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6793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12714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研究

李鹤蔓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9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8日

摘要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信息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接触到的娱乐信息和文化的途径和种类愈来愈多,从而促进了“饭圈文化”的发展,偶像崇拜已经不仅仅是对民族英雄、先进个人和道德模范的崇拜,更多的是对明星、网红的崇拜。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双重效果:理性的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非理性的偶像崇拜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以及其非理性偶像崇拜失范行为,进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为大学生形成理性偶像崇拜心理提供引导策略,为大学生偶像崇拜提供良性环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

Research on Idol Worship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man Li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Oct. 20th, 2023; accepted: Nov. 29th, 2023; published: Dec. 8th, 2023

ABSTRACT

In the modern social background, with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more and more ways and types of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fan culture”. Idol worship is not only the worship of national heroes, advanced individuals and moral models, but also the worship of stars and Internet celebrities. Idol worship has a double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rational idol worship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rrational idol worship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psychology of idol wo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irrational behavior of idol worship, and then provide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rational idol worship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benign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worship idol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olatry Psycholog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化的快速发展,偶像崇拜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更多的变成了对明星、网红的崇拜,偶像崇拜的发展愈来愈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追星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近疯狂的追星模式愈演愈烈,偶像崇拜失范现象频发:非道德化偶像崇拜、极端化偶像崇拜、狭隘性偶像崇拜等现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崇拜失德艺人、劣迹艺人甚至违法艺人,后果不堪设想。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更应该担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偶像崇拜观,养成健康的偶像崇拜心理。本文研究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旨在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走向成熟,形成主动选择和积极认同的新型文化样态,更重要的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做出贡献。

2.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的理论来源

心理学界的学者几乎都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对自己喜好人物的认同和依恋,表现为各种行为和情感,并且伴有光环效应(邓靖丰,2021)。“偶像崇拜”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古代人对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追捧,也是一种“偶像崇拜”。在偶像崇拜中,高校大学生认为偶像充满了光环,于是产生了对偶像的疯狂和盲目的依恋与模仿,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大学生会放低自我姿态,将自己的力量缩小化,而去相信偶像的力量。这一部分我准备从与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相关的理论来源,剖析大学生产生偶像崇拜心理的根源。

2.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是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构成,是完全处于无意识的水平之中的,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着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追求的是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是无意识的,即对生理和安全的追求。“本我”追求“快乐至上”原则,不管这种欲望和追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一些极端的偶像崇拜行为正好符合“本我”特性的阐释。“自我”是有意识的,即自我意识,是人格中理性而现实的部分,主要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主要包括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个体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具有的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和内省调节等功能。一些人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可以压制自己的不合法不合道德的行为。“超我”是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的部分,就好像是在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田双全,2022)。“超我”则通过其“自我”理想、良心所具有的奖励、惩罚机制,将“本我”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追求中(叶奕乾,2005)。一些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的同时还能做到以偶像为榜样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塔菲尔、约翰·特纳等人提出来并不断加以完善的。塔菲尔认为“社会认同”就是个体的一些关于他或她所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的知识,以及对作为社会成员的自己而言是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社会认同是由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是指将自己编入某一群体。随着社交媒体和娱乐工业化的发展,粉丝群体越来越壮大,大学生成为粉丝群体的主要成员,粉丝应援团、微博超话签到等途径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认同是指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如崇拜胡歌的胡椒粉们、崇拜杨幂的蜜蜂们、崇拜田嘉瑞的夹竹桃们等等,他们普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喜欢某一明星而形成的群体组织,也有一些喜欢某对CP的CP粉群体和喜欢某个团的团粉群体。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他们往往能够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提高群体以及偶像的自尊。一些团队的粉丝可以分成好几个群体,有团粉群体、团队里每个明星个体的唯粉群体,在他们开同台表演的演唱会时,会有各方唯粉群体争相应援,给偶像争面子,甚至会有粉丝群体互骂互打的现象发生。

2.3. 自我效能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他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大学生普遍在寻求自我同一性和归属感的过程中出现偶像崇拜,偶像的人格特征、外貌才华、优秀品质和个人成就等方面吸引着大学生,大学生以其为榜样,激励着自己学习和生活,给大学生的迷茫生活带来方向和动力。偶像的优秀特质会提升崇拜者的自信心,帮助崇拜者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潜力,偶像的近期活动、正向热搜、品牌代言、影视剧上映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崇拜者的自信心。研究表明,偶像崇拜与自我效能感有较大联系,且理性崇拜能一定程度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刘悦,2017)。

3. 大学生偶像崇拜失范表征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粉丝群体也在不断壮大,他们的群体活动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粉丝集资应援、粉丝线下见面会、粉丝接机、购买明星周边和明星代言、为明星打榜等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以及增加 偶像流量。粉丝群体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财力去干预娱乐产业,使娱乐产业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不断地膨胀。在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境况下,偶像崇拜不断变质,社会上出现了崇拜者狭隘性崇拜、非道德化崇拜、极端化崇拜等现象,不断引起争议。

3.1. 狭隘性崇拜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加速了明星文化的发展,更多的偶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考古”。粉丝通过网络钻研偶像日常,更有极端者将自身职业理想从社会取向的教师、医生、科学家等转向个人取向的娱乐明星、网红等(陈彦佑,2023)。新媒体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制造舆论热点,提高关注度和自身商业价值,甚至不断地传播价值观。“标题党”通过歪曲事实、故意夸大事实等方式博得关注和流量,操控崇拜者以及大众的好奇心。有的发布片面信息不断操控崇拜者的情绪引导其心疼偶像,并为其疯狂消费甚至引发骂战。值得关注的是,崇拜者对于偶像的崇拜往往“始于颜值,忠于人品,陷于才华。”粉丝的认同、支持和崇拜可以做到的疯狂程度以及他们能够带来的商业利益,让那些有资本的大佬看到了商机,他们四处寻找具有高颜值的未成年人签约公司、培训、参加选秀节目、成团等等,对这些新生代偶像进行包装,养成系偶像对于粉丝个人来说感情更加深厚,这类粉丝的疯狂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消费。有的崇拜者被称为“颜粉”,他们只在乎明星的颜值,可以忽略其他。吴亦凡塌房甚至违法犯罪证据确凿也挡不住一些“颜粉”在网络上扬言要考公务员、考编制营救哥哥。颜值可以包装,人品自然也可以加以设定,饭圈凹人设的明星不计其数,塌房的明星更是不计其数。颜值可以包装,人品可以设定,那么才华也可以造假,其中因学历造假被扒的明星也不计其数。对待那些偷税漏税、违法犯罪、学术造假等明星,崇拜者应该具备理性思维,善于辨别是非对错,不局限于狭隘性崇拜的漩涡无法自拔。

3.2. 非道德化崇拜

“非道德化”是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含有二层意思:一是否认艺术和伦理道德的关系以及艺术的思想教育功能,二是蔑视、拒绝传统的道德准则,以反道德态度对待道德问题(赖干坚,1993)。而在这里,“反道德化崇拜”是指以反道德的态度以及采取反道德的行为去追星,以满足个人私欲。非道德化崇拜源于病态追星,病态追星,指的是随着各路明星(歌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的出现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行为成瘾现象,即由于个体过度爱慕、追求和崇拜明星而产生的对明星的特殊嗜好,并使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成瘾者毫无节制地终日沉溺于对明星的关注和幻想之中,并由此而产生身心依赖现象(段兴利,2007)。一些崇拜者在心理上过分依赖偶像,对偶像有严重的掌控欲和占有欲,甚至做出非道德化的行为,一些“站姐”甚至掌握偶像的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他们可以查到偶像的活动行程、私人行程以及个人住宅,去接机、偷拍甚至跟踪。他们以了解偶像的一举一动为荣,他们被称为“私生饭”,他们过度关注明星生活而忽略个人生活,将个人的快乐依附于甚至凌驾于偶像身上,大多明星在活动现场都有被骚扰的经历,明星在活动现场被粉丝冲上台扑倒甚至强吻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无法做到理性偶像崇拜,无法坚持适度原则,无法专注于自己的生活。粉丝之间互骂的现象在网络空间几乎每日都在上演,不断激化各方矛盾,资源掠夺战、反CP战等等,不断扰乱粉圈秩序,值得一提的是“227事件”,粉丝的骂战波及到了多个圈子,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暴力活动。

3.3. 极端化崇拜

“极端化崇拜”是指崇拜者的偶像崇拜态度及行为已经出现极端性倾向。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偶像的产生也避免不了崇拜者的极端化崇拜,虚拟偶像被“开盒”暴露出来的即是粉丝群体对于虚拟偶像的幻想达到偏执程度:当粉丝对于虚拟偶像的喜爱、向往等复杂情感转化为狂热、偏执的行为时,其表露出的是追星模式的扩张化(吴金花,2023)。极端化崇拜能够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极端消费、极端言论、极端行为等。随着明星文化的发展,商家看到商机,开始售卖明星周边,并冠以“独家”、“亲笔签名”、“限量版”等标签,不断膨胀粉丝群体的消费欲望,崇拜者为了表达对偶像的支持与喜爱,不记成本的购入明星周边、应援物、演唱会门票、见面会门票等等。崇拜者多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在没有工作,向父母索要生活费的情况下,可以为了见一眼明星豪掷千金,不远万里。可是他们付出自己百分之二百的热爱也得不到偶像的回应,偶像甚至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家住何地。长期的愤懑和不平甚至会衍生出所谓的“黑粉”群体,他们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极端化行为引起偶像的关注。东方神起队员郑允浩强力胶水事件、杨丽娟追星追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等事件,由偶像崇拜所导致的极端消费现象比比皆是:为明星打榜、送明星高奢甚至星球、为明星买大屏、倒牛奶事件等等。有的崇拜者花费巨额门票不远万里去看偶像的演唱会和见面会,大部分崇拜者多为无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有的甚至可能为了“赴约”被不安好心的人怂恿去裸贷。除此之外,在吴亦凡事件定性之后,吴亦凡的一些“铁粉”甚至在网络上散布“劫狱救哥哥”的言论。极端化偶像崇拜现象发人深省。

4. 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心理引导策略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并且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敏感、更复杂,他们更容易受环境、情绪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针对大学生非理性的偶像崇拜心理,本文寻求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4.1. 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父母需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课。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重视家风建设至关重要。父母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父母需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除此之外,父母可以以孩子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首先,理解孩子的偶像崇拜心理,引导孩子理性追星,把握追星的度,以偶像的优点为提升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引导孩子不断提升自我。深圳高中有一位名叫陈淑盈的女孩,从小学开始喜欢易烊千玺,在父母的引导下,她以易烊千玺的目标为目标,不断地激励着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教导孩子自尊自信自爱。每个人的存在对于周围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导孩子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每个人都是灿烂的,美丽的,独一无二的,对于偶像的崇拜不必贬低自我,不必自卑。最后,教导孩子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偶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理性看待偶像,学习其优点的同时善于辨别其不当行为和言论。在TFBOYS十周年演唱会上,粉丝们拍到徐峥夫妇帮女儿追星TFBOYS,他们作为娱乐圈的知名人物,他们一直注重对女儿的教育,他们鼓励女儿追星,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他人,注重个人发展。

4.2. 学校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积极发掘和利用“饭圈文化”中的积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对“饭圈文化”造成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过度攀比心理等负面影响的合理教育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群体,创设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良好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从而更好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功能(许文静,2023)。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剖析非理性偶像崇拜的缘由,探究“饭圈文化”本质,引导学生理性偶像崇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可加强榜样教育法,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身边优秀人物等,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格局。如开展“院士走进校园”活动等,如2020年,李兰娟前往济宁医学院作学术报告,给学生带来学习机会的同时,也赋予医学生无尽的学习力量。高校也可开展相关辩论赛,切实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理性追星的重要性。

4.3.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在本质上是通过处理我与我的关系,面对我与社会、我与他人关系,进而促使个体认识自我,调节人与社会的矛盾,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宋玉路,2023)。自我教育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大学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道德教育的正向理论,不断提高个体道德素质和水平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更能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大学生需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实现了教育主客体的统一,那么,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最后,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把实现个人的愿望强加在别人身上,以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为目标,不断提升自我。

5. 结论

近年来,大学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引人关注,从理论根源出发研究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产生的缘由,分析其非理性偶像崇拜的表征,进而得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需要家校外部动力的推动和自我内部动力推动相结合,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实现学生个体的自我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良性运行。

文章引用

李鹤蔓.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研究
Research on Idol Worship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2): 5626-563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14

参考文献

  1. 1. 陈彦佑(2023).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表征、异化与引导. 新生代, (1), 30-35.

  2. 2. 邓靖丰(2021).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3. 3. 段兴利(2007). 对青少年病态追星的探讨. 当代青年研究, (8), 70-75.

  4. 4. 赖干坚(1993). 论现代派小说的非道德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13-118+66.

  5. 5. 刘悦(2017).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科教导刊(下旬), (33), 160-161.

  6. 6. 宋玉路(2023).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法的理论渊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36), 75-78.

  7. 7. 田双全(2022). 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领导目标制定方法探索. 领导科学, (11), 78-80. https://doi.org/10.19572/j.cnki.ldkx.2022.11.006

  8. 8. 吴金花(2023). 虚拟偶像传播伦理的失范及重塑. 青年记者, (12), 110-112. https://doi.org/10.15997/j.cnki.qnjz.2023.12.035

  9. 9. 许文静(2023). “饭圈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https://doi.org/10.27248/d.cnki.gnjqc.2023.000681

  10. 10. 叶奕乾(2005). 现代人格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