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现代语言学, 2013, 1, 97-102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3.1301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l.html) Revisiting Conversational Meaning* —Is It Implicature, Explicature or Impliciture? Abuduwaili, Wanzhi Xu# College of Ar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Email: #xuwanzhi62@sina.com Received: Jul. 30th, 2013; revised: Aug. 9th, 2013; accepted: Aug. 26th, 2013 Copyright © 2013 Abuduwaili, Wanzhi Xu.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Grice (1975) make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is said and what is implicated, emphasi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eaker’s meaning and sentence meaning. His theory brings forth the study of language meaning and leads to various controversial issues. Different authors have different notions, such as explicature, implicature, impliciture, to account for the phenomena labeled as Gnerelazi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GCIs). Bach (1994) introduced the term of impliciture instead of GCIs and explicatu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ose different arguments and give reasonable definition to each terminology; and mainly focus on impliciture proposed by Bach; finally, we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 few related experimental pragmatic researches. Keywords: Implicature; Explicature; Impliciture; Realization Mechanism; Experimental Research 会话含义新探* —暗示或明示还是隐含? 阿卜杜外力·热合曼,徐万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青岛 Email: #xuwanzhi62@sina.com 收稿日期:2013 年7月30 日;修回日期:2013 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13 年8月26 日 摘 要:Grice(1975)区分直义和含义,指出字意和用意的区别,他的理论开创语言意义研究的先河。 随着语用学的兴起与发展,会话含义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引起了各学派对其理论的各种争议。不同 的学者针对他(1989)提出的一般会话含义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即明示(关联理论学派,1986)、一般会话 含义(新格莱斯学派,1995)、隐含(Bach, 1994)。本文将讨论各学派的论点并给予合理的界定;着重讨 论Bach 提出的隐含理论及其实现机制;最后将阐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隐含”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 关键词:暗示;明示;隐含;实现机制;实验研究 1. 引言 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有一种有趣但易被忽视的普 遍的语言学现象:说话者说出一些话语有时其意义不 同,或者某一种意义包含在所说里但没有明示。这种 所交流的,但没有直说的也不是特殊会话含义的信 息。它被不同的学者定义为以下不同的范畴: Grice 在1975 年就明确区分直义和含义,指出“字 意”和“用意”的区别。他的理论开创了语言意义研 究的先河,并引起了各学派对其理论的各种争议。他 *基金项目:该文章由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支持,项 目编号:13CX06003B。 #通讯作者。 Open Access 97 会话含义新探 介绍了“一般会话含义”的术语,不是“所说”的一 部分,用“语言解码”来推理;Perry(1986)介绍了“没 发音成份”的术语;Sperber 和Wilson(1986)及Carston (1988, 2002)提出了“明示”的术语,它是“所说”的 一部分,通过“充实”模式来理解;Recanati(1989, 1993, 2004)支持了关联理论学派的观点,但也提出了自己的 术语并区分了“原语用过程”(饱和和转喻性转移/巩 固和扩充)和“第二语用过程”;Bach [1]介绍了会话“隐 含”,指出它不是“所说”的一部分,也不是“暗示” 的一部分,是它们的中间层,其推理是通过“完善” (相似于饱和)或“扩充”来实现的;Levinson(1995, 2000):采取了 Grice 的“一般会话含义”范畴,但通 过“信息启发法”推理。下面我们重点评述格莱斯学 派、关联理论学派及 Bach的论点。 2. 不同观点综述 2.1. 格莱斯学派的一般会话含义理论 Grice[2]指出说话者的话语中“所说”(what is said)1 和“含义”(what is implicated)不同,我们要区分它们 之间的关系,“所说”和语言形式的规约意义有密切 的关系,有时候词语的规约意义不仅决定“所说”的 意思,而且还会产生“规约含义”(conventional im- plicature)。例如: (1) Even Bill likes Marry的意思是 I just notice that even Bill likes Marry。 “规约含义”是词或搭配的补充意义,大多数情 况下,它们依赖常规意义而不是特定的语境来释义。 但是,我们还有一种不是由词语的常规意义决定的, 而是由会话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合作原则)决定的 “非规约含义”(nonconventional implicature),他把这 叫做“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由说 话者和听话者的共有知识、共享背景及推断能力来进 行推理的。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general con- versational implicature)和“特殊会话含义”(particular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一般会话含义介于规约意 义和说话者交际意义之间,它是由语境中“所说”和 一些一般会话背景准则来产生 2。它不需要特殊的语 境,是一种形式不完整的语用发展,即通过语言解码 等句内语用加工过程来进行推理。例如: (2) He is meeting a women this evening. (通常他要 见的这位女人不是他的夫人、母亲、姐妹) 与一般会话含义不同的是,特殊会话含义依赖于 特殊的语境。例如: (3) A: I am out of petrol. B: 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er意思是 you can get petrol in the garage。 Levinson[3]从“默认解读”模式出发,进一步完 善了 Grice 的一般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一般会话含 义依赖于语言结构不变的显著性,而不依赖可变的语 境,但还需要语用推理。 暗示 3的主要特点:暗示具有显性或可取消性。 如例: (4) He has not drunk today—because he does not drink的意思是“ 他没有喝醉 ”。 暗示具有不可分离性,其他方式也能表达相同(大 致相同)的意思(除方式暗示外)。例如: (5) He hasn’t had too much to drink today或he doesn’t drink都能表达“ 他没有喝醉 ”的意思。 根据格莱斯学派,听话者首先要用“解码”理解 话语意义,然后基于语境充分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2. 关联理论学派的明示理论 关联理论学派(Sperber 和Wilson,1986; Carston 1988, 2002; Recanati, 1989, 1993, 2004)将Grice模式的 一般会话含义当作所说的一部分,由此提出了明示这 一术语,即明示是“逻辑形式的发展”,可在语言交 际中通过充实模式来理解。 他们认为话语意义不管是明示的或者部分隐含 的,都是话语逻辑形式的扩展意义,用编码来理解, 涉及解歧、指派、充实等三个语用步骤,故说话者所 说的内容不仅包含字面意义而且还包括语用推理和 语境所产生的隐含意义。例如: (6) I have been to Tibet. 我们可以通过编码和指派,复原为说话者在说这 句话之前的某一段时间内去过西藏。在现实生活中, 听话者会以关联假设来推定该时间段。 Sperber 和Wilson[4]认为听话者在关联原则(而不 是格莱斯准则)的前提下理解交际意图。明示刺激促进 听话者认识交际意图所需的最佳关联,之后,听话者 1包括“字面意义”、“指称”、“解歧”等。 2有时我们可以用词的一定形式说出话语,其正常(无特殊环境的情 况下 ) 带暗示意义或暗示意义的某种类型 Grice ( 1975, 1989 ) 。 3下面为避免歧义我们用“暗示”来替格莱斯学派提出的“会话含 义”,而把“含义”用做为广义,是所有说话者意图意义的总称。 Open Access 98 会话含义新探 试图解释话语意义,在寻找最佳的关联并付出最小的 努力下,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关联理论学派称编码的语言形式仅是明示刺激, 不拥有暗示。听话者接收这个刺激时直接理解说话者 的意图。如明示刺激不能编码为逻辑形式,需要特定 的语境假设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这个意义才能称之 为“暗示”。例如: (7a) Peter: Would y o u dri ve a Mercedes? (7b) Mary: I would not drive any expensive car. (明示) (7c) Mary would not drive a Mercedes. (暗示) 2.3. Bach的隐含理论 Bach[5] 认为说话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即完善和 扩充),可在不用完全明示的情况下表达意思,他试图 让听话者去发现某句话表面上没有、但却又是它所包 含的一种概念。这种没有说出但不是特殊会话含义的 现象就叫会话隐含。例如: (8) The lamp is cheap [relative to other lamps]. (9) I have bre a kf ast [today]. 以上例子都包含完善或扩充意义(括号里的隐含 意义)。然而,这些扩展或扩充意义超出了Grice 提出 的直义和含义的范畴。隐含是“所说”和“暗示”之 间的中间层,其意义不仅多于字面意义而且还比暗示 意义更接近于交际意义。 2.3.1. 隐含的主要特点 隐含和暗示都可取消,暗示不可分离、但隐含不 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件事,具有可分离性。如例 (9b): (9a) I have had breakfast [today]. (9b) I have had breakfast [before]. 暗示是完全脱离直义并且通过推理直义来理解 说话者的意思,说话者说出或交流一件事,同时还交 流另一件事。例如: (10) It is after 10. (不仅告诉时间而且还暗示餐厅 已关闭了)。 隐含从会话的明示内容依概念强化或充实来建 立,说话者说一件事但交流的是和“所说”密切相关 的另一件事。例如: (11) The princess is late (for the party). 不同于隐喻及其他非字意话语,隐含在隐性所表 达的命题之中传达部分信息,不使用修辞方式的特定 词来认识交际意图。语义不完整导致“完善”;语义 命题的减少导致“扩充”。 明示和隐含都是与所表达的句意有密切关系,但 不同的是所说(明示)不包含隐含的信息。 2.3.2. 隐含的实现机制 Bach[6]指出说话者不通过使用歧义词语、指示词、 比喻或者间接表达,也可通过两种方式不完全明示地 表达一个意思。 当语义不限定时,一句话即便是在解岐和指派之 后,其规约意义仍不能表达一个语义或概念上完整的 命题,只表达最基本的命题,理解话语需要完善过程 从而产生完整的命题。 因为语义或概念不完整,说话者以字面意义不能 表达“所说”的意思。命题不完整主要有两种: 1) 成分不确定:用添加成分完整命题,如例(16); 2) 范围不完整:经常 almost和too 等副词所致的,用 逻辑分析填充概念。如例(17): (16) Steel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resist bending by superman). (17) Willie almost robbed a bank (barely refrained from robbing a bank). 当语用不确定时,一句话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命题 (也可能是语义完善的 结果),但是另一个由语义扩充 而产生的命题也同时被表达。 完善是命题形成前所发生,扩充反之,话语里已 有一个完整的命题,但不是说话者想交流的命题,该 命题明示表达后需要概念的充实和精制,如例(9): (9) I have had breakfast (today). 扩充不同完善,不是逻辑强化,而是概念强化, 如例(18): (18) Yo u are not going to die (from the wound). 3. 小结 首先为了了解格莱斯学派、关联理论及 Bach 给 出的不同定义,即“暗示”、“明示”和“隐含”之间 的区别,请看下表。 格莱斯学派的观点 关联理论学派的 观点 Bach 的 观点 It is raining 直说的内容/所说 语言解码意义 所说 It is raining [here]一般会话含义/暗示 明示 隐含 (Take an umbrella)特殊会话含义/暗示 暗示 暗示 Open Access 99 会话含义新探 从上表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学派和Bach 把It is raining [here]都不认为是一般会话含义,而关联理论 学派认为是“所说的一部分”,即“明示”;但是 Bach 认为不是“所说的一部分”,即“隐含”。 格莱斯学派和Bach 的都认为 It is raining的字面 意义就是“所说”的内容,最小命题或字面意义关于 “所说”的观点是一致的。 对于 Take an umbrella归类为“暗示”,三个学派 的观点基本相似。 现我们分别基于这三种理论来解释一下该例句: (12) It is raining [here]. 如果我们按照格莱斯学派给这个话语定义为“一 般会话含义/暗示”,那么会话中听话者通常会根据共 有知识、共享背景、语言知识把 It is raining解码为 It is raining [here],不需要任何语境。 以关联理论定义为“明示”的依据,我们编码和 指派 It is raining并假设话者说出该话语的时刻和地 点在下雨,因此可以理解为It is raining [here]。 按Bach 的思路来的说,我们通过语用扩充来得 到的概念[here]与It is raining里的任何一个语言单位 都不对应,它这里没有说出来,但是概念意义已包含 在话语里,故属于“隐含”。 以上三个学派所争论的基本上都是同一个语言 现象,意义语用确定方面的不同的定义,只不过它的 范畴、加工模式的论点不一致,导致紊乱,因此,给 各术语客观地做出一定的界定就显得相当重要。笔者 认为说话者含义包含三个序次的子类,即“明说”、“隐 含”和“暗示”。 明说:即相似于关联理论学派提出的“明示”4, 包括字面意义,还涉及解歧和指派以后的扩展意义 等。例如: (13) To day, I will go to school. 隐含:即处于明说和暗示之间,不能当成所说的 一部分,也不能当成暗示的一部分5。 (14) The princess is late (for the party). 暗示:即 Grice 提出的依赖于特定语境的特殊会 话含义,是说话者所表达的最终意义。 (15) It is after 10 (so the store is closed). 通常我们不能分清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是所说 的、隐含的还是暗示的。在现实语言交际中基于认知 语境来推理说话者的意图。例如:在默认情况下,Jo hn has three children表达的是 John有三个孩子,属于“明 说”的;在统计有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的情景下,John has three children的意思是 John至少有 3个孩子,属 于“隐含”;在对有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发放福利的 情况下 John has three children意味着 John 至少有 3个 孩子和他能得到这个福利,因此属于“暗示”。 4. 推理速度 Bach 在自己的文献中没有阐述隐含与暗示、字面 意义的推理速度的问题,而且称没有必要对比。 4.1. 处理模型 随着实验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许多学者开始进 一步研究归类话语命题,即所说的字面意义和所表达 的含蓄意义的不同,并实证研究会话含义的处理模 型。 1) 格莱斯学派指出字面意义优先的循序模型 (Literal-First Serial Model),即听话者首先要理解极少 量命题(歧义词语、指示词),然后使用其它的语用过 程。 2) 关联理论和 Recanati 提出局部语用处理模型 (Local Pragmatic Processing Model),即话语最初开始 最小命题和充实命题都需要语用过程的全陈列。 3) Gibbs和Levinson 介绍等级平行模型(Ranked Parallel Model),所有解释包括最小命题、充实意义平 行构建,但可及性排列,充实式通常排在最小命题之 前。 4.2. 隐含与暗示的推理速度 4.2.1. 隐含优先的假设 Bach 提出隐含是暗示和所说的中间一层,大多数 情况下说话者对话语先进行概念填充或完善,后理解 修辞语或间接语。Gibbs和Moise(1997)的实验 III 证 明实验参与者的充实释义优先于暗示。 4Carston(1998b)区分了明说和充实意义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话语的 明示意义是所说出来的句子的逻辑形式的发展,而充实命题是该话 语特定概念构成的内容,这特定概念通过充实、松散等语用过程来 实现。 5我们认为 Bach 提出的会话隐含理论在界定、实现机制等方面有待 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证实与完善。 根据以上理论和实验我们认为隐含处理速度比 Open Access 100 会话含义新探 暗示快。 4.2.2. 暗示优先的假设 Gibbs(1990),Noveck和Posada(2003)的实验中参 与理解间接语言花得时间比直接语言更少 6。Nicolle 和Clark[7]实验 I、II的结论是,会话中总是“暗示” 意义被选中,指示(introduction)是绝对无效的,(与 Gibbs 和Moise (1997)实验 III 正好相反)。Bezuidenhout 和Cooper[8]实验 II 也支持了“暗示”的优先性。 4.3. 隐含与字意的推理速度 4.3.1. 字意优先的假设 Clark 和Lucy(1975)、Grice(1975)、Searle(1979) 都认为听话者首先要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或直义。 Gibbs 和Mois e[9]实验 IV,Nicolle 和Clark 实验 III, Bezuidenhout 和Moise[10]实验 III 的结果指出在特定的 语境偏差下,人们优先理解最小命题。 4.3.2. 隐含优先的假设 关联理论学派指出听话者不用先理解说话者所 说的内容也可推理交际意图。Bach 也支持了他们的观 点,称隐含不需要听话者先推理所说的内容,不用考 虑时间序次或理解过程的其它细节,它涉及的是句子 的语义问题,而不是理解他们的心理加工问题。刘思、 Harnish 和Garrett[11]认为尽管听话者对记忆力的意义 和现实听到的意义进行对比,但这个速度是极速或自 动的。对此数名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如 Gluckberg 等(1982)的实验认为非字意是自动的。Gibbs 和Moise (1997)实验 I、II 得出充实意义的理解优先于 少量命题的理解,即隐含意义的理解优先于字面意义 的理解。Bezuidenhout 和Moise 实验 IV 的研究结果支 持了最小量命题和充实命题平行构建,但总是隐含优 先的平行(Ranked Parallel Model)加工模式。Garrett 和 Harnish(2007 )比较了 Bach 的规范法(扩充)和Levinson 的信息启发法(默认解读法)的差异,分析了隐含的直 观合理命题及该命题潜在的假定机制,评价了偏差语 境对隐含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与Bezuidenhout 和 Moise 的相似。 从以上理论和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隐含优先 于字意。 5. 结论 各学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 释会话含义的处理过程,因此研究结果也不一致。这 些实验中研究者常常设计参与者母语的日常对话,因 为字面意义的标准化意思已经熟悉了,便于参与者快 速或自动理解交际意义,比如当他们听到:“it is dark” 他们立即理解为“it is dark here”,如果在控制语境下, “it is dark here”会需要一定的时间。 虽然 Bach 没有明确提出关于理解隐含速度的问 题,笔者认为隐含在某一个语境下通过完善或扩充等 推理过程才能获得,需要一定的加工时间。所说、隐 含、暗示的加工序次关系如下:所说优先于隐含,隐 含优先于暗示,理解速度的快慢由语境决定,有时速 度极快几乎是自动的。如当听话者听到(12a)直义时首 先要理解(12b)隐含,然后推理 (12c)暗示。 (12a) It is raining. (所说) (12b) It is raining [outsid e]. (隐含) (12c) It is raining [outside] {and need an umbrella}. (暗示) 目前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但是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很多问题有待解答,很 多理论有待证实。因此需要我们从语用、心理和认知 角度探讨会话含义研究的发展,区分各学者提出的各 概念之间内在的系统关系,针对隐含研究做出进一步 科学分析;并通过实验研究寻求科学依据,论证语境 对隐含理解的影响,验证隐含意义在一定语境下的加 工机制和推理过程。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Bach, K. (1994)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Mind and Language, 9, 124-161. [2] Grice, H.P. (1989) Logic and conversation,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 Levinson, S.C. (2000) Presumptive meaning: The theory of ge- 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MIT Press, Cambridge. [4]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Chapter 4.2-4.4. [5] Bach, K. (1994) Semantic slack. In: Tsohatizidis, S., Ed., Foun- dations of Speech Act Theory, Routledge, Lo n d on. [6] Bach, K. (2001) Speaking loosely: Sentence nonliterality. In: French, P. and Wettstein, H., Eds.,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Figurative Language, Blackwell Publishers, Hoboken, 249-263. [7] Nicolle, S. and Clark, B. (1999)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and what is said: A response to Gibbs and Moise. Cognition, 69, 337-354. 6暗示意义是间接语言行为,但隐含意义是直接表达的、因此隐含 和隐喻都属于直接语言行为(Bach, 1994a, 1994b, 2006)。 [8] Bezuidenhout, A. and Cooper Cutting, J . (2002) Literal meaning, Open Access 101 会话含义新探 Open Access 102 minimal propositions, and pragmatic processing.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 433-456. [9] Gibbs, R. and Moise, J. (1997) Pragmatics in understanding wh at is said. Cognition, 62, 51-74. [10] Bezuidenhout, A. and Morris (2004) Implicature, relevance and default pragmatic inference. In: Noeck, I. and Sperber, D., Eds.,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Palgrave Macmillan, Basingstoke. [11] Liu, S., Harnish, R.M. and Garrett, M.F. (2012) Theories and research in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