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427 , 7 pages
10.12677/AE.2023.13101250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乔木阳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2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7日

摘要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中国20世纪所遗留下来的珍贵而独特的精神财富。晏阳初将更多的注意力和怜悯放在了平民身上。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儒家思想、基督精神和苦力三方面探究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缘起,并总结归纳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核心内容,最后从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两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现实启示

The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Muyang Qiao

School of Marxism,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Sep. 22nd, 2023; accepted: Oct. 20th, 2023; published: Oct. 27th, 2023

ABSTRACT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is a precious and unique spiritual wealth left over from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Yan Yangchu put more attention and compassion on civilian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 learning society and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nfucianism, Christian spirit and coolies, and summarizes the core content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about educational purpos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Keywords:Yan Yangchu,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今天,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疫情的考验下,这个“危”与“机”更加清楚地呈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许多工厂关门大吉,大批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等待就业,就业成为了今天中国的首要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政治要向民主转变,文化要多元化发展,教育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和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在中国转型期,研究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探索,也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进步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2.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缘起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既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也与其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关。晏阳初曾说:“三C影响了我的一生,三C就是指孔子、基督和苦力。” ‎[1] 更确切地说是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姚牧师、史文轩兄弟,以及四海百姓的苦难与智慧。晏阳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既具有儒学“以民为本”、“修齐治平”的志向和“正道直行”的品格。儒学的民本思想为其农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基督教的博爱、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世界大同的理念,启发了他对普通民众的热爱,也激发了他对农村改革的恒久不衰的精神动力。而晏阳初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理解和对民众的普遍同情,也是他进行农村改革的重要原因。

2.1. 孔子对晏阳初思想的影响

晏阳初出身于四川省的一个文人家庭,他自幼在学堂读书,学的是儒家经典和历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在晏阳初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管是平民教育运动,还是乡村建设运动,都是孔子的民本思想的实践。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晏阳初提倡“除文盲、作新民”,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富民强的理想。不但如此,孔子重视个人品格修养,积极主动地改变现实,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晏阳初七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平民教育,在此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体恤劳动人民的苦难,敢于担当起知识分子的救国强民的重任。从晏阳初与陈筑山合作创作的《平民同志歌》,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安邦的理念,儒家思想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2.2. 基督对晏阳初思想的影响

晏阳初一生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博爱、牺牲、民主、科学等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晏阳初身处中国现代社会的古今更替、中西转换的时代,尽管他自幼受到儒家的民本思想的影响,但晏阳初在1903年春夏之交的时候,跟随着他的哥哥,从老家搬到了保宁基督教教会的西学。在那里,晏阳初不但学到了现代西方的科学,还接触到了对他一声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姚牧师。姚牧师为人亲切,关怀学生。晏阳初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姚牧师的教导下,于1904那年,晏阳初自愿参加了基督教的洗礼。后来姚牧师向他引荐了史文轩神父,这位神父对他今后的人生、思想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晏阳初和史文轩神父志趣相投,第一次见面时,两人都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在晏阳初心目中,史文轩神父就是基督教的一种舍己为人、以德报恩的具象化体现。他们联合成立“辅仁学社”,意在“朋友辅仁,以仁为友”。两人日夜生活,交情深厚。后来听说史文轩在欧洲的战争中阵亡,晏阳初很是伤心。晏阳初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科学民主的结合体。” ‎[2] 基督教精神在晏阳初的生命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他赋予了晏阳初博爱的精神,也赋予了他征服世界、献身于国家、服务人民的无限力量。

2.3. 苦力对晏阳初思想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征召的中国劳工大约有二十万人,在英法部队的后方从事修路、搬运粮食、掘战壕等工作。1918年,晏阳初应邀参加基督教青年联合会,到法国教授中文。在为中国劳工服务期间,晏阳初亲眼目睹了那些因不识字而遭受歧视的穷苦农民。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晏阳初不仅同情这些苦力,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们的力量。从最初的代华工写信,到现在的教中国工人识字,晏阳初与这些中国工人接触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他们体内所蕴藏的强大能量。他们工作很努力,有时候连饭都不吃,就跑到学校里去读书;他们的薪水很低,但是他们将自己的日常开销都捐给了晏阳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学会了一些常用的词汇,能够自己阅读报纸和写作。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晏阳初深受触动。他对苦力的艰辛和力量的深刻理解,为他指明了人生的奋斗之路。可以说,这一次的华工服务,就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事业的开始。在服务华工的过程中,对劳工的艰辛与苦力的理解,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他说“表面上看,是我在教他们,实际上,他们指点了我一生的方向”。

孔子、基督和苦力,犹如三股源流,他们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源泉,支撑着晏阳初将其一生矢志不渝地奉献给平民教育事业 ‎[3] 。

3.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是一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平民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尽管他从事了长达年的平民教育实验,但他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升华,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演讲和信件中。本章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方面,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3.1. 教育目的

晏阳初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之所以文盲比例这么高,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数千年来的统治者,从来没有意识到,教育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中国语言本身也给识字造成了困难。中国有两种语言,一种是文言,一种是白话,就像英语和拉丁语。所以如果要想精通汉语就必须终生苦读。而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载体,中国四千多年来所有出版的书,包括二十世纪初期的书刊和报刊,都是以古文书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占全国人口80%的劳动人民,那些为了生计而拼命工作的人们,被迫和知识断绝了联系。因此没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是懒惰或无才。

晏阳初自幼深受儒学民本思想的影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晏阳初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最重要的是国民的素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晏阳初与中国劳工在一起,一方面亲眼目睹了那些可怜的中国劳工由于没有文化而遭受的种种苦难,他对“苦力”的“苦”深表同情;另一方面,晏阳初在亲自教导苦工识字时,也看出了他们的勤奋和智慧,以及“苦力”的“力”。所以,晏阳初决定:“解除苦力之苦,开发苦力之力,为人民谋福利。”在晏阳初看来,人类的“脑矿”才是最珍贵的矿物。所以,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中以“除文盲、作新民”为目标,其中“除文盲”是他的基本目标,“作新民”是他的最终目标 ‎[4] 。晏阳初的民间教育运动,本质上是一次扫盲、发展“脑矿”的运动。

3.2. 教育内容

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这四个问题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他说,“我们在定县的考察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然而,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愚、贫、弱、私。所谓愚,就是农民没有文化,所谓贫,就是农民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所谓弱,是指大部分的农民都是病夫,不懂得科学的治疗,也不注重公共健康 ‎[5] ”。而贫,又是愚弱私的根本原因,不仅是因为封建的土地剥削,也是因为赋税、高利贷的侵蚀。针对中国旧式乡村四大病症,晏阳初提出“以教育治愚痴”、“民生教育治穷”、“卫生教育扶弱”、“公民教育克己”四大教育主张。

1) 文艺教育。晏阳初从农村教育生活的现实出发,制订了平民文字、艺术教育、乡村戏剧,三个层面的文化教育。文字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要弄清中国文字中哪些字是普通百姓生活所必需的,哪些字是次要的,哪些字是不必要的。此外,大力推广简体字,以便于普通百姓的学习。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广播三大部分。绘画的目的在于收集民间实用的美术作品和纯粹的美术作品,并加以编辑,与有关的文字编辑相结合,与美术教育的浅论相似,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乡村喜剧就是一种以农民为主体、以群众为主体的教育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晏阳初觉得乡村戏曲有很大的用处,晏阳初根据以往的戏曲发展,建议建设露天剧院、培训剧团、编写剧本 ‎[6] 。

2) 生计教育。要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必须从农业、农村经济、农业工业等多个方面着手,使农村的农业生产得到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经济的意识和对经济环境的掌控。因此,要想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首先要从民生教育着手。他们把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结合起来,把教育放在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中,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方法和设施尽可能地符合农民的生计。他们还高喊“科学简化”,晏阳初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把科学知识推广到广大农民身上,这是全世界科学家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我们要给农民提供一种打开现代技术大门的钥匙。“科学简化”口号的提出,是要使农民能够以更经济、更实际的方式,利用他们的识字和文化,真正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 卫生教育。开展卫生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民的体质。晏阳初对定县的卫生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少药品,导致了县城居民的大量死亡,许多在世界范围内已绝迹的肝炎、沙眼等疾病仍在流行。农民体质较差,不仅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其生产、工作的热情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乡村卫生的宣传。晏阳初说:“要读书还要讲卫生,二者兼备,才算是好国民。”所以,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经济、有效、适合人民需要的卫生机构,是当务之急。医疗系统是推进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医疗系统要求每个村庄都要有一名保健员。晏阳初强调,每个村子都要配备一位保健员,让所有的村民都能接受科学的治疗。此外,卫生教育还开展有关减少天花疫情的技术教育,治疗沙眼和皮肤病的普及教育以及生命统计。在晏阳初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卫生教育已初见成效。

4) 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重点在于增强乡村民众的凝聚力。晏阳初说,“我们不要忘记根本的根本,就是人与人的问题,大家都要自私自利,国家根本不能有办法。”公民教育在四大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公众的共同精神和协作精神,增强人民的团结与协作。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二。不仅要培养人民的凝聚力和公共意识,更要培养人民的判断力和公正性,这是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晏阳初提出,公民教育应从公民教育材料、公民活动指导、国族精神、乡村自治、家庭式教育等五个方面着手。从这些方面来培育民众的共同力量和凝聚力,改变他们以往的自我利益、不能统一的弊端。公民教育是推动农民自我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增强农民道德素质、增强农村建设的活力和创造性,是推动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3. 教育方法

晏阳初把教育内容分为四大教育,晏阳初主张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方式来推广四大教育。其目标是让全体农民都能接受教育,让全社会都能接受教育,动员全体人民的力量,最后完成对整个社会的改造。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四大教育是平教的内容,三大方式是平教的方式,教育的方式要服务于教育的内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四大内容是渗透到三大方式中的,三大方式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四大教育的内容。

1) 学校式教育。晏阳初推行的学校教育有别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其主要目标是青少年。青年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所以,平教的首要目标就是青年。学校教育“以实施文字教育为主,注重于工具知识的传授与基本训练,注重个人的教学。”初级平民学校的目标是消除文盲。目前所用的教材为平民千字课,采用导师传习制,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以达到学生对千余个基础汉字的认识,并培养其基本的听说写能力。高等平民学校的宗旨是培育全面的管理人才,例如村长和同学会会长,并把他们培养成实施农村发展规划的领袖以及专业技术的推广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初级平民学校到高等平民学校,并不是简单的升学,而是各司其职。初等民校的重点在于满足大众的需求,作好扫盲的基本功,而高等民校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关系到农村的整体发展。民生巡回学校,就是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轮换式的培训,传授农民最需要的实用技术。此外,学校教育也开展了扫盲实验,农村小学的研究和实验,妇孺教育的研究和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和实验。其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的实施更加科学化,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目标,真正实现平民的改造。

2) 社会式教育。社会式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是以四大教育为基础,通过多种手段,对广大农民进行具体的演讲和辅导。它不同于学校式的教育,它是以大众为主体的。在三大教育中,社会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施教领域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农村中的青年农民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体,既可以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又可以把平教会的科研成果与农户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社会型教育在时间、地点、教材等方面具有因时、因地、因人而的优越性,是根据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而进行的。

3) 家庭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农村社会中,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在三种教育方式中,家庭式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家庭中的不同成员所受的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在农村改革的进程中,要从每一个家庭着手,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得到改善。所以,在农村进行平民教育、农村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晏阳初强调,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应更多地与社会、学校联系。家庭式教育旨在鼓励农民摆脱家庭观念和社会壁垒,让家庭融入到社会之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家庭中形成一种新的氛围。

在论述这三个方面的联系时,晏阳初提出,要实行四大教育,学校式和家庭式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学校和家庭的性质是固定的,要对普通群众和有组织的农民团体施行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年轻人,因为他们既是国家现代化的主力,也要兼顾到儿童,因为他们是民族复兴的预备队。社会式和家庭式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不再依赖于学校的教育 ‎[7] 。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使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从而推动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4.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局限,将平民教育看作是一个与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相关领域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晏阳初十分注重对农民主体的尊重,并在推行平民教育时注意到了农民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问题”是一个贯穿于我们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的首位,把“三农”问题摆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吸取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吸取某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惨痛教训,尊重城乡发展、乡村演化规律,把握好乡村建设的时度效,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4.1. 提高人民素质

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明确提出了“除文盲、作新民”的教育目的,其根源在于他对“脑矿”的认识。“脑矿化”是晏阳初“民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它的目标是挖掘人的潜力,使人获得改造,继而使整个社会得到彻底的改造。因此,要坚持全民义务教育,全面了解全民教育,挖掘智力资源,提高国民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依靠人才,谁的人数多,谁的质量高,谁就能赢得市场的主动权。而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近代化过程中,我们更要加强智力开发、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激发人民的智慧,使之成为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4.2. 促进教育公平

相对于同时代的其它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苦力”的深切理解和极度的重视。晏阳初从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出发,就曾坦承,“苦力”是其平民教育思想的三大源头之一。晏阳初平民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广大贫困人口,其意义在于深刻地反映了对社会底层的关心,推动了教育公平,使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环境。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许多教育不公平、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落后地区教育设备、师资、环境等各方面。教育公平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性。因此,应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公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

5. 结语

尽管晏阳初在中国实行的平民教育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今天所处的时代和晏阳初的时代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民国的社会变革可以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但今天的社会变革却像是一场微风,表面的平静并不能掩盖社会的深层变化,晏阳初一再强调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引起整个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头等大事。在中国转型时期,要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仅要从国外寻求智慧,也要从自己的国家寻求智慧。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的实践,是由国内的第一流的人才创造的最好的计划,他的理论是在本国产生的,又是一种真正能走向世界的理论 ‎[8] 。今天仍然是世界学术界解决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第一流的理论。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引用

乔木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The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8049-80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250

参考文献

  1. 1. 宋恩荣, 主编. 《晏阳初文集》(二)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502.

  2. 2. 宋恩荣, 主编. 《教育与社会发展——晏初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96.

  3. 3. 徐晓美, 王锋. 比较视域下的伊斯兰教育和晏阳初平民教育[J]. 青海民族研究, 2014, 25(2):172-174. https://doi.org/10.15899/j.cnki.1005-5681.2014.02.030

  4. 4. 宋恩荣, 主编. 晏阳初文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64.

  5. 5. 薛伟强. 定县实验留学生考略[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5): 54-75.

  6. 6. 高立新. 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7. 7. 谢宝富, 范佳. 晏阳初、温铁军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2007: 10.

  8. 8. 张颖夫. 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视角[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