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1 ( 2021 ), Article ID: 40348 , 7 pages
10.12677/ML.2021.91013

励志类谚语英译策略探究

——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视角

刘雪冰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21年1月6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29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9日

摘要

励志类谚语是谚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已成为许多翻译学者探究的内容。本文运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选择包含文化因素的谚语,从文化对等的角度将原语中含有的文化因素转移到接受语中,并使译作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一样。研究结论是:当我们在对带有特定文化因素的表达进行翻译时,应跳出句子的表层结构,即词、短语、语法等层面,关注其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入手,考虑如何促进文化传播,加强文化交流。通过该研究,笔者希望使谚语走出国门,增强在国外的影响力。

关键词

励志类谚语,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nspirational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Xuebing Li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Jan. 6th, 2021; accepted: Jan. 29th, 2021; published: Feb. 9th, 2021

ABSTRACT

Proverb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now it becomes the subjects of investigation by many translators and scholars. This paper adopts Susan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also chooses some proverbs with cultural elements, and transforms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into targe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quivalence, aiming to create an effect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original text to its reader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when we are translating some expressions with unique cultural elements, we should focus on its cultural annotations instead of on its grammatical structures, such as words, sentences and so on. We should consider the way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rough this paper, the writer wants to make proverbs go abroad and intensify its influence around the world.

Keywords:Inspirational Proverbs, Susan Bassnett,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想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多方面的了解中国。但这绝非易事,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包含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农业文化等。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一个国家要想使其国家身份得到认同,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供别国可以深入考究和学习的文化。文化涉及方方面面,但从影响较为广泛或群众基础较为广泛的程度上说,谚语可以说是人类生活发展的百科全书,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种经由人们口耳相传、代代积累下来的独特的文化形式。谚语范围甚广,可分为气象类、农业类、卫生类、社会类、励志类谚语等,各类谚语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侧重讨论有关励志类的谚语,进而借用直译、意译和词性转换的翻译策略对所选取的例子进行分析,从精神角度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情,加强其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

2. 谚语语言特点

谚语是习语中的一类,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淀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句(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13)。谚语具有“言简意赅,修辞丰富,易于识记”的特点。一个简短的谚语往往也能传达完整的道理。谚语是一种口头文学,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出现了,历史悠久。《文心雕龙·书记篇》中记载了几条谚语,据传,书中包含的“惟忧用志”可能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谚语之一,其意思是“困难和挫折才可以使人发愤图强”。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中,有些谚语是经由诗人创作,有些则是人们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有些谚语有历史可以考究,但大多数不知出自谁人之手,只是因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才得以保存下来,流传至今。一直以来,东西方人们都认为谚语是民族发展的结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这给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译者或学者跳出文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来,传达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操纵学派代表人,1990年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合编《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除此之外,她的作品还包括《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与勒菲弗尔、根茨勒主编的翻译理论丛书:《翻译研究丛书》(Translation Studies)和《翻译主题丛书》(Topics in Translation)等。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得以体现,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廖七一,2000: 362-363)。其观点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只关注语言本身,认为翻译就是使用字典和语法,简单地把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但文化翻译观则更关注语言的主体,即语言的使用者。

许多学者也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进行了解读和完善,段峰将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分为三个研究阶段: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和翻译的文化研究 [1]。胡德香对“文化翻译”的理解是:一是翻译中的文化,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是翻译作为文化,或称翻译文化,对翻译结果或产品做文化层面上的分析 [2]。罗乘丽认为在文化转向之前,其翻译思想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可以理解为文化功能对等论 [3]。巴斯奈特的理论实际上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体现在她的文化功能对等论上;第二层体现在翻译对与文化的干预和构建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追求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即,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以实现文化转换的目的。文化翻译观着重强调的核心内容是“文化的交流”,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文化第一、信息第二,同时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语言文本。而翻译的价值在于将源语文本中包含的信息内容及其文化因素转换到目标语中,力求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产生与源语文本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一致。由于文化翻译观主张的是文化因素或内涵的翻译,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采取的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 [4]。

4. 文化翻译观下的谚语翻译策略

由于谚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必须借助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较好传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许多译者认为翻译策略是一种宏观原则,其分类必须考虑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原语作者、译者、译文接收者。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该跳出字面翻译,转而关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以下将选取具体案例结合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剖析。

4.1. 包含动物词汇的谚语翻译

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译文:A sparrow cannot understand the ambition of a swan.

该谚语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陈涉对一起被雇佣耕地的人说苟富贵勿相忘时遭到其嘲笑,说出的一句话。比喻平凡的人不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原文中“鸿鹄”一词,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鸿指大雁,而鹄指天鹅。鸿鹄是古人对大雁、天鹅之类飞行极为高远鸟类的通称。在汉族的神话传说中,鸿鹄是白色的凤凰,且在古代的发音中,鸿与黄、鹄与鹤的发音容易混淆,所以鸿鹄也常被误读成黄鹄、黄鹤。而西方文化没有鸿鹄一词,此时,译者应该考虑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空缺,应该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翻译,表现其深层含义 [5]。在目的语文化中,人们认为天鹅是勇敢、志存高远的象征,有许多卓越的诗人或歌手与天鹅作比,也用天鹅来给星座命名,足以见天鹅在其文化中的重要性,故以“swan”来代指“鸿鹄”。而就译文而言,忠实于原文的主谓宾结构,重现其深层文化内涵。

例2: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译文:It is better to be a head of dog than a tail of a lion.

该谚语出自《战国策·韩策一》,又作“宁为鸡口,勿为牛后”。意思是宁可在小范围里为首自主,不愿在大范围中任人支配。象征某个人的傲气,不愿意屈尊他人之下。由于中国之前是农业社会,鸡是普通百姓人家最为常见的动物也是给补充身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所以对“鸡”极为喜爱。“凤凰”是中国最高贵的动物,但“凤尾”相对“鸡头”,由于所处动物身体构造的不同,“凤尾”远不如“鸡头”更能一下进入人的眼帘。这句话用于学习,是告诫学生在普通班里学习好,做“鸡头”,会得到老师的特别重视,学习更加积极向上,如果做优质班级的“凤尾”,则不会得到过多的关注,打击学习信心。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家中常见的动物,更甚者,把狗当作是自己家中的一份子,是自己的亲人,在西方极受尊重。根据文化翻译理论,翻译不只是译码—重组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廖七一,2000: 362)故译者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及其文化传统,选择西方文化中象征勇猛、力量和至高无上权利的“狮子”代指“凤”。

4.2. 激人沉淀自我的谚语翻译

例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译文:Having read ten thousand volumes of books, writing if there is god.

原文的意思是指只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在原语中,“神”是一个极具文化意味的表达,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指: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神仙、神怪、神主等;第二层意思指一个人拥有不平凡的、不可思议的、特别高超的能力;第三层意思指一个人的心思、表情、注意力、精神等。而此句想要传达的意思是像神一样拥有超凡能力。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应该实现文化等值,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多个方面,不只是语义(高珊,2002: 4)。但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神”这一表达,只有上帝,上帝是唯一的,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绝对权威。英文表达中代表“神”这一意思的有:deity,spirit,divinity,omniscience和god,如果译者只思考实现语义对等,则选择项更多,但是为了更深层次的表达出原语所暗含的意思,即个人拥有特别高超的能力,故选择god一词,读者很容易就能读懂。理解其深层意思,实现功能等值 [5]。

例2:酒好不怕巷子深

译文:Good wine needs no bush.

原文源自一个明清时代的酒巷,据传酒巷内有八家手工酿酒作坊最为出名。人们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里面的那家作坊去买。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途中,到了泸州,就闻见一股扑鼻的酒香味,就让仆人去帮忙打酒,仆人一去就是一上午,正当张之洞生气的时候,只见仆人拿着一壶酒赶忙跑来,他一品,便心醉神怡,连说好酒,好酒,点头微笑:“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该谚语意指只要产品或东西很好,即使处于很偏僻的位置,也有人愿意去挖掘或消费。是金子总会发光,有真才实学才不会被埋没,自身优秀,自有人来找寻。“巷子”在原语中指小街道,胡同或者狭窄的通道,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这一表达,西方形容某个住处时,会讲xx街或xx道。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廖七一,2000: 363)。在翻译中应承认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切忌将原语文化强加于目的语文化。故根据目的语文化,采用“bush”一词,该词原意是:灌木丛、矮树丛、以灌木装饰。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习俗,就是大多数酒吧或者酒店会在门前以常青藤来装饰,暗示来往旅客此处有好酒。故用“bush”代指巷子,译出原文中的文化意味。

4.3. 教人为人处事的谚语翻译

例1:大智若愚

译文:Cats hind their paws.

该谚语出自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原句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指聪明的人从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愚笨,也说,人不要过多展露自己的锋芒。原是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古人讲功高盖主,所以在出征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此举只是为了消除秦王心中的猜疑,让秦王相信自己不会造反。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是简单的描述原文字面意思,而要注重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反映与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反映一致 [5]。在原语文化中,猫灵敏聪慧,而“Cat”在西方被称为巫婆的熟友,这起因于中世纪的迷信,据传撒旦魔鬼最喜欢化作一只黑猫,巫婆常带着一只猫作为熟友相伴。所以在后来的使用中,猫是不被人喜欢的,它用来比喻恶毒的女人,是邪恶的象征。为了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同样的反映,激起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6],该译文用“cats hind their paws”来借指即使邪恶的人也不可锋芒毕露。

例2:真金不怕火炼

译文:True blue will never strain.

该谚语出自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五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正确的事情经得住考验。一个人只要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就能成功。据传,古代的一个大户人家家里着了大火,宅子烧光了,什么东西都没剩下。在灰烬中,只找到一些金饼,虽然遭遇了大火,但是金子的重量和之前的一模一样。这句话如果直译过来并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且目的语读者也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既包括文化内部交流,也包括文化间的交流。在做翻译时,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摆脱字面本身,寻求宏观视角(廖七一,2000: 362)。“True blue”字面意思是“真蓝”,但在西方历史演变中,该表达逐渐用来形容“非常忠诚的人”,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意为“坚定不移的、值得信赖的”。“True blue”原意是“纯蓝色”,不褪色。指的是五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小镇,那里的人民用特殊的蓝色染料印染的布无论经过多少次洗涤都不会褪色,因此人们就借“true blue”来指久经考验而不变的事物。译者为了传达原语的隐含意思,便根据目的语文化表达习惯,借用恰当的词汇传达文化内涵 [7]。

5. 小结

总之,谚语源自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够代代相传,是因其有自身的优势。谚语英译有助于西方国家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文学翻译是戴着镣铐舞蹈,谚语也是如此 [8]。只有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再现原文风格和精神的译文才是成功的翻译,正因为此,就要求译者既要熟悉中国文化也要熟悉西方文化,具备灵活使用两者语言的能力,做到准确翻译。除此之外,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外在的语言结构形式,还要注意到文本产生的背景和所存在的语境 [9],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谚语的传播。

文章引用

刘雪冰. 励志类谚语英译策略探究——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视角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nspirational Proverb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1): 81-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1013

参考文献

  1. 1. 段峰. 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评述[J]. 四川大学学报, 2006(2): 88-92.

  2. 2. 胡德香. 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J]. 山东外语教学, 2006(3): 81-85.

  3. 3. 罗乘丽. 操纵与建构——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2009.

  4. 4. Dollerup, C. (2007) 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5. 5. 张婷. 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秦地文化翻译策略——以《白鹿原》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7.

  6. 6. 彭诣淙.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谚语的英译[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

  7. 7. 张虹. 基于文化渊源角度探讨汉英谚语差异[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2): 215-217.

  8. 8. 赵莉. 从英汉谚语的文化特点看其翻译策略[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72-74.

  9. 9.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1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