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7 No.04(2018), Article ID:24451,6 pages
10.12677/ASS.2018.74071

The Motivation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Liangchun Xu

Marxist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Apr. 2nd, 2018; accepted: Apr. 16th, 2018; published: Apr. 23rd, 2018

ABSTRACT

The cognition on adaptability needs, the lack of motivation and the lower interest are the motivation obstacles in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he teachers should dissolve these obstacles by inspiring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n developmental needs,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rse-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introducing the advanced nature and forward looking of teaching object so a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Acceptance, Motivation Obstacles, Countermeasures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接受的动机 障碍及其对策

徐良春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3日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接受动机上存在适应性需要的认知、动力不足及兴趣较低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性需要认知、拉近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并对教学客体的先进性、前瞻性进行引导等措施来消解大学生接受动机的障碍,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接受,动机障碍,对策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接受过程中,由于诸多现实因素,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信息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信息衰减或失真现象,只有部分地被大学生接受,这表明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客观地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接受障碍。这些障碍中主要有动机障碍、情感障碍和环境障碍,其中,最根本的接受障碍是接受动机障碍。

2. 接受者的接受存在动机障碍及表现

接受动机可以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接受行为的发生、保证大学生接受行为的方向、加深大学生的接受程度、维持大学生接受行为的持续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的接受动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首先,在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需要认知上,大部分同学表现为适应性需要而非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接受的动力不足。中国矿业大学刘静丽的调查在“大学生的关心事项”中数据统计显示对“‘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运用’的选择占36.6%,对‘将来的就业和工作’的选择占到39.0%,‘思想和精神品质的提升’的选择只占到11.1%,而对‘社会发展的关心程度’的选择比例仅为2.1%” [1]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知识、技能、就业、职业的看重体现的是他们对社会的适应需求认知状况并决定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动机,而对自身思想与精神品质的提升和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的关心程度偏低体现的是他们对自身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认知状况并直接决定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态度与程度。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无法为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接受提供充足的动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在三观的理论教学上承担了重要角色,他们对三观的认知整体上是科学的,乐观的,向上的。但由于跨出学校校门和家庭、社会发生接触后,遭遇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异与矛盾,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主导无力甚至是行为与认知脱节的行为。如他们在理论上几乎均能说出或写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接受过的观点或主张,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却难以体现积极的人生价值判断甚至出现放纵自我行为的消极现象等,表现了部分青年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具有正确的认知,但在面临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甚至诱惑时感到无所适从的困惑。再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信息的兴趣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热情,学习动机的保持无法获得情感的支撑。与笔者在中南大学的调查相类似,刘静丽在对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4个年级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对“学习内容”的选项比例中感兴趣的同学只占到21.8%,没兴趣的同学占到21.4%,无所谓的占到5.4%,做出中性选择的比例达到51.0% [1] 。“需要、热情、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唯一源泉” [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制约着他们在思想政治信息接受活动中的接受动力。

正因为存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上动力不足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整体数量比例上体现为被动接受的数量要超过主动接受的数量,在个体接受状态上体现为被动接受的时间要超过主动接受时间,这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客观现象。

3. 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机障碍的对策思考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接受上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动机障碍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传授者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各个方面找到突破口,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机障碍,以使接受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促进接受者接受活动的正向的顺畅的进行。

第一,教育者应当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正确解读大学生学习需要层次,提高并适应他们对发展性需要的认知,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发展性需要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的需要驱动力而消解动机障碍。首先,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大学生对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知。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 [3] ,而要建设完整的人、总体的人,实现人的个性与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就要确立大学生解读生活世界的唯物史观,并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历史眼光的、唯物地理解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具有为社会进步事业奉献精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展现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及一般规律,宣传国家与社会发展对个体的期待与要求,以促进大学生对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知并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期待联系起来。其次,引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正确解读大学生学习需要层次,提供条件以适应和满足他们对发展性需要的认知。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认为人们的需要的满足次序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各种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彼此共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借鉴这一理论,理性分析诠释大学生作为求知者和成长者进入大学的学习需要层次,并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它,以激发他们的需要驱动力。第一,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基本需要。大学生进入大学,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要获得所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传授者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建设一个与接受主体沟通的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好国内国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与热点观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善和扩充资料库和思想资源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时代前沿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知识模块相结合,完善资源分块与标准,建立便于搜索和查找的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也即满足了学习者的第一层次“生理需求”。第二,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并公布课程学习的内容、方式、考评规则,保持课程学习环境的稳定性满足学习者“安全需要”。学习环境的安全稳定,是学习者最基本的需要。传授者在课程的开始对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进行介绍,提出对接受主体在学习方法和方式上的要求,建立公开透明的考评规则,使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环境产生信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进行教学改革,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建立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满足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社交需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等理念非常盛行。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教学中,传授者可以通过案例讨论、通过成立学习小组,联系大学生实际生活与兴趣确定好话题,学习小组自行准备和展示,设置讨论、答辩、建议等环节形式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寻找学习伙伴,讨论思想困惑和社会热点问题,老师进行互动答疑等一系列的交互活动满足接受主体在课程的社交需求。第四,建设学生主体的课程学习模式,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并让大学生在课程的互动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他人的尊重,满足学习者的“尊重需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传授者在学习活动中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接受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可以出于自己的关注点主动选择学习方式,通过他们在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解开思想困惑和进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小组成果展示与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准备、展示与进行充分沟通的成员能获得教师与同课堂参与者的认可,从而实现了尊重的需求。第五,建立课程公开的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参与者的自我实现,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建立多元的公开的、多元的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在的需求与能力,克服所面临的困难,自我鼓励,自我提高,达到接受主体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

第二,教育者可以依据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教学生活化理念,拉近课程教学与大学生之间情感距离,以激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与热情,消解其学习动机上的障碍。教育生活化是当前国内教育界的关注焦点,人们认为教育应该真正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特指在反思当前“符号化”教育现状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大学生面临的现实生活实现良性互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 [4] 。其一,学习KWL模式,做好与大学生之间的课前沟通,初步唤醒大学生在领域内的认知需要,激发求知欲望。“KWL”认知教学模式由Ogle在1986年提出,K是“know”,指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就核心话题抛出“What have you known (你已知道的)”等问题;“W”是“want”,指教师通过“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你想知道的)”等问题唤醒学生内心的认知需要,激发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注意和思考;“L”代表“learn”,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想知”与“已知”的差距,满足大学生的认知需要,体验教学过程的愉悦。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课堂教学前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如QQ、微信群等或直接的课前问卷调查就课堂预计的内容进行“已知道”的调查和对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进行以好恶程度表示态度的原始情感状态的调查,从而获得教学对象在教学内容上的“前结构”与“前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对整体“前结构”体现出来的知识性内容,教育者应通过简单问答方式略过,避免与大学生的“前结构”重复,使其产生累赘之感。但应注意通过运用和补充新的视角来加深认识。其二,教师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对“想知道的”的反馈整理之后的结果的“解惑”上,以促进教学对象的学习。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展示提出“想知道的”唤起全体对问题的关注,通过参与讨论环节发挥其主体性,维持课堂教学中的感情。对一些中性的问题,如食堂问题、网络热点问题,教育者可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大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从而正视各方合理的诉求从而选择一个理性行为的思维习惯;而对于一些涉及到是非判断的问题,如李达康的能干是否需要监督?腐败的影响?等问题,教育者就需要从理论的原则与价值出发给受教育者一个正向的引导。其三,应用以境生情的心理学方法,从发挥大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把教学的素材、教学载体、教学方法定位于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并服务于大学生的生活,建立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活感情,引导大学生冷静、科学分析和正确对待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如把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当前大学生亲身经历和直接面对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通过请来自于祖国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等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基本状况来帮助大家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与认识;可以通过青年人几乎都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的变化、人际交往中信息工具(从BP机到苹果7)的变化解读改革开放所带来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巨变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了解;可以通过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叙利亚局势、特朗普个人、与韩国萨德事件等引导大学生对国际形势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与认同等等。其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载体与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交往方式密切联系起来。在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的21世纪,网络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沟通、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网络载体,建立特定的课外的课程沟通平台;充分利用QQ、微信、脸书、微博、朋友圈等平台上梳理、整合反映出大学生思想观点、思想困惑及其实际生活的具体等方面的信息,对影响范围广,比较普遍的问题直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引导;利用MOOC和网络公开课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建立网络平台,开启网络在线沟通与教学引导,在大学生偏好的虚拟空间上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集中予以释疑,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

第三,教育者必须对思想政治思想理论教学客体的先进性性、前瞻性进行引导,以提高他们的可接受性,消解大学生的接受障碍。

“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它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是接受过程中所有信息的来源,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接受者的要求和期望,是接受过程的重要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接受客体的先进性、前瞻性的角度展现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魅力,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接受的心理引导,优化教学接受过程,提升接受效果。“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6] ,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明政治立场,致力于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崇高社会理想,所以它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归纳总结出历史规律,站在历史的前沿,指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与它本身不能克服的缺陷,指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向,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用唯物的、历史的、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即具有能代表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能顺应时代进步潮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不断解决现实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一种特性与能力。这种特性与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能把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统一起来、把哲学的审视与现实的考量统一起来、把传承与创新发展统一起来、把生产力的要求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统一起来。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与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需求相统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超越个体与局部,代表社会成员中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具有整体性、广泛性的特点,而个体的发展需求则注重个体的主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尊重接受主体的需求的基础上,分析它与国家社会需求的关系,因势利导,实现整体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其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把哲学上的抽象审视与对现实具体的矛盾与问题的实际考量相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义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完美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在哲学视野上遵循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性与时空性,对事物发展的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量到质的变化与积累过程,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最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原理对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中国进行了唯物的、历史的、科学的、发展的分析,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探索,实现了哲学抽象的审视与现实具体的考量相统一。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随着国家与社会建设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一个开放性发展的动态特点,体现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6] 。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为前提,随着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展开与深化,又创造出反映这种变化的新的社会关系。在不同时期,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的国情开始,指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和目标。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组成部分都客观反映了社会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是一个丰富而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马克思发展变化过程,在内容上呈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的魅力。

文章引用

徐良春.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接受的动机障碍及其对策
The Motivation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4): 444-44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4071

参考文献

  1. 1. 刘静丽.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原则[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9(12): 104-107.

  2. 2. 黑格尔. 历史哲学[M]. 王造时,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6.

  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4. 4. 梁红秀, 刘金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析[J]. 高教论坛, 2015(12): 28-31.

  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