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6556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5485

二语习得中过渡语的僵化及其外语教学 启示

黄丽,胡月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31日

摘要

本文对造成过渡语僵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内因与外因,具体受学习者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二语学习策略、对第二语言的情感、母语迁移、训练迁移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本文总结了研究过渡语僵化现象对二语教师的教学启示,以期帮助学生预防和突破过渡语僵化状态。

关键词

二语习得,过渡语,僵化,教学启示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n SL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LT

Li Huang, Yue H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pr. 28th, 2023; accepted: May 24th, 2023; published: May 31st, 202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The Fossilization is influenced by learner’s internal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emotion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training transfer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implications of this phenomenon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expects to help students prevent and break through the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Keywords:SLA,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Teaching Impli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多数学习二语者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使断断续续学习二语十几年,但是自己的二语(本文指的英语)水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增多而提高,似乎已经停滞发展了,自己最好的外语学习状态可能仅属于高考冲刺阶段、或者专四专八备考阶段,之后通俗地说就是啃老本甚至是退步了。这种现象即外语学习的僵化 [1] 。

那么过渡语是什么呢?过渡语亦称中介语、近似系统、语际语,指学习第二语言的人还没有学到像本族人那样的语言,它介于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逐步向目的语靠近 [2] 。塞林克指出二语学习者大概有95%的人不能最终达到目标语的水平,他们在至少还有一些过渡语规则与目的语规则不一样时就停止了学习。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僵化。他进一步指出学习者过渡语僵化现象大体表现在错误僵化,即被纠正多次的,并被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的反复出现;同时还表现为语言能力僵化,即过渡语在语音、句法结构及词汇方面的石化 [3] 。

2. 过渡语僵化的原因

造成过渡语僵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塞林克与莱蒙德拉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内因与外因。

2.1. 内因

2.1.1. 受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关系,它随年龄而变化,青春期之后,这种与生俱来的、自动的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再发生 [4] 。意思即为大约12岁以后的成人几乎不可能习得二语 ,因为过渡语在达到目标语之前就会僵化。

显然这种说法太过绝对,十二岁以后的学习者或者说成人依旧可以成功习得二语,只是他们会受年龄、心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伦内伯格指出学习者需要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将普遍语法转变为目的语的语法结构,才能成功获得目的语本族语者语言能力 [5] 。但很少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绝大多数在还未到达时就已经僵化。

2.1.2. 受二语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尝试使用各种学习方法来减轻学习的负担,选择更容易的方式。在许多学习策略的使用过程中,简化常常出现,因为学习者倾向于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只形成那些相对容易并促进交际的假设并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控制他将要建立的假设范围。如此,面临稍微有难度的第二语言知识,学习者可能就停滞不前了。比如,英语学习过程中,独立主格结构这个知识点较难,许多学习者每当遇到它时,要么敷衍了事一笔带过选择下次再学,要么就是直接用时间、条件状语等代替它的使用。学生者运用独立主格的频率越低,越容易致使其过渡语这方面的知识僵化。同时在二语交流中,学习者也会无意识地使用交际策略,将目的语简化以便交流。简化了的目的语不妨碍交际,却使得第二语言的使用少了些准确性与多样性,使得学习者有了停止进一步学习的想法,使得过渡语不能成为目的语。

2.1.3. 受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情感的影响

二语习得受学习者的情感状况影响也大,外语学习心理所说的情感主要是指人类行为的情绪和感受方面,其发展变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对人对己的感受。当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本族语者的社会和文化习俗感兴趣时,二语习得更有可能成功;相反,对第二语言本族语者的生活方式不感兴趣或者工具性需求(为了用第二语言进行学习)低的学习者学习速度就相对缓慢并可能在获得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之前就停止学习 [6] 。杜利和伯特指出学习者具有“社会情感过滤机制”,它控制着输入中有多少可以通过过滤进入到语言处理机制当中。由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或需要以及态度或情感状态的影响,学习者会“接受”或“拒绝”第二语言 [7] 。因此学习者一旦获得了足够的第二语言知识来满足自己的焦急和情感需求就可能会停止学习,这就导致了过渡语的僵化现象。

2.2. 外因

2.2.1. 受母语迁移的影响

僵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为错误的重新出现,错误有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其中语间错误的来源就是母语干扰。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过渡语处于初级阶段时,他们更多的依赖母语的模式来表达思想,因而母语迁移的错误也比较多。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欠缺与语言结构相匹配的语用、语境等相关的知识,同时学习是在缺乏真实而丰富语境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就容易造成学习者在使用过渡语的过程中容易利用先前语言学习经历,这就包括与母语相关的知识,用于弥补无法将过渡语产出的计划 [8] 。有了母语的支撑,学习者的过渡语特征将难以达到与目标语形式一致,出现僵化。

2.2.2. 受训练迁移的影响

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某些不符合目标语的规则常常被学习者训练、习得,这也会导致学习者的过渡语发生僵化。常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少受过正规训练的二语教师将自己的过渡语中的某些不地道的或不合适的语言用于教授或交流,使学习者产生了对目的语的某些语言点及语法规则不正确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习者一味地模仿、练习那些偏离目标语的语音、语法等知识点,长期以往学习者知识固化、语言习惯形成且不易改变,过渡语就僵化了。第二常表现为教材编写的影响。教材编写中选用不地道的语言形式的内容也常造成学习者二语僵化。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 1的语言目标之一为问候他人,整单元中“Good morning, Helen! Hi, Frank!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这样的交流在听力练习、对话练习中随处可见。学习者不断模仿练习类似的对话以此来到达学习目标。正是如此,学习者就会产生误解:两人见面打招呼不论场合都用How are you?然后回复对方I’m fine, thanks的句型。然而这一方式并不地道与真实,编写教材的外语教师与有关专家必须高度重视其选材的地道,否则会造成严重的二语僵化现象。

2.2.3. 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代表性理论为苏曼的文化适应模式。该模式探讨了自然第二语言习得,指出第二语言习得仅仅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且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语言文化的适应程度将决定他习得第二语言的程度。同时文化适应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因此,当学习者处于一种不利的学习环境中即社会距离较远时,学习者可接收到的二语输入就非常少;当学习者由于自己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之间的差异感到压力与忧虑或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感到困惑时即心理距离大时,部分学习者就产生一种警戒心理,第二语言的记忆与输入就会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只能依靠自己内部输入,依靠自己的母语与过渡语来处理语言,长此以往不完善的过渡语就会变得僵化。

当二语习得处于课堂教学环境这种情况下时,学习者的过渡语标准度会受到周围讲第二语言的人数及其他们的语法语音标准度等因素的影响,一旦该环境倾向于以本土文化为参照来衡量目标语文化的优劣时,学习者长期习得的第二语言也会变得僵化。

3. 研究过渡语僵化现象对二语教学教师的启示

经上述分析,明白了造成过渡语僵化的因素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情感、训练迁移等,广大外语教师要善于观察,密切注意学生的过渡语僵化情况并采取对应的措施,以此解决学习者过渡语僵化的困惑,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信心。

3.1. 提高自身学科素养,提供最佳语言输入及教学材料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为了克服训练迁徙导致的僵化,外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向学生输送最优最真实的知识与语料,避免错误输入。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语言材料,即除了文字形式材料,还可以采用录像带,录音带,光盘、多媒体软件及网络信息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地道的语料,避免自己不地道、错误知识向学习者输入。同时教师可打破教材的局限,面临编写不地道真实的教材语言内容,直接向学生指出教材错误、课前准备无误真实的授课材料。

3.2. 引导学生进行偏误分析,系统完善目的语认知结构

为了克服二语学习者母语迁徙导致的僵化,外语教师可引导与教授学习者自主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进行偏误分析。教师带领学生熟悉了母语与目的语各自的语言规则后,学生认知图式不稳定、相互易受影响,教师需要进行比对教学。然后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写的英文作文或者说过、模拟过的音频,根据偏误分析的步骤,带领学习者对它进行鉴别、描写分类、解释,最后评价。不断重复以使学习者清楚知晓两种语言的联系与差异,使学习者做到不混用两者的使用。在此同时还需向学习者输入大量的目的语,保证与目的语充分接触,一定程度上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断修正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系统性地逐步完善自己的目的语认知结构,打破僵化。

3.3. 及时恰当反馈习得情况,促使学生修正语言与策略

为了克服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因使用部分学习策略导致的过渡语僵化,外语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反馈。反馈是师生间的一种认知与情感交流,恰当的运用反馈有益于防止僵化的产生。学生面对专业的复杂的二语问题时倾向于回避或者留给他人帮忙解决,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能够应对暂时的困境,但长久来看,困惑还是困惑甚至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其他第二语言知识点的习得,问题越积越多。所以当教师遇到学生巧妙跳过某一知识点,需要用其跳过的知识点来向该学生提问或者委婉建议他直面疑惑,再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反馈,可以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加上否定的认知反馈。否定的认知反馈可促使学习者对其语言做出修正而肯定的情感反馈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到情感挫败,使其勇敢地进行语言尝试。这样,反馈就可以推进过渡语向前发展。

3.4. 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理解疏通负面学习情绪

为了解决二语学习者学习情感造成的过渡语僵化困境,二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内在的语言学习动机,吸引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例如在初期课堂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第二语言本身的魅力、呈现第二语言本族语者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奇特之处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注意减少语言和文化震惊,少量严肃复杂的内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系统化,可采用中英对比授课模式,授课内容可与政治、历史等科目联系对比起来,这样不仅做到了课程的融合,也能使学生不排斥教学内容,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连续巩固对比两科的学习内容 [9] 。作为外语教师也需要将心比心理解学生的焦虑等负面情绪、过渡语僵化的状况,减少学习者的排斥心理,增强外语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过渡语是在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特殊形式,过渡语僵化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限制了学习者向目的语规则靠近的速度。母语、外语教师、教材及学习者所采取的学习策略等都是产生过渡语僵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使外语学习获得成功,外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行为和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与反馈,帮助学生防止和突破僵化状态,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文章引用

黄 丽,胡 月. 二语习得中过渡语的僵化及其外语教学启示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n SL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LT[J]. 教育进展, 2023, 13(05): 3083-30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85

参考文献

  1. 1. 黄泽火, 郑成英. 语际语及其僵化现象[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3): 189-191.

  2. 2. 吴丁娥.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 外语教学, 2001, 22(2): 17-22.

  3. 3.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X, 10, 209-232. https://doi.org/10.1515/iral.1972.10.1-4.209

  4. 4. Chomsky, N. (1966) Topics in the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Mouton, The Hague.

  5. 5. Lenneberg, E.H. (1967)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Hospital Practice, 2, 59-67. https://doi.org/10.1080/21548331.1967.11707799

  6. 6. 秦丽莉, 姚澜, 牛宝贵. 第二语言学习者情感研究述评[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2): 51-58+92-93.

  7. 7. Dulay, H. and Burt, M. (1977) Remarks on Creativit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Burt, M., Dulay, H., and Finocchiaro, M., Eds., Viewpointso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Regents, New York.

  8. 8. 王亚. 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J]. 亚太教育, 2015(10): 62+71.

  9. 9. 李雨欣. 浅谈成就动机与僵化的关系及其教学启示[J]. 海外英语, 2019(22): 148-15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