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0  No. 05 ( 2020 ), Article ID: 37446 , 8 pages
10.12677/AE.2020.105119

专业学习与学术语言:来华留学研究生的“难题”探究

王绽蕊,李萌萌

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0年8月18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3日

摘要

由于学术语言准备不足、听说读写能力不能满足专业学习需要,来华就读中文授课硕士学位项目的留学生会面临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困难、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行为退缩等等一系列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题是改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就读体验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国际学术声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来华留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学术语言,“难题”

Academic Language: The “Troublesome Issue”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Zhanri Wang, Mengmeng Li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Aug. 18th, 2020; accepted: Aug. 27th, 2020; published: Sep. 3rd, 2020

ABSTRACT

Due to the lack of academic language preparation and enough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study in Chinese master’s degree programs fac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ies in build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low learning efficiency, negative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behavior withdrawal and so on. Taking positive measures to help them overcome this problem is not only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ir study experience in China,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reputa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Professional Study, Academic Language, Troublesome Issue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发布《留学中国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其中约有7.58万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比2016年增加了18.62% [1]。根据授课语言的种类,可将来华留学研究生分为汉语授课生和英语授课生两大类。其中就读汉语授课项目的留学生一部分本科阶段学习汉语专业,一部分学习非汉语专业。后者大多在我国经过1年左右的预科学习,通过HSK (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以上水平考试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始专业学习。

学术语言是“阐述、说明、研究那种专业性、系统性的学术知识而运用的语言 [2] ”,是留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工具。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前提是熟练运用本专业的学术语言,实现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与交流。通过HSK四级考试只要求考生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而非“专业”词汇。即便通过HSK五级的留学生,其汉语能力也没有达到能跟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和攻读中文硕士研究生学位的需要。多年以前于富增曾提到过语言问题一直是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很多来华留学生中存在着通过了一年或两年的汉语培训,但学习专业时语言困难的现象 [3]。这种情况至今仍然普遍存在。不少留学研究生虽然通过了HSK四级甚至五级水平考试,但专业学习仍然面临很大挑战。留学生专业学习适应困难,学位论文平均质量低于国内学生几成共识。更为糟糕的是,不少留学生自己都觉得拿到的学位“注了水”,不满意我国留学生教育质量。

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描绘心目中2049年的中国教育时,畅想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 [4]。就研究生教育层面而言,要成为世界各国学子向往的对象,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充分关注留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提高其学位的“含金量”,关注我国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声望。学术语言是横亘在留学生专业学习体验中的第一道难关,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聚焦于考察来华就读中文授课硕士学位项目的留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由学术语言准备不足和能力欠佳带来的难题,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 来华留学研究生在专业学习适应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学术语言问题带来的冲击?2) 学术语言问题如何作用于留学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留学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问题,思考如何使来华留学研究生突破学术语言困境,顺利走过专业学习旅程。

2.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本论文主要采取叙事探究的方法,选择若干留学研究生作为故事主角,力图从当事人的视角叙述他们的学习体验,理解他们作为外国留学生就读中文授课硕士学位项目的处境、情感、态度和行为,期望能够由此勾画出对中国高校和师生来说相对陌生、但对于留学研究生来说却无时不在的这道由学术语言与专业学习相互交织而形成的“难题”的轮廓,加深大家对于留学研究生专业学习状况的认知,进而采取积极行动,逐步化解这道“难题”。

1. 故事的主角

将汉语作为听课、交流、阅读和写作工具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了便于描述其读研之前的学术语言准备情况和入学之后的专业学习环境、学习目标,这些研究对象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 汉语非其母语;2) 非中国国籍且读研之前未曾在中国长期定居;3) 在中国大学就读于中文授课的硕士学位项目;4) 学习目的是拿到中国大学的学术硕士学位。

这些留学生的学术语言准备情况与其本科专业是否为汉语、是否上过学校开设的预科课程、是否曾经短期来华学习汉语及其HSK成绩有关,他们的专业基础则与其是否属于跨专业读研密切相关(如下表1所示)。这些因素的不同排列组合说明了留学生相互之间学术语言准备情况和专业基础的差异。

Table 1. Factors relevant to the academic language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basis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表1. 来华留学生的学术语言准备和专业基础相关因素

依据上述要求,采取方便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在研究者本人所在大学选择了4位留学生进行访谈和观察。

结合读研前的学术语言准备和专业基础情况,对他们进行简单画像如下:

主角一(fgs1):女,来自韩国。在本国拿到了汉语专业学士学位,且本科期间曾作为交换生来中国学习过一年汉语。由于非常喜欢中国文化,选择跨专业来中国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通过了HSK五级水平考试。

主角二(fgs2):女,来自泰国。本科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来中国攻读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虽然是泰国华人后裔,但在家里并不说汉语。本科期间曾在中国学习过半年的汉语,读研之前又上了一年的预科,通过了HSK四级水平考试。

主角三(fgs3):女,出生于蒙古,幼年随父母短居美国。本科就读蒙古某大学,学习英语专业,读研前曾在日本交流学习一年。跨专业来中国攻读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读研之前就读大学预科学习一年,通过了HSK四级水平考试。

主角四(fgs4):男,来自蒙古。本科学习地质学专业,来华攻读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读研之前就读大学预科学习一年,通过了HSK四级水平考试。

其中fgs1和fgs2同住一个宿舍,fgs2、fgs3、fgs4就读同一个硕士学位项目。虽然这些因素加上他们四人就读专业都属于文科专业不利于研究作出更具概括性的结论,但便于研究者与他们之间通过密切互动实现更深入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并不违背叙事探究方法的研究规范。

(二)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搜集资料,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力图做到材料一收集上来就立刻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类、归档,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本土概念,通过对资料贴标签并加以概念化在这些资料之间建立联系(见表2),由此形成论文的叙事和解释框架。

Table 2. Method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n example

表2. 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举例

3. 研究发现

(一)“全面困境”:听说读写都跟不上

来到了自己梦想的国家,实现了留学的愿望,学校提供的住宿条件相当优越。当留学生走进理想学校的那一刻,特别是拿到属于自己的学生证时,那种感觉只能用“兴奋”来描述。刚刚入学的她们几乎大多数时间都在宿舍跟外国学生呆在一起,其中还有很多来自同一国家,在宿舍他们几乎不用说汉语。但这种兴奋感从开始上专业课就一下子变得荡然无存。

1.“没想到”

因为HSK四级或五级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留学生认为自己汉语水平不错,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过程应该很顺利,但入学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

“本以为通过HSK四级可以应对专业学习,但是发现自己的认识不对。现在想想如果早有这样的认识,应该更加努力。太意外了,没想到。”(fgs2)

“来中国之前,朋友们说你已经学习了四年的汉语,说得很不错,都觉得在中国课堂(应该)可以听得懂,看得懂。当时自己也是比较有自信的。但第一个学期真的是最难的,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会这样难),难到绝望。”(fgs1)

2.“听不懂”

“听不懂”是她们感受到的第一个冲击。对于这一切,原本觉得自己汉语学得不错的她们几乎毫无防备。

“我本科的专业不是工商管理,确实对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缺少专业知识,而且汉语水平不够达到听专业课的程度。那时课上只听懂30%,对我自己感到失望、绝望、迷茫。”(fgs1)

刚入学时听懂30%还不算最糟糕的,有的留学研究生表示只能听懂10% (fgs4)。“听不懂”的原因有很多。汉语的发音、声调是他们常常提到的烦恼。

“我不明白为什么汉语要这么多声调,最让我头疼的事一个汉字可能还有不同的发音。有时候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好多读音的汉字我不知道要读哪一个。”(fgs3)

“句子太复杂”,让她们一头雾水。

“我印象比较深刻中国有‘被’字句和‘把’字句,简直都晕啦!老师每节课经常说‘把握’,开始我也将这类的句子当成‘把字句’。”(fgs1)

除此之外,“专业词汇多、难且陌生”。汉语专业课和预科汉语有很大不同,她们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多专业词汇”,“跟我之前的认识的汉语不一样了。”(fgs2)

3.“不敢发言”

与听不懂相伴的是不会说,而不会说造成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更加羞于表达。“我很害羞”,是fgs3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根据我的观察,fgs3见多识广,性格泼辣,说话做事都很有主见。但很多情况下因为理解得慢,没法跟上大家的节奏,她在课堂上的确比较害羞,不怎么讲话,感到说错的时候常常脸红。

如果不是老师特意给他们发言机会,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多半时间是沉默的。“刚开始上课,我都不敢抬头,怕老师提问我。我特别紧张,因为我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听不懂。虽然老师也会顾及我是留学生,偶尔语速也会放慢一些。即使这样,开始我还是听不懂,基本不会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太敢参与发言,生怕自己理解错误。”(fgs2)

4.“翻译占去了很多时间”

上课用本国语做笔记,课下翻译ppt。做作业、阅读文献,都需要在汉语与本国语之间不停地翻译……这些都大大延长了留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其学习负担远远重于他们的中国同学。留学研究生之间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分化:有的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学习刻苦,成效显著(如fgs2,fgs3);有的不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抱着学会多少是多少的心态放任自流,成为事实上的“差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的要求。

5. 最难的是写作

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著名的语言学习专家汉姆普-李昂思及希思黎指出:“写作能力通常被认为是在语言学习中最后被习得的技能,这条规律无论是对于把这种语言当母语的人,还是将其当作外语或者第二语言学习者同样适用 [5]。”对很多人来说,即使运用母语写作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不必说用外语了。尽管学校允许攻读中文硕士学位的留学生用英语写作毕业论文,但因为大多数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比汉语高,用汉语写作毕业论文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我本科的时候没写过论文,这次写论文是初次经验。内容上的问题不大,语言上的问题较大,所以我经常去找中国同学们,让他们看我的语法和表达方式。”(fgs1)之所以感到“内容上的问题不大”,是因为经过一年多的课程学习,逐渐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学术语言问题仍然存在,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运用学术语言进行写作的能力不足。

“选题、写开题报告我都是提前准备,要不真的来不及。开题报告改了N次。我导师很有耐心,还好结果相对顺利。”(fgs2)

“论文中的表达口语化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专业)术语的表达又让我的论文(写作)面临一个大的障碍。各种问题,真的太累,太难啦。”(fgs2)

“写论文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没有掌握好的话,不容易写出来,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导师对我很好,反复地进行指导,但是对于老师的指导也不是全部明白。语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我的理解,也限制了我的思想和逻辑。”(fgs1)

(二)“全面影响”:学术语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

1. 影响专业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建构

专业词汇量不够、无法判断专业句法表达的对错、无法将零散的专业知识体系化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留学研究生专业学习适应困难重重。听不懂,阅读文献速度不够快,使得他们学习效率低下,难以从课堂上、文献中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难以建构起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他们常常感觉“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因为语言的限制,有很多理解得没有那么好。”(fgs1)

考试的时候任课教师很容易就发现这些留学生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在一些课程的闭卷考试中,有的留学研究生甚至有超过一半的题目一句话答不上来,只好补考。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仍然存在不少专业常识空白点,对留学生来说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2. 影响留学生的心理、情感与态度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S. Bloom)对于情感与认知学习的关系曾经有一个鲜明的比喻:一个人用两排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是这样的: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的每一级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爬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6]。

对我们故事中的主人翁来说,学术语言仿佛是构成这两个梯子的支架。支架不牢固,让他们哪个梯子爬得都不轻松。留学生入学之初大多面临很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在国内曾经是优等生,来中国读研是为了实现自己更远大的人生理想,却没想到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写。这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说出来是“耻辱”,憋在心里是包袱。在压力之下,很多留学研究生自信心下降,学习情绪倦怠,对专业学习会产生明显的畏难情绪。“我想放弃留学的一切计划。我阅读文献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感觉没什么效果。上课还是只能听懂30%,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上课前我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预习,但是有时候预习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fgs1)强烈的挫折感吞噬着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些留学生了解到中国的老师有可能会对他们网开一面,慢慢养成了得过且过的坏习惯。

3. 影响留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课堂上,留学生常常在离教师最远的位置就坐,和同学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因为这样可以不受人注意,也便于掩饰自己的尴尬。“上课的时候我一般不会紧挨着老师坐。我怕老师提问我,除非有时候去晚了,没有座位。”(fgs2)

在学习交往方面,如同他们的中国同学所说,他们“像一个孤岛”。尽管多数留学生都有结识中国同学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在课堂和课下和中国同学有更多的交往,但他们很少在课堂上主动去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只有老师安排小组合作时他们才会在一起讨论。

“预科学习的时候因为周边都是外国人,汉语水平差不多,我不紧张,但是跟中国学生一起上课,我很紧张,我不敢说话,我觉得自己没有理解,不可以说。有时候想快点下课,而且因为听不太懂老师的话,我就在课上一直在努力地记笔记,因为我觉得考试会考。当老师提问(时),我基本会选择沉默。有时候看着同学跟老师交流,我很羡慕。”(fgs2)

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行为消极、沉默寡言,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有的留学生因为课上听不懂,会主动请班长或同学给自己补课。“一个小时给他们50元。不过,你可要给我保密哦!”(fgs3)

(三) 进退两难的尴尬

1. 退学的冲动

学术语言能力不足,专业学习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几乎是每个留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都要面临的困境。很多留学生都有过退学的冲动,有人也真的读不下去,申请退了学。

“我想退学了。”“观摩”过上一级师兄师姐的开题报告会之后,一位留学生(fgs4)私下跟他的同学说。尽管上课时只能听懂10%,但他并不是真的想退学,在导师面前依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努力考HSK五级,要多读汉语文献,多与中国同学交流。临近寒假即将回国的时候,他告诉导师(也许是想暗示导师对他不要那么严格),他的好几位同学“不打算再回来了”,“不是去实习,要退学”,因为他们觉得“专业太难学了。”

2. “留学生不如中国学生”

对留学研究生我们国家多数高校采取了低于本国学生的入学和毕业标准。他们不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就读期间不需要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也相对不那么“严得吓人”(fgs4)。虽然不排除个别留学生比中国学生学习还要认真努力,毕业论文质量也很高,但整体而言,几乎所有老师都认同自己培养的留学生学习不如中国学生。上课听不懂,跟导师和同学交流不顺畅,阅读文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留学研究生的学习质量,阻碍了他们获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4. 研究结论与反思

语言是专业知识的载体。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留学研究生原来的汉语程度如何,在最初接触汉语授课的专业课堂的时候,由学术语言带来的冲击几乎是一样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一直受到学术语言能力不足的困扰。这说明留学生攻读汉语授课的硕士学位需要一定的学术语言准备,通过HSK四级或五级考试不代表他们具备了学习专业所需的语言能力。

对于来中国读研的留学生来说,具备汉语专业的四年本科学习经历或者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就读同一个专业,都有助于他们顺利融入新的专业学习生活,但总的说来,因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专业跨度不大的留学生专业学习适应情况好于跨专业读研的留学生,包括拿到了汉语学士学位的留学生。这说明跨专业读研的留学生学术语言障碍克服起来难度更大,也说明相对于学习语言来说,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前就做好学术语言准备或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提高留学研究生入学要求,一方面提高对申请者的专业要求,如参考国内学生考试办法,对其进行专业笔试或面试,另一方面提高对他们的学术语言要求,使面向这类留学生的语言考试更加具有学术性,更能满足研究生阶段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要求。

研究表明,学术语言问题不仅影响着留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体系建构,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心理、情感、态度和学习行为。他们常常陷入孤独自闭、沮丧失望的状态,有的甚至不得不通过“退学”摆脱学习困境。而现在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不能满足这类学生的需求,住宿管理上中外学生的隔离也在空间上加大了两者之间交流的难度,一些导师忙于科研疏于对留学生的关心和指导,课堂讲授多、互动少……,这些都不利于留学生克服学术语言障碍,尽快融入学习共同体之中。

此外,我们还发现,尽管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跨度与其专业学习适应难度和快慢直接相关,但他们能否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事实上更取决于他们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模式,即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学术语言的冲击,以及能否采取积极行动克服学术语言障碍和专业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应该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初的一年总是问题最多的一年,之后留学生们会慢慢适应,最终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毕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留学研究生学术语言准备不足和能力欠缺导致的专业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排除有留学生个人因素,但也暴露出我国留学研究生招生、培养与管理环节中的很多不足,尤其是对由学术语言问题造成的留学生专业学习困境远不够重视。无论是从提高留学生的就读体验,还是从提高我国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学术声望来说,对于留学研究生面临的这一“难题”,我们都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针对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需要指明的是,虽然上述结论来自于有限的个案,但留学生学术语言能力欠缺导致专业学习适应困难、学习压力巨大、学习效率偏低等等现象并非个案,而是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大学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留学生的合理需求。

期待我国的留学研究生教育在反思中不断前行。

基金项目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科研合作种子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与规律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B40)。

文章引用

王绽蕊,李萌萌. 专业学习与学术语言:来华留学研究生的“难题”探究
Academic Language: The “Troublesome Issue”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J]. 教育进展, 2020, 10(05): 725-7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0.105119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 2017年有近50万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EB/OL].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329960937100294&wfr=spider&for=pc.2018-03-30, 2018-03-30.

  2. 2. 黎志敏. 学术语言基本规范的理论研究[J]. 学术界, 2009(4): 63-70.

  3. 3. 于富增. 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1978-2008 [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18.

  4. 4. 陈宝生: 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EB/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4002.2017-10-22, 2017-10-22.

  5. 5. Hamp-Lyons, L. and Heasley, B. (1987) Study Writing: A Course in Writte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 6. [美]D•R•克拉斯沃尔, B•S•布卢姆, 等. 教育目标分类学: 情感领域[M]. 张云高,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6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