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6607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5491

地方红色资源的数智化应用与小学“四史” 教学改革融合路径探究

——以杭嘉湖地区为例

黄今典,陈炫铮,叶亦扬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31日

摘要

“数字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视阈下,如何推进新媒体技术下的四史课堂教学改革,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但初中和小学“四史”教学过程中依然呈现出资源应用的三大壁垒,即学科之壁,“大思政课”未与各学科教育紧密融合,小学四史教育未能与人教版教材贴合;内容之壁,地方红色文脉体系未形成连贯体系,文化资源难以落地;形式之壁,四史活动展开形式较为单一且课堂新媒体使用较为单质化。基于此提出新兴教学模式构想——以构建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四史教育素材破学科之壁,以构建连贯时空的杭嘉湖文化脉系破内容之壁,以构建多样化、数字化的四史教育形式破形式之壁。以期实现地方性红色资源的创新性运用,助力初小“四史”教学数字化改革。

关键词

数智化,地方性红色资源,初小“四史”教育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 of Digitized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of Local Revolutionary Resources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mmunis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s

—Taking the Hangjiahu Area as an Example

Jindian Huang, Xuanzheng Chen, Yiyang Ye

College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Apr. 29th, 2023; accepted: May 24th, 2023; published: May 31st, 2023

ABSTRACT

Under the threshold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China”, how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ocialist development across Chinese society under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fasten the first button of life” for childre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ut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ducation of communism in junior and primary schools still presents three barri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s. These barriers are the “barrier of subject, the barrier of content and the barrier of form”. Based on this, the idea of emerging teaching mode is put forward. Firstly, build the red education materials covering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break the barrier of subjects. Secondly, to build Hangjiahu cultural vein to break the content barrier. Finally, build diversified and digital forms to break the form barrier. From this implementation to realize the innovative use of local red resources and help the digital reform of “our histories” of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Digital Intelligence, Local Red Resources, Communism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辟引领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 [1]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进一步指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2] 。由此可见,国家发展需要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将数字技术与融入教育领域。本研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结合目前国内外教育数字化改革,探究地方红色资源与小学四史教育数智化应用的可能实现路径。

2. 地方“四史”资源应用的三大壁垒

目前教学实践中,四史教育的数字化改革仍旧存在诸多阻力。笔者以杭嘉湖地区为例,将地方红色资源课堂应用环节的阻力概括为三大壁垒,即红色文脉整合的“内容之壁”、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之壁”、教育应用情境的“学科之壁”。

第一,学科之壁。“大思政课”尚未与各学科教育紧密融合。2022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各学科应融入于“大思政课”课程建设,如何将四史教育较好地融入进不同学科也成为横跨在各学科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小学四史教育未能与人教版教材紧密贴合。目前各学科的思政教育融合并没有一套能够和现有教材体系紧密嵌合的思政教育素材,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教材体系,缺少不同学科对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范例展示平台。

第二,内容之壁。就红色文化的挖掘整合而言,地方文脉体系难以连贯化。以杭嘉湖地区为例,杭嘉湖地区地处华夏大地东海之滨,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然而目前三地红色资源较为分散,缺少区域间联系,杭嘉湖地区的整体红色文脉不够突出。就红色资源的实际教学而言,文化资源难以走出馆展。在学校的实际课堂教学中,红色知识仅仅限制于宽泛普遍的同质化内容,四史课堂素材主要源于网络,红色教育基地的四史素材难以突破馆展与馆展间、馆展与课堂之间的时空局限。

第三,形式之壁。就四史活动展开形式而言,“四史教育”活动开展形式较单一化。现有形式主要为主题班会、红色知识竞赛、红色主题征文、观看红色纪录片等传统教学模式,易造成低年龄段学生觉得内容较为深入晦涩,难以理解,高年级学生觉得内容较为无聊干瘪。就课堂新媒体化运用而言,课堂新媒体媒介使用较为单质化。目前课堂上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较为局限,主要停留在PPT、视频等形式。此外,由于地方性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化普及度不高,校方无法直接运用红色基地的数字资源开展四史教学。

3. 地方“四史”资源应用“破壁”模式构想

针对目前四史教育数字化的三大壁垒,笔者以历史教学和价值观为双导向,设计三大课程架构体系,结合新媒体技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双轮驱动学生成长,逐一破除内容之壁、形式之壁、学科之壁,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综合素养。

首先,破学科之壁:构建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四史教材体系。202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现跨学科综合育人 [3] 。其一,四史教育与文科结合。文科领域知识的互相迁移,能够实现历史厚度、知识广度的有机统一。政治所研究的国家治理体系等往往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笔者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把握两种学科间的知识关联性,对历史知识进行政治理论的推导。笔者遵循地理学科规律,注重学生时空素养的培养,设计“云端小列车”的课程板块。“红色剧本杀”“日记解密”等系列,则是利用了语文学科重视的文字解读与情感渲染。其二,四史教育与美育结合。充分挖掘蕴涵在历史知识内部的“美的元素”,将历史中的审美因素与历史教学相渗透,让学生在接受四史教育的同时发现美、感受美。同时设法使教学过程充满美的元素,给予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情感生成以广阔的空间。笔者在四史教育中加入音乐、美术等美育元素,创设情景化教学 [4] ,以画论史、乐中学史,“红色小剧场”“红色剧本杀”等系列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

其次,破内容之壁:构建连贯时空的杭嘉湖文化脉系。为串联杭嘉湖地区整体历史文化脉络进行大量调研,将杭州、湖州、嘉兴三地分区域调研,每一个区块抽取关键地点,围绕四史的时间轴线,参考权威平台、数据库、馆陈,挖掘红色历史细节之间的关联点,更为细致地把握红色脉络。以人物、地图、时间等角度进行分类,梳理杭嘉湖地区红色历史的基本脉络。筛选、编写能让小学生理解的红色历史。寻找区域之间红色文化之间的联系。最终将人物行迹为线索,依据革命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走寻发生地点,以此打通地区历史联系。

最后,破形式之壁:构建多样化、数字化的四史教育形式。笔者以历史学的核心素养为剖入点,设计递进式的教学目标。【昨日再现】【史海钩沉】【鉴古知今】三大环节服务以沉浸式的四史教学,分别赋予低年级学生“体验者”、高年级学生“探索者”“创造者”三大递进的角色,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针对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史料求证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三大递进式的能力,在教学层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的核心素养 [5] 。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见图1

上述三端,体现在历史教学导向上,就是要以历史学的核心素养为剖入点,设计递进式的教学目标。【昨日再现】【史海钩沉】【鉴古知今】三大系列产品服务以沉浸式的四史教学,分别赋予学生“体验者”

Figure 1. Desig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red histor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history and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图1. 历史学核心素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下四史教学模式设计

“探索者”“创造者”三大递进的角色,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针对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史料求证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三大递进式的能力,在教学目标层面,阶段性地培养学生历史学核心素养。体现在家国情怀层面上,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旨在构建爱国情怀。【昨日再现】主要通过多种灵活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带领学生去学习历史史实,以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革命人物的个体榜样作用,促使价值凸显;【史海钩沉】系列更加重视学生的认知教育与情感生成,形成对家乡四史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价值升华;【鉴古知今】需要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利用学到的历史知识,以正确的历史观为导向,从小家迈向大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地方“四史”资源数智化应用实践

以杭嘉湖地区“四史”资源数智化应用实践为例,主要体现在【昨日再现】系列、【史海钩沉】系列和【鉴古知今】系列三大维度。具体来说:

首先,【昨日再现】系列:沉浸式的时空观念。该系列依托“红色小剧场”“红色广播剧”“云端小列车”,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为导向,赋予学生“体验者”的角色身份。该系列旨在联动历史事件,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孩子们形成历史态度、了解历史选择 [6] 的同时,将对历史事实的理性认识转化为细腻的时空体验。

1) 沉浸式的体验——红色小剧场。立足杭嘉湖地区丰富红色历史,采用生动化形象化的戏剧语言,高校师范生设计“从G20到亚运会”“民主协商小古城村”等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专题红色小剧场,高校戏剧社团与初中和小学合作,大演员与小演员联动参演,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

2) 与历史的对话——红色广播剧。故事住进耳朵,以二维码为媒介,打造有声立体绘本。针对识字不够丰富且爱听故事的低年级学生群体,制作以活泼生动的人物故事专题的广播剧,将可触摸的立体体验与音频、图文相结合,翻页即呈现立体的“纸上广播剧”,学生通过扫描实体书的页脚的音频二维码,即可聆听相关小故事。

3) 掌上的博物馆——云端小列车。云端展馆游览,设计打卡规则,让VR资源直通课堂。在整合形成区域性红色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利用animate软件制作数字文旅地图。设计相关积分奖励机制,将数字文旅地图与学生成长档案的课程评价体系结合,以云导览为红旅的具体实践减负。此外,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担任“讲解员”的角色,让红色教育基地的VR资源走入课堂。

其次,【史海钩沉】系列:自主式的史料搜证。该系列围绕“专题日记探秘”“红色微剧本杀”“小老师圆桌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求证能力为导向,赋予学生“探索者”的角色身份。在前系列基础上,该系列旨在使学生从体验模式过渡至自主模式,从例证到辨证 [7] ,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史料的习惯,注重“研读与挖掘”“辨析与应用”“求真与求证”这三大能力培养。

1) 红色微档案库——小小档案员的一天。模拟小档案员,收归整合史料,厘清史料基本类型。与专业档案员对接,让学生走进地方档案室,通过观察学习有关档案分类与整合的相关流程。实践活动后,教师分发布置四史主题的史料素材,由学生团队模拟档案员进行史料的整合、分类、编订工作,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数字化的红色微型档案库。

2) 日记里的秘密——人物专题日记探秘。解密人物日记,撰写侦探日志,实地考察故事发生地。通过挖掘俞秀松等专题人物日记,以事件为顺序串联其作出的历史选择。打造学生的“侦探日记”,按阶段设计线索,鼓励学生提取日记关键词与梳理相应史料,以解密的方式解锁故事原发生的视频,打破时空壁垒,将历史故事与现实场景重合,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3) 红色微剧本杀——我是大侦探专题。知识储备关卡,融入游戏元素,解锁多元故事情节。依据历史原型事件,将故事改编为“谍战本”“推理本”“情感本”“演绎本”“机制本”等多元模式的剧本,同时采取“红色长征生存模式”“解百大商店经营模式”等情景模式配套,在历史情境的牵动下,通过团队合作破解谜题、渡过困境,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最后,【鉴古知今】系列:启发式的创造者。该系列以“新闻头条”“时代论坛”的形式培养其思维与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为导向,赋予学生“创造者”的身份。该系列作为【昨日再现】【史海钩沉】系列的延伸,旨在让孩子们进一步发挥能动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逻辑建构,用创作解释历史 [8] ,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

1) 小老师圆桌派——红色微课。圆桌派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谈话类的唠家常嗑。课堂由特定话题为主题,采取师生围坐的“圆桌派”趣味形式,自由表达观点与例证,以“师生们的对话”还原真实生活的聊天场景,承载多维观点,最后剪辑为时长5~10分钟的原创性微课,在带来趣味的同时激发智性的活力,让孩子们参与到优质课程的录制环节。

2) 小小新媒体人——新闻头条。小记者采访会,制作新闻头条,打造自媒体小电台。邀请地方性四史见证人,让学生作为小记者设计采访提纲、参与采访。采访后,由学生将电子手账制作与历史叙事相结合,围绕“历史故事回溯”“历史人物画像”“历史人物解读”维度,制作《请问答,1978》等系列主题电子“旧”报,在教师指导下建设自媒体的电台栏目。

3) 为时代而发音——时代论坛。红书架热搜榜,开创论坛栏目,鉴古知今阐释观点。开设红书架热搜榜,由教师撷取时下热门话题进行榜单热度排名,在热搜榜的基础上推出“时代论坛”栏目。以“时代论坛”这一线上交互平台为载体,由学生结合地方四史经验阐释时下热点,鼓励孩子们“抢沙发”,对当下时事热议话题的评议与讨论以期吸收多元化的观点,探索新的思维模式。

5. 总结:加强地方“四史”资源数字化与“大思政”结合

“数字中国”的教育数字化大趋势下,新媒体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持续推进,其中地方红色资源与初小四史教育数智化应用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落实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和纲要,及时修订思政课统编教材,持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教材教辅和读本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适应性 [9] 。中小学“四史”教育与国家“大思政”框架相结合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史”教学模式,现有四史教育从地方红色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设计三大维度出发,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合与转化。以杭嘉湖地区为例,笔者发现四史课堂阻力主要为红色文脉整合的“内容之壁”、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之壁”、教育应用情境的“学科之壁”这三大壁垒。基于此,笔者以历史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双导向,对三重破壁提出构想。针对学科之壁,通过四史教育与文科、美育融合,形成多学科综合教育素材;针对内容之壁;针对内容之壁,还需构建连贯时空的地方四史文化脉系,将地方性红色教育基地资源与课堂对接;针对形式之壁,以历史核心素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设计【昨日再现】【史海钩沉】【鉴古知今】三大课程体系,赋予学生“体验者”“探索者”“创造者”三大角色体验。要实现数字技术与地方红色资源创新性结合,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思维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文章引用

黄今典,陈炫铮,叶亦扬. 地方红色资源的数智化应用与小学“四史”教学改革融合路径探究——以杭嘉湖地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 of Digitized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of Local Revolutionary Resources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mmunis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s—Taking the Hangjiahu Area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3, 13(05): 3119-31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91

参考文献

  1.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N]. 人民日报, 2023-02-28(001). https://doi.org/10.28655/n.cnki.nrmrb.2023.002097.

  2.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教基〔2022〕5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eqid=920191d30002357000000004645c3b08, 2022-11-08.

  4. 4. 戴羽明, 范英军. 初中科学课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䋉转型——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3, 24(1): 58-63.

  5. 5. 张乃和.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 历史教学, 2021(15): 69-72.

  6. 6. 安世皓. “时空观念”之“时空”再解读[J]. 历史教学问题, 2020(3): 182-185.

  7. 7. 黄牧航. 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反思[J]. 历史教学, 2022(10): 18-23.

  8. 8. 张胜平. 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选择[J]. 历史教学问题, 2017(4): 115-117.

  9. 9. 教育部等十部门.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教社科〔2022〕3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eqid=b2a34ed90000d131000000056433a885, 2022-08-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