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9  No. 11 ( 2020 ), Article ID: 38844 , 8 pages
10.12677/ASS.2020.911249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

——以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为例

郑育家1,李双金2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7日

摘要

高校云集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我国高校正常空间从创立主体上看有三种模式,建设思路上看也有三种不同的方案。我们分析了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建设思路,通过对作为国家示范型众创空间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的案例分析,为其他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

高校,众创空间,示范性,零号湾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reative 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Zero Bay” as an Example

Yujia Zheng1, Shuangjin Li2

1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Institute of Economic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Received: Nov. 5th, 2020; accepted: Nov. 20th, 2020; published: Nov. 27th, 2020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ather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innovation. There are three modes in the normal space of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schemes in the construction idea. We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ace of the university crowd creation and the main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of the other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of “Zero Ba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which is one of the national model spaces.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ss Creative Space, Demonstrative, Zero Bay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的标志性文件。自此之后一系列鼓励性政策相继出台,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7年7月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明确鼓励高等院校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建立众创空间。一些省、市教委为此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推动高校建设高标准的众创空间。例如,《天津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由市教委组织认定,各高校众创空间运营主体向所在高校提出书面申请,经高校审核同意后,向市教委出具推荐函。重庆的力度更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5年出台了《关于建设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渝教科[2015] 40号)提出,到2015年底,全市高校建设众创空间100个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案例100项以上;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示范性高校众创空间,推动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孵化一批师生创新创业企业,培育一批师生创新创业明星,显著增强师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6年6月出台的《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众创空间建设的通知》为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所有高校都能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建设1个以上的众创空间,实现“研发一批高新技术,孵化一批创新成果,培育一年一批创新创业师生,建设一批高质量服务平台”的目标。科技部迄今为止已经分七批( [1] - [7] )对2450家运营良好的众创空间进行了审核和备案,这其中大约有250个高校众创空间。这些众创空间在组织模式、规模大小、功能定位及服务方向上各有不同,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起到了示范作用。高校云集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个创新源头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整体的双创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2. 高校众创空间的主要模式

国内高校众创空间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各不相同。从创立主体上看,主要有三种模式:高校独立自主创建模式、“高校 + 企业”小联合模式,以及“高校 + 企业 + 政府”大联合模式。高校独立自主创建模式如清华大学i.Center、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前者是由传统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转变升级而来,后者是由北京大学校友会创办。高校 + 企业模式如浙江理工大学的“尚+ 众创空间”。“尚+ 众创空间”由浙江理工大学、卓尚服饰、浙江灯火网络三方共建,卓尚首次向众创空间注入公益创投基金300万元,免费向创客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同时在“尚+ 直购中心”专设创客产品用户体验区,并通过开放公司研发设计、供应链、营销渠道等资源来支持众创空间的发展。浙江灯火则作为孵化运营团队,为这个平台提供更多“创业基因”。“高校 + 企业 + 政府”大联合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以及上海地产集团三家共同创办,2017年11月,合作,三方又签署了第二轮的共同创办备忘录,将合作引向深入。

从建设思路上看,也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是从专业教育入手,然后向创业实践端延伸,如清华大学i.Center。其前身是1996年创建的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而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前身是金属工艺学教研室。经过两次升级之后,i.Center变身为全面的高校众创空间,集制造、创造及设计于一身。第二种是从创业培训入手,向创业生态系统延伸,如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开始创建时只集中于创业培训,也只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进行,之后众创空间逐渐推广到全北京市,再后来在全国十几个地方设立基地。目前,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苏州、扬州也已经分别成立基地,逼近全国科创中心的上海,给上海的高校众创空间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第三种是高校企业和政府多方联合,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等同步多点展开。上海交通大学的零号湾、浙江大学e-WORKS创业实验室便是这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清华模式的特点是基础扎实,主要服务于本校大学生;北京大学模式的特点是推广迅速,快速占领全国,吸收优秀的创业者。交大、浙大的模式的特点是起点高,和科技园区深度融合。目前三种模式的发展,均呈现出较好的势头,但对不少高校众创空间来说,仍然存在发展困境。

3.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

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众创空间不断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学者这样来形容众创空间:“众创变租房、服务成鸡肋、入住是空想”。根据我们对部分高校众创空间的调研,有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众创空间对于国家推进双创的战略作用,部分同学甚至认为,众创空间就是一个类似青年聚会、谈论创业实务的场所;有的教师也认为,高校众创空间对于鼓励大学生创业作用有限,难免会沦为低租金办公场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对众创空间的定位不够清晰。

高校对众创空间的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对建设众创空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建设众创空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同时,高校众创空间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突破口,而高校拥有的大量的潜在高技术人才,理应对接国家战略,花大力气建设好众创空间。况且,吸引大学生创客参与创业实践,有利于破除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化、同质化与学生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的困境。持这种认识的高校往往会在学校层面成立高起点的众创空间,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管理和运营,初期运营效果比较好。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极高,因此在大学里建设众创空间是一种人力财力的浪费。持这种观点的高校,其众创空间建设没有上升到学校层面,仅是由于响应国家号召而由学校某个部门,如团委、学生处或教务处等部门牵头成立并负责管理的。这些众创空间往往由于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而变成学生自习的场所或者咖啡小卖部,不少同学对众创空间的认识是“众创空间里的咖啡比外面便宜”。我们认为,高校对众创空间的定位决定了所投入的资源多少,进一步决定了众创空间的发展效果。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校都对众创空间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将众创空间建设融入到双创教育中,而将双创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中。2016年4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4所示范性高校众创空间的经验体现在四个方面的高度融合,即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相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双创教育和众创空间相融合,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例如,南京大学就提出了“5-4-3”创新创业教育和众创空间协同发展的思想,这也是南京大学双创教育的关键经验。“5”即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即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孵化平台,“3”即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体制机制。其指导思想是,通过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构建鼓励支持师生投入双创的政策制度、服务双创的在线教育平台、创业导师库等立体化的双创人才培养服务支撑体系,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和精准化,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南京大学的目标是通过南大特色的贯通本硕博的“五四三”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具有一定规模、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清华大学也明确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双创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求“学科交叉融合”,强调要发挥一流大学的优势,形成国际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突出特色,建立多源资源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战略性原始创新和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

四川大学则指出,双创教育要围绕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知识、能力、品质5个核心要素,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要求,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双创教育课程上要发挥四川大学相关学科优势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特点,实现“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四位一体。

高校对建设众创空间持有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难以将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众创空间的创业教育和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及创业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在长期不断经过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全面的课程体系和评估系统,传统的高校创业教育系统也是如此。在这套课程体系和评估系统的指引下,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甚至严重趋同。在众创空间中,创业教育往往是由需求所引致,当创客们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切实的需求时,众创空间的管理者才会寻找这方面的师资。但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者由于教育背景、能力结构、创新领域和创业经历等千差万别,所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几乎完全不同,因此各高校众创空间中的创业教育课程也不尽相同。我们发现,不少高校众创空间中的创业教育课程都采取慕课或微课程的形式结果一整套课程菜单,供不同需求的创新创业者自由选择。

不过一些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校正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改进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例如,两种模式的差异也导致在具体管理制度上存在的一些冲突,传统的高校创业教育往往需要修完一定的学分,但众创空间的慕课或微课程,由于课程较短且不便考勤,因而难以符合2个学分的要求。不少高校的做法是,将修完一定学分作为强制要求,而将众创空间中的课程列为选修课程。我们认为,有必要主动调整传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及评估系统,使其主动对接众创空间中的创业教育课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化的制度或课程,节约创客们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兴趣。四川大学双创基地的经验是,对传统教室进行改造,强化互动式智慧教学,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供条件保障;同时推进“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质疑批判精神。截止到2020年1月,研讨教室改造比例超过95%、互动式小班化教室占比超过70%,深度配合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这些措施都有力的提高了高校众创空间创业教育的效率。南京大学则在强调创业课程的学科交叉型同时,通过每年以论坛、讲座、沙龙和工作坊等多样的形式组织各类活动来弥补传统课堂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论坛、讲座、沙龙和工作坊等形式通过让成功的创业者和大学生面对面,对于激荡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启发引导学生探索创业之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虽然各个高校众创空间的具体做法存在差异,但我们在调研中有深刻的感触,即一些效率高质量好的高校众创空间在“四个融合”方面做得都相对较好,而一些落后的高校众创空间的主要问题也表现为这四个方面存在严重割裂。因此,我们认为,“四个融合”可以作为衡量高校众创空间效率的一套重要指标。

4. 示范性案例: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

4.1. 成立背景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建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贯彻实施此《意见》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政府迅速行动。2015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零号湾”),共建“零号湾”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签约仪式于2015年4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零号湾选址于上海市闵行沧源科技园,紧邻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紫竹高新区。“零号”的含义是“从零起步”,意思是这里的小微创业公司可用低租金成本甚至零租金成本;“湾”表示地处黄浦江第一湾的意思,南有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有华东师范大学新校区,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主校区西北面。根据规划,“零号湾”以“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万众创新”为宗旨,充分发挥智力、科技、人才、信息和平台、资源、资本的集聚优势,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通过搭建完整的创业服务平台和培育成长生态体系,吸引和凝聚国内外高校在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落户创业;通过多方合作,以全球视野搭建一流创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零号湾”由核心区域和拓展区域构成。核心区域在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仅一墙之隔的上海沧源科技园中,主体部分是三栋写字楼,分别负责创新创业产业的生态配套服务、创业苗圃和专业孵化。小到ATM机、餐厅、会议室,大到政府行政审批网点、为创业者提供交流服务的创业咖啡和沙龙,这三栋楼已经可以满足创业者的几乎所有生活和工作需求。“零号湾”的拓展区域位于核心区域西面的剑川路的西侧,这里预计将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和创新创业产业相关的商务区。

4.2. 合作模式

零号湾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三方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发挥创业领域引领作用,吸引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筹建“创投导师库”与“创业导师团”,推动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凝聚优质创业基金、创业培育机构入驻园区。闵行区政府为则主要为驻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系统规划创业集聚区周围园区用地属性。为此,闵行区政府专门为“零号湾”提供5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苗圃基金。上海地产集团则发挥地产建设及企业运营优势,出资共建运营平台,牵头硬件及配套设施建设,协同进行用地规划与改建,投资相关创业项目,承接集聚区成熟企业。

在管理架构上,专门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分管副书记、上海市闵行区分管副区长担任双主任的“零号湾”战略咨询委员会,将为“零号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囊支撑。

4.3. 特色及优势

“零号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形成了涵盖创业导师团队、创投导师团队、融资和投资支持系统等在内的完整的双创生态圈,具体如图1所示。

Figure 1. “Zero Bay” dual innovation ecosystem

图1. “零号湾”双创生态圈

在创企入驻方面,强调低成本、极速的入驻。“零号湾”低商务成本,入驻项目有机会享受“零成本”创业。入驻流程简单便捷。首先点击官网,我要入住,填写入住信息;然后社区经理会对项目进行线上初审;通过后需准备十分钟左右的演讲报告参加入驻评审,评审通过后即可入驻。在创业孵化方面,建立了资深创业创投导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牵头组建创投导师库和创业导师团,凝聚大量优秀的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为入驻园区者提供个性化诊断和指导。刚成立时就凝聚了超过100位的创投导师和超过200位的创业导师。在集聚资源方面强调基础资源完善功能。与交大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力资源无边界融合。闵行区工业产业基础。未来周边人才公寓、生活设施、商业设施配套。此外“零号湾”提供了丰富的创投资金来源。入驻项目都将纳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序列,并对接以伯黎创投基金、觉群基金等为代表的投融资机构。同时“零号湾”为每个项目提供创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与支持,借助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的优势资源共建的创业生态体系,可以快速响应,与大量专业孵化机构协作,为创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与支持。在总体战略管理方面,“零号湾”组建了高规格的战略咨询委员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分管副书记、上海市闵行区分管副区长担任双主任的“零号湾”战略咨询委员会,将为“零号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囊支撑。

4.4. 发展状况及主要经验

2017年1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深化“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合作共建备忘录。三方将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在“零号湾”前期建设基础上,通过新一轮合作共建备忘录的签署,进一步汇聚三方在智力、科技、人才、信息以及平台、资源、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共赢,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4月至2020年10月,“零号湾”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00余支,吸引入驻创业者10,000余名,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并获得国家工信部“2016最具活力孵化机构奖”等一系列荣誉。截止到2020年6月,“零号湾”已经能够稳态集聚约5000位创业者,建立稳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周边数十平方公里内配套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加快建设周边配套,形成具有影响力创业园区,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根据“零号湾”合作备忘录,零号湾的目标是打造的是“孵化器5.0”,为此,在服务、人才、资本方面进行了专门的设计。“零号湾”的服务既包含各项与创新创业产业相关的公共服务,也包括创业导师的指导。关于人才,“零号湾”附近高校荟萃、人才济济,同时这里生活成本廉价,能够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关于资本,“零号湾”成立了创业引导基金,通过和不同机构合作成立各种专业的子基金,从而对在“零号湾”的项目进行初级阶段的风险投资。

4.5. 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案

“零号湾”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但作为高校众创空间的典型案例,也有不足之处。只有那些有一定的创业基础的创业者才能获得帮助,也就是说零号湾只服务于创业者,而不是意向创业者。根据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只有较少的同学知道零号湾的存在,这并没有很好地实现高校建立众创空间的初衷。“零号湾”没能为那些没有创业意愿的师生提供创业方面的信息,但那些当下没有创业意愿的师生,也可能是潜在的未来创业者。为此,项目组建议学校应该先教会全体师生“骑马”,并对那些爱骑马的人(有意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也许正是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又在校园内部专门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业创新实验室”,为那些只有创业意向,甚至还没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创业知识的学习途径,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延伸区。

为了便于开展创业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设在校园内部,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逸夫科技楼,紧邻学生活动中心“光标楼”,为全体在校学生提供通往零号湾的桥梁。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创意思维并助力其转化为实际创业项目,培养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非常注重形成浓厚的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定期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项目路演,经常举办创业沙龙、电梯演讲和各种创业创新文化活动。是创业团队开展活动和交流的最佳场所。同时,为方便校园内部的创业团队发展,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还为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场地、展示平台、讨论场所、模拟创业、创业诊断咨询等全方面服务(包括7间开放性办公室,以及大厅公共区域近40个办公位,并且向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导师预约对话交流服务、创业案例资料等资源。创新创业实验室对有意愿对创业师生提供创业辅导等活动,实现创业意愿师生、创业校友、创业导师、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的有效聚集。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为了将创业项目落到实处,上海交通大学单独设立了“宣怀班”。旨在凝聚具有强烈创业意愿,愿以创业学院为依托进行创业探索与实践的在校生和校友,并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养。宣怀班不仅是召集一批有创业热情和潜质在校学生的有效载体,也是交大创业学院办学依托和培养创业“种子选手”的有效举措。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创业活动实践以及与创业大咖的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和方法,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创业者。

5. 结论

高校云集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个创新源头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整体的双创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效应。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创新创业群体,他们需要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学位学习,需要平衡好学习和创业之前的关系。通过对作为国家示范型双创基地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的分析,高校在发展众创空间时说首先要做好定位,在学校层面成立高起点的众创空间,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确定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管理和运营;其次是协调好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之间的关系,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紧密融合;第三是从生态圈的角度,建立起涵盖创业导师团队、创投导师团队、融资和投资支持系统等在内的完整的双创生态圈。

基金项目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高校‘众创空间’的模式、问题及治理机制研究”(批准号:BIA1702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引用

郑育家,李双金.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以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为例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reative 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Zero Bay” as an Exampl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09(11): 1771-177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1249

参考文献

  1. 1. 科技部火炬中心. 关于公示第一批众创空间的通知[Z]. 2015-11-19.

  2. 2. 科技部火炬中心. 关于公示第二批众创空间的通知[Z]. 2016-2-15.

  3. 3. 科技部火炬中心. 关于公示第三批众创空间的通知[Z]. 2016-9-12.

  4. 4. 科技部火炬中心. 关于2017年度拟确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公示[Z]. 2017-12-08.

  5. 5. 科技部火炬中心. 关于2018年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公示[Z]. 2018-12-08.

  6. 6. 科技部火炬中心. 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复核结果的通知[Z]. 2019-12-13.

  7. 7. 科技部火炬中心. 关于2020年度拟确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公示[Z]. 2020-3-24.

期刊菜单