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6 No.10(2016), Article ID:18840,9 pages
10.12677/AP.2016.610141

Statistic Analysi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Junyi Chen, Ding Lan*, Bing Guo

Chongqing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 Chongqing

Received: Oct. 13th, 2016; accepted: Oct. 27th, 2016; published: Oct. 3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Chongqing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on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with path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from seven relevant factors (Doing group activities (X1), Office of students cadres (X2), Academic frustration (X3),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X4), Emotion frustration (X5), Bodily injury (X6), Family emotional atmosphere (X7)). The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results with correlation and path analysis: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emotion frustration and academic frustration,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family emotional atmosphere. Emotion frustration had the most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with the direct path coefficient 0.7371. The second was academic frustration with the direct path coefficient 0.1321. The influence sizes of other characters orderly were bodily injury (0.076), doing group activities (0.0089), family emotional atmosphere (−0.0870),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0.0481) and office of students’ cadres (−0.0272). The absolute value of path coefficient for family emotional atmosphere was third, ranking after emotional frustration and academic frustration. 2) The results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contribution ratio of accumulated variance reached 91.08%. The 5 principal components reflected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a factor of inner pressure resistance; the second and the fifth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a factor of participate in collective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 ability; the third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a factor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forth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a factor of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Emotion frustration, academic frustration, and family emotional atmospher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affect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Academic frustration ranked second after emotion frustration, not first. It showed that non academic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and that it needs improvement of methods and areas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words: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Path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医学专科学校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统计分析

陈俊意,兰丁*,郭兵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13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27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31日

摘 要

目的: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参考。方法: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从参与集体活动,任职学生干部,学业挫折,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身体伤害以及家庭情感氛围等七个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与情感挫折和学业挫折二个因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家庭情感氛围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情感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正向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7371,其次是学业挫折,其通径系数为0.1321;其它因素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身体伤害(0.076)、参与集体活动(0.0089)、家庭情感氛围(−0.0870)、家庭经济条件(−0.0481)以及任职学生干部(−0.0272),其中家庭情感氛围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在情感挫折和学业挫折之后,位居第3位。2) 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1.08%,已经超过85%,主成分1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内心抗压力因子,主成分2和主成分5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参与集体活动和组织能力因子,主成分3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人际关系因子,主成分4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家庭经济条件因子。根据二种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综合结论,学生情感挫折、学业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三个因素为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主要因素,学业挫折位列情感挫折之后,说明情感因素而非成绩因素在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目前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

1. 引言

发生的外部事件不遂人愿,人无法接受并处理一个事件,人就可能会发生忧郁,潜在忧郁指人潜在的情绪低落,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潜在忧郁指数就是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测定分析(Sun et al., 2012; Monzon et al., 2010; Michopoulos et al., 2008)。社会生活五彩纷呈,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许多在校学生为工作忧心忡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忧郁症(Leventhal & Rehm, 2005; Goodwin & Gotlib, 2004)。医学专科学校肩负着为乡村基层培养合格熟练的卫生工作者,利用学生在校期间潜在忧郁指数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对促进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有其重要意义(赵振环,黄悦勤,李洁,2009;John, Donahue, & Kentle, 1991;周洁,2010),医学专科学校评价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多种方法,但任何一种评价方法,均不能忽视学生学业成绩表现,家庭经济条件,以及评价主体学生的内心情感差异(Kendler, 1997; Parker et al., 2012)。医学专科学校学生潜在忧郁指数,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差异,有任职学生干部差异,有学业挫折的差异,有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身体伤害和家庭情感氛围的差异,等等,所有这些差异均能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研究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各个因素(参与集体活动,任职学生干部,学业挫折,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身体伤害以及家庭情感氛围),以明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及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增益大小,摸清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内心潜在忧郁现状,为医学专科学校学校制定适合辅导员参照,摸清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实施调查的细节是这样实施的:先征求自愿者,匿名,说明实验内容目的以及需要调查的方法,然后与相关辅导员进行沟通核实。

本课题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保护被调查人的自尊和隐私,调查采取匿名的方式,发出48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313份,其中有效问卷221份,分别采取相关和通径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从221份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86份问卷进行研究。

2.2.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说明,学生参与集体活动X1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参加学校和班集体活动的多少来确定。任职学生干部X2指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级别,无职务1分,校学生会和学校社团负责人5分,中间状态2~4分。学业挫折X3也就是学生课程成绩,辅导员打分,100分制,1科不及格50~60,2科不及格40~50,3科不及格30~40,4科不及格20~30;家庭经济条件X4指家庭年均收入(万元);情感挫折X5是指学生遭受的感情挫折,包括爱情亲情,100分制,学生打分。身体伤害X6指与人打架受伤,100分制,学生打分。家庭情感氛围X7指学生家庭父母感情,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学生的关怀,学生自己打分,100分制,父母离婚的为75分以下。学生潜在忧郁指数Y指学生的心理忧郁程度,100分制,辅导员打分,100分以下为潜在忧郁,明显表现出来忧郁就是100分。

身体伤害(打架)这个指标,是按照辅导员提供的记录。

2.3. 研究方法

采用DPS7.05统计软件,利用相关和通径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径分析主要用于实际科研中,如有些自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有些自变量间则可能是因果关系或某些自变量是通过其他的中间自变量间接地影响因变量,当自变量数目比较多,且自变量间相互关系比较复杂。通径分析反映自变量、中间变量、潜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基础的。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与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调查表格初步分析来看,潜在忧郁指数与各个测定指标质检似乎存在相关性,于是做出以下相关分析。

表1可以看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与学业挫折和情感挫折两个因素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水平,与家庭情感氛围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学业挫折、情感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三者是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主要因素。同时注意到学业挫折与情感挫折相关系数极显著、学业挫折与家庭情感氛围相关系数负显著,情感挫折与家庭情感氛围相关系数负极显著,说明学业挫折、情感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三者之间互相关联,家庭情感氛围较好的同学学习舒畅,人际关系融洽,那么他们学业顺利,情感也较顺利。

进而得到逐步回归一元线性方程:

相关系数R = 0.8909;F值 = 42.8552;Df = (7,78);p-值 = 0.0001;剩余标准差S = 5.199;调整后的相关系数Ra = 0.8804.

3.2. 通径分析

不同因素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可以反映出其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相对重要性。各个因素与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通径分析结果见表2

计算出剩余通径系数 = 0.45427,决定系数 = 0.79364;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and related factors

表1.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

注:**为P < 0.01,*为P < 0.05;注:参与集体活动X1;任职学生干部X2;学业挫折X3;家庭经济条件X4;情感挫折X5;身体伤害X6;家庭情感氛围X7;学生潜在忧郁指数Y。

Table 2. The path coefficients of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and related factors

表2.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与相关因素的通径系数

3.2.1. 情感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效应

情感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7371。该因素除与学业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两个因素相关系数正负(极)显著外,与其他影响因素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居各个影响因素之首,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家庭经济条件和身体伤害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负向间接效应,从而掩盖了情感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通过任职学生干部、学业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间接效应。因此,情感挫折可作为一个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指示因素,情感挫折较高的学生潜在忧郁指数较低高。

3.2.2. 学业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效应

学业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1321。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正向直接贡献居情感挫折之后,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负向间接效应,从而掩盖了学业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通过任职学生干部、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身体伤害和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间接效应。由此可见,学业挫折大的学生自卑感强,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3.2.3. 身体伤害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效应

身体伤害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076。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正向直接贡献居情感挫折和学业挫折之后,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任职学生干部和情感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负向间接效应,从而掩盖了身体伤害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通过学业挫折、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间接效应。由此可见,经常打架斗殴形成身体伤痛,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面影响。

3.2.4. 参与集体活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效应

参与集体活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0089。通过学业挫折、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身体伤害和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负向间接效应,从而掩盖了参与集体活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通过任职学生干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间接效应。由此可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对降低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确实有作用。

3.2.5. 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效应

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087,为负值。通过任职学生干部、学业挫折、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和身体伤害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负向间接效应,从而掩盖了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间接效应。由此可见,家庭情感氛围较好的同学,潜在忧郁指数也较高。

3.2.6. 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效应

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0481,为负值,通过任职学生干部、学业挫折、身体伤害和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负向间接效应,从而掩盖了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情感挫折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间接效应。由此可见,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潜在忧郁指数也较高。

3.2.7. 任职学生干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效应

任职学生干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0272,为负值,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业挫折、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负向间接效应,从而掩盖了任职学生干部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贡献,通过身体伤害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间接效应。由此可见,任职学生干部对改善学生潜在忧郁指数有一定作用。

3.3. 主成分分析

第一步计算规格化特征向量:

第二步: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以及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表3表4)。

表4显示,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主成分4和主成分5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超过91.08%,它们的权重系数分别为2.3761,1.3591,0.9877,0.9551和0.6974。基本上保留了原来7个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相关因素的全部信息,因此选取前5个主成分作为主成分分析的依据。

第三步:根据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出前五个主成分的主成分载荷

由主成分载荷(表5)得出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主成分4和主成分5的表达式:

1) 主成分1中,参与集体活动X1、学业挫折X3、情感挫折X5的权重系数均较大,表明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内心抗压力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主成分1同时反映了参与集体活动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可以认为主成分1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内心抗压力因子。

Table 3. The normalized eigenvectors of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and related factors

表3.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规格化特征向量

Table 4. The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Contribution Ratio of Accumulated Variance (CRAV) of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and related factors

表4.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特征值和累计百分率

Table 5. The load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student potential depression index and related factors

表5. 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主成分载荷

2) 主成分2中,参与集体活动X1和任职学生干部X2的权重系数较大,主成分2主要反映了学生集体观念和活动组织能力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同时家庭经济条件X4的权重系数也不低,主成分2同时反映了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可以认为主成分2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参与集体活动和组织能力因子。

3) 主成分3中,参与集体活动X1和身体伤害X6的权重系数大,主成分3主要反映了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可以认为主成分3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人际关系因子。

4) 主成分4中,家庭经济条件X4和任职学生干部X2的权重系数较大,主成分4主要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和活动组织能力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可以认为主成分4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家庭经济条件因子。

5) 主成分5中,参与集体活动X1和任职学生干部X2的权重系数均较大,表明主成分5主要反映了学生集体观念和活动组织能力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同时学业挫折X3的权重系数也不低,主成分5同时反映了学生学业水平短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信息。可以认为主成分5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集体活动和组织能力因子。

4. 讨论及建议

将相关分析方法应用于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评价,给出了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与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关系。运用本文给出的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评价因素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摸清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为评价学生精神面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手段和方式。

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揭示了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各因素与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关联强度不完全相同。情感挫折、学业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三者是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最强烈的直接作用因素,这与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起伏较大,家庭情感氛围以及学业压力对学生的影响有关。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提示身体伤害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直接作用不可小觑,一般研究认为,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喜爱打架斗殴,身体经常受伤害,外伤影响内心是必然的,身体伤害对学生的潜在忧郁指数有正向影响。本研究中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与集体活动这个因素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作用为正值,一般来说学生越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给人的印象就很阳光,就越能降低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但本研究发现是参与集体活动因素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结果也提示,家庭经济条件和任职学生干部是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负向因素,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好,喜爱任职学生干部的同学心态阳光,抵御不利内外环境因素能力较强,能降低潜在忧郁指数。本研究的通径分析是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最终阐明各作用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还需基于较大地区范围内的通径分析。

在评价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之前,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进行研究,选出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重要因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减少失误,有利于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相关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找到了五个主成分,这五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1.08%,已经超过85%,主成分1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内心抗压力因子,主成分2和主成分5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参与集体活动和组织能力因子,主成分3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人际关系因子,主成分4为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家庭经济条件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主要因子,较采用参与集体活动,任职学生干部,学业挫折,家庭经济条件,情感挫折,身体伤害和家庭情感氛围度中一个或者几个性状的加权更为准确,更为科学。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各个影响因子进行分类选择,对学生潜在忧郁指数进行梳理,为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个体心理辅导针对性提供了努力方向。

本研究选出情感挫折、学业挫折和家庭情感氛围三者为主要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因子,与目前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实际现状吻合。学业挫折因素不是位列第一要素,而是第二,说明非学业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目前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数研究表明,各科成绩优异学业挫折较少的学生在学校同学中更自信,精神面貌更阳光,学生潜在忧郁指数也应该较低,但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的潜在忧郁指数影响并不是最大,说明对个别学生心理辅导时候不仅仅只看成绩,还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家庭、班级寝室人缘角度分析,找准主要问题所在,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样子学生个个心理都健康,保持阳光的精神面貌。

基金项目

2015年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5SKG245)。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生理实验教学中开展拓展性实验的实践和探索(编号:103472)。

文章引用

陈俊意,兰 丁,郭 兵. 医学专科学校学生潜在忧郁指数的统计分析
Statistic Analysis of Medical Depression Index[J]. 心理学进展, 2016, 06(10): 1117-1125.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6.61014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赵振环, 黄悦勤, 李洁(2009). 广州地区常住人口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调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2(9), 35-38.

  2. 2. 周洁(2010). 五大人格问卷(BFI)的结构效度分析. 管理观察, 3(30), 35-38.

  3. 3. Goodwin, R. D., & Gotlib, I. H.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Factors. Psychiatry Research, 126, 135-142. http://dx.doi.org/10.1016/j.psychres.2003.12.024

  4. 4. John, O. P., Donahue, E. M., & Kentle, R. L. (1991). The Big Five Inventory: Versions 4a and 54. Berkeley, CA: Institute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search

  5. 5. Kendler, K. S. (1997). The Diagnostic Validity of Melancholic Major Depression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Female Twin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4, 299-304. http://dx.doi.org/10.1001/archpsyc.1997.01830160013002

  6. 6. Leventhal, A. M., & Rehm, L. P. (2005).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Melancholia: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5, 25-44. http://dx.doi.org/10.1016/j.cpr.2004.09.001

  7. 7. Michopoulos, I., Zervas, I. M., Pantelis, C. et al. (2008). Neuropsychological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xis Function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Melancholic and Non-Melancholic Depression.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58, 217-225. http://dx.doi.org/10.1007/s00406-007-0781-8

  8. 8. Monzon, S., Gili, M., Vives, M. et al. (2010). Melancholic versus Nonmelancholic Depression: Differences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Protocol. BMC Psychiatry, 10, 48. http://dx.doi.org/10.1186/1471-244X-10-48

  9. 9. Parker, G., McCraw, S., Blanch, B. et al. (2012). Discriminating Melancholic and Non-Melancholic Depression by Prototypic Clinical Featur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44, 199-207. http://dx.doi.org/10.1016/j.jad.2012.06.042

  10. 10. Sun, N., Li, Y., Cai, Y. et al. (2012). Comparison of Melancholic and Nonmelancholic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on in Han Chinese Wome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9, 4-9. http://dx.doi.org/10.1002/da.20875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