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923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91100

双导师制度下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问题研究

万禹麟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2日

摘要

双导师制度已经广泛运用于定向师范生的本科培养阶段。定向师范生从学生到一线乡村教师的角色转变亟待培养路径的提升,其中乡村教育情怀的重要性需要全方位的认知。从现有问题中,笔者以高师院校和导师两大角度为基点,进一步提出有关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可能性。

关键词

“双导师制”,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教育情怀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Feelings of Orient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Dual Tutor System

Yulin Wan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ug. 18th, 2023; accepted: Sep. 15th, 2023; published: Sep. 22nd, 2023

ABSTRACT

The double tutor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stage of orient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ole transformation of orient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students to first-line rural teachers need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path, among which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education feelings needs to be comprehensively recognized.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more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tutors.

Keywords:“Double Tutorial System”, Orient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R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Feeling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5年,教育部推行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将视角着眼于乡村教师的培养上,期望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全面推动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师范生本土化培养,定向培养能胜任多科甚至全科的“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 [1]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更加凸显了在职前培养阶段,为乡村教育提供后备军,将师范生培养为四有好教师的重要性。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 [2] 。起源于英国的双导师制度最开始被创新性地用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而目前也普遍用于师范生的学校培养路径上,主要体现在师范生的实习培养阶段,通过校内的理论导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形成双向配合的培养模式。如何将定向师范生培养为合格的乡村教师,对于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在不同的课程培养当中能否良好融入对于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目前的双导师制度能否在此方面弥补不足,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答。本文希望在现有的制度下发现培养中的不足,重视乡村教育情怀对于定向师范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培养的提升路径。

2. 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重要性

(一) 定向师范生与直属公费师范生在培养上的区别

定向师范生,这里特指农村定向师范生。农村小学作为农村教育的末端,面临的教师补充问题尤为严重,定向培养成为近年来逐步兴起且反响良好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它由湖南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按照“定向招生、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定期服务”的原则,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优质师资 [3]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是改善和优化偏远艰苦地区义务教育师资的重要途径与保障 [4] 。“乡村”规定了乡村定向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场域,但这一场域绝不局限于物理空间,更是文化与心理的共构 [5] 。相较于教育部六所直属院校培养的公费师范生,定向师范生的可选择性更小,在培养课程的设定中,更偏向如何成为合格的乡村教师。于是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的出现,成为了培养定向师范生的产物。全科的设定更加符合乡村小学对于一位老师能够身兼数职,适应跨年级跨学科的现状。

(二) 定向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重点

1) 高标准的培养

“定向”的内涵首先是明确了师范生的未来方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非定向师范生即普通师范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成为教师,同样,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这是两者在选择本质上最大的不同。就业方向的定向化,给免费师范生的在校培养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6]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对于从事教师行业的专业人才的期望与要求远高于大部分职业。对于教师的后备役来说,需要以高标准进行培养。定向师范生的身份,也意味着需要将他们作为“准教师”进行培养。定向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品质和教师基本素养,定向师范生应当接受高标准高要求的培养方式。

2) 更加具象化的定位

“定向”意味着定向乡村进行培养。从教师到乡村教师,两者关系不仅是从大范畴到小类别,更是对培养的指向性和具象化。乡村教师必须适应乡村的教育现状,培养从单科倾向于多学科的“多面手”。教学对象更可能包含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如何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需求,这都是教学对象的高度指向性。定向师范生必须明确自己会成为乡村教师的身份。教师教育情怀是教师内心执念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品性 [7] 。而学校在教育情怀上的培养也需要往深入乡村的方向改进。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智库、良知与灵魂,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8] 。对于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定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会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三) 乡村教育情怀培养对于定向师范生的意义

1) 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乡村的环境

乡村教师不仅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位融入乡村,充当着新乡贤的角色。乡村教师身上既彰显乡土属性,又掌握现代知识,引领先进文化 [9] 。定向师范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而拥有较高乡村教育情怀的定向师范生能够在相对更少的时间下转化自己的角色定位,让自身不仅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乡村文化的融入者和传播者。

根据前期主要在重庆市两所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的地方院校——重庆师范大学和长江师范学院的问卷调查,针对师范生共发放210份问卷,收回203份,回收率约96.7%,有效问卷共191份。其中122名定向师范生,定向师范生中愿意深耕农村教书的大约68%,超过非定向师范生的约55%。选择填报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的学生之中有部分并不来自农村,在122位定向师范生中有87名都认为乡村的社交环境是未来从教中最困难的部分。从一直以来生活的城市环境到乡村这样一个更具“人情”的社会体系当中,对于这部分定向师范生而言,是一大难题。部分生源来自城市,这本身也有一部分城市化带来的结果。乡村面积的缩小,人口的流失,这些来自城市又进入乡村的教师必须完成自身认知的转变。乡村教育情怀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定向师范生对于未来从教地的接纳度,增加了对乡村环境的适应性,从自我意愿为出发点帮助师范生完成对于乡村的认同。

2) 增强职业认同,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

对于乡村教育环境的适应直接影响师范生对于教师行业的期望值。热爱源于期待。看好教师行业的前景,认可教师的价值,才会产生动力去追求自己在教师职业道路上的发展。乡村教育情怀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特别是对于“乡村教师”这个角色的认可度。

3. 双导师在定向师范生培养下的不足

(一) 双导师之间缺乏沟通

对于本科生培养阶段而言,大部分高师院校的导师选择是随机分配,并不是双向的选择与匹配。这也导致校内和校外导师之间职责的分割。在学校内属于校内导师责任范畴,在一线学校实习期间由校外导师对师范生进行培养指导。两者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使双导师制无法实现真正落地。从形式上是双导师,实质上还是导师的单独培养,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制度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双导师之间沟通的问题,也会直接反映在教育理念的不匹配。针对定向师范生的现有问题,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无法形成合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同冲突是人力资源冲突的主要组成部分 [10] 。两位导师必须具备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抽象化的概念,具体的落实与贯彻离不开双导师所统一认可的资源匹配方式。

(二) 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缺少交流

学生往往不主动寻求导师的帮助,部分导师也不会定期召集学生加深了解,于是两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局限。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导师能够提供给自己什么帮助,在哪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主动询问导师获得建议;同时,导师的主业并不是带学生,分给学生的精力有限,部分导师缺少责任心,不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这背后,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相关制度落实的疏忽,没有为本校导师与学生搭建合格的沟通平台,缺少相关的内部奖惩激励机制等等。导师很少关注学生对于教育行业本身的理解,双方的沟壑会因此而扩大。

4. 定向师范生在双导师制下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提升路径

在大环境政策支持下,笔者希望从落实的小方面,即学校内部、导师本身为基准点发散,探讨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改进措施和不同的提升路径,为培养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 高师院校方面

1) 完善遴选–监督–激励–培训机制

高质量的导师团队是培养的前提。不仅是选择高学历、高素质的导师,也需要对导师自身的求学经历和观念进行筛选。定向师范生去往的是“乡村”,校外导师可以优先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乡村教师。当下和未来的相对应,有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校内导师的选择上要考虑是否有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同时了解教师对于培养定向师范生的看法,将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乡村教育情怀的长期培养路线。有独特想法和基本认知观念的教师是师范生最好的“引路人”。

高校在建立基本的制度后也需要实时检验和关注。确保一个方案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督导。对于导师的指导可以进行时限和次数的基本规定,超额完成且反响良好的给予适当奖励,而低于基本值的采取通报批评等措施。奖惩制度与监督往往是并列而行,及时的关注能够约束导师的基本职责,保证底线,鼓励上限。同时,定期召开导师内部交流研讨会,将最新的相关方案传达给导师,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建立反馈的机制和渠道,让学生能够及时评价导师的学期工作,反馈自己本学期的收获与不足。

2) 加强高校–一线小学双边合作,定期关注学生动态

高师院校可以加强与一线小学的合作,建立更丰富的实习培训基地资源。一线资源既包括城市中的名师名校,也要兼顾一些走在前沿的乡村小学。学校要广开门路,加大对新手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11] 此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师范生的培养。高校需要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深入一线了解在岗教师的日常教学。这样的活动交流机会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师教学技能,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师框架的思维形成。定向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乡村教师,不能把视线禁锢在从大四实习到毕业的短暂时间内,真正的培养需要四年当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与改变。

(二) 导师方面

导师作为主体之一,往往担任着主导的角色,他们的观念与做法会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双导师制”施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储备情况,因此导师队伍建设既要重视遴选,也要重考核、重培训 [12] 。加快建设更加专业化的双导师队伍,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导师的自身意识和素质。

1) 校内导师

① 思想上重视

作为陪伴与见证定向师范生完整成长时期的高师院校导师,必须得意识到乡村教育情怀作为媒介于师范生的重要程度。如果校内导师仅仅按照规章照本宣科,却没有真正意识和了解教育情怀培养的本质,如今制度忽略的问题就很难得到真正解决。校内教师可以多加关注相关报道和研究,了解一线研究对于教育情怀培养的新发现。部分导师并没有接触教育学类的求学背景,为完善这部分的空缺,可以配合学校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首先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从根本上改变认知,将培养乡村教育情怀作为一大议题贯穿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当中。

② 行动上坚持

校内导师应当成为学生的第一关注人。校内导师作为原始主体,在如今新的培养模式如“3S”三导师制被提出,即学校安排由校内专任教师、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和省(市、区)中小学学科教研员组成导师组 [13] 的背景下,依然无法否定校内导师的纽带作用。校内导师可以根据校外导师提供的学生目前状况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辅导。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中间人,校内导师不仅是要将学生对于教师职业和乡村任教前景的思考及时传递给院校,同时也要配合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支持项目,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提升和快速的回应。

2) 校外导师

目前来看,校外导师主要是在实习期间介入对于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校外导师往往是具有一定经验的前沿优秀工作者,导师自身的经验就是培养定向师范生最好的范例引领。作为一线教师,他们本身就经历了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转变,作为前辈,可以多加参与师范生的本科成长时区。在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培养的本科期间,校外导师与学生建立日常的联系,及时给予学生有关教师职业困惑的解答,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途径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心理上充分准备角色转变所带来的环境变迁。

定期给予学生和学校反馈,密切关注学生对于乡村从教意愿的思想程度。校外导师不仅是教授学生师范技能和授课经验,还应该传达自己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在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定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纾解。同时,以教师的角度来看待有关教育情怀培养和快速融入“乡村”教育环境的问题,校外导师需要及时给校内导师和学校反馈自己的建议,联合两者为培养创造更多的改善空间。

5.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双导师制度,通过对定向师范生(特指农村定性师范生)目前的培养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定向师范生群体的特殊性,即定向“乡村”,发展“乡村”,融于“乡村”。为此,校外一线导师、校内导师以及高师院校都应该重视对定向师范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实时调研,同时积极建立一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渠道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乡村从教生活,做好充足的心理和知识储备,最大程度地发挥一线典型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作用。教育情怀培养对于定向师范生而言不仅是必备的素养,也是师范生职业道路上最好的“领航灯”。本文关注乡村教育情怀,响应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大环境发展规划,关注教育,聚焦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落脚于农村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在未来,笔者希冀能够为双导师制度缺乏导师双向交流和师生沟通等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途径,让院校培养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于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为续写定向师范生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提供实施的不同路径。

文章引用

万禹麟. 双导师制度下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Feelings of Orient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Dual Tutor System[J]. 教育进展, 2023, 13(09): 7080-70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100

参考文献

  1. 1. 本刊编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J]. 人民教育, 2015(12): 24-25.

  2. 2.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018-03-22, 2023-08-08.

  3. 3. 李静美. “后中师时代”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形成的内在机制[J]. 教育科学, 2020, 36(4): 76-82.

  4. 4. 戴云, 李方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机制与策略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9): 56-60.

  5. 5. 周大众. 乡村定向师范生卓越潜质提升: 内涵、价值与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19(5): 40-46. 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190802.002

  6. 6. 路正社. 免费师范生就业定向化分析及对策研究——如何使免费师范生走向基层留在基层[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3(5): 108-112. https://doi.org/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0.05.018

  7. 7. 韩延伦, 刘若谷. 教育情怀: 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 教育研究, 2018, 39(5): 83-92.

  8. 8. 唐松林, 姚尧. 乡村振兴战略中教师的使命、挑战与选择[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 17(4): 75-83. https://doi.org/10.19503/j.cnki.1671-6124.2018.04.010

  9. 9. 肖正德. 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J]. 教育研究, 2020, 41(11): 135-144.

  10. 10. 石卫林, 程锦, 文永红, 等. 双导师制实施困境成因与改进的质性研究——以S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 75-80.

  11. 11. 刘丽强, 谢泽源. 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型及培育路径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9(6): 77-85. https://doi.org/10.16477/j.cnki.issn1674-2311.2019.06.010

  12. 12. 郭小娜. 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12.

  13. 13. 汪丞, 严文清, 夏力. 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S”模式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1): 70-7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