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首页
期刊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经济与管理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医药卫生
人文社科
化学与材料
会议
合作
新闻
我们
招聘
千人智库
我要投搞
办刊
期刊菜单
●领域
●编委
●投稿须知
●最新文章
●检索
●投稿
文章导航
●Abstract
●Full-Text PDF
●Full-Text HTML
●Full-Text ePUB
●Linked References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 201
4
,
3
,
23
-
26
http://dx.doi.org/10.12677/br.2014.3100
5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
4 (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br
.html
)
Not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Term
M
onilophytes
and Its
Chinese
Name
Jin
z
huang Xue
1
,
Pu Huang
1
,
Qi Wang
2
1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
I nstitute of Botany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Email:
pkuxue@pku
.
edu
.
cn
Received
: Dec. 6
th
, 2013; revised: Dec. 2
6
th
, 2013;
accepted
: Jan. 3
rd
, 2014
Copyright © 201
4
Jin
z
huang Xue
et al
.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
which pe r m its u nr e s tr icted use
,
distribution
,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
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Jin
z
huang Xue
et al
.
All Copyrig
ht © 201
4
are guard ed by l
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
Abstract:
As a new term in plant systematics
,
the
Monilophyt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English
-
written
papers and
Western botanical textbooks
.
This term is simplified from the name of the monophyletic group
Moniliformopses
,
which were established by Kenrick and Crane and derived from the detailed studies on
permineralized stems of Devonian fossil plants
.
The
Monilophytes
actually represent ferns
in a broad sense
(i
.e
.,
ferns
sensu lato
),
including
whisk ferns
,
ophioglossoid
ferns
,
sphenophytes
,
marattio id
ferns
and lept
o-
sporangiate ferns
.
Thus
,
its Chinese name shoul d be
tr a nslated
into
“
广义真蕨类
”.
Keywords:
Monilophytes
;
Fer ns
sensu lato
;
Cladistics
Monilophytes
(
广义真蕨类
)
的
概念
溯源及中文
定名
薛进庄
1
,黄
璞
1
,王
祺
2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Email:
pkuxue@pku
.
edu
.
cn
收稿日期:
2013
年
12
月
6
日;修回日期:
2013
年
12
月
26
日;录用日期:
2014
年
1
月
3
日
摘
要:
Monilophytes
是植物系统学中的一个新术语,近年来广泛使用于英文论文和欧美的植物学教
科书。该术语简化自
Kenrick
和
Crane
建立的单系类群名称
——
Moniliformopses
,来源于古植物学家
对泥盆纪化石植物的茎轴解剖结构的详细研究。
Monilophytes
实际上包括了松叶蕨类、箭蕨类、楔叶
类、莲座蕨类和薄囊蕨类,其中文可定名为
“
广义真蕨类
”
。
关键词:
广义真蕨类;分支系统学
1.
引言
传统分类将现生蕨类植物
(
Pteridop h ytes
)
划分为
石松亚门
(
Lycophytina
)
、水韭亚门
(
Iso
ë
phytina
)
、松叶
蕨亚门
(
Psiloph yti na
)
、楔叶亚门
(
Sphenophyti na
)
和真蕨
亚门
(
Filicophyti na
)
[1-3]
。近年来由于对现生蕨类植物分
子系统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分支系统学的影响
(
例如分
类系统中高级分类单元力求构成单系类群,尽量避免
并系类群,摒弃复系类群
)
,传统上的一些概念已发生
改变,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分类体系,
Monilophytes
是这一变革中比较重要的新术语。这里
OPEN ACCESS
23
Monilophytes
(
广义真蕨类
)
的概念溯源及中文定名
有必要对其溯源以及中文的定名问题做一专门讨论 。
2. Monilophytes
Kenrick
和
Crane
[4]
对早期陆生维管植物作了分支系
统学研究,在真叶植物亚门
(
Euphyllophytina)
中识别出
两个单系类群,其一为种子植物及其基干类型,被称为
Radiatopses
,其二为真蕨
—
木贼支系
(fern
-
Equisetum
)
,
被称为
Moniliformopses
。
Radiatopses
和
Moniliformopses
被作为非正式的分类单元置于真叶植物亚门之下。
Kenrick
和
Crane
的这一划分,来源于
Beck
和
Stein
[5]
对泥盆纪矿化植物的茎轴解剖结构的深入认识。
Beck
和
Stein
[5]
通过广泛研究,认为在泥盆纪时期,种子植物、
真蕨类和楔叶类已经在解剖结构方面发生了分化,种子
植物来源于“辐射原生木质部类群”
(
r a diat e pr otox y l em
group
)
,即
Radiatopses
,而后两者来源于“持久原生木
质部类群”
(
perma n e n t prot oxylem grou p
)
,即
Monilifor
-
mopses
。
Stein
[6]
从发育角度阐述了这两个类群的本质不
同。从字面上理解,
Radiatopses
源自拉丁语“
radiatus
”
(
放射状
)
,意指原生木质部位于中柱臂的中间面上,自
中柱中央至中柱边缘都有分布,呈放射状;而
Monilifor
-
mop
ses
源自拉丁语“
moniliformis
”
(
串珠状
)
,意指原生
木质部位于中柱臂的边缘部位,呈串珠状。可以说,这
是古植物学研究对植物系统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随后
的一些古植物学家、植物 学 家都沿用 了这一两 分方案,
其内涵也无较大改变。
Duff
和
Nickrent
[7]
将
Radiatopses
和
Moniliformopses
视为门下
(
infradivision
)
一级的分类
单元,在后者之下,又分真蕨纲
(
Filicopsida
)
和楔叶纲
(
Equisetopsida
)
。
2001
年,
Pryer
等
[8]
在
Nature
杂志发表了一篇题
为“
Horsetails and ferns are a
monophyletic group and
the
closest living relatives to seed plants
”的论文,从现
生植物的全证据系统发育分析角度,支持将楔叶类、
松叶蕨类、薄囊蕨类、箭蕨类和莲座蕨类归入
Moniliformopses
支系。由于
Pryer
等把松叶蕨类也归
入这一支系,因此扩大了它的原有内涵。
Pryer
等
[9]
在综述论文中,将
Moniliformopses
改为更为简练的词
Monilophytes
。由此,现生蕨类植物被划分为两个大
的单系类群
–
石松类
Lycophytes
和其他蕨类植物,即
Monilophytes
。
Pryer
等
[8,9]
的
Monilophytes
这一概念
(
术语
)
被许
多欧美的教课书迅速接受并传播
(
以其新的内涵,即也
包括了松叶蕨类
)
,如
S impson
[10]
、
Judd
等
[11]
。但是 同
时期的中文植物学教科书中,却鲜有提及,这不能不
说是一种缺憾。之后的植物学文献中,
Moniliformopses
和
Monilophytes
两个词均有使用,尽管后者更为普遍
一些。
Smith
等
[12]
认为,
Moni
liformopses
或
Monilo
-
phytes
作为分类单元名称,从未被合格发表过,既没
有拉丁描述,也没有被明确定义,所以是非正式的分
类单元名称。
Cantino
等
[13]
主要基于
Pryer
等的谱系关
系框架,依据他们所主张的谱系法规
(Phylocode)
,定
义了一个正式的分类单元名称:
Monilophyta P
. D.
Cant ino & M
. J.
Donoghue
, 2007
。
3. Monilophytes
的中文名 称
一些英文
(
或拉丁文
)
分类单元的名称,因 其涵义
会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有所改变,
所以对它们的中文定名也应随之改变。
Monilophytes
这一概念的产生,反映的是对传统的蕨类植物谱系关
系的重新思考和认识,即分支系统学派所要求的分类
单元必须是单系的。
Monilophytes
存在的必要性,取
决于它的单系性是否得到强烈的支持或受到其他证
据的挑战。目前的多方面证据对其单系性是支持的,
因此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它的中文称谓。
中文定名的难题是,
Monilophytes
似乎不能简单
地翻译成蕨类植物,因为传统上的蕨类植物应当包括
石松类;也似乎不能简单地翻译为真蕨类植物,因为
在中文文献中,“真蕨”
(
ferns
sensu strict
o
)
是一个根
深蒂固的分类学概念,狭义真蕨类仅是
Monilophytes
的一个子集。这一点也反映在
Pryer
等
[8]
的重要论文中,
Monilophytes
和
ferns
sensu stricto
是包含关系。国内
最早介绍这一术语时,并没有特定的译名
(
如杨健等
[14]
、
李春香等
[15]
)
,反映出中文定名的这一难题。
近年来,部分国外学者倾向于将使用更为广泛的
“
ferns
”一词的内涵扩大
(
当然,另有一些学者并没有
这么做
)
,即广义的真蕨类
(
ferns
sensu lato
)
,用以包括
楔叶类、松叶蕨类、薄囊蕨类、箭蕨类和莲座蕨类
(
如
Judd et al
.
[11]
、
Smith et al
.
[12]
)
,这样
Monilophytes
和
ferns
所包含的内容便一致了。国内学者也逐渐将广义
的
ferns
和
Monilophytes
等同起来,如张宪春
[16]
。但
是在中文定名方面,目前似乎仍是比较模糊的,
ferns
和
Monilophytes
被称为“蕨类”、“重新定义的蕨类”
OPEN ACCESS
24
Monilophytes
(
广义真蕨类
)
的概念溯源及中文定名
或“真蕨类”
[16-18]
。
将
ferns
的含义扩大
(
即
ferns
sensu lato
)
,从而与
Monilophytes
同义
(
前者为通称,而后者为专业术语
)
,
是一种为了使用方便而做出的折衷处理,已逐渐被学
术界所认可。既然如此,笔者的主张是,
Monilophytes
的中文名称可定名为“广义真蕨类”,而不宜定名为
“蕨类”。传统上“蕨类”用于泛指以孢子进行繁殖
的植物类群,与苔藓植物、种子植物作为三大分类单
元名称,已深入人心。将
Monilophytes
定名为“蕨类”
的不便之处有二:其一,意味着石松类不应再被称为
“蕨类”;其二,地史时期的诸多化石类群如莱尼蕨
类
(rhyniophytes
)
、裸蕨
(
Psilophyton
)
、始叶蕨
(
Eophyllophyton
)
等都被称为蕨类植物
[19,20]
(
图
1)
,但它
们既不属于石松类,也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
Monilo
-
phytes
。从溯源上来讲,
Kenrick
和
Crane
[4]
最早创建
的
Moniliformopses
,是一个以衍生特征
(
木质部 臂上
具有持久的原生木质部
)
来定义的类群,将其定名为
“广义真蕨类”,我们仅需要把楔叶类、松叶蕨类这
些传统意义上的“拟蕨类”纳入到“广义真蕨类”即
可,而无须对不具此衍生特征
(
以及其后演化的同源特
征
)
的其他蕨类植物
(
如石松植物和一些化石类群
)
的
界定做出调整。
对
Monilophytes
(
ferns
sensu lato
,广义真蕨类
)
这
一支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最新的研究将早泥盆世的
裸蕨
(
Psilophyton
)
、艾斯提诺蕨
(
Estinnophyton
)
作为
Monilophytes
的基干类群
[19,20]
(
图
1)
,表明这一支系可
能在早泥盆世
(
距今约
410
百万年
)
已开始分化。中
—
晚泥盆世
(
距今约
393
~
359
百万年
)
的枝蕨纲植物
(cladoxylopsids
)
可能是一个由狭义真蕨类
(
ferns
sensu
stricto
)
、楔叶类的祖先类群构成的群丛
[21,22]
,对它们
的详细研究对于探讨
Monilophytes
内部类群的起源演
化、重要形态学性状的发生等问题至关重要。
4.
结论
本文回顾了
Monilophytes
(
ferns
sensu lato
,
广义
真蕨类
)
这一概念的溯源及中文定名。
Beck
和
Stein
[5]
认为在泥盆纪时期,种子植物、真蕨类和楔叶类已经
在解剖结构方面发生了分化,种子植物来源于“辐射
原生木质部类群”
(
radiate protoxylem group
)
,而后两
Figure 1.
Phylogeny of basal euphyllophytes against geological
time
,
showing the appearance of Monilophytes and Radiatopses
in
the Devonian (modified from [19
,
20
,
22])
.
(a)
-
(e)
,
Fertile structures
of early euphyllophytes discovered from the Early Devonian strata
of South China
,
showing the early burst of euphyllophyte lineages;
(a)
Eophyllophyton
; (b)
Psilo phyto n
; (c)
Estinnoph
yton
;
(d)
Celatheca
; (e)
Polythecophyton
图
1.
地史时期基部真叶植物的谱系关系,显示
Monilophytes
和
Radiatopses
出现于泥盆纪时期
(
修改自
[19
,
20
,
22])
。
(a)~(e)
为华南早
泥盆世地层中发现的早期真叶植物的生殖结构,反映出真叶植物谱
系的早期爆发;
(a)
始叶蕨
—
Eophyllophyton
;
(b)
裸蕨
—
Psilophyton
;
(c)
艾斯提诺蕨
—
Estinnophyton
;
(d)
抱囊蕨
—
Celatheca
;
(e)
多囊蕨
—
Polythecophyton
者来源于“持久原生木质部类群”
(permanent pr
o-
toxylem group)
。
Kenrick
和
Crane
[4]
将这两个类群分
别称为
Radiatopses
和
Moniliformopses
,作为非正式
的分类单元置于真叶植物亚门之下。
Pryer
等
[8]
从现
生植物的全证据系统发育分析角度,支持将楔叶类、
松叶蕨类、薄囊蕨类、箭蕨类和莲座蕨类归入
Moniliformopses
支系。其后,
Pryer
等
[9]
将
Monilifor
-
mopses
改为更为简练的词
Monilophytes
,但含义一
致。
Kenrick
和
Crane
[4]
最早创建的
Moniliformopses
,
是一个以衍生特征
(
木质部臂上具有持久的原生木质
部
)
来定义的类群,将其定名为“广义真蕨类”,我们
仅需要把楔叶类、松叶蕨类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拟
蕨类”纳入到“广义真蕨类”即可,而无须对不具
此衍生特征
(
以及其后演化的同源特征
)
的其他蕨类
植物
(
如石松植物和一些化石类群
)
的界定做出调整。
目前对
Monilophytes
这一支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
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中
-
晚泥盆世的枝
蕨纲植物
(cladox
ylopsids)
的详细研究对于探讨
Monilophytes
内部类群的起源演化、重要形态学性状
的发生等问题至关重要。
OPEN ACCESS
25
Monilophytes
(
广义真蕨类
)
的概念溯源及中文定名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南 京地质 古生物研究所李春 香
博士有益的讨论、以及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秦 仁昌
(
1978)
中国蕨类 植物 科属系 统排 列和历史 来源
.
植
物分类学报
,
3
, 1-
19;
4
,
16
-
37
.
[2]
吴兆洪
,
秦仁昌
(
1991
)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
.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1-
630
.
[3]
陆树刚
(
2007
)
蕨类植物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北京
, 1-
362
.
[4]
Kenri ck
, P.
and
Crane
, P.R. (
1997)
The
origi n and early diversi
-
fication of land plants
,
a cladistic study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
Washington
DC
, 1-
441
.
[5]
Beck
, C.B.
and
Stein
, W.E. (
1993)
C rossia virginian a
gen
.
et sp
.
nov
.,
a new
member o f the Stenokoleales from
the
Middle Dev o
-
nian
of southwestern
Virginia
.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B
,
29
,
115
-1
34
.
[6]
Stein
, W.E. (
1993)
Model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telar archi
-
tecture in vascular
plan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
154
,
22
9-
263
.
[7]
Duff
, R.J.
and
Nickrent
, D.L. (
1999
)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land plants using mitochondrial small
-
subunit rDNA se
-
quences
.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
86
,
372
-
386
.
[8]
P ryer
, K.M
.,
Schneider
, H
.,
Smith
, A.R
.,
et al
. (
2001)
Horsetails
and ferns
are a monophyletic group and the closest living rela
-
ti v es to s eed
plants
.
Nature
,
409
,
618
-
622
.
[9]
P ryer
, K.M
.,
Schneider
, H
.,
Zimmer
, E.A
.,
et al
. (
2002
Deciding
among
green plants for whole
genome studies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7
,
550
-
554
.
[10]
S imp son
, M.G. (
2006
)
P
lant
s
ystematics
.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
Waltham
, 1-
590
.
[11]
Judd
, W.S
.,
Campbell
, C.S
.,
Ke llog g
, E.A
.,
et al
. (
2008)
Plant
systematics:
A
phylogenetic approach
. 3
rd
Edition
,
Sinauer As
-
sociates
,
In c
.,
Massachusetts
, 1-
611
.
[12]
Sm ith
, A.R
.,
Pryer
, K.M
.,
Schuettpelz
, E
.,
et al
. (
2006
)
A classi
-
ficat ion for
extant f erns
.
Taxon
,
53
,
705
-
731
.
[13]
Cantino
, P.D.,
Doyle
, J.A.,
Graham
, S.W.,
et al
. (
2007
)
Towards
a phylogenetic nomenclature of
tr
acheophyta
.
T
axon
,
56
,
822
-
846
.
[14]
杨健
,
葛颂
,
李承森
(
编译
) (
2001)
木贼类和真蕨类是与种子
植物关系最近的单元类群
.
植物学通报
,
4
,
511
.
[15]
李春香
,
王怿
,
孙晓燕
(
2007)
蕨类植物的起源演化:对“古
老”类群的重新审视
.
生命科学
,
2
,
245
-
249
.
[16]
张宪春
(
2012)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北
京
, 1-
711
.
[17]
刘红梅
,
王丽
,
张宪春等
(
2008)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进
展:兼论国产类群的科级分类系统
.
植物分类学报
,
6
,
808
-
829
.
[18]
王凡红
,
李德铢
,
薛春迎等
(
2013
)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主
要分类系统的科属比较
.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6
,
791
-
809
.
[19]
Hao
, S.G.
and
Xue
, J.Z. (
2013)
The
Early Devonian Poson
g-
chong
flora of
Yunnan
—A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and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 vascular plants
.
Science Press
,
Beijing
, 1-
366
.
[20]
Hao
, S.G.
and
Xue
, J.Z. (
2013
)
Earliest record of megaphylls
and leafy structures
,
and their initial
diversification
.
Chinese
Scienc e Bulletin
,
33
,
2784
-
2793
.
[21]
Wang
, D.M.
and
Gu o
, Y. (
2009)
Hamatophyton
from
the
Late
Devonian of
Anhui
province
,
South China
,
and evolution of
s
phenophyllales
.
Acta Geologica Sinica
(
English Edition
),
83
,
492
-
503
.
[22]
Xu e
, J.Z
.,
Hao
, S.G.
and
Basinger
, J.F. (
2010
)
Anatomy of the
Late Devonian
Denglongia hubeiensis
,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phylogeny of the
Cladoxylopsid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
171
,
107
-
120
.
OPEN ACCESS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