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1651 , 4 pages
10.12677/ML.2021.92048

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以汉语和英语为例

张漫月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收稿日期:2021年2月24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2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9日

摘要

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为例,通过中、英两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明确每一种语言文化都不是凭空而生的,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而与自然环境呈现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语言发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找出语言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和语言文化形成的依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语言文化,促进语言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语言文化,汉语,英语,影响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Tak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s Examples

Manyue Zhang

Yinbin University, Yinbin Sichuan

Received: Feb. 24th, 2021; accepted: Apr. 12th, 2021; published: Apr. 19th, 2021

ABSTRACT

With some examples 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Britain and the related linguistic phenomena. It is clear that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not born out of thin ai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ave a certain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e can find out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irthplace of language,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learn and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words: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Chinese, English, Influence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作为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文化。从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语言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思维,而人类思维又受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所影响。所以,世界各地的语言文化各不相同的原因之一就是孕育这些语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为例,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通过对比中国和英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中英语言,用大量的词语、短语、谚语以及诗句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是怎样影响了语言文化。

2. 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就海陆位置来说,中国是内陆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除了东部和东南部是沿海的,其余部分都是与其他国家接壤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这使得中国有许多关于土地、农业等词语和谚语,如“五谷丰登”、“岁稔年丰”、“时和岁丰”、“精耕细作”、“强本节用”。农作物的丰收,细致的耕作方式,以农为本、勤俭节约的观念,表现了农业生产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必不可少的土地和犁地的牲畜牛也在词语和谚语中频繁出现。“安土重迁”、“水土不服”、“水来土掩”、“挥金如土”、“不作异乡人,不知故土亲”、“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些词语和谚语一方面表现了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性,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土地面积的广阔、土地的数量多。而关于“牛”的词语和谚语 [1]:“气壮如牛”“九牛一毛”、“对牛弹琴”、“风马牛不相及”、“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表现了牛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由于农业耕作讲究“不违农时”,中国人经过长期的观察,还总结出了天体的运行的规律,确立了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二十四节气”。

而英国是岛国,本土位于不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周围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因为这种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海洋与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得英国出现了许多关于海洋的短语和谚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il and sea”(进退维谷);“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可以看出来海洋与英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时常发生海难,所以他们对于海洋是有畏惧心理的,但同时又不得不努力与之抗争,所以有显示出他们的好胜、拼搏的一面。当然与海洋有关的还有海中的鱼、航海的船和行船的风,如a big fish用“大鱼”指代“大亨”;fish in the air用“在空中的鱼”表示“白费力”;miss the boat用“错过了船”表示“错过了机会”;rock the boat用“摇晃船”表示“捣乱”;hang in the wind用“悬挂在风中”表示“犹豫不决”;sail before the wind用“顺风而行”表示“成功”;“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用“不要教鱼游泳”表示“不要班门弄斧”;“Go to the sea, if you would fish well.”用“如果要鱼好,就要去海里”表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都反映了英国人靠海而生的地理环境 [2] [3]。

3. 气候类型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并且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较大。这就使中国人觉得夏日酷暑难耐的,就如陆游于《苦热》中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生动地再现了夏日如蒸笼,站着不动都流汗的即视感;但英国的莎士比亚却发出“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的感叹,认为夏日是可爱、温和的。这是因为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和海洋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所以,英国的夏季明媚温和,冬季也不会寒风刺骨。

对于“西风”,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赞颂西风的生命力,发出“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感叹 [4];而马致远却用“西风瘦马”表现了秋日的凄凉,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哀叹。对于冬日的凛冽,谢灵运于《岁暮》中写到了北风的强劲和猛烈,“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表现了时间这在北风中慢慢消逝,而自己的生命也被无情地摧残,寄托了诗人无尽的感伤,表现了冬日的衰败感。另外,英国除了年较差比较小,其一日之内的天气是非常多变的,时晴时雨,所以英国人打招呼、聊天经常会以天气为话题。

4. 自然资源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中、英两国自然资源都比较丰富,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其自然资源方面也出现了差异,这一点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了。就如中国的竹子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其竹身挺拔、四季青翠、不畏凌霜、不惧傲雪,倍受中国人喜爱,由此出现许多关于竹的词语和谚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竹子的幼苗,“雨后春笋”就是比喻事物像发展迅速,因为雨后的竹笋长得很快;而英国是蘑菇长得特别快,所以用“like mushrooms after rain”来表示这个意思 [5]。

由于中国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其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喜湿热的水稻,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如关于“米”的成语“鱼米之乡”、“无米之炊”、“柴米油盐”、“吹糠见米”都体现了大米这种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英国由于高原地形多,其农业主要为畜牧业,而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燕麦,所以,他们的主食是牛奶和面包,如“breadwinner”指养家糊口的人;用“bread and butter”形容主业、生计;用“bread and water”指粗茶淡饭;“cry over spilled milk”用“为洒了的牛奶而哭”表示“为过去的失败而懊悔”。除此之外,英国还大面积地种植了洋葱和土豆 [6],他们用“small potato”比喻像土豆一样不起眼的小人物;用“couch potato”,比喻像土豆一样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而“An onion will not produce a rose.”则表示“乌鸦里飞不出金凤凰”。由此可以看出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所生产的食物对于语言的影响 [7]。

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七成,非常适宜种茶,由此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词,如“人走茶凉”、“茶余饭后”、“粗茶淡饭”、“不茶不饭”,还有随处可见的茶馆。而英国气候潮湿,阴雨天气多,光照和营养都不足,所以英国不适合生产茶叶;但其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咖啡,他们经常说“let’s talk over coffee”,就是“边喝咖啡边聊天”。这些都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自然资源的差异,而它们也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5. 结论

通过中英两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中英文语言文化现象的分析,进而探究自然地理环境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得知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可以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言,以及这种语言之中蕴含的文化。反过来,语言中的某些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语言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文化特点。

文章引用

张漫月. 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以汉语和英语为例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Language and Culture—Tak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s Examples[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2): 343-3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2048

参考文献

  1. 1. 王丽珍. 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6): 176.

  2. 2. 中西文化对比在语言中的表现[EB/OL]. https://www.xchen.com.cn/wxlw/zxwhlw/628879.html, 2013-10-08.

  3. 3. 陈新颜. 英汉习语对比[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7): 22-24.

  4. 4. 肖蔚. 地理环境对人们语言发展的影响[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22): 29.

  5. 5. 叶一君. 从英语习语看英国自然地理特征[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4(4): 109-110.

  6. 6. 王占利. 论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3): 113. 

  7. 7. 钟燕凤.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差异在中英语言中的体现[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3): 105-1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