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8722 , 7 pages
10.12677/VE.2023.124073

乡村小学教师实施“双减”政策的困境与 突破路径研究

敬章媚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4日

摘要

“双减”政策强调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在全国各地各校推进“双减”的过程中,教师群体是学校主要依靠力量。为了解乡村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8位乡村小学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在实施“双减”政策过程中遭遇了认知困境、能力困境、精神困境和外部支持困境,并从乡村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政府三个层面提出突破困境的路径,以期促进“双减”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有效落地。

关键词

乡村小学教师,“双减”政策,乡村教育

Research on the Dilemmas and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Zhangmei 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Mar. 25th, 2023; accepted: Jul. 8th, 2023; published: Jul. 14th, 2023

ABSTRAC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emphasizes the role of schools as the main posi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Double Reduction” in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teacher group is the main strength that schools rely 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is study conducted one-on-one interviews with 8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found that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ncountered cognitive dilemmas, ability dilemmas, mental dilemmas and external support dilemma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n proposed a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rural areas.

Keywords: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ur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 [1] 。“双减”政策一经出台,全国各行政部门和各校迅速响应、积极落实,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得以整治和大规模缩减,校内聚焦课后服务、作业设计、教学质量等方面;颁布至今,全国上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各地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现有关于“双减”的研究较为丰富,涉及“双减”政策各个方面,但多针对城市而较少下沉至乡村,“双减”旨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改革,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上面临的问题存在差异性,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执行者和乡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这场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对8位来自不同乡村小学的教师的深度访谈,探讨乡村小学教师实施“双减”政策的困境和突破路径,以期丰富“双减”背景下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相关研究,助力乡村小学教师落实“双减”,进而推动农村地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非概率抽样,8位访谈对象来自湖南省4个县8所不同的公办乡村小学,访谈提纲从教师背景信息、“双减”后教师的工作变化、教师面对“双减”的态度、教师落实“双减”的行动、教师实施“双减”遇到的困难、处理方式和外部支持6个维度设计了6个问题,进行了平均时长约为40分钟的一对一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访谈时间是2022年12月,由于地域和疫情限制,访谈活动主要以电话沟通的方式开展。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录制了通话内容,以确保访谈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对访谈材料进行质性分析。

3. 乡村小学教师实施“双减”政策的困境

乡村小学实施“双减”一年多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学生作业负担得以减轻、课后服务强化了学生的课程学习也丰富了农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为乡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乡村小学在执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乡村小学教师作为政策执行重要主体,遭遇了认知困境、能力困境、精神困境和外部支持困境。

3.1. 认知困境:乡村小学教师对“双减”的认识不足和认知偏差

虽然“双减”政策出台后,乡村学校开始开展课后服务、作业设计、学业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教师的工作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取决于教师对政策的认知。在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和看法上,乡村小学教师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缺乏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部分教师对双减的认识仅停留在开展课后服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等学校对教师实施“双减”的要求上,如有教师说道:“学校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做,你要是问我‘双减’实质性的内容是什么,我都讲不清楚。”这反映出,一方面学校对“双减”理念宣传力度不足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对待“双减”政策的态度上较为“佛系”,作为教育主体缺乏践行“双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部分教师较为了解“双减”政策且有自己的思考,但产生了认知偏差。他们认为“双减”政策主要针对城区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内卷”现象,农村地区并不存在这种畸形学业竞争的突出矛盾,同时考虑到乡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业表现与城区学生本身存在一定差距,“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这部分乡村教师看来加剧了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的差距。此外,在乡村教育者日常考核的绝对性指标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他们的绩效工资、职称评聘以及评优评奖紧密相连 [2] ,而“双减”的效果无法在短期内显现,这也是导致教师产生认知偏差进而影响日常教学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能力困境:乡村小学教师难以胜任“双减”的要求

“双减”要求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业负担来说是有效地做了“减法”,但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言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做的是“加法” [3] 。“双减”政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乡村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作业布置、课后服务方面迎来了极大的考验。

其一,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乡村小学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但在实践中乡村小学教师往往需要通过增加课时量来保证某门课程的整体质量,他们最常用的做法是:占用一些如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来强化语文和数学等“主科”课程的教学。而被问到为什么不考虑在现有的课时中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时,他们表示不知道如何提升。此外,由于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比较单一,音乐、美术、科学等科目专任教师少,基本是由负责语数英学科的老师兼任,并且大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并不精通小学全科教学,由此看来,这些“副科”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其二,在作业布置方面,乡村小学教师普遍遵照政策要求,对一、二年级学生未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减少了三至六年级学生的每日作业量,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感到力不从心,如有教师表示:“按道理来讲,‘双减’要求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层设计作业,因材施教,但是这种对我们来说不太现实,可能是我们能力问题,这块我们做得不是很到位,我到后面就是一刀切了。”分层作业设计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大量非师范和跨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在面对分层作业设计时感受到较大难度并在缺乏外部帮助的情况下浅尝辄止。

其三,在课后服务方面,乡村小学教师较为认同课后服务在学科辅导上给农村学生带来的价值,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一对一辅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在兴趣活动开展上,由于受到师资和条件的制约,乡村小学的非学科类课后服务由在校的学科教师承担,乡村小学教师普遍综合素质不足,这就导致乡村小学非学科类课后服务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有教师说道:“学校周一到周五有两节兴趣活动课,都是学科老师在负责,我负责体育,每次就是让他们(学生)跑步,学校还有些老教师一直以来都是教书,不太懂这些,我觉得像这些兴趣班还是要找专业的老师来教。”

3.3. 精神困境:乡村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无力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落地的关键人群是教师,关键步骤在于激发教师活力 [4] 。然而,乡村小学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活力,进而阻碍“双减”政策在乡村小学的有效落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工作量大、非教学类事务多、承担课后服务非学科类培训三个方面。

其一,如前文所述,由于乡村小学师资短缺且大都为语数英教师,学校不得不把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分摊到每个教师身上,每位教师负责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学。尤其那些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小规模学校,教师人数往往不超过10人,在校教师几乎成了全科教师,如有教师表示:“我们学校六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个,总共只有几个老师,而且全都是语数外主科老师,每个老师需要兼任其他副科,不管你专不专业,反正你什么都得做,每天像个陀螺,没歇过。”

其二,尽管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 [5] ,文件重在强调减轻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类行政事务,各个省份也随即出台了针对本省中小学教师的减负清单,但调研发现,教师减负政策在乡村小学中并未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班主任的非教学类工作有增无减,如有教师说道:“目前老师们普遍的感觉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太多了,每次坐在电脑旁,需要回复好多个工作群的消息,上面要来学校检查,我们老师就要准备很多材料,我的电脑上都贴了很多便签纸,比如记下什么时间交什么材料,班主任还要跟进每位家长下载一些小程序、APP,上学期为防止学生在野外游泳溺水,班主任基本一周要出去巡河巡塘。”

其三,如上文能力困境中提到,乡村小学教师包揽了整个课后服务的工作,在没有减轻教师原有工作量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负责课后服务中的学科答疑辅导,而且课后服务中另一项——组织兴趣活动也在教师的工作职责内,这无疑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如有教师表示:“现在每天从早上到放学,常常一整天没有歇过,多了这两个小时会觉得辛苦很多。”

3.4. 外部支持困境:乡村地区未形成良好的“双减”环境

虽然“双减”重在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教师是学校实施“双减”政策的重要主体,但是“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不能仅依靠教师这个单一群体而需要联合多方力量,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调研发现“双减”推行至今,在乡村地区并未形成良好的“双减”环境,存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

其一,教育行政部门执行“双减”政策形式化。“双减”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措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理性是有限的。受对“双减”政策理解程度、所处环境等影响,他们在落实“双减”要求时往往不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落实,而是保守地、机械地简单落实 [6] 。如有教师表示:“我觉得‘双减’太流于形式了,有时候我觉得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下去,老师的事情反而越来越多,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双减平台,每个月都要发一些双减的简报,这个月都做了哪些内容,期末的时候上面会给学生家长发调查问卷,也没见哪里有改善。”

其二,学校落实“双减”力度不够。虽然乡村小学管理者经常会在学校会议中强调“双减”,也会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经费和物质支持,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评价制度,出现“学校简单执行,教师随意发挥”的现象。比如课后服务中非学科类兴趣活动的开展,学校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科教师根据自己擅长的项目来设计和组织。此外,对于前文中提到的教师占用其他课程上“主科”的问题,学校与教师达成“高度默契”,说明学校管理者并未完全转变主智主义的办学理念。

其三,家长面对“双减”配合度不高。一方面,乡村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初期,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报名,通过不断跟家长做思想工作,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有所提高,但至今仍有一部分家长不认同课后服务的价值而拒绝参加;另一方面,对于“双减”后学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取消考试排名的做法,许多家长并不能理解,因担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感到焦虑,进而将这种焦虑转化成对教师的压力,如有教师说道:“家长们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了,经常有学生家长来找我,担心孩子的成绩没有保证,说基础打不好,三年级怎么跟得上呢?我每次需要跟他们解释很久,但他们还是不太能接受。”

4. 突破乡村小学教师落实“双减”政策困境的路径

“双减”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进。乡村小学教师在落实“双减”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是自身与外部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从乡村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和政府三个主体出发提出解决对策。

4.1. 乡村小学教师应重塑教育自信,积极应对“双减”

其一,领会“双减”精神。乡村小学教师要意识到“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开展课后服务等各种活动也是要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7] 。“双减”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村小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大意义。

其二,激发内在动力。一方面,增强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同感。个体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才会更好地持续投入到工作中 [8] 。乡村小学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用心感受,逐渐建构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坚定教育信念。乡村小学教师要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能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同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小学教师也要认识到教育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不因短时间内看不到育人效果而气馁。

其三,提高育人能力。乡村小学教师应努力提升每堂课的教学质量,改变通过“补课时”来保证课程效果的做法,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现有课时中学足学好,如认真研习教材教法,借助互联网多向优秀教师请教与学习,加强和同事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在作业设计方面,既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又要兼顾学生差异和学习规律,进行分层设计,切实发挥作业育人的功能。此外,乡村小学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之余,需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尤其是交叉学科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育人能力。

其四,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学习无止境,教育教学也永无止境。乡村小学教师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必须把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反思融为一体,以保证专业能力的持续精进,努力使自己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4.2. 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助力乡村小学教师落实“双减”

其一,“以学生为本”。乡村小学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育人理念的影响。因此,乡村学校要从上至下革新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需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 [9] 。学校管理者要克服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其二,“以教师为本”。首先,教师是学校落实“双减”的重要依靠力量,学校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给予教师更多教育教学自主权,充分调动教师落实“双减”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其次,学校要多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应对“双减”的能力,如邀请校外优秀教师进校指导、购买线上培训课程资源、组织校内教研团队等;再次,学校需要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给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如精简会议、不安排教师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能、实行“弹性上下班制”等;最后,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实施评价时,应改变过去只采用结果性评价的单一方式,注重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对教师的过程性表现进行优劣分析,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诊断性意见和建议。

其三,课后服务校本研究。乡村学校不能只是照搬城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经验,应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本土特色开展课后服务,如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建设农场,教学生种植花草、农作物,学生不仅能学习种植技术,还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此外,可以邀请当地农耕文化的传承人进校讲课,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四,加强家校沟通。乡村小学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通常不在身边,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如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信、钉钉群,借助班级群向家长宣传“双减”政策的内容和理念、分享学生每日或每周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和课余生活,让家长逐渐建立对学校的信任、支持学校工作,并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4.3. 政府应全方位保障乡村小学教师落实“双减”的必需条件

其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和“方向盘”。为更好地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亟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0]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健全落实立德树人的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克服唯分数倾向,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另一方面,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从多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不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定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其二,完善“双减”质量评价体系。为保证“双减”政策自上而下贯彻落实,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中央至地方落实“双减”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级部门需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高效互动的工作合力。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层层压实地方责任。

其三,建设高质量乡村小学教师队伍。首先,政府需要基于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增加教育经费拨款,加强当地师范院校的定向师范生培养,扩大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严格把关定向师范生培养质量;其次,加大对在岗乡村小学教师群体的培训力度,需要基于不同乡村教师的需求和差异为其提供适切的培训内容,加强城乡学校、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断促进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明确教师退出机制细则,清退不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 [11] 。

其四,减轻乡村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首先,需要解决乡村小学师资短缺问题,增加编制名额,如适度补充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的教师数量;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细化教师减负清单,保证教师减负清单的可操作性,同时将落实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对各级各校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最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购买社会资源的方式,助力乡村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减轻乡村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工作量以保障乡村小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用于专业发展。

5. 结语

本文以乡村小学教师为研究视角,通过与8位乡村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在实施“双减”的过程中面临四个困境,一是认知困境:乡村小学教师对“双减”的认识不足和认知偏差;二是能力困境:乡村小学教师难以胜任“双减”的要求;三是精神困境:乡村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无力落实“双减”政策;四是外部支持困境:乡村地区未形成良好的“双减”环境。为纾解乡村小学教师实施“双减”政策的困境,首先乡村小学教师应重塑教育自信,积极应对“双减”;其次,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助力乡村小学教师“落实”双减;最后,政府应全方位保障乡村小学教师落实“双减”的必需条件。

最后,本研究受制于访谈对象数量和地域的局限性,普适性尚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我国乡村小学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真实现状,揭示了“双减”政策在乡村地区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乡村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期望更多研究者关注“双减”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落实情况,为“双减”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有效落地探索更多优化路径。

文章引用

敬章媚. 乡村小学教师实施“双减”政策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s and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J]. 职业教育, 2023, 12(04): 475-48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4073

参考文献

  1.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021-07-24.

  2. 2. 白雪, 李广, 王奥轩.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偏差与治理[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8): 97.

  3. 3. 姚计海, 张蒙. “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43.

  4. 4. 王爽, 孟繁华. 对“双减”背景下教师活力状态的识别与激发[J]. 中小学管理, 2022(5): 52.

  5.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12/t20191215_412081.html, 2019-12-15.

  6. 6. 张善超, 熊乐天. “双减”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破解之道[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8(5): 151.

  7. 7. 马洪志. “双减”之后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J]. 人民教育, 2021(17): 11.

  8. 8. 顾瑾玉. 教研员身份认同的困惑: 表现与原因——一位教研员的自我审视[J]. 教育学报, 2014, 10(6): 76.

  9. 9. 张志勇.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EB/OL]. http://wap.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53/zjwz/202108/t20210823_553455.html, 2021-08-07.

  10. 10. 蒋立兵, 王依然. “双减”政策落地的实然现状、矛盾冲突和治理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22(6): 16.

  11. 11. 周晔. 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18): 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