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首页
期刊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经济与管理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化学与材料
会议
合作
新闻
我们
招聘
千人智库
我要投搞
办刊
期刊菜单
●领域
●编委
●投稿须知
●最新文章
●检索
●投稿
文章导航
●Abstract
●Full-Text PDF
●Full-Text HTML
●Full-Text ePUB
●Linked References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 2014
,
4
, 129-135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4.41021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html
)
A Research on
the R e latio ns hi 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lienation
a
nd General Sel f
-Efficacy
Min Pu
*
, Xuemei Xu, Jingjing Cui,
Dong Yan 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pumin
-sshine1104@sohu.com
,
2428697785@qq.com,
#
yangd@swu.edu.cn
Received
: Dec. 20
th
, 2013; revised: Dec . 24
th
, 2013 ; accepted: Dec. 30
th
, 2013
Copyrigh t © 201
4
Min Pu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
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 ive Common s Attri but ion Licen se a ll Cop yright s © 201
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in Pu et
al
. All Copyright © 201
4
are guarded by l
a
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
In feature , on t he b asis of the college s tudents
’ se l f-alienation sca le t
o survey 1
0
00 college students,
the character istic s of colle ge s tudents
’ se lf-
aliena tion a nd its r elatio nship with se lf
-efficacy were investigated
.
It has
found t hat s t ud ents
’
sense of alienation
is
i n the medi um le vel; Se lf aliena tio n in po werle ss ness and not
in
volve d i n si
g
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n two dimensions, other dimensions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s on worthlessness,
a sense of control and self
-
un-
certainty
; The general self
-
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self
-
alienation scores a ll d i mensio ns and pre sent
s
a significant negati ve correla tion, th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general
self -
e fficacy of self
-
alienat ion has
a good
prediction abili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
f Alienation;
Sense of
Self
-
Alienation;
Sense of
Self-Efficacy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蒲
敏
*
,许学梅
,崔晶晶,杨
东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pumin
-sshine1104@sohu.com
,
2428697785@qq.com,
#
yangd@swu.edu.cn
收稿日期:
2013
年
12
月
20
日;修回日期:
2013
年
12
月
24
日;录用日期:
2013
年
12
月
30
日
摘
要:
在自编《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的基础上,对
10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的
自我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处于中等水平;自我
疏离感在无力感和非卷入感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无价
值感、被控制感和自我不确定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疏离感总分
及其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自我疏离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疏离感;自我疏离感;自我效能感
1.
引言
近年来关于疏离感
(
alienation
)
的研究成果丰富,
它是指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
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客
体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
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
情感
(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
2002
)
。在国外,除了
*
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
OPEN ACCESS
129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对疏离感以及它所包含的各个维度编制了大量量表
外
(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
2002
;
Robinson J. P.
, Shaver
P. R., Wrightsman, L. S.,
1990)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
下三个方面:疏离感与问题行为、犯罪行为之间的关
系的研究,教育疏离感的
研究,父母疏离感的研究。
在我国,研究者们对疏离感近几年的实证研究,
主要体现在对青年疏离感现状、其形成原因及其与自
我认同关系、网络成瘾等方面的研究,如饶燕婷等
(2004
)
对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的研
究;孔祥娜
(2005
)
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
究;孔祥娜
(2006
)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疏离感关
系的研究;徐夫真等人
(2009
)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
感的影响;徐夫真等人
(2011
)
对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
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的研究。
自我疏离感
(
Self
-
Alienation
)
是疏离感的一个维度,
目前国内外对自我疏离感的研究仅限于概念的界定
和基于疏离感的理论维度的理论研究,几乎不涉及实
证研究。
Michae
l
A.
Elliott(2
001)
指出,即使在一个比
较民主的氛围里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鸿沟使他们产
生自我疏离感。
Callingford
和
Wiiliaman(19 9 8 )
发现,
自我疏离感和自觉无力感与疏离感联系最密切。日本
学者宫下一博和小林利宣
(1981
)
通过因素分析指出,
自我疏离感是对自己肯定的评价感到困难,产生拒绝
自己的嫌恶感;国内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自我疏离
感是指个人的理想为现实所摧毁,社会竞争激烈,工
作职业的报酬仅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生活中情趣
的享受、尊严的获得以及自我实现理想的追求变得更
加困难。综合以往对自我疏离感的定义和研究,从主
观个体与客观自我之间关系的变化,我们认为,自我
疏离感是主观个体与客观自我发生疏远,甚至被它所
支配、控制,从而引发个体对客观自我的一系列消极
情感体验,这些消极体验包括:无力感、无价值感、
被控制感、非卷入感、自我不确定感。本研究根据此
操作性定义编制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对大学生的
自我疏离感状况进行考察。
研究发现,不是每个大学生都会自我疏离。一般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具有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
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
Schwarzer,
R., & Born, 1997)
,它是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
指标。因此,探讨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
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自我疏离感的因素及预
防和降低自我疏离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一般自
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
Norman s .
Endler
&
Rachell,
Speer
等人
(2001)
发现,一般自我效
能感,相对于知觉控制而言,是焦虑状态的一个更好
的预测指标。
Michae
l J.
Hirschel &
Stefan E.
Schulen-
b e rg
(
2009)
的研究发现,
PTSD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与一
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国内也进行了
相关研究,如邹路琦等人
(
2011
)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关系。从以上研
究中不难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
系比较密切。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疏离感的发
展机制及其特征,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疏离感
的预测作用。我们推论,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在人口统
计变量
(
性别、年级、专业等
)
存在差异;大学生自我
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本研
究将对以上假设进行验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是来自于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
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育才学院五校的在读本科生。
发放问卷
1000
份,收回问卷
960
份,剔除无效问卷
共
896
份,有效回收率为
89.6%
。其中男生
373
人,
占
41.6
%
,女 生
523
人 ,占
58.4
%
;所选取的被试中,
大一为
371
名 ,占
41.4
%
,大二为
264
名 ,占
29.5
%
,
大三为
176
名,占
19.6
%
,大四为
85
名,占
9.5
%
;
从生源地看,县城及以上的被试为
337
,占
37.6
%
,
乡镇为
164
,占
18.3
%
,农村为
395
,占
44
%
。从民族
来看,汉族为
645
名 ,占
71.9
%
,少数名族为
251
名,
占
28.1
%
;家庭子女数在一个的为
342
名 ,占
38.2
%
,
二个的为
387
名,占
43.2
%
,三个以上的为
177
名,
占
18.6
%
。
2.2.
研究工具
2.2.1
.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
通过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初测问卷调
查编制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该量表包括五个维度:
OPEN ACCESS
130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自我不确定感、非卷入感、无力感、被控制感、自我
无价值感,共
25
个项目,采用七点计分。自我不确
定感是指大学生感觉自己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
是谁,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包括
6
个项目;非卷
入感是指大学生个体不能融入周围的人和事的感觉,
包括
5
个项目;无力感是指大学生个体觉得没有力量
来改变自己的境况,包括
6
个项目;被控制感是指大
学生个体觉得自己被客体自我所控制,体会到束缚、
压抑的感觉,包括
4
个项目;自我无价值感反映了大
学生个体认为自己生命没有任何价值,对他人无用的
感觉,包括
4
个项目。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通过问卷实施检验问
卷的信效度得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67
,分半系数
为
0.826
,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良好;采用因素间相关
矩阵发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均在
0.247~
0.568
之间,
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均在
0.357
~
0.709
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采
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
XZ/df
为
2.141
,
GFI
、
AGFI
、
NNFI
、
CFI
、
NFI
的值均在
0.75
以上,说明模型的拟
合效果比较好,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综上,本研究
所用的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
度,能够作为测量大学生自我疏离感的有效量表。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张建新和
Schwarzer
于
1995
年完成的
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
, GSES
)
。该量表共
10
个项目,采用李克特
4
点
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
1~4
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
“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完全不正确”
记
1
分,“有点正确”记
2
分,“多数正确”记
3
分,
“完全正确”记
4
分。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整体
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
性系数为
0.78~0.89
,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
0.83
~
0.87
。效度方面,
GSES
的
10
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
关在
0.66~
0.77
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
方差
47.09
%
,表明
GSES
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2.3.
数据分析
对数据地处理采用
SPSS15.0
软件包和
AMOS7 .0
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总体得分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五个维度的现状
的情况,本研究在对各项均分进行了描述统计中发现,
五个因素的总平均分为
3.53
,最高的是无价值感为
4.51
,这说明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处于中等程度水平。
各因素平均值得大小顺序依次为:无价值感
>
无力
感
>
被控制感
>
非卷入感
>
自我不确定感
(
见表
1)
。
3.2.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在人口学各变量上的
差异研究
3.2.1.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研究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别对自我疏离感及其各
维度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男女大学生进行独
立样本
T
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性别在无
力感和非卷入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自我疏离
感总分及其他三个维度
(
无价值感、自我不确定感和
被控制感
)
上无显著差异
(
见表
2)
。
3.2.2.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研究
为了考察年级对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因素的
影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
LSD
多重比较。
表
3
中,大
学生的自我疏离感及其维度在年级上的差
异除了非卷入和无力感不显著外,其余均差异显著。
具体来说,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年级变量
上的差异是:在无价值感、被控制感和自我不确定感
伤,均达到显著差异。为了解年级之间的差异情况,
Tabl e 1.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liena-
tion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表
1.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
因素
平均数
(M)
标准差
(SD)
自我不确定感
2.73
1 .21
非卷入感
3.28
1.15
无力感
3.88
1.0 4
被控制感
3.54
1.25
无价值感
4.51
0.78
自我疏离感总量表
3.53
0.77
注:
M
表示平均数,
SD
表示标 准差,
n
表示被试的人数 ,
(
下同
)
。
OPEN ACCESS
131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Tabl e 2.
Students’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each dimension in gend-
er differences
表
2.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男生
女生
T
M SD M SD
自我不确定感
2.67
1 .17
2.78
1 .2 4
0.658
非卷入感
3.65
1.17
3.20
1.3 0
2.41
1
**
无力感
3.45
1.0 5
3.85
1 .0 4
2.724
**
被控制感
3.41
1.21
3.58
1.2 8
1.178
无价值感
4.51
0.89
4.51
0.9 0
0.007
自我疏离感总分
3.47
0 .77
3.58
0 .7 7
0.245
我们进行多重比较,在表
4
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无
价值感上,大一的学生与大四的学生之间差异显著,
其余未见显著。在被控制感上,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
间差异显著,其余未见显著性差异。在自我不确定感
上,大一与大四之间差异显著,大三与大四之间差异
显著,其余未见显著性差异。
3.2.3.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是否单亲上的
差异研究
本部分将大学生分为单亲和双亲两个类别进行
独立样本
T
检验,从表
5
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自
Table
3.
Students’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each dimension in the grade
表
3.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M SD M SD M SD M SD F
自我
不确定感
2.775
1.225
2.684
1.193
2.824
1.248
2.439
1.115
1.242
**
非卷入感
3.319
1.187
3.305
1.121
3.171
1.070
3.134
1.273
0.662
无力感
3.824
1.110
3.805 0
.977
3.826
1.085
3.634 0
.917
0.41
被控制感
3.623
1.279
3.410
1.230
3.520
1.251
3.311
1.170
1.628
**
无价值感
4.436 0
.870
4.538 0
.919
5.505 0
.87 1
4.768 0
.929
1.826
**
自我疏离感
3.559 0
.783
3.515 0
.771
3.528 0
.77 8
3.404 0
.738
1.512
**
Table 4.
Different grades of students’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its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s betwee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表
4.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
比较内容
(I)
年级
(J)
年级
MD(I-J)
SE
Sig
无价值感
大一
大四
0
.26
3
*
0
.13
0.046
被控制感
大一
大四
0
.213
*
0
.108
0.05
自我不确定感
大一
大四
0
.336
*
0
.204
0.047
大三
大四
0
.384
*
0
.224
0.043
Table
5.
Self aliena tion and each dimension differences on whether the single parent
表
5.
自我疏离感及各维度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
单亲
双亲
M SD M SD T
被控制感
3.928
1.289
3.465
1.240
2.7
21
**
无力感
4.000 0
.912
3.784
1.053
1.513
非卷入感
3.536
1.016
3.255
1.160
2.003
**
自我不确定感
3.040
1.183
2.686
1.210
2.091
**
无价值感
3.995 0
.883
3.896 0
.776
0.993
自我疏离感
3.749 0
.708
3.405 0
.778
2.311
**
OPEN ACCESS
132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情况如下:
在被控制感、非卷入感、自我不确定感、自我疏离感
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无价值感和无力感上未见
显著差异。
3.2.4
.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子女数上的差
异研究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家庭子女数划分为一个、两个
和三个类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
LSD
多重
比较,从表
6
中我们看到,在非卷入感、无力感和自
我疏离感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在自我不确定感、无
价值感和被控制感这三个维度上均未见显著差异。为
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子女数之间的差异情况,我们进行
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非卷入感上,家庭两个子女
的学生与一个和三个的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在无力感
上,家庭一个子女和两个子女的学生差异显著;在自
我疏离感上,独生女和家庭两个孩子的学生差异显著
(
见表
7)
。
3.3.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关系研究
从表
8
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
我疏离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具
体为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疏离感总分为
−
.098
、与自我不
确定感为
−
0
.084
,与非卷入感为
−
0
.117
、与无价值感
为
−
0.099
,与被控制感为
−
0.084
,与无力感为
−
0.052
。
说明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之间存在显著
的负相关关系。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自我疏离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了解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疏离感的解释预测
能力,我们进行了回归分析,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
一次以自我疏离感及其子维度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
性回归分析。根据
F
检验的判断,所有的维度都可以
Table 6
.
Self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its dimension differences of children in the family
表
6.
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家庭子女数上的差异
一个
两个
三个及以上
M SD M SD M SD F
自我不确定感
2.647
1.196
2.785
1.143
2.775
1.273
1.373
非卷入感
3.133
1.095
3.740
1.122
3.376
1.243
4.77
3
**
无价值感
4.307
1.046
4.401
1.031
4.463
1.085
1.440
被控制感
3.483
1.217
3.550
1.180
3.545
1.287
0.302
无力感
3.731 0
.977
3.958 0
.983
3.773
1.067
2.839
**
自我疏离感
3.460
0.755
3.603 0
.736
3.586 0
.804
3.519
**
Tabl e 7.
Different families children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its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s betw
e e n e ac h
dimension
表
7.
不同家庭子女数的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
比较内容
(I)
家庭子女数
(J)
家庭子女数
MD(I-J)
SD
Sig
非卷入感
2
个
1
个
0
.241
*
0.084
0.004
3
个及以上
2
个
0
.243
*
0.107
0.024
无力感
2
个
1
个
0
.172
*
0.074
0.021
自我疏离感
2
个
1
个
0
.143
**
0.056
0.001
Tabl e 8.
Correl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self-
efficacy of matrix table
表
8.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矩阵表
因素
自我不确定感
非卷入感
无力感
无价值感
被控制感
自我疏离感
自我效能感
−
0
.084
*
−
0
.117
**
−
0
.092
*
−
0
.099
**
−
0
.084
**
−
0
.098
*
OPEN ACCESS
133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纳入回归方程。从表
9
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自我效
能感对自我疏离感及其五个子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
作用
(p < 0.0 1
)
。其中对无力感、自我不确定感和被控
制感的预测作用比较突出,自我效能感能解释无力感
21.2
%
的方差变异和自我不确定感
16.6
%
的方差变异
以及被控制感
11.9
%
的方差变异;而自我疏离感对自
我疏离感总分和非卷入感的预测作用则相对较弱。
4.
讨论
4.1.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编自我疏离感量表,经研究发现,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整体上处于中等程度水平,各因子
中,无价值感得分最高。大学生处于成人前期,该阶
段所面临的任务有学习深造、就业、择偶等,此阶段
也是价值观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可能由于大学生
对自己的学习环境的不满以及自我优势感的缺失,从
而导致他们对有意义的学习生活、目标等体验到一种
无价值感。
本研究发现,女性的无力感高于男性,这可能是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她们所面临的社
会压力也不断增大,然而女性在整个社会还是处于比
较弱势地位;在非卷入感方面,男性大学生要高于女
性,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比较注重人际关系,较男生更
容易打开心灵,结交朋友,而男性遇到事情后多数选
择自己解决,因而更容易感到不能融入外界的人和事。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
的研究发现,大一学生自我疏离感总分及其四个维度
(
无价值除外
)
的得分均为很高。这可能是因为刚入学
的新生带着“优越感”,然而随着对新的学习方式的
不适应,由此逐渐地体验到“优越感”的丧失,使得
他们更易体验到被控制感、无力感、自我不确定感 、
非卷入感等。
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子女体验到更多的被控制
感、非卷入感和自我不确定感。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
研究较一致,比如
Bronfenbrenner
(1977)
研究发现,父
母工作压力的家庭和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更容易体
验到疏离感。这可能是因为单亲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
更苛刻、希望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来改变现在不好的命
运,所以单亲的学生在被控制感上要显著高于家庭完
整的双亲的学生;非卷入感上,可能因为单亲家庭的
孩子长期与父亲或母亲单方生活,得不到完整的关爱
和家庭支持,致使他们健康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由
此不能很好的参与学校活动等。
此外,本研究发现,家庭有两个子女的学生在自
我疏离感及各维度得分较独生子女和家庭有三个及
以上孩子的学生得分高。这可能是因为两个孩子间存
在一种同级竞争,这种竞争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
所以,在之后的人生中更容易感觉到非卷入感、无力
感等。此外,由于父母给予的关爱较少,而家庭负担
较重,对子女的诉求及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上力度不够,
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心理健康
等问题的出现,这也与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
佘
丹丹
等,
2011
;陶艳兰,
2011
;方拴锋等,
2010
)
。值
得关注的是有三个及以上子女的学生在自我疏离感
及各维度得分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第一个孩子与最小
孩子之间年龄相差较大,他们这间出现较好的照顾与
被照顾关系,处于中间的孩子则模仿第一个孩子的行
为,因此他们之间有更好的合作及共享关系。
4.2.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
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
疏离感的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具
Tabl e 9.
Self
-efficacy of self alien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表
9.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疏离感的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
自变量
R2 F
β
B
自我效能感
非卷入感
0
.014
12.389
***
−
0
.447
−
0
.579
自我疏离感
0
.070
33.618
***
−
1.066
1.329
被疏离感
0
.119
40.185
***
−
3.0 3
−
0
.4 17
自我不确定感
0
.166
44.514
* **
−
0
.3 0 0
−
0
.342
无力感
0
.212
47.916
***
−
0
.0 15
−
0
.339
OPEN ACCESS
134
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体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疏离感总分为
−
.098
、与 自
我不确定感为
−
0
.084
、与非卷入感为
−
0
.117
、与无价
值感为
−
0
.099
、与被控制感为
−
0
.084
、与无力感为
−
0
.052
。这与顾娟对大学生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
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大
学生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一般
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对疏离感有显著预测力。
在将一般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依次将自我疏离
感及其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时,结
果发现,自我效能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无力感预
测力最好,依次是自我不确定感、被控制感、自我疏
离感总分、非卷入感。
Schwarzer
(1994)
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对
广泛的任务要求或新情境的一般能力信心,它可以对
个体在一般情况下的反应倾向进行普遍性普测。与此
相反,高自我疏离感的大学生,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压
力时也往往不自信,体验到更多的无力感,对事情的
不可控制感,以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验到非卷入感。
这就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随之将伴有心理健
康的问题的出现。因此,本研究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
高低作为预测自我疏离感的指标,试图找出影响自我
疏离感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尝试通过提高一般自我效
能感来减弱自我疏离感,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大学生自我疏离感处于中
等程度水平;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在无力感和非
卷入感上差异显著;大一学生较其他年级的学生体验
到更高的无价值感、被控制感和自我不确定感;单亲
家庭的大学生较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高的
被控制感、非卷入感、自我不确定感;家庭有两个孩
子的大学生较家庭有一个孩子或者三个及以上孩子
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高的非卷入感、无力感;大学生一
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疏离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现
显著的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疏离感及其四
个子维度即自我不确定感、非卷入感、无价值感和被
控制感能够进行较好地预测。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方拴锋
,
经承 学
,
王琳琳
(2010).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
状况分析
.
临床合理用药
, 3
期
, 49-50.
宫下一博
,
小林利宣
(1981
).
青年期における疏外感の发展と适应
との关系
.
教育心理研究
,
29
期
.
顾娟
(
2010
).
大学生疏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
究
.
硕士论文
,
南京
:
南京师范大学
.
孔祥娜
(2005).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
.
河西学院学报
,
3
期
.
孔祥娜
(2006).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疏离感关系的研究
.
西北师
范大学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
饶燕婷
,
张红 霞
,
李晓铭
(2004).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
的关系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1
期
,
70
-76.
佘丹丹
,
宋少俊
(
20 11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适应性情况
调查
.
医学研究与教育
,
4
期
,
41-44.
陶艳兰
,
译
(
2011
).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
广西
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5
期
,
10
-14.
徐夫真
,
张文新
,
张玲玲
(2009).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心理学报
,
12
期
,
1165
-
1174
.
徐夫真
,
张文新
(2011).
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
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
.
心理学报
,
4
期
, 410-419.
杨东
,
张 进辅
,
黄希庭
(2002).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建构及量
表编制
.
心理学报
, 4
期
, 407-413.
张春兴
(1989
).
张氏心理学辞典
.
东华书局印行
, 29.
张进辅
,
杨东
(2003).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
.
心理科
学
, 3
期
,
415-418.
张进辅
(2005).
现代青年心理学
.
第
1
版
,
重庆
:
重庆出版社
, 431.
邹路琦
,
陈鹏
(
20 11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
究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
3
期
,
30-31.
Abda llah
,
T.
(1997)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Palestinian
student
Al i e
-
nation s
cale.
Adolesence,
32
,
367-371.
Bandura,
A.
(1997).
Self
-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
Bronfenbrenner, U. (1977
).
Nobody home: The erosion of the Ameri
-
can family.
Psychology Today,
10,
40-47.
Daugherty, T. K.,
&
Linton, J.
M.
(2000).
Assessment of social Aliena
-
tion
: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ACS
-R.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28
,
323-328.
Endler,
N. S.
, Speer,
R.
L.
, Johnson
, J
. M
.
, &
Flett, G
.
L.
(2001
).
Gen
-
eral
s
elf
-e
fficacy and
c
ontrol in
r
elation to
a
nxiety and
c
ognitive
p
erformance.
Cur rent Ps ych ol ogy, 20,
36-52.
Hirschel
, M. J.,
&
Schulenberg
, S.
E.
(2009
).
Hurricane Katrina
’s im-
pact on the Mississippi
g
ulf
c
oast :
General
s
elf
- efficacy’s relation-
ship to PTSD
p
revalence and
s
everity
.
Psychological Services,
6,
293-303.
Robinson, J. P.
, Shaver
, P. R
., &
Wrightsman
, L. S. (1990).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Academic Press,
Inc
.
Rovai, A
.
P.
, &
Wighting, M
. J. (2005
).
Feelings of
a
lienation and
c
ommunity amon g
h
igher
education s
tudents in a
v
irtual
c
lassroom.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8,
97
-
110.
Schwarzer,
R.
(1994).
Optimism,
v
ulnerabi li ty,
and
s
elf
-
beliefs as
h
ealth
-
related
c
ognitions:
A systematic overview.
Psychology and Healt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9,
161-180.
OPEN ACCESS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