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861 , 17 pages
10.12677/AE.2023.1391097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出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朱君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温江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1日

摘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关乎职业人才培养的精神、品质、道德和责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针对高职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基于国际工程教育的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论文首先构建了高职思政教育产出的实践体系,然后在剖析高职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理论,接着以所构建体系的教育教学开展为核心,从行动指南、开展技术方法和评价措施等角度进行了实践性研究,进而从心理学与现代教育视角探索了“心灵契合效应”“元认知”和“环境与氛围”方法(技术)对“道德、情操形成”的影响。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论文阐明了课程目标达成的措施和评价方式,为高职思政教育毕业要求达成奠定一定的评价依据。

关键词

教育产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持续改进,达成度

Research on Outcom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Jun Zhu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jiang Sichuan

Received: Aug. 18th, 2023; accepted: Sep. 14th, 2023; published: Sep. 21st, 2023

ABSTRACT

The eff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pirit, quality, moral and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hich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 o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faced by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outcome practice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uilt based on 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n, achieving degree theory of course objective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raining target,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xt, a practical research from angle of action guide, development technical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asures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aking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ed system, and then the impact on formation of morality and sentiment from perspectives of psychology and modern educational methods (Technology) such as “spiritual fitting effect”, “meta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are explored. Finally, by taking cours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as an example,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achieving degree of course goal are expounded to give certain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Outcome Base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Course Objectiv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chieving Degre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序言

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职业人才的主战场,它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娴熟专业技能、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遍及或跨越行业的高职人才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劳动者的思想、境界和意识(所谓“精神支柱”)是一切活动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关乎职业人才培养的精神、品质、素养和责任,因而高职思想培养质量关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品质(方向和质量)。

整体而言,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思政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的“三观”品质、家国情怀、道德素养、职业伦理、团队协作等思想世界的提升和改(塑)造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但是,就局部而言,部分高职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存在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出现了高职思政教育缺乏生气活力、机械呆板、效果不彰的被动尴尬局面,其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思政教育的支配、决定、促进和导向导行观深入学生内心的力度不够;其二、思政教育的任务对目标的解析较为模糊抽象;其三、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实施过程缺乏生机活力;其四、思政教育课程目标评判缺乏科学手段。

高职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将直接或间接导致一系列职业现实问题。比如:奉献精神不足、交往情商欠缺、纪律观念淡薄、责任态度消极、精神生活倦怠,等等。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改革、评价意义、定位和实施方法进行多角度多维度进行了研究。一类从思政教育的现状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对策和建议 [1] [2] ;一类从思政教育融入学校人文(通识)大系统教育的改革为目标,探讨了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的理念、体系和方法 [3] [4] [5] [6] 。实效性是思政教育效果最直接的检视标准。关注实效性,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实际,对思政教育的策略、内容、计划、方法和考核等教学进程展开针对性思考和研究 [7] [8] ,等等,不一而足。

对高职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方法和策略上的研究,大多是局部地、蜻蜓点水式地就事论事,过多关注问题暴露,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科学分析,没能从目标、任务、措施、实施、评价、产出等层面深入进行系统性研究。

针对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及研究深度和广度,论文首先基于国际工程教育的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构建了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其次,在剖析高职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理论。接着,以所构建体系的教育教学开展为核心,从行动指南、开展技术方法和评价措施等角度进行了实践性研究,进而从心理学与现代教育视角探索了“心灵契合效应”“元认知”和“环境与氛围”方法(技术)对“道德、情操形成”的影响。最后,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阐明了课程目标达成的措施和评价方式,为高职思政教育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给出了示例。

2.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

2.1. 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层次

我国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有机地融入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中——“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9] ”。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在知识获得、技能提升的实践阵地,而且是道德培育、情操修为、意志养成的浸润场所,更是职业操守、伦理道德、规则约束、质量保障的锻造熔炉。根据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高职思政教育(包括其它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完备的目标培养体系,该体系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四个层面推进:第一,从认知角度要求职业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论;第二,具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家国情怀;第三,具有纪律规范、法制准则、职业伦理知识和思想意识;第四,具有奉献精神品质、尚美道德情操和爱岗敬业责任观念。

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是一种职业人需要的具备的规定性品质,其本质是塑造职业人的精神世界。既具有宏观社会属性,也具有微观个人属性。实现思政教育培养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过程来推动完成。这个过程需要解决对象、产出和评价等问题。下面借助国际工程教育的OBE理念来进一步阐述。

2.2. 工程教育的毕业要求与OBE的关系

国际工程教育规定本科毕业所要达到要求的内容多域多维度的,其内容和要求涉及四个维度:第一维:知识与能力(包括知识、分析、开发、研究);第二维:社会责任(包括:关联性、可持续性、职业规范、伦理道德);第三维:交流品质(包括:个人和团队、沟通和协作、管理与组织);第四维:成长意识(包括:终身学习)。OBE是国际工程教育执行和评价的标准 [10] 。它主要从教育产出的角度构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方法和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重要思想:其一,以成果为导向;其二,以学生为中心;其三、持续改进。该体系中的成果导向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以学生为中心,则表明人才评价要求是通过多维度(域)的标准来考察的,人才培养的一切过程(比如: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开展、评价等)都通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持续改进则表明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非一蹴而就,是螺旋式上升的。

由此可知,OBE理念通过作用于毕业要求的实现过程来达到培养目标达成。OBE的要求、对象和改进特征表明它是系统论、认识论和实践论有机整体,具有教育推广的基础。

2.3.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

OBE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较为自然的移植性和推广性。围绕社会需求而产生的高职思政培养目标实现则完全可以借鉴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和体系。为保障高职思政培教育培养目标实现,需要研究OBE的具体形式。基于OBE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Figur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OBE theo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图1.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OBE是结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有机整体。该体系从思政教育的社会需求为源泉和出发点,由此构建了目标、方法和结果统一的闭环发展的运动体系。从思政教育的社会需求出发,依次经历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思政教育毕业要求,思政教育培养计划……,直至再回到思政教育培养目标。OBE运动环中的箭头指向意味每一个模块对下一模块的执行扮演支配地位,作为评价的响应方式,环中持续改进模块几乎作用于环中的各个模块,这意味者思政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是不断改进、完善的,是一个适应与提升的螺旋发展的过程。图2阐释了高职思政教育中OBE循环的支配和适应模式。

Figure 2. Control and adaptive mode of looped-OB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图2. 高职思政教育中OBE循环的支配与适应模式

图2所示的OBE循环中,高职学生的思政问题是核心,一切活动都围绕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产出这个大局而展开。从这个图中,可以简要勾勒出学生思政教育产出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一,为什么要对高职学生的思政进行特别关注(具有广度和深度交叉的职业人需具有的思想与品德素养——社会需求);其二,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要得到什么“精神粮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规定的属性和程度);其三,如何帮助并保障高职学生获得思政品德和素养?(通过指定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开展来保障);其四,高职学生的思政素养是否得到了充分“诠释”和“潜移默化”?(通过评价体系来检视);其五,如果高职学生的思政素养没有达到预定的期望值,则该如何行动?(持续改进机制对环的关键过程进行充实和完善)。

从上面分析过程审视,思政教育产出(即: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具体化——毕业要求)与教育教学的开展和评价密切相关,而教学开展是学生“灵魂”塑造、“精神”升华的践行过程,它是整个闭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部分。目前暴露出来的高职思政教育问题几乎集中在此环节中。教育教学开展的成败直接影响产出结果,兹事体大,这决定着它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探讨和研究的对象。为了阐明教育教学开展理论依据、方法和实践,下面首先分析高职思政教育毕业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

3. 高职思政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

如前序言所述,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存在任务(要求)解析较为模糊不清的问题,下面阐释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相混淆的原因。思政教育目标下的具体任务(或要求)是什么?许多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施者未能就目标进行具体的任务细化研究,即,没能明确需要以什么样的方法具体做什么事情来达成那样的目标。这种任务无法对其目标进行解析的结果常常使高职思政教育目标笼统、抽象或模糊。结果,思政教育任务(要求)要么陷于空洞口号式条款,要么目标直接被当作要求来加以考核和衡量,当然不具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为此,下面揭示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本质区别及相互间的关系。

3.1. 高职思政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间的依存关系

事实上,思政教育的毕业要求就是对思政培养目标的具体解析。思政教育培养目标达成是通过毕业要求分解和达成评价来实现的,而毕业要求的达成实现并不是仅靠一、两门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开展就能完成,而是根据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具有思政品质、素养和能力,具有特征性)的教学开展而综合的结果,这种综合是通过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矩阵来实现(以分值来模糊量化)的。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的矩阵关系量化了课程对要求指标点的重要度。重要度一般通过学校思政部门领导、学院教学副院长及思政部教师共同组成的思政教育指导委员会研讨确定。

课程矩阵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与其模糊权重进入毕业要求达成计算,具体课程的达成程度则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的对课程目标的达成量化来完成。

设第j个毕业要求指标为 Q j ( j = 1 , 2 , , n ) ,该指标下有m门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对其支撑,相应地,各门课程的支撑权重为 w i j ( i = 1 , 2 , , m ; j = 1 , 2 , , n ) ,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为 p i ( i = 1 , 2 , , m ) 。则第j个毕业要求指标的达成度为各支撑课程的带权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累和,即:

Q j = i = 1 m w i j p j ( j = 1 , 2 , , n ) (1)

为了进一步揭示式(1)的形成过程,图3以矩阵形式描述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达成度和课程目标达成度之间的依存关系。

以毕业要求1——“三观认知”的达成为例进行分析。根据课程与指标点之间的依存关系矩阵,“要求1”与“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相关。则根据模糊重要度,它们进入“要求1”达成计算的权重为 w i 1 ( i = 1 , 2 , 3 , 4 ) (为方便起见,对课程及权重依次进行编号)。设上述课程的目标达成度为 p i ( i = 1 , 2 , 3 , 4 ) ,则“要求1”的达成度 Q 1

通过带权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累计求和得到,即: Q 1 = i = 1 4 w i 1 p i ,其中, w 11 : w 21 : w 31 : w 41 = 2 12 : 5 12 : 2 12 : 3 12

Figure 3. Dependency relationship of achieving degree between the requirement for graduation and course objectives

图3. 毕业要求达成度和课程目标达成度之间的依存关系

毕业要求达成的量化和评价离不开关联课程的权重和课程目标达成度。显然,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对应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是有明显区别的,它们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同时也是统帅与支撑关系。如果不能厘清上述关系的脉络,则无法深入理解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

3.2. 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开展而实现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是量化课程教学开展效果的直接依据,从而为满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计算提供依据。下面阐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理论和实现步骤 [11] :

1) 确定各考核类型的基础考核值

这里的考核类型(模块)是指为考查课程目标达成而设置的具体型别,比如:平时,研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两种类型通常包含诸多子类型(如:平时模块包含考勤、测验、作业等,研讨模块包含协作、观点、分析等)后两种类型常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材料分析等。基础考核值即考核类型的指标值,它们是基于考核总体分值的分项分值。设第i项指标的基础考核值为 a i

2) 确定各考核类型的实际得分值

事实上,课程考核随着课程的教学开展而逐步完成,它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平时、研讨模块在教学进程中落实,而期中和期末测试则字教学开展的中间和末尾进行)。根据各类考核的记录,确定各类考核的实际得分值。设各类考核的实际得分值为 b i

3) 确定考核类型的基础达成度

根据预先设置的考核类型基础值 a i 和实际得分值 b i ,则可以确定考核类型的基础达成度为:

v i = b i a i × 100 % (32)

4) 确定课程目标对应的被选考核类型的规定达成值

根据课程目标的指标性要求及考核类型所反映的课程目标情形(接近程度),选择考核类型(注意:并非所有考核类型都能被选中),并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对应被选考核类型的规定达成值。

在课程目标关于被选考核类型的规定达成值设计中,需要避免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实际课程教学开展表明,某项课程目标的被选考核类型的权重已经在课程考核类型的基础考核值中加以体现,则考核类型的权重规律被带入到某项课程目标的评价中较为合理(所谓规律复用),因此,采用被选考核类型的基础考核值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其规定达成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规律复用设计思想使计算某项课程目标的达成值具有较为客观的量化依据。例如,设第j项课程目标的被选考核类型的基础考核值为: a 1 , a 2 , a 5 ,则被选考核类型对课程目标的达成目标值(亦称规定达成值)为

{ a v 1 = a 1 / ( a 1 + a 2 + a 5 ) a v 2 = a 2 / ( a 1 + a 2 + a 5 ) a v 5 = a 5 / ( a 1 + a 2 + a 5 ) (3)

显然,关系式 a v 1 + a v 2 + a v 5 = 1 成立。

5) 确定被选考核类型对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值

被选考核类型对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值 r a v i 由被选考核类型的规定达成值 a v i 与对应基础达成值 v i 的乘积确定。例如:根据式(2)及(3)及 r a v 的计算方法,有:

{ r a v 1 = a v 1 × v 1 r a v 2 = a v 2 × v 2 r a v 5 = a v 5 × v 5 (4)

6) 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所有考核类型对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值之和构成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根据上述分析,第j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

o b v j = r a v 1 + r a v 2 + r a v 5 (5)

课程目标达度成度为毕业要求达成提供课程的量化依据(该课程在毕业要求达成度中占一定的权重)。因此,课程目标达成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思政教育目标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4. 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开展

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具体研究教学开展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毕业要求的达成揭示规律性和共性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教学开展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开展的规范性文件,它构成了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第二部分为教学开展的技术和方法。它是教学开展的核心和灵魂。第三部分是教学评价。它涉及评价措施(方法)和手段。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4.1.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课程考核、学时分配等内容。为讨论方便,本部分重点关注前面3部分内容(即: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而将课程考核归并到教学评价中进行研究。

4.1.1. 课程目标

课程的性质(即:必修或选修)是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给出。它不但要明确规定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和道德品质及素养方面的刚性要求,而且要分类限定刚性要求的目标(具有……,能够……)。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第一,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所承载职业人精神品质的属性要求;第二,课程目标决定着思政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及影响度;第三,课程目标是考核与教学量化评价的基础(比如: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因此,制定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内容的思想属性,又研究精神影响的程度,还要考虑量化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有区分度和量化属性,杜绝模糊不清或交叉覆盖 [11] 。表1给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及考核类型(环节)对其目标达成情况的支撑和评价关系(部分)。

Table 1. Relations between course objectiv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heck types used for making assessment and supporting achieving situation i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partial contents)

表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目标及考核类型对其达成的支撑和评价关系(部分)

课程的考核环节包含课堂教学、研讨教学和实践教学(注意:此处的实践教学属于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与实践类课程有区别的)。课堂教学考核环节包含考勤、平时作业、随堂测验和期末考试;研讨教学通过分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指定主题;实践教学仍然按分组形式开展,在同一实践活动中,就思想道德精神和法治力量的不同视角开展行动性挖掘、体验、感悟和推进。根据各个环节考核结果,综合评定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4.1.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本质是按照章节再现知识的分布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六章,主要包括人生观(人生追求和态度、个人和社会关系)、价值观(奉献服务的价值评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精神动力与追求、放飞崇高理想实现中国梦),爱国的主义(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与中国梦的统一)、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知行合一)、法制理念(特征、体系、法治思维及权利义务)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课程内容较好地涵盖了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毕业要求)。从精神动力到价值取向、从修身治德到法制思维培养,教学内容诠释了精神塑造与规约遵从的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人到社会,教学内容关注思想道德落地实践。由此可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思政教育代表性。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是知识、原理和方法的分布体系,具有静态属性,它是客观的,而课程目标需要通过教学环节的开展来达成,要求学生具有对教学内容理解、消化、加工和改造能力。具有动态属性,它是主观的。教学环节是沟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联系纽带。

4.1.3. 教学环节

如上所述,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学内容向课程目标达成的落实衔接部分,它是教学执行中先后继起的有机整体。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备课)的核心是实效性和针对性问题。之所以思政教育的精神支配、决定、促进和导向导行观深入学生内心的力度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对教学环节处理和挖掘深度不够,按部就班式、平淡空洞地说教很难引起“心灵触动”“共鸣反响”“内省升华”。典型的教学环节包括复习巩固、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和课后作业。教师需要从思想、方法和执行上对这些教学环节上引起足够重视,深思熟虑,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这对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分别加以阐释。

第一,对于复习巩固环节,教师需要关注几个典型要点:首先明确复习巩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温故咀嚼”已学知识的结构、要点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精准聚焦问题根本,从而为新课引入做好承上启下的铺垫。其次,研究复习巩固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先验学习状况,可采用竞争驱动性巩固(比如:对于巩固目标问题,可采用“竞争式”抢答或“点将式”抽答方式来实现,纳入个人成绩评定),也可采用查漏唤醒性巩固(比如:对于巩固系统体系问题,可在群体性回忆中对知识结构理解的缺陷或不足进行校正、弥补或唤醒)。再次,评价复习巩固的质量——多角度评论学生对知识复现的质量,研判其精神状态与品质,关注其复述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流畅性,聚焦其问题暴露和不足,建议其改进方向和途径。

第二,在引入新课环节中,需重点探究新旧知识(问题)在内容上和层次上的逻辑关联。或因果,或并联,或递进,搭桥接榫合符思辨自然规律,水到渠成。这样既能增强对旧知识的巩固,又能刺激对新知识吸收和掌握。大多数情况下,新课引入和复习巩固在“过渡”教学设计上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讲授新课“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第三节)之前,学生通过对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内容的学习,已然知道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明确了大学生确立正确思维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坚持正确理想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美好理想愿景(“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自信意义和信仰力量。这些已学知识和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新课内容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理想信念解决了思想动力、目标和方向问题,那么理想实现(现实)是则是新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新课引入环节中,形象生动地设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根植“实践奋斗”观念,从而为新课引入建立由此及彼的桥梁。自然地,直面理想与现实(矛盾,过程,奋斗),……等新课程内容则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第三,新课讲授既是师生间进行知识传授与学习过程,又是相互间心灵碰撞与情谊交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新课讲授的最终目标(此部分也是教学开展方法的重要内容,详情将4.2节中阐述)。因此,新课讲授是教学环节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主导性。无论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识记、推理和应用,还是对问题、现象、事件进行理性“思辨评判”,都值得精雕细琢——既需要构建结构体系,厘清线索脉络,理顺来龙去脉,又需要精准解析理论,详尽阐释要义,也需要立意高远,升华主题,紧扣时代旋律,更需要可触接地气,可视有感觉,切忌空洞抽象,虚无缥缈。从这个角度审视,新课讲授的品质对思政教育的导行和导向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在讲授“理想的实践性特征”时,把握几个重要思想和观点(课程思政)至关重要:1) 实践贯穿于理想生命的全过程;2) 由实践(认识)产生的理想是丰富发展、螺旋上升的;3) 青年大学生唯有脚踏实地,潜心投入到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各种活动中,才会在认识中理解、思考与感悟,才会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目标),进而努力奋斗(实践),实现理想。将这些思想和观点有机地组织和升华,不仅有助于启发学生将实践(认识)形成理想的哲学原理(即,实践认识论)“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也无从产生理想,更不可能发展和实现理想”这一逻辑关系,而且对于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激励学生通过脚踏实地实践、全面认识(发现问题)和理性思考(分析问题),树立远大美好的理想,并为之努力拼搏,实现人生目标(解决问题)。具备这样意识的授课能够升华教学内容本身,提升授课品质。

第四,归纳总结是教学环节不可或缺部分,它常常通过线索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具有增强知识理解,深化内涵同化作用。归纳总结主要突出知识要点及其相互关系,阐释核心问题,形成重要结论。探索灵活多样的总结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意义。一般说来,启发式“跳一跳摘桃”的师生互动总结方式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针对性更强。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采用学生现场归纳评述教师归结汇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学生要点把握、思维严密、内涵理解、语言表达、信心提升等素养,具有广域性特点。这两种归纳总结方式对于临场互动性较强的思政教育教学(比如:研讨、实践等)开展具有较好的示范性作用。

第五,课后作业对于知识的巩固、理解和应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课堂授课的内容一般是基础的、共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局部的(不可能面面俱到)。精选并布置适度的课后作业,有助于促进学生发现知识上的理解和应用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广视野,达到深化对问题理解(比如:本质、条件、范围、优点,缺点,等),从而对问题的审视更加客观全面。

4.2. 教学开展

如前所述,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是在教育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如果说教学环节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执行手段和措施,具有客观性,那么教学开展则是保障教学环节高效执行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具有主观性。因此,研究教学开展的方法和策略不仅适用于高职思政课程,而且遍及高职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高职思政教育教师应该充当学生的导行、导向者,促进其学习和心智健全,满足他(她)们的求知欲,在教学开展中施加积极影响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2] 。下面从内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4.2.1. 心灵契合

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开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发自内心愿意学,有兴趣学,学有所获,有成就感。解决好学生内驱力归根到底是治“心”。开展“心灵契合”影响,进行关注性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心灵契合”是一种心理学教育干预,它主要体现一种“积极关注,人性理解,共情共治” [13] 。其核心是教育教学融入学生“内心世界”,产生 “和谐共鸣或默契”。持续关注,细致入微并慢慢浸润是其显著特征。“心灵契合”下的思政教育不是机械填鸭式灌输,而是民主与集中、自由与严谨、赞扬与否定相结合的共同探索过程,因此,采用“人本关怀”的心灵契合模式是“一种遵循人类天性的真实教育” [14] 。“心灵契合”重视启发,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15] 。教育的对象是有灵性的人,学生的所有活动都烙上人格和情感印记,也只有让人性自由与行为和谐而生,顺势而为,才能使学生迸发积极有为的内驱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思政教育开展需要从尊重学生人格,满足需求的角度予以契合。“人本关怀”下高职学生的环境是自由的、心性是健康的。经过这个过程“陶冶”,学生获得的道德水平和情操更加成熟与稳定,进而对课程知识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与透彻。

按照“罗森塔尔效应” [16] ,在思政教学开展中采用“心灵契合”方法,让高职学生在一种“关爱”的环境中得到人生、理想、信念、学习和生活的心理援助和辅导,让其在平等的对话中得到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爱关注与重视,将在客观上使学生在智慧、心灵和情感上与思想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正相关作用。学生容易在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中,在健康积极的社团实践中,在浓郁热烈的集体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存在和价值”归属感。因此,积极的“心灵契合”心理学干预不仅能促进思政教育课程目标达成,而且为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其人格、境界和知识的稳健提升,而不是出现信仰迷茫、价值扭曲、诚信缺失,法制淡薄、责任缺失等消极思想。

4.2.2. 元认知

高职思政课程的原理、知识和内容方法常常抽象深奥,晦涩难懂。不仅如此,精神层面的品质塑造和思政观念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绝不是“一次到位”就“扎根心田,根深蒂固”。事实上,无论思政知识内容的理解,还是思想精髓的同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反复实践和咀嚼现象。反复实践和咀嚼的高级形式就是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其本质是对认知思维过程进行“再加工”,是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反省、监督、评价和调节 [17] [18] 。有鉴于元认知从高于直接知识本身的层面研究解决“如何有效地学习”,具有积极开放性和动态发展性特点 [19] ,在高职思政教学开展中灵活运用元认知方法,这对于加快知识理解、养成思想见之于言行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实践开发层面,分析利用元认知理论研究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结合“心灵契合”效应,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元认知实践要以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为手段。根据元认知的结构和体系,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在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面进行实践具有典型代表性。

其一,思政课程中的某些知识及内容较为抽象深奥,而高职学生大多对其缺乏演绎和综合的思维与线索。针对这种情形,可以采用元认知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条分缕析对象的特性,关键性地建立问题的桥梁,创立问题情景,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分析知识间的联系 [20] 。比如:在讲授“坚定价值观自信”(《思政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对“价值观自信”的理解有“云里雾里”“虚无缥缈”的感觉。实质上,这是对问题线索理解不清、剖析不明所致。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精心搭桥构建该主题的连贯性思维。首先抓住根本——什么是自信?接着贴近生活实际,进一步探究核心——自信的源泉(或基础、底气)在何(或凭什么产生自信)?只要抓住自信本质是“自我积极评价”,“具有解决或完成任务的信念或信心”,则结合生活实际可顺势推出自信的基础(底气)——自信来源于“日积月累,充分准备和对规律的精准把握”(没有充分准备,则无自信可言,即无所谓底气)。这个问题解决了,则可以进一步探究“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线索,原来,“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无数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理论是丰富的,制度是优越的,文化是厚重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的指引、取向、准则和要求,伴随并影响着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因而自信的根基是扎实的、牢固的。总之,只要厘清自信的含义à基础(依据)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依据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则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逻辑关系得以厘清。

在思政教学中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对对象的特征研究和提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积累剖析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其对抽象问题的本质进行反向思考的能力。这对提升其自信心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程序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实践性反思、反馈和反省体验。其显著特点是:阶段性(三个阶段),反馈性(执行、总结和评价,进行改进)和计划性(事先有疑问计划,事后有评价释疑)。如前所述,思政教育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具有循序渐进性,需要长期反复“浸润”,故程序教学法能较好地应用于思政教育教学。下面以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内容)学习过程为例,阐明基于自我反省、提问和总结的三阶段程序教学法。

在第一阶段,引导学生自我提问“道德的本质如何?”,“道德意义和力量怎样?”“公民道德准则有哪些?”等。这有利于学生对道德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难度和把握度方面进行元认知体验。在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性自问“对道德的理解程度怎样?”“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困难?”“怎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问题,这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关于道德学习的进展、障碍和过程等方面的元认知体验。在第三阶段,引导学生提问“道德学习的目标达到否?”,“学到了哪些道德知识?”“能够将道德要求向实际行动转换吗?(即将道德要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等上升到吸收借鉴一切优秀道德成果这一高级思想,进而在行动转换的实践中锤炼各种道德品质)”等。这有利于学生自主产生关于道德学习的效果、效率及收获等方面的元认知体验。

在思政课程教学开展中,对抽象性或综合性教较强的问题采用程序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学生处于体验活动中,能明白自己的进行水平,学生反馈中的具体问题可以有及时得到解决。实践表明,这种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提升知识掌握的效果。

其三,思想道德内省和升华并作用于生活实际是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角色扮演法通过临场性体验使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自我追踪、反馈、感染和塑造,这种体验性塑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健的潜移默化品质。

针对高职学生将从事一线职业工作的特点,在思政教育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来营造职业道德的元认知监控和评价环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感染效果。过程1,特定学生站在职业人角色的立场上,利用所学知识来体验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比如:爱岗敬业的过程体验);过程2,未扮演角色的学生观看、记录和品鉴表演过程(比如:体现爱岗敬业的背景、环境、言行、事迹及影响等);过程3,共同检视对职业道德理解的掌握程度(比如:对于爱岗敬业精髓理解,背景表现是否具有“适宜土壤”,环境设置是否具有烘托效果,言谈举止是否揭示内心世界,典型事迹是否表现主题思想,影响意义是否深刻悠远)等。这种角色体验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在职业道德内涵的“品味”中获得监控、评价、调整和内化机会。

总之,元认知是关于知识、体验和监控的具有内在客观规律的整体结构。在思政教学开展中恰当地介入并引导高职学生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审视思政问题本质、默化优秀品质、养成道德情操等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达成。

4.2.3. 环境与氛围

积极向上、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是培育优秀思想品德、萌生高尚道德情操的苗圃。环境与氛围设置对于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开展的质量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探究式”小班化理论和实践 [11] [21] 可为研讨型教学开展的环境和氛围设置提供借鉴范式。

第一,科学设置研讨规模。要保证研讨型思政教学开展的有效性,“研讨”人数应进行科学设置(过多过少都会影响研讨效果),一般说来,选取5~8人为宜(所谓“小班化”)。适量的人数规模不仅可以保证研讨互动的遍及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聚焦问题本质,从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第二,精心设计教学氛围。精细的环境布局和氛围常常对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起“助推剂”作用。具体说来,两种教学氛围设计值得探究,其一,教学中的视听环境应该具有“探究交流”的氛围。典型的思政教育挂图或名言警句语常常带来思想净化、品质提升的心灵震动,能够增强“研讨”的效果。其二,为了增强“探讨”互动效果,前后次序的“古典”座次形式可以用围坐(或环桌而坐)的形式代替。这种设置将有助于“近距离”呈现师生间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从而使思政教学中的研讨亲切自然,“思想火花”碰撞更容易“构建并燃放”。本质上,通过“探究”氛围设计促进学生对思政问题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符合构建主义关于“引出学生参与教学,然后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基础,帮助他们建构新的、更多正确的以及原则性的解释”规律 [22] [23] 。

第三,恰当利用教辅资源。优质的思政教育离不开现代教学辅助设施来“增光添彩”。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等技术,常常能引起“研讨”者心灵共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此外,现代教学手段(方法) (如:翻转课堂、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等)对思政教学开展所产生的激励性影响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思政教学开展的“心灵契合”“元认知”“环境氛围”是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心灵”微格教育方法和策略,它们以过程形式诠释了思政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和陶冶。这些方法和策略不但扩展了思政教学实践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与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它们共同为思政教学课程和培养目标达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3. 教学评价

受社会环境、教育者水平、个人成长经历、认知能力、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政教育的内省和外化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反复性,因此,其培养目标的达成过程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检视培养目标的重要信息源,教学评价的量化形式——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绝非一页试卷、一次考试的及格分数(甚至高分数)所能说明一切的。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也要关注其潜力和能力水平,更要重视情感和思想评价。形成性评价跟踪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其核心目标在于对学生提供“反馈和纠正”机会,以促进学生心智健全发展 [24] 。这种评价形式与思政教育的动态性和反复性特点不谋而合,因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阐释教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的方法、量化及评价。

4.3.1. 课程目标达成方法

1) 目标达成原则

其一,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实效性。从典型思政问题的原理、性质及特点为突破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案例(比如:红色资源的感知理解——红色歌曲比赛、爱国电影品评、革命英烈缅怀,时代楷模访谈等。又如:思想道德与法制观念的建立——警钟长鸣的违法视频、正能量示范的道德楷模、学用一体的法庭模拟等。)帮助学生既抓住课程知识的精髓,又获得活动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更提高思想修养与道德情操。

其二,遵循认知规律,关注逻辑性。根据思维发展线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习题练习,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比如:归纳或演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其三,锻炼科学素养,关注严谨性。通过示范、练习与研讨,培养学生“五性”科学素养(即:思维严谨性、分析严密性、方法正确性、计算准确性、结论客观性)。

其四,任务驱动解决,关注综合性。通过设置课程研讨主题,明确任务和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可行性分析、方案优化、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报告撰写等)。任务驱动下的问题解决实践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思想道德成熟的综合训练过程,对于思政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而言,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 目标达成措施

其一,学习考勤:随机动态考核,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和纪律、制度遵守的品质。

其二,课堂问答:随堂检验学生学习(复习)的水平和质量(包括交流和思想状态)。

其三,随堂测验:快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习状况,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其四,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其五,主题研讨:采用大班授课、小组研讨模式。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解决一个课程中所涉及的综合性热点问题(任务驱动)。在组长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质量评价、等)。教师监控各小组研讨的全过程,实行动态分解和加权评价。通过小组答辩(教师和学生现场互动)促使学生的在研讨中提升知识、能力和素养。

其六,期中考试:阶段性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水平。

其七,期末考试:综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水平。

4.3.2. 课程目标达成量化

1) 成绩评定

其一,评定依据。首先,采用形成性、分解性和动态性原则,其次,各环节综合考核,加权评定,为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奠定量化基础。

其二、成绩构成。成绩由各模块的分值共同构成。表2给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及比例分配。

Table 2. Grade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al distribution of course assessment i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 of law

表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及比例分配

2) 目标达成量化

表2中,根据“平时成绩”“研讨成绩”模块属性,各条目可以恰当地指向课程目标(比如:“考勤”可以量化学生对纪律、制度遵守的品质,又如:“协作”可以量化学生团队合作品质),但是,期末(期中)成绩并没有涉及具体的考核内容。因此,期末(期中)笔试命题的考核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要求。为此,在考虑知识的特点的基础上,需分类设计与组织题型及比例,使各类题型都能有效地拾取考核要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分析奠定基础。根据各模块具体条目对课程目标的考核分值,利用3.2小节关于课程目标达成理论,可以量化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表3列出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9级工业设计与制造2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达成量化信息(注:各类基础考核值与所考核课程目标的内容成正比)。

Table 3.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f course objectives’ achieving degree i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 of law from class 2, industri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grade 2019, Chengd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表3.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9级工业设计与制造2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达成的量化信息

4.3.3. 课程目标达成分析与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根据课程目标的达成的定量值,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其一致性和差异性,剖析差异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为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直接依据,指明改持续进改的方法和措施。比如:根据表3可知,课程目标5~8的达成度较高,表明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实践体验上具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纪律意识,团结协作和知识分析运用有较好的表现。而课程目标2关于人生观理解、价值的深度剖析能力有待加强。(如:期末考试材料题对“人生价值”意义、精神和榜样分析水平的基础达成值较低)。此外,课堂测验的基础达成值较也低。在后续教学中,持续改进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课堂教学及知识应用训练。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课程对某一毕业要求的支撑可能是某一个课程目标,也可以是多个课程目标的平均值,比如:对于毕业要求1“三观认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2、3和5均能够对其支撑。因此,该课程对毕业要求1的达成度的贡献 p 3 (见3.1小节)是课程目标2、3和5的平均值,即: p 3 = ( 0.71 + 0.78 + 0.80 ) / 3 = 0.76

课程目标达成分析仅仅是“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即:“毕业达成评价”中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思政教育教学开展”的成效影响着“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结论及持续改进的方向和要求。因此,课程目标达成分析和研究是“OBE”理念下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向性目标,具有定性和定量成效考核特征。

5. 结束语

借助国际工程教育的“OBE”理念,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构建教育教学体系是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色”。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是集系统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与一体的有机整体,闭环性、前进性和动态开放性特点使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体系的核心,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开展实践从行动指南、开展技术方法和评价措施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究。重点从“心灵契合效应”“元认知”和“环境与氛围”的视角探索了“道德和情操”培养的心理学与现代教育方法(技术)对“思想健康成长”的影响。这对调动师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性培养,提升课程目标及思政教育毕业要求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工程,需要从实践角度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略。研究它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推进其实效接地气,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思政教育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校企合作横向项目(2023510105000765)。

文章引用

朱 君.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出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Research on Outcom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J]. 教育进展, 2023, 13(09): 7051-706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97

参考文献

  1. 1. 申丽丽. 高职思政教育当下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分析[J]. 现代妇女(理论版), 2014(2): 90-91, 98.

  2. 2. 王凤芹. 浅议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职教论坛, 2010(2): 38-39, 42.

  3. 3. 刘兴. “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8(2): 103-104.

  4. 4. 王华兵, 蒋强军. “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教学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13(6): 240-242.

  5. 5. 邵建平. 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 职业教育研究, 2011(7): 29-31.

  6. 6. 张婷.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之探析[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2(37): 99-103.

  7. 7. 余波. 适应高职发展新变化, 构建思想教育新体系——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政课的失效性改革[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7): 31-33.

  8. 8. 郭容花.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及策略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9. 9. 徐涵. 就业向导的职业教育反思[J]. 教育与职业, 2006(15): 5-8.

  10. 10. 顾佩华, 胡文龙, 林鹏, 等. 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1): 27-37.

  11. 11. 罗航, 朱君, 徐晓秋, 等. 高校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及质量保障研究[J]. 教育进展, 2020, 10(4): 550-565.

  12. 12. Rogers, C.R. (1969) The Freedom to Learn.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olumbus, 18.

  13. 13. 王法敏, 马仲雄, 艾陟邦. 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 科教导刊, 2016(5): 172-173.

  14. 14. 于尔根∙厄尔克斯. 卢梭与“现代教育”意象[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4(1): 46-61.

  15. 15. 姚黎明, 史曼莉, 康雯, 等. 大学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08, 4(4): 55-58.

  16. 16. Rosenthal, R. (2003) Covert Communication in Laboratories, Classrooms, and the Truly Real Worl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151-154. https://doi.org/10.1111/1467-8721.t01-1-01250

  17. 17. Flavell, J.H. (1981)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Dickson, W.P., 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35-60.

  18. 18. Bake, L. and Brown, A.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earson, P.D.,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Longman, New York, 353-394.

  19. 19. Flavell, J.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34.10.906

  20. 20. 朱君. 元认知理论下提升成人教育效率的方法探讨[J]. 成人教育, 2015, 35(8): 18-21.

  21. 21. 朱君. “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19): 58-59.

  22. 22. Holt-Reynolds, D. (2000) What Does the Teacher Do? Constructivist Pedagogies and Prospectiv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Role of a Teacher.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 21-32. https://doi.org/10.1016/S0742-051X(99)00032-3

  23. 23. Shuell, T.J. (1996)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Classroom Context. In: Berliner, D.C., et al.,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726-764.

  24. 24. Bloom, B.S. (1969)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Relating to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Tyler, R.W., E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New Roles, New Means: The 63r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I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6-50. https://doi.org/10.1177/01614681690700100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