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4, 3, 24-27
http://dx.doi.org/10.12677/tcm.2014.3100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tcm.html)
OPEN ACCESS
24
Analy si s o f Hand Acupoints Selection Principle
Anping Zhang1, Ling Zhao2*, Yongtao Wang1
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 ditional Chinese Medicin e, Shanghai
2College of Acumox and Tu ina, Shanghai Universi 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Email: *134878012 5@qq.com
Received: J an. 2nd, 2014; revised: Jan. 6th, 2014; acce pted: Jan. 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Anping Zhang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 e Creati 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 ed f or Ha n s an d th e owner o f t h e in t ellec tu a l p rop ert y Anping Zhang et al. All Copyrigh 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 ns a s a g ua r d i a n.
Abstract: Hand acupoints are all at the end of t he h uman hand ; the applica tio n o f hand a cupo ints is very characte ristic.
In a small palm, there are many hand acupoints; position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hand acupo ints has it s unique the o-
retics, so we can’t choose acupoints only by the effectiveness in the clinical. I will classif y hand acupoints based on
different selection principle and analyse the principle of hand acupoints selection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Channe ls A cupoint; Hand Acupoint; Acupoint Selec tion Principle
手穴的取穴原理分析
张安平 1,赵 玲2*,汪泳涛 1
1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Email: *1348780125@qq.com
收稿日期:2014 年1月2日;修回日期:2014 年1月6日;录用日期:2014 年1月8日
摘 要:手为人体四末,手部穴位的应用非常有特点。手掌虽小,手穴却非常繁多,不同种类穴位的产生有其
独特的理论,因此在临床的选用上不能仅凭穴位功效简单选择。本文初步将手穴按照取穴原理归类,将各种手
穴的取穴原理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经穴;手穴;取穴原理
1. 引言
手有四末之称,是人体气血输注交汇之处。手穴,
指位于手部的穴位。手穴在医疗保健中可采用按摩、
毫针、刺血、艾灸、注射等方法来治疗疾病,操作简
便,应用广泛。如果将所有有记载的手穴全部罗列出
来,数目在百种以上,分类不一。用药有方,用针亦
有方。针灸治疗的临床取穴,需要辩证施治,仅仅依
靠穴位的定位和主治来选穴,还不足以发挥最佳的治
疗效果。《素问·气府论篇》描述穴位是“脉气所发”,
《千金翼方》中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
每个穴位部位的选取都有其特殊的依据,手穴的定位
也是如此。穴位所在的部位,大多数并非偶然发现,
而是有其深层的理论。
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的针方,有用荥穴和募
穴搭配,穴少方精。这是在熟悉五输穴取穴原理的基
础上而设立。比如:手部的劳宫穴五行属火,主身热,
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十一条
*
通讯作者。
手穴的取穴原理分析
记载:“针刺心包经荥穴劳宫,有清心泻火之功,能
泄心之实,刺小肠募穴关元导心火下行”。现代的手
部全息穴疗法,有利用第二掌骨节肢下腹部穴治疗肛
肠病术后疼痛的报道[1]。下腹部穴的部位和疗效则是
全息理论而发现。在上述两例中,就凸显出取穴原理
在临床针灸运用上的重要性。
手部的穴位,中医的经典著作中记载有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阿是穴。手部的经穴主要是五输穴中的井
穴和荥穴八十年代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提出了生物
全息论,进而引起了手部全息穴的研究,其中第二掌
骨穴位群的疗效已有不少临床报道。本文写作的目的,
就是根据手部穴位的不同类型,探讨各种手穴的取穴
原理,希望对临床的组方选穴选有一定参考作用。
2. 手部经穴的取穴原理
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称“经穴”[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346-2006《腧穴
名称与定位》,全身十四经穴有 362 个,经外奇穴 46
个。本人参考《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计数,左右手
腕横纹以下各有经穴 22 个,经外奇穴 18 个。
2.1. 单手手部经穴统计(20 个)
手太阴肺经穴:少商(肺经井穴)、鱼 际 (肺经荥穴)、
太渊(肺经输穴、原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大肠经井穴)、二间(大肠
经荥穴)、三间(大肠经输穴)、合谷(大肠经原穴)、阳
溪(大肠经经穴)。
手少阴心经穴:少冲(心经井穴)、少 府 (心经荥穴)、
神门(心经输穴、原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少泽(小肠经井穴)、前谷(小肠
经荥穴)、后溪(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腕骨(小肠经原穴)。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中冲(心包经井穴),劳宫(心
包经荥穴),大陵(心包经输穴、原穴)。
手少阳三焦经穴:关冲(三焦经井穴),液门(三焦
经荥穴),中渚(三焦经输穴),阳池(三焦经原穴)。
2.2. 单手经穴分类统计
井穴 6个,荥穴 6个,输穴 6个,经穴 1个,原
穴6个,八脉交汇穴 1个。
2.3. 取穴原理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手部经穴绝大多数属于井穴、荥
穴、输穴和原穴,没有合穴。这和手处于人体末端的
位置有关。《灵枢·逆顺肥瘦》记载:“手之三阴,从
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商阳、少泽、关冲,
这三个井穴,是手三阳经的起点。少商、少冲、中冲,
这三个井穴,则是手三阴经的终点。手部的六个井穴,
是阴阳交接之处,也是经脉终始之处。《灵枢·九针
十二原篇》云 :“ 所出为井”,指井穴好比水流开始的
源头。阴经井穴五行属木,阳经井穴五行属金。
手部的六个荥穴,鱼际、少府、劳宫,属手三阴
经,位于手掌面;二间、前谷、液门,属手三阳经,
位于手背面。手阳经荥穴均位于掌指关节之前(远心
端),手三阴经荥穴位于掌指关节之后(近心端)。《灵
枢》云:“所溜为荥”,指经气在荥穴处如水流尚微,
未成大流。阴经荥穴五行属火,阳经荥穴五行属水。
手部的六个输穴,太渊、神门、大陵,属手三阴
经,位于手掌面,且均位于腕横纹上;三间、后溪、
中渚,属手三阳经,位于手背面,且均位于掌指关节
之后(近心端)。《灵枢》云:“所注为输”,喻经气在输
穴处如水流变大,是经气渐盛,由浅入深的部位[1]。
阴经输穴五行属土,阳经输穴五行属木。
手部唯一的“经穴”是大肠经的阳溪穴。阳溪穴
位于一个凹陷的位置,是因经气行至凹陷中得名。内
经云:“肉之小会为溪”。
手部的六个原穴,太渊、神门、大陵,属手三阴
经,同时也是输穴;合谷、腕骨、阳池,属手三阴经,
三穴都不属五输穴。原穴是五脏真元之气所留止的部
位。
手部唯一的八脉交会穴是后溪穴,后溪穴从手太
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后溪较前谷高
起,有小肉之会,因名后溪[3]。
3. 手部经外奇穴的取穴原理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
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2]。历
代文献对奇穴均有记载,而且数量并不统一,GB/
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所列出的单手经外
奇穴有 18 个。
OPEN ACCESS 25
手穴的取穴原理分析
3.1. 单手经外奇穴统计
十宣(5个穴位),四 缝(4个穴位),八 邪 (4个穴位),
大骨空,中魁,小骨空,外劳宫,腰痛点。
3.2. 取穴原理分析
十宣:十是基数词,宣有宣泄之意。十宣在手十
指的末端,有宣泄邪气引起的高热疼痛咽喉肿痛等病
症的作用[4]。十宣应当是由于其宣泄邪气的作用而取
穴于此。
四缝穴:位于第二至第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
中央[2]。常用针刺治疗与小儿消化有关的疾病。也是
由特殊功能而取穴。
手部经外奇穴多是根据其特殊的治疗作用而取
穴。
4. 手部阿是穴
阿是穴理论的产生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腧”。
阿是穴是在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或“按之快然”或“按
之则痛”的机体反应点。由于阿是穴没有固定位置,
没有具体名称,因此手部的阿是穴应该在疾病时选取。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中“以肌肉文理,
节解缝会宛陷下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不
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阿是穴取穴原理的最好
诠释。
现代的研究表明,阿是穴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特
异反应点,可归属于现代医学的牵涉痛、牵涉性痛觉
异常、痛觉过敏等。内脏疾病可导致体表相应部位的
痛觉过敏和肌肉痉挛。如阑尾炎是的上腹部或其周痛
以及肾绞痛在腹股沟部位出现疼痛等[5]。关于这种牵
涉痛最普遍的认识是:体表产生牵涉痛的部位与病变
的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同源于相同或相近的脊神经
节段。
阿是穴的理论实际是取穴之法。所谓的阿是穴其
所在部位并不排斥经穴、奇穴、以及全息穴。因此在
临床的组穴上应当加以注意。
5. 手部全息穴
全息穴是 80 年代提出的新概念,在经络腧穴学
的教材中并没有阐述。全息穴依据全息理论而提出,
全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体的相对独立组成部分
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6]。全息穴系统包括手
穴系统、耳穴系统、头穴系统、足穴系统、眼穴系统、
鼻穴系统等[7]。大量的实验证明全息论这种局部与整
体的联系确实存在,有其关于第二掌骨侧针刺对全身
的调节已经得到众多的验证。1957 年德国的诺吉儿经
过六年的系统研究在《德国针术杂志》发表了形如倒
置胚胎的耳穴针灸图谱[8]。虽然全息穴是作为一个新
概念提出,但事实上在我国早已使用全息穴类似的理
论在进行针灸治疗,比如眼针,耳针,手诊,足疗等。
全息穴的原理,最关键之处就是全息穴如何同其
所对应的组织器官实现信息传递。目前的研究证明全
息穴部位的化学组成上与对应器官并没有特殊的关
系。其主要机制是全息穴在神经中枢上的投射与穴位
对应的组织器官在神经中枢上的投射存在双向的特
异性联系[8]。
全息穴的研究仍然处于起始阶段,相对研究充分
的是耳穴的划分。手部全息穴的研究尚不充分,但是
手部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的疗效,目前已经得到很
多临床的验证。另外方云鹏教授将人体的缩影投射于
手上,根据脏器对应于手上的位置,提出了手象针疗
法,这实际也是结合全息理论的运用。
手部的经穴,经外奇穴在我国的流传和应用最为
丰富。手部穴位的发现和应用是中医学中的偶然也是
必然,如果脱离了经络学的理论指导,仅仅靠经验来
选用穴位,效果必然是不够理想的。虽然经穴学的文
献浩如烟海,但关于取穴的原理至今仍然是个值得探
讨的问题。本人认为穴位作为体表的部位,根据其取
穴原理的研究会发现,某些穴位很可能存在身兼数职
的性质,但是在不同的类别中,其发挥的作用就不同,
这也是针方深奥的原因之一。如今现代医学的崛起也
为我们解决这一谜题带来了新的视角。取穴的原理无
论是用传统经络理论来阐释,还是用现代的生理学来
解释,都是为了更合理的利用穴位、提高疗效,都是
对经络学的丰富和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周 晓星 (2005) 指压全息穴位缓解肛 肠术后疼痛.
山东中医
杂志
, 24, 479.
[2] 沈雪勇 (2007) 经络腧穴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18-19.
[3] 柴铁劬 (2009) 针灸穴名解.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 149.
[4] 王德深 (2004 ) 中国针灸穴位通鉴. 青岛出版社, 青岛, 1665.
OPEN ACCESS
26
手穴的取穴原理分析
[5] 喻晓春, 高俊红等 (2005) 论阿是穴与穴位特异性.
针刺研
究
, 30, 183 -190.
[6] 王富春 (2009 ) 腧穴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 13.
[7] 李胜利 (2003) 将全息穴纳入腧穴分类的探讨.
长春中 医学院
学报
, 19, 93.
[8] 陈少宗 (2011) 现代针灸学. 郑州大学出版社, 郑州, 113.
OPEN ACCESS 27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