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1  No. 12 ( 2021 ), Article ID: 47309 , 12 pages
10.12677/AP.2021.1112316

自我控制对抑郁易感人群敌对 意图的影响

戴红梅1*,任梦梦2,3

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湖南 长沙

2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南 长沙

3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9日;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0日

摘要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需要正确理解日常生活中他人的意图。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无法控制抑郁易感人群敌对意图的产生。情绪线索有助于改善抑郁易感人群的不友好行为。本研究设计两个实验探索自我控制对抑郁易感人群敌对意图的影响。实验一采用Stroop任务探索自我控制对敌对意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我控制资源消耗的条件下,抑郁易感人群会产生更多的敌对意图。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添加情绪线索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积极情绪线索的作用下,即使处于自我控制损耗下的抑郁易感人群,他们的敌对意图会减少。总之,本研究主要发现在自我控制资源得到损耗后,抑郁易感人群的敌对意图会增加;但是积极情绪线索的存在会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

自我控制资源,抑郁易感人群,敌对意图,情绪线索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trol on Hostile Intention of Depression-Susceptible Individuals

Hongmei Dai1*, Mengmeng Ren2,3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i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3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on and Human Behavior,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Nov. 16th, 2021; accepted: Dec. 9th, 2021; published: Dec. 20th, 202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quire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in daily life. The depletion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cannot control the hostile intentions of depression-susceptible people. Emotional cues can help improve the unfriendly behavior of people who are susceptible to depression. This study designed two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trol on hostile intentions of depression-susceptible people. Experiment 1 uses the Stroop task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trol on hostile inten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lf-control resource consumption, people who are susceptible to depression will have more hostile intentions. Experiment 2 added the role of emotional cues based on Experiment 1,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effect of positive emotional cues, even the depressed-susceptible people under the loss of self-control will reduce their hostile intentions. In short, this study mainly found that after the depletion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the hostile intentions of people who are susceptible to depression will increase; but the existence of positive emotional cues will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

Keywords:Self-Control Resources, Depression-Susceptible Groups, Hostile Intentions, Emotional Cue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青少年时期的抑郁症是一个普遍且日益严重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去理解的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表明,有过抑郁经历的青少年在日后所表现出的抑郁、焦虑、物质依赖、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Dunn & Goodyer, 2006; Tuisku et al., 2014)。抑郁是青少年时期主要的情绪障碍之一。Kathleen Stassen Berger曾在她的著作中写到,在很多方面,年龄介于18~25岁的个体与其他年轻几岁或年长几岁的个体并无差异。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的延长,多数研究者将青春期的年龄段延长至二十岁。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情感认知功能也存在一定的障碍(Yoon, Joormann, & Gotlib, 2009)。情感认知过程中的情绪障碍是抑郁症状的核心。积极的情感认知相对偏少,而消极的情感认知相对偏多,这是由于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的异常反应所调节的。而在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注意任务上也发现了明显的负面偏见(Gotlib & Joormann, 2010)。在情绪化的Stroop任务中,表现为情绪低落的抑郁症患者则倾向于花更长的时间来命名负面情绪化的单词(Broomfield, 2007)。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是无法表现出对积极情绪的偏好,而在健康的个体中是能观察到对积极情绪的偏好(McCabe & Gotlib, 1995)。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抑郁易感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具有抑郁易感性的人在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和自我有关的消极情绪,同时产生对结果和未来的消极的解释(Hankin & Abramson, 2001),最终导致更多的抑郁症状或抑郁发作。研究表明,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有助于人们开展社会交往活动(Beckes & Coan, 2011)。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反之。情绪与认知活动如果彼此协调,在这种状态下会节省自我控制资源,促进后续任务的完成,消极情绪会消耗大量的自我控制资源来抑制情绪激活的认知加工,进而损害后续任务的加工(Storbeck, 2012)。人际交往中,情绪线索传递个体的情感状态、行为意图以及性格特点、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际交往意愿,促进人际合作(Horstmann, 2003)。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线索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支持的信号,对于社会排斥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作用。

自我控制是个体抑制或克服自我优势反应倾向而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调整的过程(Ridder et al., 2012)。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够负向预测抑郁(Khan et al., 2008),自控感高的个体在逆境中更倾向于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对生活的掌控感更强,进而会有更低的抑郁倾向。然而,低自控个体对不良生活事件缺乏有效调控,就更可能产生抑郁(许有云等,2014)。个体的自控资源是有限的,消极的环境特征会损耗其认知等积极资源(谭树华,郭永玉,2008)。许有云等人的研究已指出自我控制在学校氛围与高中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许有云等,2014)。有研究者开始特别关注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的作用(Desteno et al., 2014)。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个体的瞬间思维和活动序列,建构个人积极资源,而消极情绪会缩小个体认知范围,阻碍其资源的建构(郭小艳,王振宏,2007)。

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处于自我衰竭状态时,自私自利的不道德行为会更容易发生(Gino, Schweitzer, Mead, & Ariely, 2011)。最新研究发现,当经历了一上午的工作、学习,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后,人们在下午更容易做出说谎行为(Kouchaki & Smith, 2014)。所以,自我控制资源会影响人的欺骗行为,当自我控制资源不足时,欺骗行为更容易发生(范伟等,2016)。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需要正确理解日常生活中他人的意图。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并进行社会互动是人类交往的认知基础,人所持有的信念直接决定着个体的心理活动,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理解社会互动中多个个体的心理。理解互动心理与理解单个他人心理是两种不同层次水平的心理理论加工。并且理解互动心理比理解单个他人心理的水平要高,理解互动心理相对也更复杂(Foulsham, Cheng, Tracy, Henrich, & Kingstone, 2010)。自我控制可以有效的识别敌对信息的发出。以防欺骗行为和撒谎行为等真正的产生,需要个体提前识别不友好的行为。识别欺骗需要对意图的把握和理解,识别抑郁易感人群的敌对意图有助于个体欺骗等行为的认知。

问题提出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知,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总会在行动发生之前头脑中有反应,指导个体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个体无时无刻不在与别人发生着互动,这种互动有合作、竞争、敌对等,敌意行为是个体不愿意看到的一面。那么这些敌意互动发生之前,一般是在个体头脑中发出这样的信号(敌意意图),指导个体的行为做出反应。那么在敌意意图发生之前,自我控制对敌意意图的作用是什么?当人们处于较低的自我控制资源时,人们在解决事物的时候有可能会产生比较偏激的情况,更可能出现动手打人等暴力的现象。但是,出于对权威法律的遵守,不想让自己行走在法律的边缘,违法犯罪的行为就有可能减少。但是暴力行为的减少,是否意味着人们放弃了“暴揍”他人的想法与念头呢?

对此,本研究提出当抑郁易感人群处于较低自我控制资源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敌对意图。自我控制资源被损耗的抑郁易感人群,因为身处于文明法律的时代,努力去依靠剩余的自我控制资源去抑制自己的攻击、暴力行为的出现,此刻抑郁易感身处的社会环境(美景或是杀戮情境)、自身的情绪是否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即抑郁易感人群的自我控制资源被损耗后,是否会因为周边的环境所引起的不同情绪线索而减少敌对意图的出现呢?是否会因为积极、消极等情绪线索的作用而对敌对意图产生不同的差异。

2. 实验一自我控制资源对敌对意图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探索自我控制资源对敌对意图的影响,抑郁易感人群的敌对意图会因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而发生变化。

2.2. 实验假设

相比控制组,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损耗组)的抑郁易感人群会做出更多的敌对意图(产生敌对意图的个数越多),反应时更长。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

本实验招募70名具有抑郁易感的被试(年龄:M ± SD =19.4 ± 1.24岁),剔除3个极端值,最后两组被试的人数为控制组(30人)和损耗组(37人),男女均等。被试均为右利手,身体健康无神经系统疾病,没有脑部损伤史,视力正常或校正后正常。实验完成后付给一定报酬。

2.3.2.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 (自我控制资源:控制组vs.损耗组)*2 (语境:一致vs.不一致)*2 (意图:敌对vs.非敌对)三因素混合设计。自我控制资源为被试间设计,语境和意图为被试内设计。因变量的测量是操作检验(自我控制资源的主观评定和实验材料的句子表达)、被试产生敌对意图的个数和反应时。

2.3.3. 实验材料

1) 损耗任务。Stroop任务将被试分为损耗组和控制组,损耗组完成不一致色词任务(如绿色“蓝”,红色“黄”等),控制组则完成一致色词任务(如绿色“绿”,红色“红”等),两组被试皆被指示看到红色词按“F”键,看到绿色词按“J”键。两组的目标刺激分别都是100个,其中红刺激和绿刺激各50个,刺激背景设为黑色,所有的图片采用Photoshop软件制作,控制了像素尺寸大小,明暗度和饱和度。如果被试在3s内没有做出相应按键反应,系统则会自动跳至下一个目标刺激。然后进行操作检验,检查不同被试之间的自我控制资源状况。操作检验为被试对该任务进行主观评定,使用七点量表,包括对任务难度的评定,从1“很容易”到7“非常难”;对任务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评定,从1“不需要付出努力”到7“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 the Hostile Expectancy Violation paradigm (敌意期望违反范式)。实验一共有120个材料,并且材料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社交互动。每个情节都包含了三个句子。第一句话:呈现一个语境(例,你的朋友是有帮助的)。第二句话:呈现一个行为人的模糊意图(例,第二句话:当你准备离开时,他们把你的私人物品带给你)。第三句话(目标句):解释第二句话的意图并匹配或不匹配第一句话的语境(例,第三句话:你的朋友想帮助你)。此范式是选用国外学者的范式,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进行使用,所以本研究需要对此进行操作性检验,以保证该范式在本实验中的适宜性。故选取60名被试对实验材料(句子意思的完整性)进行测试。

3) 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II)。这是贝克依据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的,中文版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BDI-II的设计理念,问卷中包含两个主要的因子:躯体化–情感因子和认知因子。该量表包括21个条目,各条目均有4个短句,分别为0~3分四级评分。要求参与者在每条项目中选择最符合自己最近两周的心情状况(包括今天)的一项并计分,最后累加得出总分。0~13分为无抑郁,14~19分为轻度抑郁,20~28分为中度抑郁,29~63分为重度抑郁。分数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重。BDI-II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重测相关系数为0.55,与汉密顿抑郁量表相关系数达到0.67,表明BDI-II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王振等,2011)。本实验被试选取量表得分为14分及以上得分。

2.3.4. 实验程序

指导语和实验程序都使用电脑呈现。被试是被随机分配的,其中有一半的被试是完成图片中100trials的颜色Stroop任务,还有一半被试完成图片中100 trials的颜色Stroop任务。被试任务是对如红色的“红”字,红色的“蓝”字,蓝色的“蓝”字,蓝色的“红”字等进行颜色辨别。完成Stroop任务之后,被试需要完成敌意期望违反范式的实验任务(见图1)。

Figure 1. Experimental flowchart of Experiment 1

图1. 实验一的实验流程图

2.4. 结果

2.4.1. 操作性检验

1) 自我控制资源的主观评定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表1. 自我控制资源的描述性统计

注:*p < 0.05,**p < 0.01,***p < 0.001,同下。

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操作性检验可知,任务难度的主效应显著,t(1) = −4.12,p = 0.000,相比于控制组,损耗组认为任务难度较大。努力程度的主效应也显著,t(1) = −3.14,p = 0.003,相比于控制组,损耗组需要认为需要花费较大的努力程度。实验材料的操作是有效的(见表1)。

2) 实验材料的检验

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操作性检验可知,意图的主效应显著,F(1, 65) = 4.39,p = 0.041, η p 2 = 0.079,相比于非敌对的句子,敌对条件下的句子更具有敌对的性质。语境的主效应也显著,F(1, 65) =15.537,p = 0.00, η p 2 = 0.747,相比于非一致性的句子,一致性的句子更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意图和语境存在交互作用,F(3, 68) = 9.989,p = 0.003, η p 2 = 0.164。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四种条件两两对比都具有显著的差异,ps < 0.05。实验材料具有较大的区分度(见表2)。

Table 2.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completeness of sentence meaning)

表2. 实验材料(句子意思的完整性)的方差分析

2.4.2. 两组被试在四种实验条件的结果(敌对意图产生的个数)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hostile intentions (M ± SD)

表3. 产生敌对意图的个数描述统计(M ± SD)

Figure 2. The number of hostile inten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in the f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图2. 两组被试在四种实验条件中产生敌对意图的个数

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意图的主效应显著,F(1,66) = 26.1,p = 0.000, η p 2 = 0.823。语境的主效应不显著,F(1,66) = 0.214,p = 0.645;意图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3, 66) = 7.026,p = 0.01, η p 2 = 0.11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在敌对意图上,损耗组与控制组之间极显著,F(1,66) =13.202,p = 0.001, η p 2 = 0.191;而在非敌对意图上,损耗组与控制组之间不显著,F(1,66) = 3.422,p = 0.70。意图与语境存在交互作用,F(3, 66) = 114.14,p = 0.000,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在语境一致的条件下,意图显著,F(1,66) = 41.509,p = 0.000, η p 2 = 0.426;在语境不一致的条件下,意图也显著,F(1,66) = 91.298,p = 0.000, η p 2 = 0.620。语境和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以及三者之间也没有交互作用(见表3图2)。

2.4.3. 两组被试在四种实验条件的结果(反应时)

Table 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results during response (reaction time: ms)

表4. 反应时结果的描述统计(反应时:ms)

Figure 3. Response tim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图3. 两组被试的反应时分析结果

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意图的主效应显著,F(1,66) = 4.200,p = 0.045, η p 2 = 0.071。语境的主效应显著,F(1,66) = 4.99,p = 0.030, η p 2 = 0.083。意图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3,66) = 20.793,p = 0.000, η p 2 = 0.274。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在敌对意图上,损耗组与控制组之间显著,F(1,66) = 6.294,p = 0.015, η p 2 = 0.103;而在非敌对意图上,损耗组与控制组之间显著,F(1,66) = 3.812,p = 0.056, η p 2 = 0.065。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经过简单效应分析,在敌对一致的条件下,两组被试之间不显著,F(1,66) = 0.342,p = 0.561;在敌对不一致的条件下,两组被试之间极显著,F(1,66) = 12.783,p = 0.001, η p 2 = 0.189;在非敌对一致的条件下,两组被试之间不显著,F(1,66) = 0.028,p = 0.869;在非敌对不一致的条件下,两组被试极显著,F(1,66) = 13.543,p = 0.001, η p 2 = 0.198 (见表4图3)。

2.5. 讨论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损耗组的抑郁易感人群在敌对意图产生的个数上显著多于控制组,但是在非敌对意图上,抑郁易感人群之间没有差异,这说明当自我控制资源达到一定的损耗之后,会加剧个体对敌对意图的判断。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给抑郁易感人群的认知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再次验证自我控制资源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实验一的结果也表明损耗组的抑郁易感人群更倾向于做出敌对的反应,这个研究结果符合负性信息加工理论,抑郁易感人群对负性或伤害性意图信息比其他的信息得到优先的注意和加工,这符合人类的进化心理,是一种进化的信息加工优势(朱永泽等,2014)。

通过实验一的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会增加敌对意图的出现。但是抑郁易感人群处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状态,有时候也不可能停止手头的工作或任务来等待自我控制资源的恢复,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线索可以帮助抑郁易感人群减少敌意图的出现呢?比如说,美好风景的展示,或是愉快情绪的体验呢?对此,本研究提出问题,当抑郁易感人群的自我控制资源处于损耗时,是否可以通过美好事物的诱发,从而帮助人们减少敌对意图的产生呢?这为实验二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3. 实验二自我控制资源对敌对意图的影响:情绪线索的作用

3.1. 实验目的

探索当自我控制资源处于损耗的状态下,抑郁易感人群是否会因不同情绪线索产生显著差异的敌对意图。

3.2. 实验假设

当抑郁易感人群的自我控制资源处于损耗的状态,相比正性情绪图片和中性情绪图片,负性情绪图片下的被试会做出更多的敌对意图(产生敌对意图的个数越多),反应时更短;相比于中性情绪图片,正性情绪图片组的被试在产生敌对意图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招募40名抑郁易感人群作为被试(年龄:M ± SD = 18.6 ± 1.39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删除2个极端值,共38名被试。被试均为右利手,身体健康无神经系统疾病,没有脑部损伤史,视力正常或校正后正常。被试签署知情通知书,并在实验完成后付给一定报酬。

3.3.2.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3 (情绪图片:正性vs.中性vs.负性)*2 (意图:敌对vs.非敌对)*2 (语境:一致vs.不一致)三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意图、语境和情绪图片,因变量为被试产生敌对意图的个数和反应时。

3.3.3. 实验材料

1) 损耗任务,同实验一。但是本实验的被试只做损耗组的任务。

2) 情绪图片。刺激包括三种刺激材料,分别为正性情绪图片,负性情绪图片,中性情绪图片,其中正性情绪图片主要为幸福的家庭、甜蜜的情侣和单个高兴的面孔,负性情绪图片大部分为悲伤的面孔、痛苦的表情和亲人离世的场面,而中性图片是一些自然风景、日常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等。这些刺激图片均来自国际情绪图片库(IAPS [Lang, Bradley, & Cutbert.])。整个实验任务共有120个情绪图片,其中40个中性情绪图片,40个正性情绪图片,40个负性情绪图片。

3) the Hostile Expectancy Violation paradigm (敌意期望违反范式),同实验一。

4) 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II),同实验一,本实验被试也选取量表得分为14分及以上得分。

3.3.4. 实验程序

所有被试在单独的小房间中完场实验,指导语和实验程序都使用电脑呈现。在正式开始之前,被试开始完成Stroop任务。之后开始正式的实验流程:在屏幕中间首先呈现一个“+”,呈现时间为500 ms,随机会呈现一幅情绪图片(正性、负性和中性),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呈现时间均为1000 ms,最后在屏幕中间会呈现一个“+”,呈现时间为500 ms。随后电脑连续呈现3句话,在第三句话的页面会有一个问题的出现,被试进行阅读并做出反应(见图4)。

Figure 4. Experimental flowchart of Experiment 2

图4. 实验二的实验流程图

3.4. 结果分析

1) 操作性检验的结果

Table 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表5. 自我控制资源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操作性检验可知,任务难度的主效应显著,t(1) = 2.12,p = 0.000,相比于控制组,损耗组认为任务难度较大。努力程度的主效应也显著,t(1) = 5.68,p = 0.000,相比于控制组,损耗组需要认为需要花费较大的努力程度。实验材料的操作是有效的,即表明实验二的被试都处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状态下(见表5)。

2) 产生敌对意图数量的结果

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情绪的主效应不显著,F(1,37) = 0.81,p = 0.778。意图的主效应显著,F(1,37) = 22.37,p < 0.00, η p 2 = 0.337。语境的主效应显著,F(1,37) = 68.52,p < 0.00, η p 2 = 0.649。情绪与意图存在交互作用,F(1,37) = 4.394,p = 0.43, η p 2 = 0.106。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在正性情绪条件下,意图达到显著差异,F(1,37) = 4.60,p = 0.039。情绪与语境不存在交互作用,F(1,37) = 1.38,p = 0.247。意图与语境存在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在正性情绪条件下,语境达到显著的差异,F(1,37) = 4.83,p = 0.0347;在负性情绪条件下,语境也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F(1,37) = 75.21,p = 0.000。情绪、意图和一致性三者存在交互作用,F(1,37) = 12.32,p < 0.001,简答简答效应分析可知,简答简答效应分析可知,在敌对不一致条件下,不同情绪存在显著的差异,F(1,37) = 13.05,p < 0.001;在非敌对一致条件下,不同情绪存在显著的差异,F(1,37) = 24.57,p < 0.001。

3) 产生敌对意图的反应时

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情绪的主效应不显著,F(1,37) = 1.096,p = 0.302。意图的主效应显著,F(1,37) = 4.227,p = 0.047, η p 2 = 0.103。语境的主效应显著,F(1,37) = 10.97,p = 0.002, η p 2 = 0.229。情绪与意图不存在交互作用,F(1,37) = 2.22,p = 0.145。情绪与语境不存在交互作用,F(1,37) = 0.086,p = 0.771。意图与语境存在交互作用,F(1,37) = 46.24,p < 0.000,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在敌对意图上,语境达到极其显著,F(1,37) = 27.79,p < 0.000;在非敌对意图上,语境不显著,F(1,37) = 1.13,p = 0.295。情绪、意图和语境性三者不存在交互作用,F(1,37) = 0.816,p = 0.372。

3.5. 讨论

实验二的研究显示与实验一有相似的结果。即表明当人们处于自我损耗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多的敌对意图,以及在语境的一致性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相似,表明自我损耗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正性情绪会使人们产生更少的敌对意图,验证本研究的假设。这也表明周围环境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决定,不同的情境诱发人们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而对人们接下来所要完成的任务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告诉大家,及时人们的自我控制资源因为某些任务的完成而消耗自己的资源,但是为了更加的高质量、和谐的完成任务,请保证自己处于积极、美好事物当中。

4. 总讨论

4.1. 自我损耗增多敌对意图的产生

通过本研究的操作检验可知,被试相比于敌对性材料,对非敌对性材料有较低的敌对倾向,这表明不会因为材料本身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一结果表明对实验自变量的操作是成功的。实验考察了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对敌对意图的影响,通过Stroop任务的完成,抑郁易感人群被试在操纵不同的自我控制资源的条件下达到显著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情况下,抑郁易感人群会有更多的敌意意图,这个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似(Remco Wijn et al., 2017; Fokkens, 2018),即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下,被试的欺骗行为即会显著的增加(范伟等,2016)。不仅验证本研究的假设,语言文字的描述同样可以刺激抑郁易感的敌对意图;以及表明当抑郁易感人群处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状态下,可以影响个体做出正确选择的可能。本研究的实验一得出与以往研究相似的结果,即自我损耗的人们会发生更多的攻击行为,这也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即使自我损耗下的人们努力抑制自己不发生暴力行为,但是不能不保证自己不出现这种不友好的想法和敌对意图。

4.2. 正性情绪促进自我损耗的人们减少敌对意图的出现

实验二添加了情绪线索的因素,探索自我损耗下的人们是否会因不同的情绪而发生变化,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假设,积极情绪的启动会减少人们敌对意图的出现,情绪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内心冲动的想法与念头,这也告诉人们,身处美好事物的环境之中,可以提高社会和谐景象的出现,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减少伤害情境的出现,可以促进即使自我控制资源得到损耗人们,降低他们不良想法和敌对意图的产生。本研究也厘清了自我控制在抑郁易感人群中的作用,以及情绪线索在其中的中介机制。以往研究大多探索自我控制资源与欺骗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结果也表明当自我控制资源得到损耗后,个体的欺骗行为会增加(范伟等,2016)。欺骗行为是个体真实做出的行为反应,而面对有不友好想法的意图在个体生活中也大量的存在。本研究主要探索了自我控制资源对抑郁易感人群的敌对意图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控制资源得到损耗后,抑郁易感人群的敌对意图具有显著的增多现象。这也反应出自我控制资源对抑郁易感人群与正常人群的作用具有一致性。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若是添加正性情绪的干预,那么在自我控制资源得到损耗后的抑郁易感人群,个体会减少敌对意图的出现,也就反应出正性情绪促进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个体减少不良想法的出现。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基金青年项目(16YBQ073)。

文章引用

戴红梅,任梦梦. 自我控制对抑郁易感人群敌对意图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trol on Hostile Intention of Depression-Susceptible Individuals[J]. 心理学进展, 2021, 11(12): 2780-279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12316

参考文献

  1. 1. 范伟, 钟毅平, 李慧云, 孟楚熠, 游畅, 傅小兰(2016).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心理学报, 48(7), 845-856.

  2. 2. 郭小艳, 王振宏(2007). 积极情绪的概念, 功能与意义. 心理科学进展, 15(5), 810-815.

  3. 3. 谭树华, 郭永玉(2008). 有限自制力的理论假设及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3), 309-311.

  4. 4. 王振, 苑成梅, 黄佳, 李则挚, 陈珏, 张海音, 肖泽萍, 等(2011). 贝克抑郁量表中文版在抑郁症患者中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6), 476-480.

  5. 5. 许有云, 周宵, 刘亚鹏, 邓慧华(2014). 学校氛围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5), 860-863.

  6. 6. 朱永泽, 毛伟宾, 王蕊(2014). 负性偏向的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2(9), 1393.

  7. 7. Beckes, L., & Coan, J. A. (2011). Social Baseline Theory: The Role of Social Proximity in Emotion and Economy of Ac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5, 976-988. https://doi.org/10.1111/j.1751-9004.2011.00400.x

  8. 8. Broomfield, A. (2007). Food and Cooking in Victorian England: A Histo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9. 9. Desteno, D., Li, Y., Dickens, L. et al. (2014). Gratitude: A Tool for Reducing Economic Impat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1262-1267.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4529979

  10. 10. Dunn, V., & Goodyer, I. M. (2006).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to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Onset Depression: Psychiatric Outcome in Early Adulthood.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8, 216-222. https://doi.org/10.1192/bjp.188.3.216

  11. 11. Fokkens, A. (2018). Does It Show When Someone Has Hostile Intentions? When in Doubt, Replicate! Bachelor’s Thesis, University of Twente.

  12. 12. Foulsham, T., Cheng, J. T., Tracy, J. L., Henrich, J., & Kingstone, A. (2010). Gaze Allocation in a Dynamic Situation: Effects of Social Status and Speaking. Cognition, 117, 319-331.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0.09.003

  13. 13. Gino, F., Schweitzer, M. E., Mead, N. L., & Ariely, D. (2011). Unable to Resist Temptation: How Self-Control Depletion Promotes Unethical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5, 191-203. https://doi.org/10.1016/j.obhdp.2011.03.001

  14. 14. Gotlib, I. H., & Joormann, J. (2010). Cognition and Depress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 285-312.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121208.131305

  15. 15. Hankin, B. L., & Abramson, L. Y. (2001). Development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An Elaborated Cognitive Vulnerability-Transactional Stress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77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7.6.773

  16. 16. Horstmann, G. (2003). What Do Facial Expressions Convey: Feeling Stat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r Actions Requests? Emotion, 3, 150. https://doi.org/10.1037/1528-3542.3.2.150

  17. 17. Khan, Z. H., Watson, P., & Cothran, D. L. (2008). Self-Control in Pakistani Muslims: Relationships with Religious Orientati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Journal of Beliefs and Values, 29, 213-216. https://doi.org/10.1080/13617670802289734

  18. 18. Kouchaki, M., & Smith, I. H. (2014). The Morning Morality Effect: The Influence of Time of Day on Unethical Behavi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95-102.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3498099

  19. 19. McCabe, S. B., & Gotlib, I. H. (1995).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Performance on a Deployment-of- Attention Task.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4, 241.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04.1.241

  20. 20. Remco Wijn, R. V. D. K., Kallen, V., Stekkinger, M., & de Vries, P. (2017). Telling Friend from Foe: Environmental Cues Improve Detection Accuracy of Individuals with Hostile Intentions. Legal and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 22, 378-399. https://doi.org/10.1111/lcrp.12107

  21. 21. Ridder, D. D., Lensveltmulders, G., Finkenauer, C. et al. (2012). Taking Stock of Self-Control: A Meta-Analysis of How Trait Self-Control Relates to a Wide Range of Behavio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6, 76-99.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1418749

  22. 22. Storbeck, J. (2012). Performance Costs When Emotion Tunes Inappropriate Cognitive 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Resource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1, 411. https://doi.org/10.1037/a0026322

  23. 23. Tuisku, V., Kiviruusu, O., Pelkonen, M., Karlsson, L., Strandholm, T., & Marttunen, M. (2014). Depressed Adolescents as Young Adults-Predictors of Suicide Attempt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during an 8-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52, 313-319.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3.09.031

  24. 24. Yoon, K. L., Joormann, J., & Gotlib, I. H. (2009). Judging the Intensity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Depression-Related Biases in the Processing of Positive Affect.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8, 223. https://doi.org/10.1037/a0014658

  25.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