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3370
,
7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1014
非遗文化保护下常州乱针绣文化发展现状
杨茜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0日

摘要
乱针绣是由宋代常州晋陵绢制作中的刺绣演变而来,这种刺绣方法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其针法十分独特,运针纵横交错,讲究画绣一体,更具视觉观赏价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现如今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文创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审美以及使用价值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传统乱针绣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本文针对非遗文化保护下的乱针绣在目前市场上的发展方向进行展开调研,通过文献搜集梳理乱针绣产品的历史沿革与价值定位,分析乱针绣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一些创新案例,最后总结归纳乱针绣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在未来发展方向上的建议。
关键词
常州乱针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发展,文创产业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andom Stitch Embroidery Culture in Changzhou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Qian Yang
Faculty of Home and Industrial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Feb. 26th, 2023; accepted: Mar. 23rd, 2023; published: Mar. 30th, 2023

ABSTRACT
Random needle embroidery evolved from the embroidery made in Jinling silk in Changzhou in Song Dynasty. In the 1920s, this embroidery method was popular in China’s embroidery industry. Its stitch method is very unique, criss-crossed, and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painting and embroidery, which has more visual and ornamental value. It is regarded as the fifth most famous embroidery in China today, and now it has been list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use value of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e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which has brought inevitable influence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andom needle embroide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andom needle embroidery in the current marke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random needle embroidery products through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andom needle embroidery, finally sums up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random needle embroidery combined with some innovative ca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Random Needle Embroidery in Chang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evelopment of Needle Embroidery, Wenchuang Industr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常州乱针绣
乱针绣是常州有名的地方特色技艺,又名“正则绣”和“锦纹绣”,发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乱针绣具有独特的绣法,外观精美且独具创新,被诩为“中国第五大名绣”。其创始人杨守玉破传统刺绣绣法,将西方油画与传统刺绣技法相结合,中西相融,创造出这一独特针法。乱针绣基本针法采用直线相交,丝线长短不一,颜色各异,在塑造画面的色彩与空间关系的同时,还需保证画面的整体性。
1.1. 常州乱针绣的历史背景
常州刺绣艺术古已有之,在宋朝时期,常州生产的“晋陵绢”闻名于世,是常州刺绣生成的基础,清末李仁创立针画像真绣,至此,常州刺绣步入鼎盛时期。为了绣技的传承,李仁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刺绣学校。20世纪20年代,杨守玉——“常州才女”在延续李仁的针画象真绣的基础上创立了针法独特的“乱针绣”。1933年,杨守玉在研究两幅以西画为绣稿的作品时,将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针法与西画的笔触相结合,并结合透视等原理,创造出直斜、横斜线条交叉,长短参差,层次分明、色彩分明的技艺,这样的纵横交错的针法即是乱针绣。
乱针绣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创始人杨守玉女士在研究出这门绝技后,又碰上抗战,杨女士为了支持抗日,将大部分绣品义卖筹集抗日资金,不少作品流落民间,之后母亲去世,又遭遇“文革”打击,杨女士作为创始人,无法传授技艺,所以乱针绣也走到了失传的边缘,她的母亲也一直没有类似于四大名绣普遍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直到努力提升知名度,重新获得新生,并在政府的帮助下不断推广成为国家间互相馈赠的礼物 [1] 。
1.2. 常州乱针绣特点
常州乱针绣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百年内被诩为第五大名绣,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乱针绣针法独特,基本针法以直线交叉的方式制作,采用的丝线长短不一,颜色各异,利用分层加色的绣制手法来使得画面更富质感和形体,塑造画面的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借用流传的浮雕、结子、叠园等针法来增强作品的光泽度,为了不破坏画面的完整性,特殊的针法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否则会打乱画面的协调性。乱针绣借鉴油画画法,第一层平铺打底,勾勒出画面的轮廓,位置关系,色彩基调;第二层做细,采用先大后小,先背景后对象的绣法,对画面细节进行进一步刻画,特别是要注意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注意光源的颜色和环境的颜色;最后,对画面的细节关系进行调整,使物体的光线和色调统一起来,使画面的整体意境得到提升。乱针绣相对于传统刺绣,对创作者针法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画面情感的表达,讲究“绣画一体”的美学原则,强调创作者以情感为原动力、以审美原则为框架、以针法为手段,将针法与情感融合在一起,解放了针法对创作者的束缚,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会调度线色、线型、针法,根据画面的需要,结合自己对画面的需要和解读,创造出画面的光线、色彩的统一性,达到一种和谐的意境。作品看似杂乱无章,却符合美学规律,在美学上不仅追求西画的真实感,借助针法来表现物体真实的肌理和质感,更是汲取传统绘画的长处,突出文化自信,细细观察,便会惊叹创作者对针法的运用炉火纯青,细节的表达也是细致入微 [1] 。
2. 乱针绣针法解析
2.1. 乱针绣线条结构
Figure 1. The big mess
图1. 大乱针
Figure 2. Small messy needles
图2. 小乱针
乱针绣的线条组织结构较其他刺绣的针法都不同。其他刺绣的针法线条组织一般都是线条排列或衔接形式,而乱针绣是以线条交叉的形式来表现绣面,绣制时的线条交叉形式大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大乱针(常称乱针) (图1),这种方法运用时,线条的交叉都有一定方向性,如直斜、横斜或者有倾向角度的交叉线条。这种方法表现出的丝理转折灵活,质感表现力强、绣制题材较为广泛,也比较容易让初学者学习理解。小乱针(常称三角针) (图2),这种方法运用时,线条交叉的形式一般是向四面散开的,没有方向性。由于此种方法的线条散向四面八方,丝线光泽能不受光源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表现绣面的背景、粗厚织物等较为适宜 [2] 。
2.2. 乱针绣针法与画面
乱针绣针法灵活,局限性小,绣面多变。乱针绣虽针法自由,但是非常考验绣工的绘画功底以及对画面的理解,绣工需要用活泼的针法来表现画面的笔触、纹理以及质感。一般乱针绣的运针不会出现垂直网状交叉的线条,这会导致画面死板缺少生动性;另外,丝线的分布排列要匀称,厚度与密度不能出现过大差距,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美观程度。这种看似随意的针法需要绣工有一定的耐力,并且投入大量精力日积月累地练习,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年轻人没有精力与耐心潜心学习这门技艺,乱针绣的非遗传承面临严峻的局势。
2.3. 乱针绣的情感表现
一副画面生动的乱针绣得益于作者对画面的理解、思想、艺术修养与情感代入。吕凤子先生曾提出,乱针绣要“能令手指离开眼睛的拘束,直接听脑的指挥”,也就是要求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使用高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方式,不拘针法,站到艺术的高度上去驾驭刺绣的创作。这一下子就把针线活提到了艺术表现的范畴 [3] 。影响绣品画面的因素很多,光线、色彩、线条走向、绣工情感等。乱针绣最大的难点在于调色,光一种颜色就多达48种丝线,一处小的细节至少要用十种以上的丝线作出丰富的层次质感。一副好的乱针绣作品从临摹、铺底、上色、调色直至修改甚至要用上几年的时间。据“常州乱针绣第四代嫡系传承者”吴澄所说:“每天只能绣六个小时,因为光线会有变化,最大的一幅作品要耗时三年。”绣工对画面的情感投入会影响到画面整体明暗、色调、透视与造型,人在愉悦时创造出来的作品,画面是明亮有光泽的,色彩更加丰富鲜艳,整体纹理层次也会更加深入,而在沮丧之时所创作的绣品画面明度较低且色调会偏冷,整体塑造相比较之下也不够精细、深入。因此乱针绣绣品能够直接的反映出绣工在创作时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
3. 常州乱针绣发展现状
在这个快消费时代,产品的研发不断在创新,过去传统的乱针绣绣品已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需求。作为传统非遗文化,受国家政策保护,但其传承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乱针绣手工艺传承断层,愿意继承这一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乱针绣相对于其它绣法来说难度更高,需要绣工有一定美术素养,对油画功底要求极高,且考验绣工的耐力与审美意识。另外传统的乱针绣绣品造价高,工期长,美观但实用价值低,这导致定制的客户越来越少,许多投机取巧的作品利用机绣取代人工绣制,使乱针绣的非遗传承丧失其本义。对于乱针绣的普及也越来越少,部分资料非常陈旧且大量重复。市面上大量乱针绣产品反复将画作生搬硬套,导致乱针绣文创原创度低,且没有创新。
据文献参考,常州地区的乱针绣传承是通过传统的“师徒制”进行传承,这一制度包括了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教授被传承者掌握各种刺绣技艺以及运针技巧 [4] 。目前在常州地区以师徒制进行传承的有“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常州狄静乱针绣工作室”和“单银娣乱针绣刺绣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人员构成大都是师徒、母女、姐妹或其他。但是在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的快节奏时代,这种“师徒制”越来越落后,信息的闭塞导致乱针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不再有大批人观赏这种美观程度高、技艺精巧的手工制品。普通老绣工因绘画功底有限局限于临摹复刻绣作,美术功底强的年轻人难以忍受绣作过程中枯燥乏味加上入门过晚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与金钱的消耗击退了一波又一波前来学艺的人。
目前一些有名的传统绣作陈列于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图3),供人参观欣赏。常州乱针绣第四代嫡系传承者正在尝试通过工作室DIY进行乱针绣的文创衍生,让人们通过实践操作对乱针绣产生兴趣,同时进一步了解乱针绣文化,但是这一系列举措远不能让人们领略常州乱针绣文化的价值。
Figure 3. Changzhou stitch embroidery museum
图3. 常州乱针绣博物馆
根据调研发现,60%以上的调研人群对乱针绣了解微乎其微,甚至只停留于名字,30%的人不了解常州有乱针绣这一非遗技艺,仅剩不到10%的人能大概了解一些乱针绣的针法及画面特点 [5] 。市面上关于乱针绣的商品也少之又少,大多以简单的造型拼贴为主,价值含量低。乱针绣的题材也缺乏新意,大多以景物、人像、飞禽、走兽以及一些风景画为主,在这个年轻化的时代,年轻人是主流,大多追求潮流化的工艺品,“亚文化”、“高街”这些词频常常出现在年轻人的世界,过于传统的艺术显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4. 常州乱针绣应用思路
4.1. 与产品设计结合,提升实用价值
过去乱针绣绣品局限于其观赏性,一副造价极高的乱针绣绣品缺少实用价值。为了平衡乱针绣手工制品的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这就需要将乱针绣文创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利用其特性设计出一些造型精美的包装,也可与家具类产品相结合,打造“刺绣”风格家居特色。另外可以将乱针绣抽象化加入工艺品中,一方面迎合了年轻人所需的潮流,另一方面独特的抽象美可以让人们发掘乱针绣的独特价值。
4.2. 藏品数字化,提高非遗曝光度
过去定制一件绣品需要以极高的价格购入,不少对乱针绣的喜爱者因经济问题被拒之门外。近年来数字藏品越来越普及,这种藏品指通过加密运算技术,将图片、音频、模型等数字资产写入智能合约,具有独立认证代码和元数据,可用于收藏、交易流通。将绣品数字化销售,一方面可以增加乱针绣的曝光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乱针绣,喜爱这种艺术。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永久收藏的方式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日渐消逝,精美的绣品也不再只能存在于博物馆橱窗,传统非遗文化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东西,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当代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能够通过新形势被年轻人追寻探索,成为社交的新符号。
4.3. 发展潮流化,满足当代消费需求
现当代是创新的时代,涌现出大批人才通过创业设计自己的原创品牌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彩妆、服饰以及游戏场景设计。一些国货彩妆会设计出不同主题的化妆品系列,例如花西子(图4)、酵色等等,可以在其中加入乱针绣的元素在包装上,或者将其传统配色、纹理容纳于小小的眼影盘中。国潮服饰的兴起让国货不再落后于国外大牌,李宁(图5)、飞跃、回力等品牌曾在产品中加入不少国风元素,让品牌有了独特的“国风”标志,在对国内普及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吸引了大批外国人的目光,让他们对中国特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乱针绣与服饰相结合,以其鲜明的特点也能圈粉大批爱国、爱潮流的人。乱针绣还可以投入于游戏行业,知名手游王者荣耀中就有大批以中国历史名人为原型的角色以及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主题的人物造型皮肤,利用数媒与视觉传达将非遗文化投入其中也能很好地宣传其价值。
Figure 4. Huaxizi miao impression series
图4. 花西子苗族印象系列
Figure 5. Li Ning × Hongqi joint sweatshirt
图5. 李宁 × 红旗联名卫衣
5. 总结
乱针绣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技法需要传承和创新,使它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符合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不仅是产品设计在功能形式上的发挥,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种使命。这就需要设计师跳脱传统的思维困境,拓宽学习思路,在常州乱针绣的工艺基础上以创新性的思维做出更多尝试,宣扬传承非遗文化,真正开拓乱针绣市场,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文章引用
杨 茜. 非遗文化保护下常州乱针绣文化发展现状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andom Stitch Embroidery Culture in Changzhou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设计, 2023, 08(01): 92-9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1014
参考文献
- 1. 赵立庚, 吕微露. 常州乱针绣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西部皮革, 2022(1): 121-123.
- 2. 张晶暄, 袁赟. 常州乱针绣文创衍生产品研究[J]. 丝网印刷, 2021(11): 14-20.
- 3. 项建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以常州乱针绣为例[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3): 26-30.
- 4. 叶圣燕, 贾礼民.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绣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5): 71-73.
- 5. 李建亮. 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