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3, 2, 67-83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3.24012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html)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sculine Housework Experience in the Truku Tribe Yi-Feng Chen1, William Tao-Hsin Tung2 1Taiwan Theological College and Seminary, Taipei 2Department of Medicine Resear ch a nd Education, Cheng Hsin General Hospital, Taipei Email: ch2876@chgh.org.tw Received: Nov. 4th, 2013; revised: Nov. 8th, 2013; accepted: Nov. 11th, 2013 Copyright © 2013 Yi-Feng Chen, William Tao-Hsin Tu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 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In Taiwan, the female was still the family main watcher in the Truku tribe. But by facing the diffi- cult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emale to share the family budget and go out to work for subsidiary in- come. Meanwhile, who will undertake the tedious housework in the family? This research studies why it shows the high participation degree in the housework for some o f the male in Truku tribe, but some otherwise.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for urging male in Truku to participate in the housework. This research uses the nature method to conduct the study, and lets the interviewee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housework tell their experience. Interviewees are the married male aged 40 - 50 years old in Truku tribe. Through their life stories, the researcher discovered that each of their stories and families is very unique. By the interview, it is discov- ered that the factors which move the interviewe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housework are: 1) growth and the schooling experiences since childhood; 2) the norms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3) the consciousness of sex; 4) 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5) colonization; 6) the change of the faith; 7) the awakening of self; and 8) the marital conflict and the learning. The parents’ influence since childhood is a common factor. The family edu- cation at home is also the important factor. In addition, th e faith and awak ening of self are the factors to con- tinually participate in the housework. Keywords: Truku Tribe, Division of the Housework, Double-Incomer Family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陈一凤 1,董道兴 2 1台湾神学院,台北 2振兴医院教学研究部,台北 Email: ch2876@chgh.org.tw 收稿日期:2013 年11 月4日;修回日期:2013 年11 月8日;录用日期:2013 年11 月11 日 摘 要:在我国台湾地区太鲁阁族,女性仍是家庭的主要照顾者。但面对经济的困境,女性需要分担 家计,出外工作以补贴家用。家庭里繁琐家务谁来承担?本文在探讨为何有些太鲁阁族男人对家务有 高度的参与,有些则否;并探索促使太鲁阁族男人参与家务的因子。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进行研究, 让参与家务的受访者陈述自己参与家务的经验。研究对象为太鲁阁族已婚男性,年龄在 40~50岁。透 过四位受访者生命故事,研究者发现每个故事与家庭均有其独特性。经由访谈发现影响他们参与家务 的因子包括:1) 从小生长与学习的经验;2) 传统家庭规范;3) 性别意识;4) 社会变迁;5) 殖民与 涵化;6) 信仰改变;7) 自我觉醒;8) 婚姻冲突与学习。共同因子为父母亲影响力及家庭教育,而信 仰与自觉则是持续参与家务与愿意分担的最大动力。 Open Access 67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Open Access 68 关键词:太鲁阁族;家务分工;双薪家庭 1. 引言 传统太鲁阁族男性相较于其他原住民民族以大 男人闻名。传统家庭分工为刻板的性别角色分工,男 主外、女主内与平地人传统家庭观念相同。面对台湾 社会快速变迁,原住民及其家庭被边缘化,部落家庭 解构、失能,造成许多家庭与社会问题。本文尝试在 外在环境改变脉络下,透过男性参与家务的经验来了 解其历程,及影响参兴家务的因子。 1.1. 问题意识 以汉人女性研究者参与在太鲁阁族家庭与工作 上的现实经验与问题出发,面对家庭生活与型态转 变,需要先生分担家务,协助照顾儿女。先生在初期 的适应困难,夫妻关系经历冲突、双方沟通、接受事 实、先生适应、使让家庭能继续健康运作、发挥功能、 儿女也能得到照顾、家务也能适当的分工。部落传统 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正挑战快速变迁的社会变化,男 性失业的同时,更多女性投入就业市场,家庭如何面 对这样的变迁作适度调整?笔者以自身田野生活的 问题,从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为起点,探讨促成男 性对家务的参与及其重要因子。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笔者嫁入太鲁阁族家庭以逾11 年,除了教会工 作外,需担负所有家务与照顾儿女的工作。但也常因 为家务负担过重,向先生反映得到的响应是女人就要 多作一点。近年笔者因进修每周有四天半在外,先生 长期负起“父代母职”的角色,承担照顾分别为九岁、 六岁还有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回想刚开始分担家务、 接手照顾孩子的历程时,他说道:“很辛苦,要做一 位母亲真的很不容易”,并体验到“要带小孩就够忙 了,根本没有时间整理家里、做家事”。 所以当笔者忙碌回家之后,有二天半的时间要处 理所有家务并且照顾孩子,所有家务不再是负担而是 分担。虽然先生很认真照顾孩子,然养育子女工作内 涵并未因性别而改变。由于台湾原住民族类繁多,有 其多元差异,笔者仅以太鲁阁族部落为研究场域,尝 试透过受访者主观经验,理解影响太鲁阁男性参与家 务的因子,以说明太鲁阁族部落家务分工的图像。 1.3. 研究问题与思考 1) 探讨部落男性有家务经验者是何时开始作家 务?影响参与家务因素为何? 2) 了解在目前家庭家务分工的现况?面对冲突 时如何应因? 1.4. 名词释义 1) 太鲁阁族 系指住在花莲县万荣乡明利村之原住民族称太 鲁阁族(Truku)。 2) 家务分工 家事(housework)又可称为家务(household work) 或家庭劳动(domestic labor)。家务工作是“家中所有 的事”,包括了烹调、清洁、衣物洗涤处理、物品维 修、购物、接送家人、账单处理、倒垃圾以及孩子的 照顾[1]。美国全国家庭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Household)将家务分工归纳为九大项:准备餐点、清 理餐事务、清理室内环境、屋内外维修、外出购物、 衣物清洗熨烫和修补、财物处理、汽车维修、及开车 接送家人。此外,亦将孩子的照顾单独列出,以便学 者在分析时能得到更正确及完整的数据[2]。 家务工作也具有一些特殊意涵,绝非传统资本主 义体系下视为工作之余的“休闲”观念,不同于“有 给工作”追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平衡。它虽然是家庭生 活中每天必须面对的琐事,亦是时间与精力的消耗, 但更重要的是家务工作隐含着家人“爱”与“关怀” 的表达,亦是一种“责任”、“照顾”、及“合作”的 关系[3]。 3) 双薪家庭 双薪家庭(double-incomer family)即夫妻皆从事有 偿的职业活动[4]亦指夫妇均从事有给职工作,并共同 分担家计的家庭类型[5]。对于双薪家庭夫妻而言,最 重要的是家庭与工作角色。在多重角色下,女性有机 会从工作角色获得权力的控制,增加自我的价值与成 就感。而男性随着对家庭的投入,也可以增加家庭角 色的亲密。这种夫妻共同担负“工具性”和“情感性”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角色的家庭结构,除了是社会变迁下的产物外,也具 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2. 文献探讨与概念架构 传统父权核心家庭,父亲是制订和实施行为准则 的人。这种家庭预设某种性别分工:男人负责赚钱, 女人负责照顾赚钱的人和小孩。在一夫一妻的核心家 庭以及性别分工最能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父权体制 下,女人在家中被剥削成为无偿劳动。国内对于家务 分工的研究多循国外理论架构,较少有文献提及原住 民男性家务分工经验。 2.1. 家务分工理论 家务分工是重要的性别建构机制,藉家务的性别 分工,性别被界定或重新界定,对于夫妻决定权力的 研究,亦以家务分工为夫妻权力的指标之一。传统性 别态度,将工作分为“女性工作”与“男性工作”, 男性是在外负责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女性则在家参与 家务、负起养儿育女的职责。然随着女性外出就业比 例提高,双薪家庭成为常态,传统经济来源结构已朝 向男女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压力。 2.1.1. 夫妻相对资源论 资源论(Resource Theory)认为女性就业所带来的 经济资源产生协商能力(bargaining power),影响家庭 内的婚姻权力,而家务分工是夫妻权力的结果[6,7]。过 去研究发现拥有较高收入、职业声望及教育程度的一 方,担负的家务较少。丈夫收入越多,越少从事家务; 也发现妻子就业的丈夫,比妻子不就业的丈夫,从事 更多的家务。然而部分研究发现妻子就业对丈夫参与 家务有正面影响[8],亦有研究发现丈夫参与家务并未 随着妻子就业而增加,无论是否就业,妇女需要一手 承担,而就业妇女往往必须承担工作与家庭双重责任 [9]。而教育资源为研究则发现,受教育高的妇女家务 工作时间越少,而丈夫参与家务程度越高[10]。 比较 60至70年代在不同社会对于资源论的研究 结果,夫妻资源(包括职业、地位)对于家庭内婚姻权 力的影响,可能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文化脉 络有差异。在此文化脉络,着重性别阶级结构及其规 范。在传统性别规范仍强固的文化脉络下,传统规范 的制约会抑制夫妻资源的协商作用;而在性别规范趋 向平等的社会,社会规范的弹性使夫妻资源较可能转 化为协商权力,影响夫妻权力与家务分工[11]。两性越 平权的文化规范,资源较多的妻子获得较多的家庭决 策力量,而丈夫亦参与较多家务。夫妻资源的影响随 着不同社会文化脉络而异:在较传统性别规范下,夫 妻资源的作用较不明显,而在性别规范较有弹性的社 会,夫妻资源可能影响家务分工的平等化[12]。 资源理论学者认为,教育与经济所得可能是影响 家务分工的两个主要因素。教育在目前社会是获取不 同程度的声望与薪资的潜在筹码,而经济所得则是直 接关系到购买力的大小,因此配偶的教育程度与经济 所得可能是婚姻关系中权力的主要来源,拥有较多教 育与经济资源的配偶便较有权力减少家务的参与[13]。 再以资源交换的观点而言,夫妻双方各自掌握的资源 多寡,会影响其在家庭内所掌握的权力,因为家务工 作被视为维系家庭成员关系平衡的一项可交换物质。 此外,女性投入劳动市场,获得经济收入,便能改善 或提升家庭中性别平等关系。夫妻同时就业的已婚男 性比太大未就业的已婚男性投入家务工作的时间较 多[14,15]。 2.1.2. 性别角色意识论 性别角色态度对于家务分工有显著影响,因此个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塑造的性别角色态度是决定家 务分工的主要因素。夫妻性别角色越传统,丈夫的家 务参与越低;夫妻性别态度越倾向平等,则丈夫参与 家务程度越高[16]。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规范出不同标 准的两性行为,也影响男性家务参与。久以来,大众 在此性别区隔严重的结构中运行而不自觉,甚至习以 为常。例如就业、家庭照顾工作等层面,就呈现性别 刻版化印象。在家庭中也对父母双方产生不同的角色 规范与角色期待,形成父职与母职的分野,男性必须 要负担家计,女性要教养子女,如果男女角色互换, 男性成为“家庭主夫”,让女性负担家计,如此男性 便会被取笑,或被称为“吃软饭”、“没出息”,也因 此造成父职、母职角色之分化不易改变。虽然近年来 男女地位逐渐平等,女性就业促使传统性别角色调 整,惟女性仍系家务工作重心[17]。 莫藜藜与王行以访谈方式研究已婚男性的家庭 价值观,发现男性在家务分配的看法上,仍受传统“男 主外、女主内”的意识型态所主导,虽然大部分男性 Open Access 69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有参与家务,但其在认知上仍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帮 忙」太太做家事,或者是出于一种“体贴”的表现[15]。 黄朗文指出已婚男性的一般家务分工态度较已婚女 性为传统,若从性别比较,男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较容 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与刺激,而女性则是受到自身 资源因素的影响[18]。女性在性别分化的规范影响下, 要跳脱传统家务分工意识型态的最佳机会乃是获得 自身的资源,而教育和经济资源是其中效果最显著的 两种因素。欲了解家务工作的分配及其公平性,应从 了解两性对家务工作的期待及价值观来着手,因为这 会影响个人、家庭及社会对家务工作所给予的定位, 并影响两性对家务工作的看法[13]。当丈夫拒绝分担家 务时,妻子往往会认为丈夫是不够体谅的,而非全然 因为分工的不公平[13]。因此家务工作的结果价值,重 点不在于做多少家务,而是夫妻间互动关系中的期望 与价值观。 传统的性别角色态度为男人负责在外谋生,女人 负责家事及照顾孩子,现代的性别角色态度则是男女 在家务或工作上都有平等或不区分的地位[19]。男性的 性别角色态度如越现代化,将会提高其对整体家务之 投入[14,20]。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态度,不仅会影响夫妻 的家务分工,也会影响父母亲对子女参与家务上的分 配,使得性别不同的子女在家务工作上的参与有了明 显的差异[21]。此外,女性的性别角色态度,是调整传 统家务分工的重要变数,尤其要使丈夫参与家务,背 后更要得到妻子的支持,因为妻子的性别角色态度具 有“守门者”的特质,进而影响丈夫的家务参与,女 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越现代化,其负担家务工作的比例 会降低[22,23]。 青少年以前,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社 会化过程中,个人从生物性动物,学习成为一个社会 人,具有社会所容许的态度、价值、好恶、反应模式 武观念。而家庭是孩子第一个社会化的场所,会将社 会文化和家庭传统对婚姻与家庭、生儿育女、职业认 同、人际行为、性别角色等态度传递给儿童,而父母 家事分工的模式,亦会影响子女对家务分工角色态度 的社会化[21,24]。父母对家务分工的模式不但直接影响 子女的行为,对子女家务工作的分派更是遵循过去所 传承的社会化经验,经过家务工作的分配传递给下一 代。子女在家务工作的模式与夫妻的家务工作模式相 近,当父母抱持着传统分工模式,则对子女的工作分 派也会参照相同的模式[25]。 社会学习论观点则是强调楷模的重要性,楷模会 影响父亲去实践亲职的表现与认知,在遇到状况时, 不断修正与重新诠释,这种形塑过程涉及到观察、沟 通与协商后所建立的父职与母职。亦即当男性与女性 在承担亲职之后,会藉由媒体、书籍,重要他人或同 侪友伴的潜移默化,或个人的反省,而完成重建或化 解冲突使得亲职认知与实践更趋于一致。所以亲职是 一种持续性建构历程,亲职内容是会随着个人认知与 社会环境不断地发展。而人类之性别养成过程是从基 本“生理性”性别划分而产生性别角色,然后经由楷 模、社会文化的学习成为“社会性”的性别角色;在 社会化过程中,经由性别分工与机制而产生不同的性 别意识,一是接受性别角色分工,另一种是拒绝性别 分工,认为适性发展才是重要[26]。此外,家庭发展阶 段对于家务分工有重要影响,子女年纪越小,女性所 花的家务时间较男性增加越多,夫妻家务分工越不平 等[27]。而资源因素对家务分工影响因家庭生命发展阶 段而异,而且对子女在学龄前的家务影响最大[16]。 台湾历经社会变迁与家庭结构变革,已使家务工 作的性质有所转变,但仍是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影响 男性家务参与的主要有:传统男养家观念、社会化经 验、及经济因素主导不平等分工[28]。台湾的文化脉络 以父系作为规范亲属关系的原则,决定了家庭里的家 务分工,仍旧是性别化。台湾中产阶级的家务安排因 市场经济与父系亲属的交互作用而产生质变,女性在 父系家庭中的差异认同及抗拒策略虽然政变了父系 规范,但有限的经济资源,却又使得性别化的家务分 工持续存在。在教育程度方面,台湾地区男女两性的 教育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两性的主观教育经验也有着 相当的差距与变化。女性教育程度与劳动参与率提高 了,台湾民众对于性别角色态度与两性家务分工的看 法,却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学校教育扩张与提升并 未改变民众的性别意识形态[29]。 2.2. 太鲁阁族生活脉络与社会变迁 过去较少文献探讨原住民男性家务分工经验。由 于原住民未发展文字,故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规范等, 均为口述承传。 Open Access 70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2.2.1. 传统太鲁阁族生活与规范 以太鲁阁族而言,严守传统规范(Gaya)。传统社 会以父系结构利基,男女生活分工,男性在外打猎、 女性在家附近采集,照顾家庭,养育儿女。族人是家 族集体生活,靠土地生活、生产,获得生活所需的一 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主体,土地就是原住民的 母亲。由于没有文字,祖先的生活方式、技巧、文化、 信念、价值等知识,都是依靠“口传”的方法传递。 透过叙说故事,把生命经验与价值规范传递给下一 代,形成部落生活共同遵守的价值、信念、原则与规 范,以延续部落生命、维护部落的稳定与安全。 传统家庭的父母亲,要负责把祖先的故事和过去 的生活,不断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下一代。特别有 两个故事,一定会告诉孩子: 传说一:太鲁阁族祖先跟动植物有协议,人为生 活必须取获于动植物。人只要每天取够量,动植物便 会每天跑到人面前,以不用吹灰之力做为报偿。“动 物神”说:“告诉太鲁阁族人,一天只能猎一户人家 所需要的,我们每天就会自动到你家供你食用。”“植 物神”说:“给太鲁阁族人一把米束,一粒小米放入 锅中就会衍生足够温饱的量,大家共存于世界中。” 不过太鲁阁族人起了贪心,多猎取了猎物存放家中, 为了明日不用劳力即可食用。而女人将整把米束放入 锅中,为了以后不用出户,就随手可得,有米可食用。 一夕之间,动物消失,植物枯倒,并降下灾祸。动物 神告诉太鲁阁族人,以后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劳力才能 取得食物。植物神警告女人,要更辛苦耕种才能得到 小米。而那些懒惰不工作的将会得到诅咒。 传说二:太鲁阁族传说记载:人死后,会经过彩 虹桥。男性如果不会打猎、射人头;女性不会织布; 走上桥后会掉下河里被螃蟹吃掉。 对于太鲁阁族而言,山林生活谋生不易、物质不 丰,需要男女各尽己职才能维持生活与生命。为了家 庭,男性与女性都有自己的天职,是生命共同体,都 需要勤劳工作。传统家庭教育,训练女性一定要会织 布,训练男性作一个优秀的猎人,会作陷阱、制作弓 箭,组织并领导狩猎队伍。一个会打猎的男性,象征 有能力扩张领域、保卫家园、保护妻儿、带有影响力。 而女性需要照顾儿女、家庭传统文化价值中,男性与 女性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期待,奠定太鲁阁族家务分工 的基础。 2.2.2. 历史变迁与生活脉络 太鲁阁族是住在山上的民族。因为生活在高山峻 岭之间,外来政权较无法将统治权深入山区部落。历 经日本殖民、国民党大中国教育同化政策。传统族人 对自然的关系,认为“土地”是原住民的血,“山林” 是原住民的家。当外人入侵传统生活领域时,形同入 侵家园,这是触犯族人的 Gaya。因此在满清统治时期, 太鲁阁族在传统的生活领域内,仍过着自给自主的生 活。但至日本帝国殖民,入侵传统生活领域,族人被 迫迁移,部落解构。太鲁阁族从历史变迁中,长期到 外来政权占据并侵犯原住民的传统领域与生活空间。 对于太鲁阁族而言,土地被侵占,等于祖灵被侵占。 外来统治者在土地上所施行的一切恶行,就是欺负凌 虐祖灵。为此,男女都需要为了住在土地上保护的祖 灵而努力。男性出外为保护家园而征战时,女性就要 填补男性原来的角色工作,带着孩子扛起家里所有的 劳务与农务,一直等到她的男人回来。 2.2.3. 基督宗教信仰 1914 年,日本发动“讨伐太鲁阁”战争,企图摧 毁整个太鲁阁族部落。同年,本族集体归信基督教, 并成立太鲁阁中会,以宗教信仰抚慰族人的心,信仰 进入家庭,成为家庭生活的依归。太鲁阁族人面对日 本殖民帝国有计划的军事行动,侵犯传统生活领域。 族人视为侵犯 Gaya,如果不勇敢杀敌,将来死后会成 为恶灵。对于外来入侵的挑衅者,成为族人男性出草 (猎首)的对象,将来必能“走过彩虹”[30]。太鲁阁族 男性负担保护家园、妻儿与传统生活领域,并以此为 本分。女性则担起家庭,填补男性在战争中空缺的位 置。 2.2.4. 经济发展 1960 年代起,台湾从农进入工商业化。多数原住 民在都市原住民在政府戒严、土地缩编,生产不易、 山地管制压力下,为求生存大量人口外移,造成部落 中空。货币经济交易改变原住民互惠分配的文化机 制,现代化的冲突解构部落观念与价值。部落剩余中 壮年人口,有神职与公职等菁英分子。一受国民党教 育、笃信科学论证、被国民党收编;另外职守太鲁阁 族土地与文化保卫,互相冲击[31]。从传统部落到都市 Open Access 71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化,原住民在殖民历史的脉络与社会变迁影响下,部 落家庭的结构组织、生活形态、殖民生活脉络、经济 发展等,都有巨大的冲突与变化。原住民被挤压成为 边缘化;也影响男性参与家务的改变。 2.3. 概念架构的建立 影响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的自变项如下图所示,主 要包括传统生活、传统家庭规范与父权、性别意识、 台湾社会变迁、殖民与涵化、基督宗教信仰、自我觉 醒、婚姻冲突与学习。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透过深入的田野访谈过程,进入受访者 之情境世界,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分析结果,采 集方法与执行方式如下所述之步骤。 传统家庭规范与教育 传统生活与从小经验 性别意识 外来殖民与涵化 基督宗教信仰 传统生活与 从小经验自我觉醒 婚姻冲突与学习 3.1. 资料收集 3.1.1. 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为一种会话与社会互动,目的在于取得 正确的信息或了解访谈对象对其真实世界的看法与 感受。其假设接触碰面是重复的,和信息提供者有较 多的时间互动,增进社会互动中得到深入的理解。研 究者和信息提供者是平等关系,不像结构式访谈之访 问者操控了访谈历程的权力。此外,重点不在于研究 者的观点,而是在找寻信息提供者的说法。运用深度 访谈,受访者被视为是研究主题的信息提供者,研究 者以尊重的态度试图从信息提供者身上得到正确而 深入的数据[32]。 3.1.2. 文献查证 透过文献的阅读了解之前别人所做过的研究,以 其学习资料整理,扩充研究者研究视野,并从中反思 新的想法与研究可能的路径。 3.2.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亦即从数 据产生理论,由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资料本身重于理 论。此方法由 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于1967 年提出,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 发展并归纳武的导引出理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研 究者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现象的变迁与过程,以及社 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者应从行动者的角度 理解社会互动、社会变化与社会过程。 本研究的资料分析,采用逐字稿的开放性编码分 析,先归纳出事件本身的抽象意图,在透过几位受访 者的个人经验中,汇整出相同与类似的经验,亦找出 当中不同的差异性所在,也在事件持续的比较中,进 一步抽离事件进入内化的归因,找寻背后所蕴含的概 念,三者译码的界线并非固定不变,会彼此转换。不 断比较和问问题是译码过程中最主要的二个分析程 序。三步骤为:l) 开放性译码:按照顺序逐字、逐句、 逐行、逐段,进行编码(coding)。2) 主轴性 译码 :资 料重组,把相关类属及脉络化。3) 选择性译码:我观, 拉出故事线,透过主题连贯。分析则是以诠释循环为 主,经由部分与整体之间不断往返的诠释循环,逐步 克服文本或社会现象的陌生性[33]。 3.3. 样本选取 访谈时间从 2008 年12 月至 2009 年6月,共四 位受访者(如表 1所示)。因为生活在部落里,有着丰 富的田野生活。对研究者而言,部落的人知道研究者 角色与身份是教会师母,出于信任很愿意分享。而研 究者以太鲁阁族媳妇的眼光及初入田野的研究生进 行访谈。在找寻受访者时,以信任为取样条件。以和 Open Access 72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Open Access 73 Table 1. Baseline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表1. 访谈对象基本数据 代号 A2 A1 A3 A4 访谈时间 2009/5/15 2008/12/6 2008/12/13 2009/1/1 出生年份 1959 1963 1969 1969 年龄 49 46 40 40 学历 高中 国中 高中 大专 最初作家务的年纪 国小约七岁 国小约七岁 国小约七岁 无 目前工作 临时工、出租车 临时工、砍草工 士官退役、老人关怀站站长 国小校长 婚姻状况 已婚 已婚 已婚 已婚 家庭成员 与母亲同住、太太、 二位子女 与父母亲同住、太太、 四位女儿 妻子、三位儿女 太太、三位女儿 经济收入 双薪三代同堂 双薪三代同堂 双薪核心家庭 双薪核心家庭 身份别 一般 低收 一般 一般 受访者彼此间已有建立信任关系,并且受访者值得被 信赖为主。在访谈前,均事先和受访者构通,并请他 们协助共同研究,访谈过程时予以录音,每次访谈约 40~50 分钟。 太鲁阁族没有文字,于近年才有用罗马拼音写成 第一本太鲁阁族语圣经。部落以口传故事作为部落生 命的延续与傅承。部落主要语言仍以族语为主,但受 访者愿意以华语接受访谈与对话。因此,研究者用华 语请受访者陈述家务经验作为资料收集的文本,从过 去部落生活体验扩展到现今生活历程与参与家务之 经验。其中三位受访者,针对过去生活参与家务经验, 以说故事方式陈述老人家的家务经验并且赋予自己 的解释与想法。透过这些家务经验的故事,找出部落 生命脉络,传递部落生活的价值。另一位则是在烤火 聊天情境下,透过提问让受访者可以在聊天中多分享 自己的家务经验,并且进一步探究其不做家务的原 因。 4. 资料分析与解释 从受访资料发现,男性参与家务受到家庭、信仰 的影响极大。愿意作家务的人,从过去困苦的山林生 活处境中磨练,对父母勤劳工作有深刻的经历。不愿 意作家务的人,受到传统家庭性别教育影响,认为家 务和养育孩子是女性的责任。早期原住民家庭物质生 活不丰,但是孩子较勤劳、孝顺、主动。家庭中的成 员都需要分担家务与劳务,是家里重要的生产者与支 持者,互为生命共同体。现今原住民失业严重,女性 就业比例甚高,家庭经济需要夫妻一起分担才能维 持,男性作家务不只是代间传递与性别的问题,也是 面对变迁,需要家庭分工的调整与自我觉醒。男性作 家务的消极面是分担女性的家务工作量,积极价值是 促进家庭、夫妻、亲子关系,在困难的生活中予以家 庭支持,带出榜样,在部落被看见、被学习,带来认 同与归属。也透过团体记忆,链接过去与现在,进而 产生认同,形塑生命共同体的情感来源,为部落延续 正确的家庭观念及促进两性平权。 4.1. 从小生活成长与经验 4.1.1. 传统生活环境贫苦 传统太鲁阁族生活环境,以山为家,过着原始山 林生活。传统生活是自然经济,依靠土地获得生活所 需的食物,并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将采集所得和其他 族群以物易物,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男性打猎、女 性在家从事农务、家务及照顾儿女。传统生活与家庭 劳务是群体工作,家庭所有成员分担家庭所有事物与 生产的工作。受访者回忆: “小时候吧,我们都住在山上,早上要从山上走 到光复桥头要二个小时吧!一大早要跟父母亲走下山 去卖野菜,我会跟在后面;因为很小还没有力量帮忙 背东西。回来我们会换了米或年糕,因为阿美族田地 很多,他们才有种米;我们拔的野菜就拿去跟他们换。 回来我就会帮忙背一点东西。”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一大早要跟父母亲定下山去卖野菜,帮忙劳 动、背东西。” “从我懂事,大概小四就会打猎、放夹子了;五 年级就会用猎枪,那时候人家有枪,就跟他们上去过 夜、打飞鼠。看别人打,我就会打了,我想这是原住 民的习性,跟生活、跟自然息息相关。在山上没有那 么好,什么都要靠自己。在山上要找木头、喂鸡,我 们都要自己来,就要有独立性,会去参与。很苦的环 境,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要分担家里。” “从小我就会作,是看爸爸。我十岁出社会,就 自己洗衣服,用火煮饭、去山上打猎的时候都要自己 煮东西。水滚的时候,要一直转锅子才不会煮到有锅 巴。” “小时候真的很苦,看妈妈他们都很辛苦,自己 就会主动想帮忙,多做一点。我记得,我带牛到山上 去吃草,我会开始去捡木头,捡到我背不动了,我小 时候力量就很大,背的满满的。然后我会带牛回家, 把木材背回家,父母亲他们还在山上工作,我就先生 火、煮地瓜。” 4.1.2. 家庭生命周期:孩子从小就要帮忙家务 孩子出生以前,女性不仅要外出从事农务,早上 四点,就要去山上种地瓜等,也要负担所有家庭 劳务的工作。女性生产后第五天就起来烧水煮 饭,身体无法得到适当的休息与休养。 等到孩子能自理、自立,约在入小学之后(学龄 中)即需要参与家庭分工,从事生产与分担家务。 早期生活没有瓦斯,孩子需要去山上捡木头回来 生火煮饭,除此还有放牛、煮饭菜、照顾弟弟妹 妹一大早就要先去山上工作等。孩子和父母亲一 样的生活作息,四五点天亮就被叫起来,去放牛 吃草。受访者回忆: “大概小二,我就要拿板凳垫脚煮菜。” “我十岁出社会,就自己洗衣服,用火煮饭、去 山上打猎的时候都要自己煮东西。水滚的时候,要一 直转锅子才不会煮到有锅巴。” “读国小五年级的时候就会煮饭煮菜、要带弟弟 妹妹了。” ‘六十年前后,大概民国五十八年前,我们都是 吃地瓜。像我弟弟妹妹生出来以后,就要吃妹妹剩下 来的。地瓜有给人吃的和给猪吃的,妈妈教我们要分 开来煮。上面放一个盘子里面装一些米粒,就是要煮 给最小的妹妹吃。” 长大结婚后即一直做到家里增加人手。我大哥大 我十多岁,他都跟着父母亲在工作,后来他结婚 了,大嫂就会煮饭了。 4.1.3. 家务分担与生活的顺序:凌晨天刚亮就要起床 工作 “我算比较孝顺一点。我记得那时候,父母大概 三、四点,是四点吧,就要去山上种地瓜,我七点就 要把饭菜煮好才去上学,父母亲回来就有饭吃。”“在 上学前一定要先煮好饭菜,让父母亲回来就有饭吃; 当父母亲他们还在山上工作,就会先生火、煮地瓜, 好让父母工作回来就可以吃饭。”父母不因孩子年龄 小,就舍不得给孩子做家事或是认为孩子小没有用。 4.1.4. 孩子有产值,分担家务、贴补家用 有受访者自觉小时候就可以背很多的柴火,觉得 自己是有力量的;“小时候力量就很大,可以背满满 的木材回家”。有受访者回忆自己的放牛经验,“原本 家里没有牛,很穷,但是我很会帮别人放牛。隔壁的 邻居很放心我,把牛交给我照顾。我们讲好,生下来 第一胎是他的,第二胎就是我的:真的耶,他第二胎 就给我,这样我们轮流。从三只牛增加到五只牛。” 受访者对于能够邻里被信任、被委托管理财产,并能 帮助家里生计,显得相当自豪与自信。从养牛、分担 家务的生活经验,增加自我效能。亦有访者为了打零 工,牺牲读书。受访者回忆:“我国中二年级,我那 个毕业证书,是 64 年跟校长要的。看我爸爸工作那 么辛苦,我想帮他,就骗他,假装背书包去上学,其 实去工作赚钱。我那时候工作一天 40 元,从30 元开 始作、开始起跳。我还去搬石头堆提防、砍草。因为 我们 Truku 没有水田可以作,只能打零工,哥哥也会 帮忙赚钱,让我们看病。” 4.2. 传统家庭规范与教育 传统太鲁阁族是父系社会与大家庭。父母对于家 庭有决策与支配权,孩子从小就被严格要求分担家 务,负起家庭成员的责任。孩子自动或被强迫参与家 务劳动。受访者说道:“以前我们的重心都是父母, 父母叫我作什么,我们就听从…”“没做事会被打的 Open Access 74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很重,碗没洗就被叔叔打到流鼻血”。“爸爸就是这样 教育我们很严,他本身就洗衣煮饭。我还记得他用皮 带打我,我现在 50 岁了,还不会忘记。他用那个竹 子,最上面的,那很粗,三根绑在一起,这样教我们。 他如果没那样教我,我不知道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 4.2.1. 原生家庭父亲的影响 受访者回想早期部落生活,因为家庭生的孩子较 多,家务很繁重,受访者回忆: “从小我就会作家事,都是看爸爸的。” “印象中,爸爸妈妈不会分说男人要作什么,女 人就要作什么。差别是爸爸有力量,爸爸会养鸡、养 鸭、洗衣服,因为妈妈忙。” “我爸爸会洗衣煮饭,和我妈妈一样。爸爸比较 粗重的工作是还要盖房子、打猎,我会跟在他身边。 像我会打猎,不用人家教,爸爸也没有教我们,我们 就是在旁边看,去了几次就会了。” “看妈妈他们都很辛苦,自己就会主动想帮忙, 多做一点。” “我们家六个兄弟三个姊妹,从小看见父母亲那 么辛苦,觉得作家务是当然的事。” “我们家八个兄弟姊妹,爸爸就是这样教育我们 很严,他本身就洗衣煮饭。” 4.2.2. 代问学习与管教 因为小时候的经验就学到要主动积极、分担母亲 的家务工作量,在日后成家后的家庭生活,较会为配 偶着想。受访者觉得:“太太也很辛苦跟着我,我们 应该要互相体谅。”“我认为男人要先把家里照顾好, 就跟我爸爸教导我的一样。他对我很严,从小我就看 他会洗衣服、会煮饭,我妈妈有时去山上很忙,我爸 爸就在家里会自动洗衣服,煮饭给我们吃。我就是从 小看我爸爸洗衣服煮饭,我现在衣服也都自己洗。” 以前父母管教较严,家务不用叫孩子做,孩子就 会自动去做,但亲子关系疏离。但需要拉近亲子关系, 感情培养的方法是从小陪伴、洗澡开始。 “我跟爸爸的关系就很疏离,因为他管得太严格 了,我都不敢靠近。” “你看我们惠林,上礼拜他叫我载她去凤林买他 那女孩子的东西,我想孩子长大了,我也会不好意思, 我叫她去找他妈妈,他就是不肯,就是要我带她去。 我跟孩子很好,你看他们都找我,不要找阿雅。我两 个小孩小时候,我会帮孩子洗澡,大一点了,女孩子 就给太太洗,我会帮儿子洗澡,从小他们就很会跟我 撒娇,很黏我。” 4.3. 性别意识 父母性别意识会影响到子女的家务分工概念。传 统太鲁闾族自小所接受的性别意识是“家事都是女人 作的”、“男人负责在外面工作”,“像我爸爸也是,我 妈妈都不会让他作”。面对手足间家务分工,“家事都 是姊妹做好”、“男生都不用作”。亦有父母不用传统 性别分工来分配家务,衍生出不同的家务分工态度。 父母家务分工态度越传统,子女性别角色态度也越传 统。男性家务经验受到家庭教育的形塑,父母亲有极 大的影响力。 4.3.1. 传统性别意识与性别分工 太鲁阁族男性从小就被赋予性别教育与性别期 待。男性从小就被教导训练成为一个优秀的猎人,也 如此才能获得部落的影响力与赞赏。打猎成为太鲁合 族群自我认同的指标,男人一定要会打猎才能算是 Truku。孩子也以父亲是一个优秀的猎人“会抓百步蛇” 为荣。太鲁阁族人习惯称自己是“Truku”。受访者对 “Truku”,一词的自我定位不同。但是男人一定要会 打猎才能算是 Truku。 传统部落家庭女性则要负担所有家务,煮饭、清 洁为分内的事。受访者回忆:“我们家家事都是女人 作的,我们男人负责在外面工作”。“刷厕所、煮饭, 不能叫我们男人来作,那是你们女人应该要作的。” 部落对好女人的赞赏是,“女人不会让男人做家事”。 因为传统认为厨房是男性的禁忌,男人进厨房是 Gaya,会带来厄运。男性不能洗碗、进去厨房。有的 家庭严格谨守规范,连太太生产后,要去想去厨房端 东西给太大吃都不行进厨房。有受访者说:“我来就 好,为什要他的男人扫厕所?”“连女人都不会让男 人做家事”。有受访者分享自己进厨房的经验,说道: “我们是不能洗碗、进去厨房的。我到现在只会煎荷 包蛋,我不像我大舅子他们。我太太常说:我哥哥都 很会煮菜,你怎都不会。(笑)我以前太太生产的时候, 我回去看她。想去厨房端东西给她吃,我妈看到,就 叫我出去。” Open Access 75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4.3.2. 父母的家务意识与影响家务分工参与 父母的性别角色意识会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观的传递,影响子女参与家务的态度与行为,不同家 庭产生不同家务经验。受访者说道:“像我爸爸也是, 我妈妈都不会让他做,我们家六个兄弟三个姊妹,我 们男生都不用做,都是姊姊做好。我妈妈不会要我们 做。所以我现在很惨,都要靠太太,因为我都不会作 这些,她不在我就惨了。”但亦有从小就跟在父母亲 身边,什么都要做。“不做就会被打,所以我们都会 乖乖的,父母说要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随着 生活变迁,部落家庭与亲子关系疏离,许多父母感叹 现在的孩子叫不动、小孩子不好叫了,也不再像以前 分担家庭事务。 4.4. 社会变迁带来的改变 4.4.1. 传统性别意识与性别分工 对照传统自然经济的生活形态,族人只要靠土地 就可以生活,剩余的农作物,还可以跟其他族人交换 其他物品,很少看到山被破坏、乱砍树或土石流的情 形。老人家曾说过,如果乱砍树、挖山,会被神处罚。 打猎时会抓不到猎物,农作物会长不好,除非是捡枯 树枝,所以村人不会乱砍树的!但是到了日本殖民时 代,为了广大的自然经济资源,将原住民赶下山林。 国民党政府殖民时期,设置林务局、规划国家公 园,并且迫使他们砍伐自己祖灵的居所。部落原住民 为林务局工作,受访者说道:“我爸爸在林田山工作, 砍木头的。那时候林田山都是我们 Truku,后来阿美 族的才进去”。原住民从土地主人被迫成为杀死祖灵 的伐木工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主体变为客体,族 人生活所遵循的伦理价值与规范被解构。 再则,生活的改变从交通工具开始。受访着回忆: “过去,从明利山上走到凤林,需要花上半天走很久 的路。去凤林,那时候还没有摩托车,我们骑脚踏车 生活便利多了”。生活形态的转变,原住民与汉人之 间互动的差距与关系更大了。当汉人已经有摩托车的 时候,太鲁阁族人才刚开始有脚踏车骑。原住民从自 然经济、依靠土地生产、以物易物变成货币经济。而 男性在外工作用劳力换取金钱,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 源。受访者表示:“爸爸很会抓蛇,卖了蛇可以换钱, 分配应用在孩子身上,带孩子去看牙齿用了 50 块。 很轻易地也可以用了50块去买米酒,剩下一百块给 妈妈”。男性开始用赚的钱去买大量的酒,再把剩下 的钱交给女性去打理家庭所需要的一切,女性在经济 上需要依靠男性 4.4.2. 家庭型态、经济结构改变:外移工作、女性进 入劳动市场 经济交易改变原住民互惠分配的文化机制。产业 结构改变,劳力需求大增,吸引部落青壮年到都市谋 生。受访者回忆:“我那个地不能种了,政府说要什 么原住民保留地。那时候,听村庄的朋友说台北的钱 很多、很好赚,我就去了。我和我太太每个礼拜八里 花莲跑,那时候老大芝望大概三岁,就给妈妈顾。我 那时候在台北做板模,巫娃(受访者太太)就跟着我一 起作,你不要看她瘦瘦的,她手脚很快。后来我就开 始贴磁砖,巫娃也跟着学,她后来也贴得很好,老板 都夸她是女强人。后来我们的孩子陆续出来,我们夫 妻还是在台北赚钱,孩子留在乡下比较放心。等到孩 子要上国小了,我们就回部落了,老人家没有办法教 孩子,也老了…”。有工作能力的离开部落到都市谋 生,形成部落中空。家庭剩下女性和孩子,女性家务 工作量增大,一方面要照顾家庭,一方面也要从事农 务、劳务工作。受访者提及:“像我们隔壁的阿绷, 去台北工作就没有回来,也没有寄钱回来,他太太很 辛苦,白天去荣民医院工作,下班回来要去山上养鸡, 孩子都还小,背在身上工作,不工作孩子要吃什么, 那个家还好有咪将撑着”。此外,女性外出就业,参 与劳动市场的比例提高,改变传统经济来源结构,朝 向男女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压力,但也带来许多冲 突。有受访者表示:“你看,我妹妹是不是很可怜, 两个都在上班赚钱,但是孩子都是我妹妹在带。白天 还要在卫生所上班,嫁给他这种高级Truku 很可怜, 喝了酒还打我妹妹…。我早就说:不对了,是不是可 以离掉算了。”“家里的事都是我在做,阿亚也没有在 整理家里,也没有煮饭,就只有顾她的杂货店,我们 吵也没用。反正日子就是这样阿,她顾她的店…”。 4.5. 殖民与涵化 4.5.1. 日本教育与影响:大男人主义 太鲁阁族长期接受外来殖民统治,1895 日本帝国 接收台湾后,施行“头目制度”,当时头目选拔除是 Open Access 76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该部落有影响力的人还必须监视动态、提供信息,用 日本教育同化原住民。受访者说: “我想心态的关系,我看我爸爸那个年代,受日 本教育,就是男人最大,要受女人的服侍。那时候看 日本片也是这样,就学了。” “像我们家隔壁的,煮饭、洗衣服、带孩子,都 是太太在做,先生回来就是坐在那里等太大来服侍。 像日本时代那样,先生就是很大男人。” “我看隔壁的,受日本教育的,就很会区隔,太 太会烧水等先生回来,先生一回来就坐在那里,太太 端水给先生洗脸,先生就吃吃东西、喝醉了。每个家 庭不同。像我爸爸,吃饱会帮忙收碗筷,除非有客人 来要陪。” 4.5.2. 国民党菁英教育与饮酒交际文化 国民党政府自日本手上接受台湾后,延续日本对 原住民的“理番政策”采同化政策。透过教育洗脑, 将大中国主义思想、男尊女卑等父权框架置于原住 民。特别针对部落的精英,吸收在部落有影响力的人, 给予利诱与教化。自己也曾是受惠者说: “我爸爸他很厉害,就是很重要的那种人,在村 庄是重要的角色。还因为他,我拿过蒋介石的一千元 助学金。” “特别他会抓百步蛇。有一次,在林田山那里, 我们在石头上面跑来跑去,他知道下面有蛇窟,但是 平常不会出来。他就用他喝的米酒去给它喝,去孝敬 他一下,结果百步蛇会喝喔。后来,他就把酒用杯子 在倒给它喝,放前面一点。秀一声,袋子就转二圈, 把它绑起来,他拿去卖 200 块。” 有受访者对部落的看法是都很会喝酒、很大男人 主义,受访者说道:“我们 Truku 的男人就是很大男人 主义”。对公务人员的看法,认为有的 Truku 的公务人 员很爱喝酒。身为公务人员,普遍资源较多、受教育 程度高、在公家机关、学校任职、名声好、收入好, 但还是留下爱喝酒的污名,甚至影响家庭,产生伤害。 有受访者回想:“我爸爸很勤劳,他很厉害什么都会 修,管我们很严。只要他不要喝酒,都很好。我很怕 他去应酬…”。“我们 Truku 很大男人,可是我爸爸对 妈妈很好,他不会打妈妈,什么都会,很会做木琴, 真的很勤劳,曾经连续几天工作做了三、四百只木琴。 他很努力工作、也很顾家。但是没喝酒的时候都很好, 可是一跟那些人喝酒…唉(摇头叹气)。”“有一次他应 酬酒醉喔,叫我们小孩跪下,拿棍子抽我们很凶,还 叫我们拿板凳放在头上罚跪。” 教育解构部落传统权威,成为追求权利的手段。 父母亲期待透过教育改善子女生活,男性比女性更有 机会接受教育。原住民孩子在受教过程,长期接受殖 民教育与大中国沙文意识洗礼,并在汉人教育环境中 处于边缘。在菁英养成教育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苦闷 与适应问题,失去自我文化认同。有受访者说:“我 在师专读书,四年级的时喉晚上就会醉回来了。我跟 Hony 还有另一个Truku,我们那一梯就我们三个 Truku。晚上都常在一起喝,一起聊,什么都谈,有时 候喝醉了还会唱歌,你那个邱xx 要追一个平地女孩 子,失恋了,哭耶。一边洗衣服,一边眼眶红红”。 原住民酗酒议题,是从公务人员、握有权利的人开始 的。也因为酗酒、促成家暴等社会问题。有受访者质 疑是不是公教人员都是这样,原住民陷入的迷失: “反正只要我去花莲就一通电话打去他学校。跟 白xx 讲一下,他会说:公差、公差。反正我们都会 去喝一杯。督评他得二个评优耶。有一次喝到不醒了, 他太大还帮我付出租车钱,从花莲到凤林。” “你看我妹夫是校长耶,他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他只会教书而已。至于带小孩、去厨房煮东西都不用 说,到处应酬喝酒,你知道嘛?上礼拜回来在外面应 酬听别人乱说我妹妹的坏话,喝完酒回来还打我妹 妹。我真的很生气…” “像很多我们 Truku 公教人员,你看万荣的 xx 老师,我昨天去找他谈节酒推动的工作,请学校做倡 导,走进一点,满嘴酒气,他也很会喝,回去也会打 太太。是不是公教人员都是这样,读那么多书有什么 用?” 4.6. 信仰改变 1914 年,西方基督教传入,日本采高压手段,严 禁族人信教。同时期日本帝国血洗太鲁阁族各部落, 基督教信仰抚慰族人的心。当时由汉人传教师带领太 鲁阁族信仰之母芝苑归信耶稣。芝苑和几个妇女,一 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去传教,但是族人都拒绝。因为战 争带来的传染病,部落没有任何医疗资源。有一个孩 子要病死了,奄奄一息,族人请巫师作法,但是孩子 的病还是没有好。芝苑请求对方给他机会,可以为孩 Open Access 77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子祷告,求耶稣医冶。果真祷告完,孩子的烧退了, 病好了。妇人高兴地跑到村庄,告诉所有的族人,芝 苑的耶稣是真的神,会救他们的命。因此,消息传到 部落,带来部落集体归信。有受访者母亲就是受到信 仰之母芝苑的感召归入基督名下,受洗成为基督徒, 并且带领先生信主。基督数信仰传入后,传统祖灵信 仰被取代。受访者表示: “信仰就是重心,整个家庭作为要向信仰看齐, 像大男人心态,就跟我们信仰不合。” “我妈妈从 Biyi Giwan(太鲁阁族信仰之母,也是 太鲁阁族第一位信耶稣的人,后来走遍各村庄传扬福 音,引人归主。当时是日据时代,甚至还受日本人欺 压,严禁做礼拜,但是她仍然很勇敢地一个村一个村 去传福音)影响很深。结婚以后,随着夫妻互动,我妈 妈很随和。我对爸爸不暸解,知道他刚开始不信,结 婚以后他被我妈妈影响,很认真上教会,很努力守住 这个家庭,很努力工作。” “像我们生病的时候,我爸爸还会背我们下山。 我想可能是因为信仰的关系,比较没有大男人主义。” “像我们家就没有区别,像家里爸爸看妈妈那么 辛苦,也都是帮忙做家事,没有大男人主义,我想信 仰的影响有很大的因素。” “老人家一再强调,以前的男人一定要会射箭才 叫男人,女人一定要会织布才叫女人。不过时代改变 了,重要的精神不变,就是要照顾家里,把家里顾好, 更重要的是持守信仰,没有信仰,你看很多家庭就破 坏了,没有信仰,也没有办法把家照顾好。” “最近他改很多了,去年年底开始吧很认真上教 会了,他会开始煮饭喔,他变很多了,我觉得很感恩 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教会的付出,特别是十分 之一,以前赖牧师就对我说:你要学你爸爸,你爸爸 是万荣村奉献最忠诚的。我爸爸以前种花生,收成有 11~12 包,我爸爸都多给教会一包以上。有一块地, 别人都长出十粒左右,我爸爸种的都多一倍,别人麦 穗长那样(用手比小小),我爸爸的长的就特别肥,上 帝有祝福。我妈妈常告诉我们,不要以为给很多,上 帝就会多给我们,给是因为我们感恩付出,不要用给 好期待以后回收。是以回馈的心给十分之一,不要期 待上帝要回给我们。这些我都一直放在心里,很努力 遵守。我有努力在做,我觉得信仰还是影响我们最主 要的关键。” “小孩子要带去做礼拜,自己是长老,用我们自 己的话:Tai So ugant banaglan gali就是让别人抓不到 你的坏处,人家看到的是你就是一个正直的人。不是 教会是一个样,回到家又是一个样。我大姊就问我妈 说:那怎么办?我妈说:你要带他去阿,你不要光祷 告,还要行动。一面作一面祷告,要不要祝福,那是 上帝的事。” “如果那个时候我们有早一点做节酒关怀,也许 爸爸可以多几年,他就是给酒害死的(笑)。我妈妈很 认真作长老了,想说要以身作则,现在酒和槟榔都戒 掉了,我爸爸一定不会相信。以前他们都喝得凶,嘴 巴都红红的。” “我以前还没有那么信,我以前也喝得很凶,也 很会打孩子,烟也抽,但 Rubiq一直叫我不要打孩子, 有一次放假回来,我喝到两点,那时 Tumun还很小, 要载孩子回来,找不到孩子,我心里很着急。那个时 候,我心里想再这样喝下去不行了。后来我就戒了, 烟、槟榔也都戒了。” “以前我们的重心都是父母,父母叫我作什么, 我们就听从,也没跟父母要过什么东西,我的个性是 就是,不是就不是,大姊都知道我的个性,我想说到 做到,这是信仰给我的规范,也是爸爸教我的。地我 没有守住,但是这个家和信仰我会守住。所以要尽量 做,家里都是我洗衣服、煮饭还有晒衣服。” 4.7. 自我觉醒与家务参与 有受访者回想自己过去,也是一个喝酒的男人, “喝得很凶,也很会打孩子,烟也会的人”。“有一次 放假回来,还喝到两点,因为,找不到孩子,心里很 着急”。于是为了孩子着想,觉得自己需要改变,心 里想,再这样喝下去不行了。在信仰支持与太太的鼓 励,自己愿意改变。于是下定决心不喝了,烟跟槟榔 也都戒了。不仅如此,还带儿子参加小区清洁服务。 部落的人看见如此的改变,反应是“都吓一跳”,觉 得不简单。对照部落普遍疏离的亲子关系、管教的无 力感。父母只能无力哀叹孩子都叫不动。所以身为一 个父亲,能让儿子跟着老爸一起出来扫地是一件值得 骄傲的事。对于部落而言,能戒除喝酒,吃槟榔的恶 习及改变管教的方式,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从信仰 的转化,进而带来自我觉醒,这样的改变能在部落发 Open Access 78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挥影响力,成为下一代学习的模范,更成为影响男性 参与家务的动力。受访者回忆带子女一起参与家务, 分担女性家务工作量:“像我在部队带兵,很多阿兵 哥都没扫过厕所,我就一个一个带他们刷马桶,因为 他们父母亲都没有叫他们做过,他们平地人日子太好 过了,父母也不让他们做。我现在在家,我就带着孩 子跟着我一起做家事,刷马桶,儿子就跟着做,做习 惯以后不用叫就会自己做这样 Rubiq 就不会那么累 了。” 家庭发展型态,部落也面对人口老化的冲击,青 壮年外移而许多老人独居或被子孙弃养。多数老人理 想的居住方式,是住在家里赡养天年。但面对经济生 活需要,妇女需外出工作,家庭照顾者不足的情况下, 男性需要加入支持照顾的行列。面对家中老人行动不 便与长期照护,更需要家庭成员一起面对,夫妻互相 调整与适应、共同分担照护的责任。受访者对此表示, 因为年纪老迈,生病或行动不便的家人,需夫妻轮流 照顾。虽然照顾父母有的长达 40 年,但是没有怨言, 觉得自己只有努力尽孝道。 男性受访者参与日常家务是例行工作。有受访者 表示:“妈妈都吃我煮的,随便煮,还好他不会挑食。 能吃就好了”。煮菜是男性分担家务,把爱作出来的 具体行动。面对行动不便的父母,男性因为力量大需 要分担洗澡的工作。但是一般父母会拒绝及害躁,不 让男性做这些事。但是男性不会因此就把工作丢给太 太,而是选择陪伴,陪伴感受到男性照顾者的细心与 耐心。“我和太大要轮流照顾,妈妈年纪老了,也没 有办法,只有努力尽孝道。爸爸还不错,还可以自己 来。”“有时候要去山上养吴郭鱼,大部分时间,回来 就先去看看父母亲,因为妈妈很老了不能动了,都只 能躺在床上;身边随时都要有人;他不让我洗澡,会 害躁,所以太太养鸡回来会帮他洗澡,我会在旁边陪 他,讲讲话。”“下工后,太太去山上养鸡,妈妈都要 四点多就要吃饭,所以都我煮饭,爸爸妈妈也不会挑 食,我煮什么他们吃什么,随便吃啦。”“我自己觉得 本来就应该要帮忙做,也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从小看 见我的父母亲那么辛苦,我当然要做。你看我父母亲 没有跟大哥住,一直跟着我住,也不必讲是为什么啦。 我照顾他们都 40 年了,我妈从10 年前开始生病,我 这样照顾他们,我都没有怨言。太太也很辛苦跟着我, 我们应该要互相。” 4.8. 婚姻冲突与学习 太鲁阁族的自我中心很强,个性较剽悍木讷。受 访者表示“刚结婚我们很会吵架,太太的个性跟你一 样强”。“以前妈妈和 Wwa 会吵架,因为 Wwa很省, 妈妈那时候还年轻,我们从山上搬下来,妈妈用水电 有时还用到 3000 元、打电话也很贵的打;Wwa 会念 会生气;妈妈就不高兴了,我夹在中间像三明治。” 步入婚姻后,男性需要学习调整自己和配偶的关系。 有受访者提及,自己对家务的学习与参与,是结婚后 请太太教。当孩子出生,男性进入另一个学习阶段, 自己亲身体验到:“晚上要起来 4~5 次给孩子泡奶, 才体验到女人很辛苦,带孩子是不简单又要有耐心的 事。”“我当兵回来就结婚,因为在军队当伙夫,但是 也随便煮,结婚后我去抓鱼回来,想煎鱼给太太吃, 记得第一次煎鱼,只剩下骨头,没有肉了;后来我就 请太太教我,我就会做了,我现在很会煎鱼。” 婚姻的磨合让 Truku 男性从家庭成员身上看见需 要与责任,学习为配偶着想。有受访者陈述:“她(指 太太)还没结婚以前,是在做特种营业的,就是在卖的 帮助家里,那时候爸爸生病,欠了一笔医药费,没办 法他要帮家里,就去卖。我没有告诉过别人,是师母 跟我聊到这里我才讲。结婚以前是当兵那时候认识 她,通了很久的信,可是写信的人不是她,因为我回 来找她出来,聊天的时候觉得无法像信里那么深交, 后来才知道通信的是别人,不过因为就这样阿,我们 就结婚了。婚后他也很不适应,她以前的工作,别人 都不知道,我都没讲,都过去了。夫妻之间生活这么 久,也一直在磨合,我觉得最近感情好很多,她也有 改变,开始在做家事,我觉得就很好了。我多作一点 没有关系,我是男人嘛。” 部落虽然没有什么工厂,但是山上还有很多工作 可以作。Truku深信,祖先所赠与的土地,只要努力 工作,就能养活供应生活所需。因此回到早期父母亲 生活的模式,夫妻一起协力,天一亮出门到山上工作, 天黑才回家。从事吴郭鱼养殖、养鸡、种地瓜、种菜、 砍草等农务。不是传统性别分工,乃是环境资源、自 我能力与兴趣为考虑。男性对于家庭所有工作,都可 以学习,与配偶分工可以弹性交错、互相支持与填补。 并且调配时间,顾及老人家的需要,大部分时间,回 来就先去看看父母亲。男性的工作重心调整,以家为 本,家庭最重要。“像我妈说的:男人还是女人都一 Open Access 79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样,就是要把家里照顾好。家庭最重要,而信仰是最 要坚持的,没有坚持信仰的,家里都不会怎么好。我 妈说:虽然现在女人不会织布,男人不会打猎,但是 一样不变的是对家庭的责任,把家里顾好是男人女人 都应该努力尽力维护的。”“煮饭、洗衣服、拖地、整 理家里都是我在做,我还要接送小孩,因为太太要工 作。我不想让他那么累,夫妻就是要互相嘛。” 三位受访者觉得参与家务是夫妻互相与体谅的 表现。有受访者表示,因为感受到“太太也很辛苦跟 着我,我们应该要互相…所以太太去山上养鸡…我煮 饭”。男性把家务当成是家庭的一部份,是重要的价 值,不是用性别切割。体谅多一点就会多一份责任。 受访者表示:“家庭就是要互相。以前Rubiq 刚生完 孩子,老人家说不能碰水,我就不让她做事,不像我 妈他们以前生完第五天就烧水煮饭;我还特别要我妈 帮忙。我晚上要起来 4~5 次给孩子泡奶,我才体验到 女人很辛苦,带孩子是不简单又要有耐心的事。我知 道了,所以我才会体谅 Rubiq 的辛苦,我是男人耶, 本来就要多做一点。”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国民党菁英教育与饮酒交际文化 相较于西方主流观点与分析,太鲁阁族男性家务 分工的诠释如下: 主流价值 太鲁阁族文化意涵 权力角度分析 Berk 视为两性权利突, 是反应权力、决策关系。 在家务的分工上,反应 男性有权利支配与决 策。反应父系家庭结构。 性别角色观点 从历史定位,早期活动 分为工作与休闲,“工 作”是指劳动市场,支 付有给的劳力;而劳动 市场有给付活动之外, 视为“休闲”。家务工 作被归属为““休闲” 的范畴[16]。 从传统生活,早期山林 生活,男性在外打猎获 取20%的食物来源,女 性在家及附近采集获得 80%的食物来源。主要 提供家庭食物的能力是 以女性和孩子为主。对 家庭极为重要的工作。 社会学角度 马克思主义者:Clos & Cownr 将女性所从事的 家务工作视为不具生产 力的工作,是不重要的 “剩余工作”[28]。 家务工作是维持家庭生 活的必要工作,具有生 产效力。儿童与妇女从 事有“产值”的工作。 家务工作不是剩余工 作,而是含有情感和爱 的成分,是提升家庭生 活质量的重要工作。 今日教会成为部落重要精神堡垒,保存部落延续 力量。信仰支持成为心灵改革与生命改变的重要推 手,并且认为男性分担家务是一责任与体谅。对家庭 夫妻亦有感情加温作用。对许多就业女性而言,虽然 丈夫家务参与是被期待的,但女性视丈夫家务参与不 是真正减少自己的家务量,而是对家庭重视与关心, 故家务工作不仅是表面上对家中事物的分担,更蕴藏 着家人彼此情感付出、关怀与体谅,这也是家务工作 最重要的本质[8]。婚姻关系中,女性视家务工作的“结 果价值”,不在于另一方做多少家务,而是夫妻间互 动关系中的期望与价值观。对太鲁阁族男性而言,家 务工作绝不是剩余工作,而是含有情感和爱的成分, 是对家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爱的劳动。 5.1.2. 相对资源论 此理论认为夫妻提供较多资源一方,会负担较少 量的家庭工作,反映出夫妻在家庭分工权利的不同。 若将家事视为资源并且可以交换,则可用以维持家庭 人际平衡[34]。在大鲁阁族传统狩猎生活中,男性打猎 获取 20%食物来源,女性在家及附近采集则获得 80% 食物来源。主要提供家庭食物以女性和孩子为主,但 仍然分配到大多数家务工作,这不是权利问题,而是 传统维系部落生活规范的父权价值。 5.1.3. 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透过观察 和模仿,即可学到新行为,此为“观察学习”。观察 他人行为和结果发生也能产生学习称为“替代学习”; 人类行为并不会被环境左右,而是预想各种行动可能 导致后果所产生的选择,这是“认知”过程。个体透 过观察自己行为的后果,其过去相关经验,对自己从 某件事能力作自我评价,进而调整自己行为,这就是 “自我效能”。从学习理论观点看父母对子女家务参 与及影响,发现父母对家务分工的模式、态度、价值 观念对子女产生示范作用。子女可以透过观察学习或 替代学习,从父母身上学到家务的态度、价值观及相 关知能。若父母平日指派孩子家务,让孩子有机会参 与家务工作,并体会到家务意义,或是抱着感恩的心 享受家人的服务,可以对家务工作产生较正向的价值 及积极态度,对自己从事家务亦能较有“效能感”。 5.1.4. 家庭发展论 此理论认为家庭和人一样会经历出生、成长、衰 Open Access 80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老、死亡的发展历程,最常引用 Duvall 八阶段理论和 Mattessich & Hill三时期理论。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家 庭结构、子女年龄,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 发展任务,家庭分工项目与发展,也随着家庭发展阶 段而有所不同。子女出生到入学前,女性的家务参与 逐渐增加。到孩子入学后能学会自理、分担家务、参 兴家务时,父母家务工作量会比前阶段低。子女若能 在此本阶段学习参与家务、分担家务并培养家务工作 知能,有助于日后成年生活自立。总之家务分工可从 子女小时后就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家务教育,可奠 定日后职业生活基础,并培养自我负责的态度。也可 成为父母的好帮手、发展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对照部落家庭发展现况,因为年轻人外流,部落 老化,家庭功能失调,以至于出现隔代教养、老人赡 养照护问题、单亲家庭、及同居家庭等。生活环境处 于贫穷,亲子关系维护不易。多数孩子自小就需要参 与家务,分担煮饭、照顾弟妹等事物,对家务分工呈 现反弹甚至于不愿意分担。相较都市孩子,部落生活 处境困难,学习资源缺乏、沟通管道不良,孩子身心 灵承受极大的压力。孩子一直站在边缘的位置与危险 的处境,有被迫分担家务与忍受家庭环境脏乱的苦 闷。日后孩子能自立生活或为人父母时,就容易自我 放弃甚至对家务存有负面偏见与成见。 5.1.5. 世代传递理论 两代间观点的讨论是假设我们深受家庭系统的 影响,世代间传统深深地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并在 成员亲属关系中塑造个人命运[35]。而家务经验的传 递,在本研究亦发现世代传递的重要影响力。几乎所 有人格发展理论,皆重于儿童时期发展,儿童透过家 庭开始一生社会化的历程,因此家庭结构与功能在儿 童社会化历程扮演重要的角色。虽然当代家庭经历许 多重大变迁,但家庭所扮演社会化的角色依旧没有太 大的改变。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明显地呈现“男主外, 女主内”的现象,因此女性管教子女、与子女亲近成 为天经地义的角色分工,透过社会集体意识的文化传 递,“严父慈母”成为亲职分工的最佳写照[35]。而这 也应用在太鲁阁男性家务的经验上,不断将上一代的 家务性别意识传递下去。 5.1.6. 文化价值与性别意识 小区规范、文化价值、及信仰体系对家庭而言, 也是一种社会环境而对家庭产生影响。大社会结构的 规范力的影响与文化规范藉由性别信念对个人发挥 的影响,夫妻间的家务分配还是女多于男,男主外女 主内的分工模式和职业妇女工作家务两头烧,妻子产 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夫妻冲突。而产生冲突时,被 施暴者通常是女性。在 A4 受访者的家庭就可以发现, 夫妻互动关系受到传统性别规范,利益交换与资源分 配的影响,性别规范促使丈夫和妻子的互动谨守男性 和女性的价值,这种权力互动的秩序建制是超越经济 资源的。尽管社会变迁,女性也开始扮演家计维持者 的角色,拥有较多资源,可以较有权力对生活作决策, 但即使丈夫无法谋生需要依赖妻子,妻子也未获得较 多的尊重,反而使丈夫依赖另一种权力机制,比如暴 力或权威贬抑[35]。 5.1.7. 家庭教育与生命周期 太鲁阁族在现代化过程,传统部落规范与制度松 动,但传统性别规范仍持续在工作家庭内主导两性角 色分工。在信仰及自我觉醒下,男性愿意投入负担较 多家务、承担起家庭责任。为了谨守传统规范与价值, 两性一起合作把家顾好。不是界线清楚的分工,而是 能作多少就作多少的合作态度。传统的性别分工逐渐 崩解,显示男性是“家计负责人”、女性是“家庭主 妇”的区分已趋模糊,现代父职角色已渐渐由“上下 威权关系”走到“类平辈关系”[4]。亲职角色更多元 化,对于子女的教养则有赖夫妻共同承担亲职的角色 [36]。此外,现在虽然父亲也渐渐投入协助家务处理、 分担子女教养的角色,但女性仍是家务工作趸心,主 要原因乃是性别刻板印象之影响,因此要破除亲职角 色之分化时,首先必须先破除刻板印象之迷思,身为 家庭教育者,除了提供各项亲职教育,亲子沟通等课 程以外,也必须协助家庭成员进行价值观的澄清,破 除刻板印象的迷思,破除父权社会权威、疏离的父子 关系之界线,让亲子之间可以多一些互动、沟通,彼 此之间有更多的弹性,而非威权的限制。父母在亲职 角色扮演上须朝向现代亲职信念内涵发展,父亲要成 为兼具男、女性特质的新好父亲。 5.2. 研究限制 1) 研究者本身以太鲁阁族的媳妇、以神学院研究 生身分进入田野作访谈。虽然与部落有紧密的关系, Open Access 81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但访谈的适切性与权威性是否仍可能影响访谈数据 的效度与信度。 2) 由于为小样本的质性访谈,理解与诠释可能未 反应部落客观事实。 3) 本研究个案因为来自不同家庭,此研究仅受限 于受访者的四个太鲁阁族家庭,无法有效得外推。 5.3. 建议 现今太鲁阁族人失去传统领域的土地、男性失去 猎场。原本一家之主的工作与权威,被长期在家里的 女性所填补取代。男性需要更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调 整自己与家庭、部落、配偶、亲子和土地的关系。依 据本研究发现之建议如下: 5.3.1. 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 相较都市孩子,部落生活处境困难,学习资源缺 乏、沟通管道不良,孩子身心灵承受极大的压力。家 庭是部落生命延续与传承的处所,从生活中学习有关 民族的文化、价值、信念与生活知能。家庭结构与功 能在儿童社会化历程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在执行亲 职教育时,要有自觉与反省的能力,扬弃传统的性别 刻板印象,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并在日常生活中, 从小建立儿女参与家务的机会与观念。当子女参与家 务时,也应适时予以提升自我鼓励与赞美,让孩子因 为参与家务而被家人尊重信任,进而强化自律与鼓 舞,进而实现对家庭与家人的爱与责任。 5.3.2. 两性平权与亲职教育 性别意识、价值观会影响两性的工作信念。父母 的性别角色意识会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的传递, 影响子女参与家务的态度与行为。父母的家务分工态 度越传统,子女的性别角色态度也会越传统。父母本 身在家务分工或指派子女分担家务,必须注意到角色 平权,使子女学习并发展适合的行为模式。现今部落 两性平权态度仍处于待教育阶段,参与家务的男性仍 然极少。男性失业在家因此女性需要出外工作,分担 家庭经济甚至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多数家务与照顾 子女责任仍然落在女性身上。太鲁阁族的男性愿意分 担家务、偕同教养子女者为极少数。因此,教会可以 扮演重要的教育角色,在部落倡导有关两性平等议题 与亲职教育,让太鲁阁族男性有受教与觉醒的机会, 而这需要投注更大的心力与教育,以落实两性平权的 观念。 5.4. 结论 原住民早期家庭依性别分工,男人是一家之主, 但女人在经济上并不是都靠男人。男人、女人、小孩 都一起工作。女性帮助男性从事生产的角色同时也都 负担所有家务工作。资本主义导向使得生活环境改 变,部落要面对整个大环境变化下,原住民家庭被挤 压成为边缘、处在在贫穷、没有竞争力的事实。少数 经济收入稳定者,是军公教人员;但是生活在部落, 酗酒造成各种家庭问题。部落土地政策(原保地或休耕) 造成土地荒废无人耕种、各种教育资源不足、部落老 人赡养与照顾问题、孩子的就学问题,因为贫穷所引 发的各样社会问题等,因为诸多困难,有的家庭自我 放弃,过一天算一天,对未来没有憧憬,孩子的未来 处在贫穷文化中,恶性循环过日子。但是同样的困难, 有的男性开始觉醒,愿意改变。夫妻双方为了生存与 生活,及家庭人手不足,需要更加努力与调适,互相 分担家务、互相为对方着想。 面对历史与社会变迁脉络下,原住民部落传统生 活型态、规范、家庭结构、制度等受到主流文化与汉 人挑战,部落、家庭结构松动,原住民被挤压成为边 缘化。总和以上数据分析,影响男性参与家务的因素 是受到从小生长与学习的经验、传统家庭规范、性别 意识、社会变迁,殖民与涵化、信仰政变、自我觉醒、 婚姻冲突与学习。对于受访者参与家务的经验,愿意 高度参与家务的男性把家务当成是“家庭”的一部份, 是重要的价值,不是用性别切割。男性对于家庭所有 工作,都可以学习,与配偶分工可以弹性交错,互相 支持与填补。而从小受到父母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 最重要因子,信仰与自觉是持续参与家务与愿意分担 的最大动力,经由社会化过程,透过代间传递,一代 接续一代来延续原住民部落生命,维持家庭平衡运 作。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唐先梅 (1996) 什么是家务工作?家务工作本质之初探。 空 大生活科学学报 , 2, 2-28. [2] 唐先梅 (1998) 从家庭发展观点探讨双薪家庭两性工作家事 及休闲时间之分配. 中大社会文化学报 , 6, 75-111. Open Access 82 太鲁阁族男性家务经验初探 Open Access 83 [3] 唐先梅 (1997) 工作, 家庭, 及休闲三构面关系之探讨: 从三 构面的本质出发.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 报告. [4] 王丛桂 (1995) 工作价值的传递与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 [5] 叶肃科 (2000) 一样的婚姻, 多样的家庭. 学富, 台北. [6] Blood, R.O. and Donald, M. (1960) Wolfe 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Fress Press, New York. [7] Heer, D.M. (1963) The measurement and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Living, 25, 33-139. [8] 唐先梅 (2005) 家务分工: 任与压力? 爱与关怀? 应用心理 研究 , 25, 8-10. [9] 吕玉瑕 (1981) 社会变迁中台湾妇女事业观: 妇女角色意识 与就业态度的探访.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 50, 25- 66. [10] 伊庆春 (1987) 已婚职业妇女职业取向, 工作状况, 工作满 意度和子女照顾方式之研究. 中国社会学刊 , 11, 93-120. [11] 吕玉瑕, 伊庆春 (2005) 社会变迁中妇女就业与家庭地位: 以家务分工为例. 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 汉学研 究中心, 台北, 321-344. [12] 伊庆春, 吕玉瑕 (1996) 经济发展与家庭权力结构之关联.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成果报告. [13] 许敏如 (2006) 后现代家庭的家务分工——以台北市双薪家 庭为例. 未出版之硕士论文, 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台北. [14] 丛肇祥 (1998) 丈夫参与家事工作及其对夫妻双方生活感受 影响之研究: 双工作家庭与单工作家庭之比较. 硕士论文, 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台北. [15] 莫藜藜 (1997) 已婚男性对家务分工态度之研究. 东吴社会 工作学报 , 3, 117-156. [16] 莫藜藜, 王行 (1996) 已婚男性的家庭价值观及其对家庭的 需求之探究. 东吴社会工作学报 , 2, 57-114. [17] 唐先梅 (1996) 家庭生命周期与丈夫参与家庭工作之研究. 当前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 [18] 廖永静 (2000) 社会变迁, 家庭变迁与家庭教育需求. 家庭 教育学. 师大书苑, 台北. [19] 黄朗文 (1998) 已婚男性对家务分工意识形态之研究. 东吴 大学社会学报 , 7, 81-111. [20] 伊庆春, 高淑贵 (1986) 有关已婚妇女就业的性别角色态度.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专题选刊,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 研究所, 台北, 1-27. [21] 李宜静 (1990) 双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响因素之探讨. 未出版之硕士论文, 国立台 湾师范大学家政教育研究所, 台 北. [22] 林震雯 (1993) 双生涯家庭父母亲职角色对儿童性别角色态 度的关系. 未出版之硕士论文, 文化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 台北. [23] 王美惠 (1987) 已婚职业妇女之家务分工, 性别角色态度和 社会支持与婚姻满意度之研究. 硕士论文, 文化大学家政教 育所研究所, 台北. [24] 周玟琪 (1994) 影响台湾地区家务分工因素之探讨. 未出版 之硕土论文,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台北. [25] 林翠湄 (1989) 父母的性别角色态度对儿童性别角色态度的 影响——父母家务分工模式对儿童家务指派的效应分析. 未 出版之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家政教育研究所, 台北. [26] 周玉敏 (2001) 性别角色, 生活情境与两性家务分工研究. 未出版之硕士论文, 东吴学社会学研究所, 台北. [27] 王郁秀 (2006) 单亲父亲之亲职实践. 未出版硕士论文, 私 立世新大学性别研究所, 台北. [28] 熊瑞梅, 周颜玲 (1998) 台湾已婚劳工家务分工不平等的影 响因素与意涵. 跨世纪台湾的人口与相关现象学术研讨会, 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 台北. [29] 尤诒君 (1996) 双工作家庭的家务事分工: 一个质化的分析 观点. 硕士论文, 台湾大学社会研究所, 台北. [30] 谢小芩 (1998) 性别与教育期望. 妇女与两性学刊 , 9, 205- 231. [31] 李季顺 (2003) 走过彩虹(Muda Hakaw Utux): 太鲁阁族人的 心灵图腾. 太鲁阁族文化工作坊, 花莲. [32] 布兴, 大立 (1999) 原住民的台湾认同. 信福出版社, 嘉义. [33] 齐力, 林本炫 (2005) 质性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南华大学 教社所, 嘉义. [34] 毕恒达 (1995) 生活经验研究的反省: 诠释学的观点. 本土 心理学研究 , 4, 224-259. [35] 萧英玲 (2005) 台湾的家务分工: 经济依赖及性别的影响. 台湾社会学刊 , 34, 115-145. [36] 谢秀芬 (2004) 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双叶, 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