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8270 , 12 pages
10.12677/AP.2023.1312827

大学生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

田姝舒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8日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究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并探讨学校归属感和偶像崇拜对核心自我评价的预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有显著差异;3) 大学生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具有回归预测作用,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的预测作用更高。结论:大学生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都对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预测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偶像崇拜以及学校归属感的干预,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

关键词

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olatry, School Belonging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ushu T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14th, 2023; accepted: Dec. 19th, 2023; published: Dec. 28th, 2023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 idol worship and school belonging, and explores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idol worship on core self-evaluation. The subjects were college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SPSS 24.0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dol worship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School belong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re self-evaluation;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re self-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types of idol worship involvement; 3) College students’ idol worship and school belonging have a regression predictive effect on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school belonging has a higher predictive effect on core self-evaluation.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idol worship and school belonging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core self-evaluation.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ol worship and school belonging can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

Keywords:Core Self-Evaluation, Idolatry, School Belong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学生活处于象牙塔和社会交接的重要时段,大学生虽已形成自己基本的三观等观点,但仍还不稳定,并且由于受到多种诱惑可能会产生不正确的思维观点。因此,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就极为重要,增强核心自我评价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自我信念。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日常的诱惑,学校归属感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团体归属感,将两者与核心自我评价联系起来,探讨大学生的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1. 核心自我评价

自从自我概念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关于自我的研究。核心自我评价就诞生于自我研究的复兴。核心自我评价,一般被认为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最基本的评价。Judge和Bono (2001)认为,核心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四种核心特质来描述,分别是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控制点、神经质,它是存在于核心特质之上更高一级的基本单因素人格结构(吴超荣,甘怡群,2005)。

杜建政等人(2012)修订的CSES量表被国内相关领域的多为学者多次使用,经实践和多次相关研究证实,其有较高的信效度,得到了领域内学者的广泛认可,因此本研究采用该量表作为研究工具。

1.2. 偶像崇拜

原始社会时,人们无法认知和解释当时大自然中不可控的现象,对大自然的力量产生恐惧和崇拜,崇拜心理就起源于此(何宇红,1994)。偶像崇拜主要是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岳晓东,2004)。

偶像崇拜的测量最早是由McCutcheon等(2002)提出的“专注–上瘾”模型建立的。超出“专注”范围的卷入就达到“上瘾”的卷入水平,到达这个水平的崇拜者会想要去搜索偶像更多的信息,找到共同偶像的崇拜者,并与他们相处建立联系,获得认同感,达到一种超社会关系的满足。国内学者彭文波等人先对国内的偶像崇拜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崇拜现状调查结果对该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了《偶像崇拜量表中文修订版》(CAS-R) (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2010a)。量表共27道题目,其中分有五个维度,从低到高依次表示偶像崇拜的不同迷恋程度,根据得分情况最终将群体划分为低卷入型、交际型、移情型和妄想型四种群体类型。其中低卷入型群体和交际型群体只是以娱乐为主,卷入水平较低,属于理性偶像崇拜;移情型群体和妄想型群体对偶像投入了高强度的情感,维度分数靠近病理维度,是接近病理性甚至具有病理性的非理性崇拜。

目前,偶像崇拜同多个领域都有相关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主要集中于与自我价值感、自我同一性、自我评价、心理健康、人格、主观幸福感等的研究。例如时嘉惠等(2016)研究发现外在生活目标与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水平存在显著相关且有预测作用;刘悦(201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1.3. 学校归属感

人类在自然界里为了生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这些社会群体必须依靠一些情感、共同的信仰来形成凝聚力,让小组成员获得归属感的需要(杨依溪,2016)。团体归属感是指某一群体的成员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该群体的发展与持续状况以及其在群体中的地位而获得的其满意度、认可和承诺的程度(王锦,2011),一般又分为城市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学校归属感等(叶一舵,熊猛,2013)。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学校作为其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归属感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通过学校归属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维持校园的和谐度(翁洁,2019)。

本研究采用刘沛兵等编制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国内对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主要在原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其中对于学生的人格、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研究最多(包克冰,徐琴美,2006;潘晓蕾,徐琴美,2008),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水平、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等和学校归属感都有着显著相关。

2. 问题提出

诸多研究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能够影响日常行为表现以及与归属感紧密联系(黎建斌,聂衍刚,2010)。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表现,与核心自我评价紧密相关。尽管已有学者从自我评价的角度来研究偶像崇拜(李强,韩丁,2004),却没有进一步探索某一特定的自我评价作用对偶像崇拜的影响作用。这使得我们对评价与偶像崇拜的关系没有得到清晰且深入的认识。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偶像崇拜可以带来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甚至在偶像崇拜中取得自身认同,如果对于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过高,过于狂热甚至失去理性,就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个体有更少的社交焦虑和抑郁,同时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稳定的情绪(杨宇晴,吴波,2021)。

前文所述,学校归属感能够有效预测学生的自我概念,而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一种整体的自我概念,与学校归属感有紧密的联系。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归属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学校归属感各个维度之间也呈显著相关,且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何籽萤等,2016)。从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看,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之间有一些相关研究,但数量还较少,且两者对于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大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2.1. 研究假设

本研究目的:针对大学生群体,运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偶像崇拜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测量核心自我评价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以及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关系,了解核心自我评价与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这三个变量的现状,并探究偶像崇拜与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的预测作用以及预测作用大小。本研究假设大学生偶像崇拜、核心自我评价、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相关,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回归预测,且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比偶像崇拜具有更明显的预测作用。

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所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解决心理教育领域相关的自我评价问题提供有益启发;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启发对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的反思和探讨,从而有助于避免大学生卷人非理性的偶像崇拜,进而倡导正确、适当的追星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符合当代社会主流趋势。此外,本研究的结果启发可以结合当下现实情况,应用进现在的日常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对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指导。提倡理智追星来增强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也可以通过核心自我评价来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个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视角。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方便抽样方式在微信、QQ、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放匿名问卷248份,被试为全国范围内的在校大学生,无无效问卷。被试平均年龄为20周岁,男生58人(23.39%),女生190人(76.61%)。其中独生子女110人(44.35%),非独生子女138人(55.65%)。

3.2. 研究工具

3.2.1.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中文版

在Judge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的基础上,由杜建政等人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修订量表条目共10个,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分半信度为0.84,信度较好,量表重测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80,达到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水平(p < 0.001),符合测量要求。研究工具在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信度较好。

3.2.2. 偶像崇拜量表中文版

偶像崇拜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由McCutcheon编制,彭文波等修订的中文版。修订量表条目共27个,采用5点计分,分为五个维度为“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病理边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信度较好,量表总分与各维度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8~0.80 (p < 0.001),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总的重测系数为0.93,且均达到极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水平(p < 0.001),符合测量要求。研究工具在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信度较好。

3.2.3. 学校归属感量表

以Goodenow编制的学校归属感(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量表作为效标工具,由刘沛兵等人进行编制的自编问卷。量表条目共33个,采用6点计分,得到5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同伴支持”、“个人地位认可”、“学校环境”、“学校融入”、“教师行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表总分与各维度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5~0.88 (p < 0.001),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总的效标效度为0.69,符合测量要求。研究工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信度较好。

3.3. 统计处理

运用问卷星将偶像崇拜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及学校归属感量表汇编成问卷,利用网络在线发放匿名问卷,并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

本研究的数据由问卷形式收集,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表明有10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的变异量是28.64%,远远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表明变量间的共同方法变异影响较小。

4.2.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现状

4.2.1. 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在各变量上的差异

依据248份有效样本,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总得分均值为33.21,标准差为5.33,总均分3.32,高于理论中值3。依据表1结果,偶像崇拜量表总分的平均分为72.56,各维度得分最高的是娱乐社交26.38,其次是情感投射、完全认同、病理边缘和关系幻想。依据表2结果,学校归属感量表总分的平均分为142.55,最高的是个人地位认可34.75,其次是教师行为、学校融入,最低的是学校环境和同伴支持。

Table 1. Mean scor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idolatry (n = 248)

表1. 偶像崇拜的平均分和标准差(n = 248)

Table 2. Mean scor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of school belonging (n = 248)

表2. 学校归属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n = 248)

表3可知,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性别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关系幻想、病理边缘四个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性在这四种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偶像崇拜的完全认同维度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学校归属感中的学校融入维度在性别上呈显著差异,其余维度不显著。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re self-evaluation, idolatry and school belonging

表3. 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注:***p < 0.001,**p < 0.01,*p < 0.05。

依据表4结果可知,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四个维度在偶像崇拜类别上都有显著差异,崇拜娱乐明星的人在这四种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崇拜社会精英的人。偶像崇拜的病理维度在偶像崇拜的类别上差异不显著。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归属感在偶像崇拜类型上不显著。

Table 4. Differences in worship types of each dimension of idol worship

表4. 偶像崇拜各维度在崇拜类型上的差异

注:***p < 0.001,**p < 0.01。

在独生子女变量上,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与学校归属感都不显著。

4.2.2. 大学生偶像崇拜卷入类型

彭文波等(2010b)为了探究偶像崇拜卷入的群体特征,在其研究中提出偶像崇拜的卷入类型,将偶像崇拜划分为低卷入型、交际型、移情型和妄想型4类群体。本研究同样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崇拜群体分为4类,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移情型83人(33.47%),交际型79人(31.85%),低卷入53人(21.37%),妄想型33人(13.31%)。

依据表5结果,核心自我评价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呈现显著差异(p < 0.05),低卷入型的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得分,妄想型的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最低。

Table 5. Differences in types of idolatry involvement in core self-evaluation

表5. 核心自我评价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的差异

注:*p < 0.05。

依据表6结果,学校归属感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呈现显著差异(p < 0.05),其中同伴支持、个人地位认可维度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呈现显著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差异。

Table 6. The difference of school belonging in the type of idol worship involvement

表6. 学校归属感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的差异

注:**p < 0.01,*p < 0.05。

4.3. 偶像崇拜、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

表7可知: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呈现显著负相关,其中,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情感投射、完全认同与病理边缘三个维度与核心自我评价呈现显著负相关,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维度、关系幻想维度与核心自我评价不相关;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呈核心自我评价显著正相关,其中,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归属感中的同伴支持、个人地位认可、学校环境、学校融入、教师行为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证实,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Table 7. Associations between idolatry,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school belonging

表7. 偶像崇拜、核心自我评价以及学校归属感之间的相关

注:***p < 0.001,**p < 0.01,*p < 0.05。

4.4. 偶像崇拜与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的回归

将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将核心自我评价作为因变量,偶像崇拜与学校归属感作为预测变量。依据表8结果可知,由预测变量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和因变量核心自我评价建立的逐步线性关系回归模型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检验结果表明,回归系数β具有统计学意义,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能够显著预测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对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负向预测,偶像崇拜卷入度越高,核心自我评价越低。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水平越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偶像崇拜与学校归宿感共同解释核心自我评价20.7%的变异量。

Table 8. The gradual regression of idolatry and school belonging to core self-evaluation

表8. 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的逐步回归

注:***p < 0.001。

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都具有显著预测效果,为了进一步考察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将偶像崇拜各维度和学校归属感各维度分别与核心自我评价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表9。结果显示,先后有二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分别是偶像崇拜的病理边缘维度,对核心自我评价解释6%的变异量,以及学校归属感的个人地位认可维度,对核心自我评价解释15%的变异量,学校归属感的地位认可维度对核心自我评价解释最大。

Table 9. The gradual regression of core self-evaluation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idol worship and school belonging

表9. 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各维度对核心自我评价的逐步回归

注:***p < 0.001。

5. 讨论

5.1.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现状

5.1.1.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

结果表明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总均分高于理论中值3,可以说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总体水平较高。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自我的评价在中等偏上,既不会分数较低自卑,也不会分数过高过于自恋自负,普遍在健康水平。同时,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性别和独生子女变量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等方式的进步,对男女和独生子女等变量差异的影响逐渐减少,也可能是因为样本选取的差异导致结果的不同,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呈现显著差异,低卷入类型在核心自我评价上的得分普遍高于其他三个类型。这与研究假设一致,理性卷入的核心自我评价高于非理性卷入的核心自我评价。

5.1.2. 大学生偶像崇拜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中,理性偶像崇拜(低卷入型和交际型)占比达53.22%,非理性偶像崇拜(移情型和妄想型)占比达46.78%,处于理性崇拜水平的大学生比处于非理性崇拜的大学生人数要多,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彭文波等,2010b)。但是较前人研究,理性崇拜人数显著高于非理性崇拜人数而言,理性崇拜的人数在下降而非理性崇拜人数在增加,其中最明显的是移情型人数在增加,而低卷入型人数在大幅度下降(卢丹,2018)。这表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越来越靠近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向非理性方向发展,未来的趋势不容乐观。

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关系幻想、病理边缘维度在性别上的得分分布呈显著差异,且女性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性,并且最高达到病理边缘水平。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容易卷入高程度偶像崇拜,崇拜水平显著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更容易对偶像抱有浪漫幻想的结果一致(叶方圆园,2019)。可能是因为社会对男女性的要求不同以及生理遗传等因素,导致女性的性格更加柔软,容易被打动。

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这四个维度在偶像崇拜类别上都有显著差异,崇拜娱乐明星的人在这四种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崇拜社会精英的人。这说明崇拜娱乐明星的人比崇拜社会精英的人卷入程度更高,同时,偶像崇拜的人基本上偏向于娱乐明星的崇拜。和以往研究相比较,社会精英的崇拜人数变多,卷入程度变高,这有可能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倡导优质偶像崇拜,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

5.1.3.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

学校归属感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呈现显著差异(p < 0.05),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的量表得分情况中,得分最高的是个人地位认可34.75,其次是教师行为、学校融入,最低的是学校环境和同伴支持。这说明在校大学生获得学校归属感最主要的维度是因为个人地位得到认可,这与核心自我评价也有内在联系。而学校环境和同伴支持的得分偏低,说明学校环境普遍让学生不满意,并且学生普遍具有伙伴关系问题,这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5.2. 大学生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

5.2.1. 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与偶像崇拜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还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认为,随着偶像崇拜的卷人程度的加深,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降低,而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越低,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倾向于卷入理性崇拜。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例如:较高的自尊水平的学生更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倾向于崇拜偶像的道德品质和外表吸引力,拥有较低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薛良基,2019);偶像崇拜程度高的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低,卷人程度高的偶像崇拜组学生相比于对照组具有高神经质的特点,并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发生病态的偶像崇拜行为(王春丽,2019),而高神经质的大学生般自我效能感低,不利于个体应对环境的能力发展,内控性较差(蒋玉芝,叶茂林,2009)。

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总体呈现负相关,其中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情感投射、完全认同与病理边缘三个维度与核心自我评价呈现显著负相关,偶像崇拜的娱乐社交维度、关系幻想维度与核心自我评价不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娱乐社交维度偶像崇拜卷入程度低,核心自我评价都较高,差异较小,关系幻想维度主要是幻想与偶像之间存在现实关系,与核心自我评价联系较小或不明显,而情感投射、完全认同、病理边缘三个维度会让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差生差异,导致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差异显著。偶像崇拜的病理边缘维度对于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可能是因为病理边缘作为偶像崇拜卷入度最高的维度,已经陷入非理性的狂热崇拜严重影响个人自我评价,导致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低下。

5.2.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与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显著正相关,且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学校归属感越高。而具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人,核心自我评价也会越高。核心自我评价越高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勇于交友,并获得同伴及其他种类的相关支持,在学校取得更高的个人地位、更多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学校会更有自信,从而在学校内担任一定职位的可能性更高,所担任的职位也可能更高。学校归属感高的学生,更容易将自身与学校融为一体,与学校的同学、老师及其校园获得内在感受连接,这些感受和情绪也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对自我的评价,增强自信。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归属感中的同伴支持、个人地位认可、校园环境、融入校园和教师行为的相关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何籽萤等,2016)。同时,学校归属感中的个人地位认可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这可能是因为学校归属感五个维度中,个人地位认可与核心自我评价联系最高,具有内在概念的一致性。

偶像崇拜与学校归属感都对核心自我评价具有回归预测作用,从可变异效应量来看,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的回归预测作用更大,个人地位认可比起病理边缘来说对于核心自我评价预测作用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的联系较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较弱,学校归属感的个人地位认可就与核心自我评价有着直接的联系,两者的内部概念具有相似性。

6. 结论

1) 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偶像崇拜卷入类型上有显著差异,低卷入类型核心自我评价高于其他水平;3) 大学生偶像崇拜和学校归属感对核心自我评价具有回归预测作用,且个人地位认可维度对核心自我评价解释最大。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1) 由于研究时间不足,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男女被试比例差异较大,性别比例不平衡,因此核心自我评价、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女变量的差异太大。2) 选取被试多集中在本校,无法推广到全国各该校,外部效度较低。3) 仅选取在校大学生群体,没有对其他年龄阶段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使得该研究的创新点不够丰富,内容上稍显单薄。

文章引用

田姝舒. 大学生偶像崇拜、学校归属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olatry, School Belonging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2): 6485-649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827

参考文献

  1. 1. 包克冰, 徐琴美(2006).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 心理学探新, 10(2), 10-15.

  2. 2. 杜建政, 张翔, 赵燕(2012). 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验证及其量表修订. 心理研究, 28(3), 55-61.

  3. 3. 何宇红(1994). 崇拜心理的历史根源及现状分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2(2), 105-111.

  4. 4. 何籽萤, 张兰月, 谢玲平(2016).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7(22), 256-257.

  5. 5. 蒋玉芝, 叶茂林(2009). 高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18(19), 101-102.

  6. 6. 黎建斌, 聂衍刚(2010).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12), 1848-1857.

  7. 7. 李强, 韩丁(2004). 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价关系研究. 应用心理学, 10(2), 8-12.

  8. 8. 刘悦(2017).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科教导刊, (33), 160-161.

  9. 9. 卢丹(2018). 成年早期粉丝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10. 10. 潘晓蕾, 徐琴美(2008). 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其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45(4), 46-54.

  11. 11. 彭文波, 邱晓婷, 刘电芝, 王平(2010a). 偶像崇拜量表的修订及其理论模型的验证. 心理发展与教育, 18(5), 543-548.

  12. 12. 彭文波, 邱晓婷, 刘电芝, 王平(2010b).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卷入类型与特征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3), 152-155.

  13. 13. 时嘉惠, 张梦圆, 杨莹, 冯姬, 寇或(2016). 初中生偶像崇拜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6), 666-674.

  14. 14. 王春丽(2019). 浅析高校大学生非理性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16(8), 48-49.

  15. 15. 王锦(2011). 归属感探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4(4), 88-90.

  16. 16. 翁洁(2019). 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大学生团体归属感的影响.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 37-43.

  17. 17. 吴超荣, 甘怡群(2005). 核心自我评价: 一个验证性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4), 622-627.

  18. 18. 薛良基(2019). 青少年人际关系与偶像崇拜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19. 19. 杨依溪(2016). 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太原: 中北大学.

  20. 20. 杨宇晴, 吴波(2021). 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9(4), 314 -320.

  21. 21. 叶方圆园(2019). 大学生偶像崇拜对爱情完美主义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22. 22. 叶一舵, 熊猛(2013). 团体归属感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4), 156-166.

  23. 23. 岳晓东(2004). 论偶像-榜样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28(9), 21-24.

  24. 24. Judge, T. A., & Bono, J. (2001).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Self-Esteem,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Stability—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 80-92.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6.1.80

  25. 25. McCutcheon, L. E., Lange, R., & Houran, J. (2002).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3, 67-87. https://doi.org/10.1348/00071260216245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