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4, 4, 68-7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4.43B013
68
The Study of Word’s Coloring Meaning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Yan Liu, Yue Gao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Email: jljaly@163.com, gao_yue99@sina.com
Received: March 2014
Abstract
Vocabula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meaning includes three parts, rational meaning,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coloring meaning. At
present ,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coloring meaning is a vacanc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echan-
ism of mastering coloring meaning. We als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students when
they study coloring meaning fr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 ry angle and cognitive pers-
pective.
Keywords
Chinese Words Acquisition, Coloring Meaning, Cognitive Perspective
汉语词汇色彩意义习得的认知心理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刘 妍,高 越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Email: jljaly@163.com, gao_yue99@sina.com
收稿日期: 2014年3月
摘 要
词汇意义主要包括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掌握词汇的色彩意义对于外国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词
汉语词汇色彩意义习得的认知心理研究
69
汇意义重大。本研究主要考查了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词语色彩意义的心理机制,分别从第二语言学
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角度考查学生掌握词语色彩意义的心理特征,建立了色彩意义学习的认知图式,并
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
汉语词汇习得,色彩意义,认知
1. 引言
词语(包括词和固定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本体研究相对薄弱,词语教学研究
一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词语的意义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理性意义、语法
意义和色彩意义[1]。色彩意义是词义内容中一个独立的部分,它既与理性意义、语法意义有紧密的联系,
又是一种独立于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之外的词义内容,每一个词都有它的色彩意义[2]。目前,对于词语
色彩意义教学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的领域。留学生最常出现偏误的是感情色彩意义和语体色彩意义。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色彩意义习得。
2. 第二语言词语意义习得过程的特点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对于词语意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区别。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对目的语词语
的色彩意义的理解困难比较大。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词语的色彩意义理解不透,掌握不好,
用所学的词去构造句子的时候就会发生色彩或风格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说出来的话语就不得体。
词语是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学习,都有一个掌
握所学语言词语的过程。词语的掌握过程,首先是对词语的形式及意义进行感知与理解,然后是将所学
词语正确地用于言语表达[3]。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的词语掌握过程上具有自己的特点。
2.1. 从语码的“转换”和意义的“注释”开始
因为成年人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并具备了用母语进行抽象思维的很强的能力,所以他们理解、
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一般都是从语码的“转换”和意义的“注释”开始的。所谓语码的“转换”,是指把
目的语词的语音形式(或书写形式)转换成母语的词或词组的语音形式(或书写形式)。这种“转换”是通过
教师的帮助、查词典或阅读教科书上的词语翻译的形式实现的。所谓意义的“注释”,是指由母语词或
词组的意义去“注释”目的语词的意义。语码的“转换”和意义的“注释”是目的语词的声音和意义跟
母语的词或词组的声音与意义建立联系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手段,是第二语言学习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里达到对目的语词语所表示的“日常概念”或“科学概念”的掌握[4]。
这种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比如在查双语词典以及在看教科书的词语注释的时候经常碰到,它会
给词语的“转注”活动带来一定的麻烦。但从概念上来说,A语言的一个词和 B语言的几个词各自所表
达的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但是 B语言各词所附加的色彩意义不同。所以在学习者理解这些词的时候,在
理性意义之外必须弄清色彩意义,否则容易出现偏误。
2.2. 由“分解”到“综合”
儿童对母语词语的理解与把握是在把握住所听、所说的话语中的语言片段的整体意义的情况下,逐
步分化、发展到对语言片段的一个个词的理解与掌握的。成年人理解、掌握第二语言的词汇,需要先从
汉语词汇色彩意义习得的认知心理研究
70
话语语言片断中把词切分出来,结合语码的“转换”和意义的“注释”活动,对词的语素构成和语义关
系进行分析,然后才能综合的达到对目的语词语的准确、透彻的理解与掌握[5]。
2.3. 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的紧密相关
第二语言活动中,学习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包括学习母语的经验),以及跟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抽象
思维能力、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对目的语词语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学
习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并掌握目的语的许多词语。成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那些词语,有些是
第一语言学习者在短时期内难以掌握与理解的。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工具,它能反映人类的共性。比如都要用词语的形式来表达一定的概念,
不同语言的不同的词语会表达内涵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语言作为一个民族自己创造的产品、作为该民族
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又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认识主客观世界
的方式方法等诸多因素,共同促进了一种民族语言的形成。于是,人们在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再
学习其它民族语言(第二语言)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使用“转注”的方法,使两种语言的词在意义上建立联
系,能较快获得对另一种语言的词义的理解;另一方面,用“转注”的方法往往不能把一种民族语言的
特有的个性特征反映出来。
3. 第二语言词语色彩意义习得的过程
认知科学认为,语言运用的心理过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人脑处理各种心理表征的过程从本质上说
是认知的,这一过程的基本模型同样可用来解释人类语言的感知、理解、贮存、检索和产出。认知科学
对人类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当今的心理语言学已具备广泛的认知基础。从认知科学的
角度看,人的大脑是一个有一定容量的信息处理系统,而语言知识的习得和使用与其他知识一样是一个
信息处理的过程,即以大脑“信息处理器”为中心,一头连接输入而另一头连接输出的信息处理过程。
同时,知觉、表象、记忆、理解、意识、决策等心理表征都将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产生制约作用。总之,
第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第二语言的习得建立在学习者自身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
而不能超越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认知研究涵盖了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包括知识表征和结构,知觉信号的检测和注意,模式识别,
记忆的结构和模型,学习和记忆的策略,思维与解决问题,概念和规则,语言与认知发展,认知的自我
监控等。对外汉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是把认知的过程和理论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的一
项研究[6]。接下来我们将研究与词语色彩意义的习得相关的认知理论,分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词语色彩
意义的认知过程,寻找其中的认知规律,从而遵循规律进行词语色彩意义的教学,促进学生准确、高效
的习得汉语词语的色彩意义。
3.1. 表征与图式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是一个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也是一个外显与内隐的过程。汉语的词语作为信
息输入学生的头脑,并非像照相机似的直接在大脑中成像,而是像电台、电视台播放或传真机那样转化
成有意义的声波或光波,然后为人脑所接收、加工成相应的词语。也就是说刺激信息在头脑中不是以某
种原始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而是转化成神经能,由神经能对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编码、归类、贮存等),
从而形成有关的内容和组织(即图式)。外国学生就凭这些图式以及图式之间的联系,去认读、理解汉语材
料,或口说、手写自己的思想、见解。这一过程被认知心理学家称为“表征”。
表征是指信息在内部加工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是思想、事件、事物等在头脑中获得、贮存、转化、
汉语词汇色彩意义习得的认知心理研究
71
形成图式并付之运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根据不同的信息加工形式,把知识表征分为三种类型:类比表
征、命题表征和程序表征。三种类型的知识表征以命题表征最为重要,因为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存在形
式,也是认知心理学占主要地位的表征形式。
留学生掌握汉语词语的色彩意义应用的是命题表征,而正确的运用词语的色彩意义则属于程序表征。
程序表征即是指对知识系统中的操作性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例如,外国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
够选择合适的语体进行交际,就是从操作性知识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命题表征的一个重要的模式就是图式。刺激之所以能够得到反应就是学习者的头脑中存在图式(即认
知结构)。这些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又不断的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重复和重现,从而概括、升
华为有等级层次的系统。正是因为图式系统的等级作用,他们就能同化同类的或下属的新的刺激信息。
一个图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各种图式相互联系、渗透的。
3.2. 元认知
人类的认知一般分为三个层级:1) 简单的认知学习,获得语义知识即陈述性知识;2) 复杂的认知学
习,获得智慧技能即程序性知识;3) 更高级的认知学习,获得调节和控制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即策略知
识,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元认知。实际上,每个语言项目的学习,都始终贯穿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
知识——策略知识”三个层级连续的认知活动和过程。词语色彩意义的习得也不例外。元认知是认知主
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
对象,以认知活动的调节与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它对词语色彩意义的习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 与词语色彩意义习得相关的教学策略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构建起并应用汉语语言模式,并应用汉语语言模式。所谓模
式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假设。认知心理学认为模式是大脑神经机制对外界刺激信息的一种摄入反应。
它把不同感觉神经传入的信息综合起来,建成酷似外界刺激物的模式,这就是编码、库存的过程。所有
模式的建立都必须经过编码才能与其它模式互相区别。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语言模式是由核质(模式的核心)
+外围线索所构成。模式的核质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本质反映,它对事物的再认具有决定性、根本性
的意义。外围线索是唤醒、激活核质的有效信息,对理解、记忆、识别、提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就
教学而言,这些编码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就是说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供并强化编码的线索,
以促进学生建立有关模式。
词语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接收一个词语时,不只是简单的编码、贮存,而是同时把过去
的生活经验融合进去,通过对照、比较、分析、综合、归类等方式进行再次编码,然后才送入脑库相应
的书架中[7]。汉语教师常用的词语教学法,归纳起来有同化法、归类法、联想、比喻法、辨析法、译解
法、数据归纳法等。其中与词语色彩意义模式的建立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同化法和辨析法。
4.1. 同化法
同化法,是利用新旧模式之间的上下位关系来进行词语教学的方法。一般来说,学习者头脑中贮存
了某种知识结构,就有足够条件吸收新的信息,从而扩大、限制或深化原有结构。采用同化法进行词语
教学,使利用旧知识来开拓新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方便学习者编码、归类、入库。如我们在讲解“干
涉”的时候,告诉学生“干涉”一般指管不应该管的事情,含有贬义感情色彩。并把“干涉”纳入到以
前学过的“干预”的知识结构中,“干预”既可以指管应该管的事,也可以指管不该管的事,具有中性
的感情色彩意义。同样在报刊课中学习“如”这个词语,给学生解释“如”的含义就是“如果”,只是
汉语词汇色彩意义习得的认知心理研究
72
“如”具有书面语体色彩意义,而“如果”具有中性语体色彩意义。“就餐”和“吃饭”也是同义,只
是语体色彩意义不同[3]。
4.2. 辨析法
辨析法,是利用模式之间的近似关系来进行词语教学的方法。词性和理性意义是同义词模式的“核
质”,色彩意义、轻重、搭配、范围等是环绕核质的外围线索。外围线索越多、越精细则提取、应用的
正确率也越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辨析词语的色彩意义。如讲解“倘若”、“如果”、“要是”,要指
出“倘若”具有书面语语体色彩意义,“如果”具有中性语体色彩,而“要是”具有口语语体色彩。这
样学生才能正确的提取词语并应用。
教学内核的真正落实是能让外国学生熟练地进行汉语语言模式的匹配和提取。色彩意义教学的目的
是为了学生能够从脑库中提取贮存的词语色彩意义知识,并在交际中正确的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
们要注意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 YETP1432)”
支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符淮青 (2004) 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38-57.
[2] 贾彦德 (1999) 汉语语义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90-316.
[3] 温敏 (1995) 对外基础汉语词汇教学浅谈.
武汉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6, 117-118.
[4] 王魁京 (1998)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156-196.
[5] Vivian Cook (2008)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Hodder Education, London, 46-62.
[6] 刘珣 (200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北京, 101-116.
[7] Corder, S.P. (1983) 应用语言学导论(中译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 89-122.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