。近年来,DNA多态性, 主要是线粒体DNA[18]和Y染色体 DNA[19]被用于人类 群体的亲缘关系、进化和迁徙等研究。此外,人类工 效学(human engineering, ergonomics)[20]、法医人类学 (forensic anthropology)[21]、古病理学和医学人类学[22] 等与体质人类学关系密切的应用学科已经在中国初 步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已 经比较成熟,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 离。在 21 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 要性,体质人类学的教育和研究一定可以获得更大的 发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俞慎初. 中国医学简史[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34-35,132-133. [2] 胡鸿保. 中国人类学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8,30-35. [3] 黄新民. 世界人种问题[M]. 上海: 光华书局, 1923. [4] 百度百科.步达生[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366.htm [5] 百度百科.裴文中[D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7417/6369201.htm?fromId=87 417&from=rdtself [6] 基维百科. 鸟居龙藏[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鳥居龍藏 [7] 百度百科. 吴定良[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3654.htm [8] 百度百科. 李济[D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49750/7116162.htm?fromId=1 49750&from=rdtself [9] 百度百科.北京猿人[D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193/7544558.htm?fromId=18 193&from=rdtself [10] 王云五, 蔡元培, 吴敬恒等. 世界人种志[M]. 商务印书馆, 1932. [11] 吴汝康. 中国古人类学三十年(1949-1979)[J]. 古脊椎动物与 古人类, 1980, 18(1): 1-8. [12] 贾兰坡. 骨骼人类学纲要[M]. 商务印书馆, 1954. [13] 武况甫. 猿类的生活史[M]. 商务印书馆, 1951. [14] 吴汝康, 董兴仁. 安徽和县猿人 化石的初步研究[J]. 人类学 学报, 1982, 1(1): 2-13. [15] 吴汝康. 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化石头骨的复原及其主要性状[J]. 人类学学报, 1988, 7(2): 97-101. [16] 吴汝康等. 人体测量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17]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18] 何惠琴等. 3200年前中国新疆哈密古人骨的 mtDNA 多态性 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03, 22(4): 229-337. [19] 吴东颖等. 应用 Y染色体多态标记对汉族王姓亲缘关系的研 究[J]. 人类学学报, 2000, 19(2): 132-137. [20] 项英华. 人类工效学[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1] 张继宗. 法医人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2] 陈华. 医学人类学导论[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