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9  No. 11 ( 2019 ), Article ID: 33096 , 8 pages
10.12677/AP.2019.911229

The Effect of Group Sandplay Therapy on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Xiaoke Zheng, Yu Hu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Received: Oct. 22nd, 2019; accepted: Nov. 14th, 2019; published: Nov. 21st, 20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group sandplay therapy 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families. Methods: This study used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According to its questionnaire scores, the adolescents from divorced families with low interpersonal trus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roup sandbox for 4 weeks, once a week for 2 hours,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intervene during this period. After the sand table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it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gain for post test. Results: 1) there was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p < 0.05) in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and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family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p < 0.05), and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with complete famil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 divorced family; 3) group sandplay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 with divorced family. Conclusion: Group sandplay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 of divorced family adolescents.

Keywords:Interpersonal Trust, Adolescents, Groups Sand Table Therapy

团体沙盘疗法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郑晓珂,胡瑜

温州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浙江 温州

收稿日期:2019年10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1日

摘 要

目的:研究青少年的人际信赖特点、探究团体沙盘疗法提高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人际信赖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测量探究青少年人际信任特征;根据ITS问卷得分挑选人际信任较低的离异家庭的青少年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持续4周,每星期一次2 h的团体沙盘治疗,对照组在此期间不做任何处理。沙盘干预实验完成后再次使用ITS问卷进行后测。结果:1)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 0.05),男生要高于女生;2)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的家庭状况差异(p均 < 0.05),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要高于离异家庭的;3) 团体沙盘疗法对于提高离异家庭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结论:团体沙盘疗法对于提高离异家庭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人际信任,青少年,团体沙盘治疗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际信任作为一种社交现象,发生在两人及以上的与人交往中。个体期望自身可以被别人相信,而且也期望相信别人是有价值的。信赖作为一个繁杂的社会表现,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辛素飞,明朗,辛自强,2013)。高信任水平能有效提高人际间的关系允诺和满意程度(Righetti & Finkenauer, 2011),增强集体间的互助和互动(Kramer & Carnevale, 2001; Balliet & van Lange, 2013),显著提高社会和谐有序与国家发展水平(Labonne & Chase, 2010),打破信任则代表着个体与他人或群体关系之间的疏远、偏见及社会关系的结束(Robinson, 1996)。

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穆光宗,2019),我国离婚登记数量呈逐年攀升的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离结比为38%;2013年离婚结婚比是26%。由于离婚人数的增长,离婚家庭的青少年儿童人数也呈增长趋势。而离异家庭儿童表现出许多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离异儿童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对象。首先离异家庭儿童的脾性更加急躁,擅长撒谎,并且有与伙伴之间的关系不好、撒谎等现象,他们的外显行为问题明显多于完整家庭儿童。第二,父母离婚也作用于儿童对他人的信赖,因为父母的分开,使孩子对父母生出了猜疑和不相信,有些甚至到长大成人之后依然对父母怀有不信任,有研究表明,尽管完整评估了亲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之后,儿童长大成人后仍不甚信任其父亲。第三,父母离婚不但破坏了儿童与父母之间联系亲密性,而且对其长大成人后形成与他人之间的亲密联系也存在不好后果,儿童人际认知受到父母离婚的深远和负面的影响,使离异家庭儿童难以适应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

根据盛鑫、杭荣华、朱怡然等人(2017)的研究,人际信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方法而得到提高的。本研究将采用团体沙盘疗法对被试开展干预。沙盘疗法是一种让来访者在有沙子的箱子里摆放治疗室中的玩具由此来进行自我表达,使咨询者的无意识意识化,这是一种通过挖掘内心世界来促进人格转变的诊疗方式。该方法的根本条件是认同集体中有着“心理场”,并且能够影响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各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张雯,刘亚茵,张日昇(2010)将此技法引入国内,并结合东方文化与大量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了团体沙盘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证实了沙盘疗法在提高人际信任方面的作用。团体沙盘疗法对改善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干部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作用(邹斌,2019)。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中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了解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究人际信任与性别、父母婚姻状况之间的关系,并且尝试使用团体沙盘疗法来改善有着较低人际信任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人际信任。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从温州市选择一所中学,随机抽选共10个班级进行集体施测。总发放人际信任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81份,回收率为95.25%。其中男生236人,女生145人。

按照初期分发的问卷,去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成绩,算出人际信任的得分并采取“总体平均值加上/减去一个标准差”作为参考依据(Mean = 76.9,SD = 8.93),将得分依据高、中、低三个层次水平划分,从最低层次中选择被试。筛选出离异家庭且得分小于67分的15名同学,进行面对面单独访谈判断该同学的测验结果的真实性,并询问其是否愿意参与本次实验。最后确认12名学生参加本次实验,此次量表的得分作为前测成绩。把选取的被试进行完全随机分组(抽签决定),平均分为两组。一团体沙盘疗法实验组(称为实验组);二对照控制组(称为对照组)。

2.2. 工具

人际信任量表(ITS)

人际信任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3),是美国著名学者Rotter, J.B.在1976年编写制作。问卷用于测量被试对他人的举止、约定或(语言和文字)陈述的可信性的预估。测量项目含有多种情景下的人际信赖,关乎多种社会人员(含有父母、推销者、普通人、政客及媒体)。该表存在两种维度,一是对待朋友或家里其他人员的信任(特殊信任),二是对待没有直接关联人员的信任(普遍信任)。采纳五分对称计分法,5分为完全不认可、1分为完全认可。因此问卷总得分由25分(信赖水平最低)到125分(信赖水平最高),75分为中间值。

编制者曾对4605位大学生用此问卷开展了施测得出本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0,时隔7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56 (p (0.01,n = 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 (n = 42)。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它量表显著关联的项目,故确保了本量表的区分效度。

2.3. 干预方法

为避免产生主试效应,实验中采取双盲控制,即所有被试、问卷施测者2以及沙盘治疗者都不知道此次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案见表1

Table 1. Experimental scheme of group sand table therapy

表1. 团体沙盘疗法实验方案

2.3.1. 实验前阶段

在实验开始之前,向全体参与实验的被试表明本次实验是一个心理学实验,不对其产生任何不良后果,为了确保实验成绩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实验目的保密,并请被试承诺在实验阶段中参与试验,不得缺席,直至实验结束。

2.3.2. 实验阶段

① 团体沙盘疗法实验组

进行首次沙盘实验前,先促进被试成为一个团体,被试之间进行自我介绍,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在每次沙盘创作之前,用抽签的方法确定被试的制作次序。

团体沙盘制作指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沟通的愿望,也有遇到的困难,但有时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清楚我们内心的想法。下面让我们用这些沙具在箱子里一起完成一个作品,这只是一个心理实验,不是考试,所以不用去要思考正确与否,只用把自己想摆的摆进沙箱里,表述出自己的愿望即可。抽签决定次序,每一轮按次轮流摆放沙具;一次只能进行一个操作,如放一个玩具、造一条河、或堆一座山等。挪动时只能挪动一个沙具,若选择挪动沙具或改变地形,则不能再放沙具。选择和摆放的过程中,不可以进行言语和肢体交流,也不能将沙箱里的沙具拿掉或者重新放到沙具架上,如果对别人摆放的沙具感到不舒服,可以在挪动其位置或用沙子将其埋掉。在制作时,你也可以决定在某一次舍弃摆放的机会。建造的最后一轮,所有人摆放完毕后,大家还有一次对整体进行修改的机会,但不可再增加沙具,也可以选择舍弃。

创作完成后,治疗者和团体人员一起剖析、讨论作品,团队成员之间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讨论结束后,经过成员的同意,治疗师给沙盘拍照;结束时询问成员沙盘要自己拆还是由治疗师拆。

② 对照控制组

对照组被试,在实验进程中,不进行任何实验干预。

2.3.3. 实验后阶段

以人际信任量表为手段,对被试开展统一的测试,并对总分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总体特征

1)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描述统计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 of adolescents

表2.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描述统计结果

描述统计结果:本研究被试的人际信任均值为76.90,标准差为8.93;普遍信任维度得分的均值为44.34,标准差为6.28;特殊信任维度得分的均值为32.56,标准差为5.36。

2)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单一样本T检验见表3

Table 3.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 of adolescents and t-test results of single sample in each dimension

表3.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及各维度单一样本T检验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本次实验中被试的人际信任的总体均值(t = 4.150,p < 0.001)和普遍信任的均值(t = 25.991,p < 0.001)显著高于理论平均值,而特殊信任的平均分(t = −23.520,p < 0.001)显著低于理论平均值。

3.2. 性别对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

将性别当作分组变量,对男、女生的人际信任得分和不同维度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mean value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trust among adolescents

表4. 青少年人际信任性别差异均值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中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信任的总体均值(t = 2.646,p < 0.01)和普遍信任维度(t = 3.821,p < 0.01)存在显著差异,而特殊信任维度差别不显著。

3.3. 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

将父母婚姻状况作为分组变量,对男生、女生的人际信任得分及不同维度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mean values of family status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trust level of adolescents (13 students did not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ir parents’ marital status, so they were excluded as invalid questionnaires in this analysis)

表5.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家庭状况差异均值比较(由于有13名学生未填写父母婚姻状况信息,故在此次分析中作为无效问卷剔除)

T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中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的人际信任的总体平均分(t = 2.051,p < 0.05)存在显著差异,而普遍信任维度和特殊信任维度差异不显著。

3.4. 干预实验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见表6:在持续4周的团体沙盘疗法干预后,证明实验组人际信任得分在干预后有提升,实验组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在通过团体沙盘干预疗法后的人际信任水平差别显著。团体沙盘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人际信任水平,该结果与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得出的结果相同。

Table 6.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人际信任水平得分差值的比较

4. 讨论

4.1. 团体沙盘疗法对提高青少年人际信任的有效性

研究中实验组ITS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团体沙盘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离异家庭青少年人际信任。

那么为什么沙盘疗法对提高青少年人际信任是有效的呢?首先我们先从几个方法来分析人际信任产生的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对人际信任有一些影响。邹平(2008)的实验结果说明,家庭条件良好的同学要比条件差的同学更相信他人;在邹娟(2007)的实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人际信赖得分高于非独生。而现在的青少年为2000年之后出生的,正处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提高,青少年来自生活家庭方面的安全感得到了保障也就更容易相信他人;并且1982年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也就意味着当代的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长达的青少年能够得到父母较多的关注和互动,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所以人际信任水平也就更高。

其次,社会环境也在对人际信任产生某些影响。高学德的研究表明教育向上流动有助于增强对他人的信任,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代的青少年不再拘泥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增加了许多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他们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对他人的认知经验,因此,当再次处于陌生环境中或是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不会再表现出盲目的戒备和不信任,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信息来进行一定的分析,换句话说他们逐渐能良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且更加信任他人。

最后,按照王绍光,刘欣(2002)对信赖的新的客观阐释,掌握更多个人资本,对失去信赖的承受力更好,也更加易于展现出相信行为,这也意味着其拥有越好的人际信赖水平。个人的资源包括个体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经历、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其对失信的承担能力,从而影响对他人信任的决定。根据这一理论解释人际信任在性别上的差异,由于生理方面的差异,以及大众对于男女角色强弱的定义差异,男生通常认为自己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有着更强大的优势,所以即使被骗,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而对于女生而言,她们本就在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力上稍弱与男生,更需要保护,一旦受到欺骗,似乎更容易受到伤害,也就是信任他人所带来的风险更大。

研究还发现父母婚姻状况对其信任度的好坏有着重大的影响,家庭完整的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水平要好于离异家庭的。

家庭作为对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父母双方的基因遗传,更体现在家庭各种关系之间相互影响对儿童所带来的作用,如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大体表现在教养方法、依恋以及家庭结构三维度。

第一,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父母对子女过于控制,父母主宰孩子的全部,因此儿童易于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少自主性;宠溺型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因此儿童多体现为肆意妄为、天真、自私自利、蛮横;忽视型的父母不过问孩子,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少,彼此不了解,容易产生“代沟”和许多分歧,因此儿童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富有攻击性;民主型的父母看重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必要的独立权和正面的引导,因此儿童可以养成一些正面人格特点,如擅长交往、友好合作、自主。

第二,依恋类型。安全依恋(李彩娜,孙颖,拓瑞,刘佳,2016)的有机体有正面的自我–他人模式,更相信自我在社会中是具有存在意义、是可以被他人关心的,他人是可以相信的,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较多相信和较少恶意;不安全依恋有机体则拥有负面的自我–他人模式,使其更多地不信任自我价值以及对亲密的人际关系存在防备;依恋回避有机体的负面他人模型则更多拒绝信任他人。

第三,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近密切的家庭,孩子具有同理心、关心他人、比较开朗,与人交往和谐、情感稳定;而冲突较多的家庭中儿童较为冷酷、攻击性强、缺乏同情心、是非感差。如果父母婚姻和谐,孩子也更加易于拥有安全型的依恋。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也就不难知道离异家庭的儿童人际信任较低的原缘由了。

一方面,在离异家庭中,夫妻双方经历了比完整家庭中的夫妻更多的矛盾和冲突,而这样的夫妻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是很难形成良好的依恋类型的,李彩娜、孙颖等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处于安全依恋启动的大学生拥有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并且,婚姻冲突和矛盾越多的家庭中的负面情绪表达地越多,而负面情绪的表达又会营造出紧张的家庭气氛,从而使得儿童的情绪安全感降低,真正影响青少年人际信任的不是他们在面对父母冲突是体验到的诸如害怕、愤怒等消极的情绪,而是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表征(陈欣,2018),也就是说父母双方能在冲突发生后妥善解决并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依然是相爱的,那么家庭矛盾对儿童的负面作用可能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父母之间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爸爸倾向于采用处罚和粗暴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妈妈则对孩子表现出太过干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的独立性较差,无法对外界事物产生较好的信任。当代夫妻离婚时,大多由母亲抚养孩子,但其实父亲在儿童的人际信任建立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过在中小学生的研究,陈小萍、安龙发现,父亲的协同教养会使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提升儿童的安全感,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人际信任水平。

前文中对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的原因已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其中安全感一次被重复提及,而在团体沙盘疗法中,实验组的团体成员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在治疗过程与其他人虽然不能进行口头或非口头的交流,但是在制作沙盘中,各成员互相合作;在沙盘制作结束后,治疗师也会引导团体成员敞开心扉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体验,在这过程中,倾听者更多地表现出仔细的倾听,耐心地理解,较少与分享者产生矛盾冲突,个体感受到了来自团体成员精神上的支持和来自团体的安全感,这使成员由于家庭矛盾所产生的安全感较低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尝试着去相信别人。

4.2. 研究局限

但本干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研究中进行了为期四周,每周一次的团体沙盘治疗,每次2 h,对于高中青少年来说实验时间长,使得研究者在联系被试参与实验时,比较困难。实验被试较少,可能存在只对干预实验结束时进行了人际信任水平的再次测量,而后续没有再进行测量,无法确认干预实验是否存在维持效果。在此后的研究中,应对参与干预实验的被试进行一定时间内的追踪测验。因此这种干预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年龄的人群还有待探讨研究。

5. 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的总体得分为中等,但个体之间差别较大。

2) 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人际信任水平要高于女生;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的家庭状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完整家庭的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要高于离异家庭的。

3) 团体沙盘疗法提高离异家庭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效果。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视角下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研究”的子课题(18ZDA165)子课题“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信任现状与代际变迁研究”资助。

文章引用

郑晓珂,胡 瑜. 团体沙盘疗法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The Effect of Group Sandplay Therapy on Interpersonal Trust of Adolesc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9, 09(11): 1899-1906.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11229

参考文献

  1. 1. 陈欣(2018). 父母冲突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情绪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 2. 李彩娜, 孙颖, 拓瑞, 刘佳(2016). 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依恋焦虑的调节效应. 心理学报, 48(8), 989-1001.

  3. 3. 穆光宗(2019). 离婚率增长背后折射了什么社会问题——提高新生代中国人“爱人”之能力. 人民论坛, (23), 62-64.

  4. 4. 盛鑫, 杭荣华, 朱怡然, 岑海燕, 蒋慧(2017). 巴林特小组对医学生共情与人际信任能力的干预研究. 赣南医学院学报, 37(5), 32-34.

  5. 5.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1993).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0-181.

  6. 6. 王绍光, 刘欣(2002). 信任的基础: 一种理性的解释. 社会学研究, (3), 23-39.

  7. 7. 辛素飞, 明朗, 辛自强(2013). 群际信任的增进: 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的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21(2), 290-299.

  8. 8. 张雯, 刘亚茵, 张日昇(2010).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 264-265+268.

  9. 9. 邹斌(2019). 团体箱庭疗法对提升高职学生干部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研究. 中外企业家, (15), 161-163.

  10. 10. 邹娟(2007).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郑州: 郑州大学.

  11. 11. 邹平(2008).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12. 12. Balliet, D., & van Lange, P. A. M. (2013). Trust, Punishment, and Cooperation across 18 Societies: A Meta-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363-379.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3488533

  13. 13. Kramer, R. M., & Carnevale, P. J. (2001). Trust and Intergroup Negotiation. In R. Brown, & S. Gaertner (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Intergroup Processes (pp. 431-450). Oxford: Blackwell. https://doi.org/10.1002/9780470693421.ch21

  14. 14. Labonne, J., & Chase, R. S. (2010). A road to Trust.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74, 253-261. https://doi.org/10.1016/j.jebo.2010.03.022

  15. 15. Righetti, F., & Finkenauer, C. (2011). If You Are Able to Control Yourself, I Will Trust You: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Control in Interpersonal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874-886. https://doi.org/10.1037/a0021827

  16. 16. Robinson, S. L. (1996). Trust and Breach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 574-599. https://doi.org/10.2307/239386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