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08  No. 11 ( 2018 ), Article ID: 27635 , 6 pages
10.12677/HJAS.2018.811192

Research Progress of Morinda officinalis Disease

Mei Luo*, Yongxin Shu*, Weili Zhang, Zhangyong Do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Oct. 29th, 2018; accepted: Nov. 13th, 2018; published: Nov. 20th, 201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occurrenc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diseases of Morinda officinali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key points of future work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Morinda officinalis, Disease,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巴戟病害的研究进展

罗梅*,舒永馨*,张伟丽,董章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3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0日

摘 要

本文主要对我国特色南药巴戟的主要病害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巴戟,病害,发病特点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巴戟又名巴戟天、巴戟肉、鸡肠风,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是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也是广东省立法保护的八大南药品种之一 [1] 。巴戟传统功效为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主要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宫冷不孕、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症 [1] [2] [3] [4] 。近年来药理实验证明,其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和抗抑郁等作用、增强免疫、抗骨质疏松、抗氧化及降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5] - [12] 。由于巴戟的药用价值,医学上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其根部也是南方地区常用的食疗补品。据刘瑾等 [13] 对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巴戟种植的调查显示,巴戟野生资源分布极少;栽培主要集中在广东,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德庆、郁南、高要等县,福建亦有少量种植。现在主要为栽培品,广东为栽培主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90%,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5% [13] 。“十五”期间,广东省大力推进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肇庆德庆县共建了2000 hm2巴戟天GAP产业化基地 [14] 。在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德庆县南药基地为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广东中药GAP产业化基地的形式下,巴戟产业已逐步成为广东省的重点发展对象之一。但是,由于巴戟病害、虫害和人为管理经验的不足以及生长周期过长,巴戟的品质受到影响 [2] 。中药材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实施GAP的重点与难点 [15] [16] 。本文综述了巴戟天的重要病害,为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巴戟天病害危害现状及防控提供参考。

2. 危害巴戟的主要病害

目前巴戟上的已有报道的病害主要有:巴戟茎基腐病、巴戟枯萎病、巴戟轮纹病、巴戟烟煤病、巴戟紫根病、巴戟线疫病、巴戟炭疽病和巴戟根结线虫病 [17] [18] [19] [20] [21] 。本团队也在巴戟栽培主产区发现了新的病害,尚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中。

2.1. 巴戟茎基腐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这是巴戟天常见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部位常在植株基部1 cm~3 cm处。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褐色的斑点。病情严重时茎基部腐烂,皮部和木质剥离,导致木质部碎裂;发病部位向下发展,使肉质根腐烂,地上部的藤蔓枯死。阴雨天气、土壤湿度过大时容易发病。种植地低洼渍水,施用氮肥过多或与豆科植物间作发病严重。该病在巴戟天生长发育的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3~4年生的植株尤其容易感病。始发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上旬~5月中旬进入普发期,5月中旬~10月下旬出现两个高峰期。

病原:此病由半知菌类的镰孢属(Fusarium Link ex Fr.)的尖孢镰刀菌的芬芳变种(F. oxysporum var. redolens (Wollenw. Gordon)引起。大型分生抱子大多数为镰刀形,椭圆形弯曲,少量梭形;薄壁;绝大多数3隔,部分4隔或5隔,偶见1、2隔;顶端细胞逐渐狭细;有脚胞,但不明显。小型分生抱子椭圆形、卵形、长卵形、肾形直至长柱形等,有的稍弯曲,无隔。厚垣抱子椭圆形、近卵形、近球形至球形;具厚壁,表面光滑或粗糙,顶生或间生、单生、双生、偶见多个串生 [17] [18] [19] 。

2.2. 巴戟枯萎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这是巴戟天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害的发病症状与巴戟茎基腐病类似,常为害三年生以上的植株。发病初期,茎基部皮层变褐色,茎叶自下而上逐渐变黄,剖开病株,根、茎和茎基维管束变褐色,不久部分枝条枯萎,叶片脱落。后期地上部茎叶全雕萎枯死,茎基皮层和根部肉质层逐渐腐烂,并与木质部剥离,且根和茎基的维管束变黑。在潮湿条件下,病根、病茎基部可见白色粉状霉层。病害较轻时,枝条枯萎后;从枝条基部又能长出不定芽,重新萌发出新枝。

病原:病原菌为镰孢属(Fusarium Link ex Fr.)的尖孢镰刀菌的巴戟专化形(F. oxysporum Schl. f. sp. Morindae Chi et Shi, f. sp.)。形态与引起的茎基腐病类似,但是巴戟枯萎病菌在PDA上菌丛反面的颜色呈典型的淡紫色至紫色,少数白色,而不呈桔黄至土黄色。 第二,它的大型分生孢子为拟纺锤形至镰刀形,两端尖,顶端常有钩,基部有足细胞,形态不介于尖镰孢霉和茄镰刀菌之间,而不是呈长椭圆形弯曲、顶端细胞均匀变尖、无钩。尖镰孢霉芬芳变种可侵染黄瓜、石竹、番茄、菠菜、豌豆和蚕豆等植物,而巴戟枯萎病菌不侵染上述任何植物 [20] 。

2.3. 巴戟炭疽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炭疽病是巴戟的常见重要病害,重病区发病率高达80%~95%。主要为害叶片,感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病斑,而后变褐色,边缘有淡黄色晕圈。病斑扩大后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8 mm~25 mm,其上散生小黑粒,多数具有同心轮纹。后期病斑自中心向外逐渐为灰褐或灰白色,病组织容易脱落,形成穿孔。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或落地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健株叶片上,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引起发病。高温高湿、连续阴雨,尤其是台风雨季发病严重。

病原:该病病原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分生孢子盘黑色,有深褐色的刚毛。分生孢子单孢、无色、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短小,圆柱形、单孢、无色,分生孢子生于其上端。

2.4. 巴戟轮纹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以侵害巴戟天的叶片为主,多发生于高温多湿以及通风条件不良时。叶片受害初期表现表现为淡黄色晕圈,后变为褐色或者暗褐色,病斑常形成同心轮纹状病斑,后期叶片发病部位容易穿孔,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黄、脱落。

病原:病原物属真菌界无性菌类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褐色,不分枝、有分隔。分生孢子单生,淡褐色至黄褐色,手雷状,有长喙,具纵横隔膜。

2.5. 巴戟紫根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主要为害巴戟地下部分和近地面的根颈部。病菌主要侵染巴戟的地下根系和茎基部。病根表面缠绕很多紫红色菌索,错综成网状,不粘泥沙,而后病根皮层松脱、腐烂,呈黑褐色,并渗出黑色粘液。病菌以菌丝体、菌索或菌核在病株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索、菌核长出菌丝,从幼根侵入,然后形成菌索作长距离的伸延。当病根或土中的菌索与健康根部接触时而传播。灌溉水及农具也能传病。子实体可产生担孢子,借风传播 [21] 。

病原:此病害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的卷担菌(Helicobasidium)。担子圆筒形,无色,其上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长卵形,无色单胞,常弯曲成弓状,有隔膜,分成4个细胞,病菌可产生菌核。

2.6. 巴戟煤烟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此病由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引起,主要是被蚜虫和介壳虫危害害后所发生的一种叶部病虫。处生红褐色小点,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两面形成一层灰黑色霉层,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影响植株生长,产量低。

病原:属真菌界无性菌类尾孢属(Cercospora)。病菌分生孢子梗多曲折状,无分枝,褐色,常着生于小型子座上。分生孢子多细胞,长鞭状,无色,具3~15个分隔。

2.7. 巴戟线疫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本病主要为害巴戟的枝叶。被侵染的枝蔓表面出现白色圆筒状的粗大菌索,菌索沿着枝蔓向上下扩展,遍及部分乃至全部枝叶。病叶上的菌膜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白色,紧贴叶面,病部逐渐变褐枯死。由于菌索纠缠,感病枝叶被连结成团,悬挂在植株上。病菌以菌丝和菌索在病部或落地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丝侵入茎部,而后形成菌索井蔓延至叶片为害。病菌通过病株与健株直接极触而传播。子实体上的担孢子和病残组织被风吹散可传播到较远的地方,田间农事操作也能传病。巴戟田高温多湿、种植过密、郁闭而通透性差、杂草丛生的环境发病产重 [21] 。

病原:病原菌学名为Marasmius sp,属担子菌。可能还有Corticium sp.真菌。

2.8. 巴戟毛发病

症状及发病特点:病株的枝蔓和叶片缠绕许多散乱无序、黑色、有光泽、头发状的菌索。菌索生出吸器,借以附着在枝叶表面,并以菌丝伸入组织吸收营养,使枝叶枯死。病菌以菌索在病株上或落地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菌索萌发生长,侵入新的枝叶,引起发病。子实体可放出担孢子成为再侵染来源。高温多雨、种植过密、郁闭度大、通风不良的环境有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病原菌为马毛小皮伞,担子菌亚门,小皮伞属(Marasmiellus)。菌索黑色,有光泽,形似头发,但较头发粗。在菌索末端或短枝上长出小菌伞似的子实体,菌盖直径4 mm~5 mm,淡黄色,半球形,有8道放射状深沟,中央下陷较深,菌褶位于菌盖之下,放射状8褶、淡黄色,柄中生、黑色,长5 mm~10 mm,直径0.5 mm,担子层侧生于菌褶上 [21] 。

2.9. 巴戟根结线虫

症状及发病特点:表现为侧根和须根较正常增多,并在幼根的须根上形成球形或圆锥形大小不等的白色根瘤,有的呈念珠状。被害株地上部生长矮小、缓慢、叶色异常,结果少,产量低,甚至造成植株提早死亡。

病原:病原物为根结线虫。雌雄异体。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 × 0.03 mm~0.04 mm。雌成虫梨形,多埋藏在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 × 0.26 mm~0.81 mm [21] 。

3. 巴戟病害的防治

针对巴戟的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如下:

1) 引种健康苗木,栽植地注意排水。2) 忌在熟地、育苗地连作。3) 施肥以火烧土、土杂肥经过沤熟后施用,加适量过磷酸钙,调节土壤酸碱度。4) 发现病株及时挖出并烧毁,病株周围土壤用20%石灰水浇灌消毒。5) 选用木霉等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6) 使用化学防治。如防治茎基腐病和轮纹病等可选用用1:2:100的波尔多液喷洒,防治煤烟病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4. 巴戟病害发生的特点

综合我国巴戟病害的发生状况,目前主要有以下特点:

4.1. 病害逐年加重,病害呈蔓延趋势

随着巴戟的种植面积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巴戟属传统热带药用植物,长期生长在特定区域,适应于该地区环境和相应寄生植物的病原菌逐年积累,病害逐年加重,难以控制。

4.2. 叶部病害种类繁多,根茎部病害危害严重

巴戟病害以真菌病害为主。叶部病害多为各种叶斑病,如炭疽病、轮斑病、煤烟病等都属于常见的病害 [22] [23] 。巴戟天的药用部位是根,属地下部分,易受土传病原菌或线虫为害,发生多种根茎部病害,如巴戟枯萎病为重度发生病害,巴戟茎基腐病为中度发生病害,巴戟紫根病和根结线虫病等为轻度发生病害 [22] 。而根部发生病害的会引起染病植株枯萎、腐烂,果实减产,甚至导致植株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了巴戟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巴戟种植的连年积累,也导致一些病原菌的积累,在实时条件上造成病害的大爆发。另外,在巴戟的储存运输中,也容易遭受一些病害的危害,给巴戟的品质造成影响。枯萎病能显著影响巴戟天营养器官B, Mn等元素的转运以及根、茎的β-谷甾醇含量,使肉质根总糖含量下降5.42%~15.29% [24] 。

4.3. 滥用农药,残留严重

由于生产者缺乏有关的技术知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严重。农药的滥用引起的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残留的问题,且对巴戟药用的有效成分造成一定的影响。已经有研究表明一些农药的施用影响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16] [25] 。

5. 展望

基于对目前巴戟病害的发生及特点等。笔者提出巴戟病害相关的以下几点工作措施:

1) 加强植物检疫,重视药材病害检疫。严格制定和执行药材种苗不同地区间调运的检疫制度,禁止从国外引进带检疫性病害的种苗,避免重大危害性病害的传播。

2) 加强病害基础研究,做好病害测报工作。基于早期分类方式的单一性及病害发生情况的变异性,可对巴戟病害的情况重新进行系统化调查与鉴定。当前,本团队已经在巴戟主产区发现为害严重的新病害,尚在进一步鉴定研究中。只有对各大产区的病害进行新一轮的普查,才能进一步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3) 突破传统依赖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的研究应用。从现有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从安全性、药用性考虑,低毒化学农药的筛选、微生物制剂的使用、诱抗剂及植物源农药等的利用成为未来巴戟产业的工作重点之一。

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是目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实施GAP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巴戟病害的防治也是其规范化种植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巴戟病害的发生重新进行系统化的调查,建立巴戟病害综合防治体系将对整体提高我国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水平,保证中药材及中药产品质量,提高中药材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引用

罗 梅,舒永馨,张伟丽,董章勇. 巴戟病害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Morinda officinalis Disease[J]. 农业科学, 2018, 08(11): 1312-1317.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18.811192

参考文献

  1. 1. 宋开蓉, 高建德, 刘雄, 等. 巴戟天现代研究进展[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8, 37(3).

  2. 2. 梁庆森. 巴戟天走势浅析及市场预测[J]. 中国现代中药, 2000, 2(3): 25.

  3. 3. 宫璐, 汪鹏, 谭瑞湘, 等. 南药巴戟天的全球产地区划[J]. 世界中医药, 2017, 12(5): 986-988.

  4. 4. 仰铁锤, 徐吉银, 梁英娇, 等. HPLC测定巴戟天中的水晶兰苷[J]. 华西药学杂志, 2008, 23(6): 695-696.

  5. 5. 林美珍, 郑松, 田惠桥. 巴戟天研究现状与展望(综述) [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0, 39(4): 74-78.

  6. 6. 刘霄. 巴戟天多糖的降血糖和抗氧化作用研究[J]. 中药材, 2009, 32(6): 949-951.

  7. 7. 刘雯晶, 李珂, 胡健才. 巴戟天寡糖胶囊对冠心病抑郁患者神经递质及抑郁程度的影响[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3).

  8. 8. 徐超斗, 张永祥, 杨明, 等. 巴戟天寡糖的促免疫活性作用[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3, 19(6): 466-468.

  9. 9. 朱孟勇, 赫长胜, 王彩娇. 巴戟天多糖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及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J]. 中草药, 2010, 41(9): 1513-1515.

  10. 10. 刘建金. 巴戟天多糖对抑郁症大鼠氧化应激及认知行为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16): 1-2.

  11. 11. 崔妮, 史辑, 景海漪, 等. 巴戟天补肾壮阳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 中成药, 2013, 35(10): 2256-2258.

  12. 12. 龙碧波, 徐海衡, 张新定. 巴戟天抗疲劳药理活性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2): 298-300.

  13. 13. 刘瑾, 丁平, 詹若挺, 等. 广东省和福建省巴戟天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6(5): 485-487.

  14. 14. 黄松, 姚化荣, 陈建南, 等. 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促进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 11(2): 308-311.

  15. 15. 程惠珍, 周荣汉. 中药材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实施GAP的重点与难点[J]. 中国现代中药, 2000, 2(3): 17.

  16. 16. 程惠珍, 高微微, 陈君, 等.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 7(6): 109-114.

  17. 17. 程瑞英, 徐金俊. 巴戟天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J]. 亚热带植物科学, 1979, 8(2): 28-30.

  18. 18. 徐金俊, 程瑞英. 巴戟天茎基腐病及其防治研究初报[J]. 亚热带植物科学, 1979(1): 6-13.

  19. 19. 罗斯彬, 陈昭炫. 巴戟天茎基腐病的研究Ⅰ.闽粤桂3省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9, 18(4): 526-531.

  20. 20. 时雪荣, 戚佩坤. 巴戟枯萎病的病原菌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1988(3): 137-142.

  21. 21. 洪祥千, 陈家俊. 巴戟六种重要病害调查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1989(3): 48-52.

  22. 22. 陈元生. 药用植物病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3): 3911-3913.

  23. 23. 农训学. 名贵中药巴戟天病虫害防治对策[J]. 农药市场信息, 2015(5): 7714.

  24. 24. 林励, 吕武清. 巴戟天枯萎病对寄主显微构造及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1993, 18(7): 401-403.

  25. 25. 张怡, 张宗山, 王芳, 等. 毒死蜱在枸杞果实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5, 14(5): 159-161.

  26.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